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深意

法治深意

發布時間: 2022-02-10 03:31:24

法治的歷史意義

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有以下六條:

第一,依法治國是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第六,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1)法治深意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根本保證。

Ⅱ 法治的含義

(1 [rule of law]∶依法治國 [1]
(2)[rulaw]∶法治 rulaws法治學 法治學的是獨立的學科,是社會政治法律發展的結果,是一種全新的系統化社會價值體系。
引證解釋
法治,謂根據法律治理國家。與「人治」相對。《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 桓公 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淮南子·氾論訓》:「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 鄒韜奮 《抗戰以來》六二:「在此種慘酷壓迫之情況下,法治無存,是非不論。」亦指依法處治。《史記·蒙恬列傳》:「 高 有大罪, 秦王 令 蒙毅 法治之。」
「法治」一詞很早就出現在古書中。
但有時並非作為一個片語,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奢)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法治」與儒家的「德治」相對
法治與人治是根本相對立的,是不同的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與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沒有法治。但要強調,國家依靠法治並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為再好的法律與制度都需要人來實現與執行。但是,不可以將「人的作用」與「人治」相等同,兩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兩個部分,即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是兩者的統一體。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形式意義的法治應當體現法治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實質意義的法治也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運行機制予以實現,兩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為基礎,需要民主的力量,而我們的法治卻看上去好像是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在理論上如何印證現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現實的法治實踐中確實存在缺少政府和民眾的有效「互動」。冷靜地思考分析和對「依法治理」現狀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缺少這種「互動」的現實表現,主要原因在於:民眾對於自身的權利不知道,知道不執行,執行不徹底,導致了21世紀初的這個結果。民眾們在經歷義務教育之後,依舊對於介紹法治的課程並不重視,法治觀念、理念很難進入民眾內心。使得法治推動成為看似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
而所謂的為「三治三不治」,即「治下不治上」、「治外不治內」、「治民不治官」。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因為在我國立法的權力屬於人大,而不屬於所謂的「上」、「外」、「官」,因此這樣說並不符合實際情況。這種情況在「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依法治鄉」、「依法治村」等依法治理的過程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並不會因為違法者身份而縱容其違法。行政機關並沒有立法權,但是行政權力確實在影響司法,通過各種行政權力對司法權的影響,來擴大其職能和實現其效用。在近一段時間內,輿論以第四權的身份出現,掌握輿論資源的人通過各種輿論壓力,對於司法權的影響也日益增大,使得輿論資源所有者與行政權力所有者一道成為影響司法權的人。這種片面的、出於「官本位」或「輿論第四權」思想的「依法治理」嚴重悖離了法治精神和原則。而廣大民眾則處於「被動」的地位,既在客觀上不能有效得知正確信息、行動上介入國家法治實踐,又在主觀上無法正確判斷,更不用提參與和對之加以評價。其深層原因在於人治思想與權力本位思想還在相當的領域中存在。尤其是在中央提出依法治國的口號之後,各級黨委和政府先後提出的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甚至提出依法治校、依法治村等口號。這種形式主義做法使得依法治國的法治內涵與精神逐步喪失,結果最後演變為依法治民的政治治理觀。在他們眼裡,仍然認為依法治國就是用法律來治理國家,而且存在固有偏見,認為法律只是專管老百姓的,從而形成了法治的表層現象,其真正內涵沒有深刻理解並內化為堅實的信念和外化為行動。因此,「依法治國」成為僅僅理解為依據大量出自有據的規章、政策和法律來治理國家和人民,這種「葉公好龍」式的法治觀是法治非理性的表現形式,是傳統專制主義、人治主義和宗法思想沒有得到徹底清算的典型特徵。 [2-3]
法治是依據法律的治理。
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亞里士多德就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
法治還是指一種法律價值、法律精神,一種社會理想,指通過這種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狀態。
總的來說就是法治包括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和形式意義上的法治,也就是強調兩者的統一,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

Ⅲ 法治的基本意義是什麼(概括)

法治(fǎ zhì)漢語詞語,是先秦時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張以法治國。法治與人治是根本相對立的,是不同的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與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沒有法治。但要強調,國家依靠法治並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為再好的法律與制度都需要人來實現與執行。但是,不可以將「人的作用」與「人治」相等同,兩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兩個部分,即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是兩者的統一體。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形式意義的法治應當體現法治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實質意義的法治也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運行機制予以實現,兩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為基礎,需要民主的力量,而我們的法治卻看上去好像是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在理論上如何印證現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現實的法治實踐中確實存在缺少政府和民眾的有效「互動」。冷靜地思考分析和對「依法治理」現狀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缺少這種「互動」的現實表現,主要原因在於:民眾對於自身的權力不知道,知道不執行,執行不徹底,導致了21世紀初的這個結果。民眾們在經歷義務教育之後,依舊對於介紹法治的課程並不重視,法治觀念、理念很難進入民眾內心。使得法治推動成為看似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
謝謝閱讀!

Ⅳ 法治社會建設的意義

你要的是學術文章還是了解一下?

簡單的來說
1。教改 2。醫改 3 土改 4。房改 5。企業改制 工人就業 6。股改

學術文章

縱觀歷史,中國在人治社會下發展了兩千年,在絕大多數時間里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從世界文明發展史上看,歷史上古希臘、兩河、印度、中國產生的四大文明只有中國的文明保存了下來,傳承至今。今天的中國人怎麼突然說已經被歷史證明了成功的經驗不好了呢?在我們已經進入文明的時代,西方社會還處在茹毛飲血的境地,現在我們卻要放棄自己的東西向西方學習,這樣做是為什麼?

對這個問題需要進行大量的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並不是一篇短短的博文能夠解決問題的,而且本人對這個問題思考的遠遠不夠,本文只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各位共同討論這個問題。

首先討論人治的優劣。

人治的最大優勢是決策效率高。人治社會的最大特點是少數人甚至一個人說了算。這就在決策過程中省去了民主政治中大量繁瑣的決策程序。社會發展的任何階段都存在許多稍縱即逝的機會,高效率的快速決策能夠更容易、適時地抓住這些機會。因此,在人治社會下,一旦明主出現,或者有一個好的領導團隊出現,社會的發展就會十分迅速。

第二個優勢就是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人治社會祟尚萬眾一心,人心齊泰山移,要求有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因此許多法治社會辦不到的事,在人治社會卻可以輕而易舉地辦到。我們國家的城市建設能有如此日新月異的發展,在法治社會下是不可想像的。最簡單的例子是舊城改造中,經常需要道路加寬,取直,這從總體規劃上看怎麼說都是好事。但在民主社會下,必然會涉及到道路兩邊和取直障礙建築所有者一批人的利益,如果有一個人協商不通,這項工作可能幾年、甚至幾十年也別想做成。而在我們國家,這根本就不是問題。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不再贅述。

第三個優勢容易形成強大的勢力。歷史上的強大帝國無一例外都是人治社會下產生的。雖然我們過去稱美國為美帝國主義,蘇聯倒台後,美國人自己也在考慮是否應該建立帝國的問題,但美國並不符合歷史學家對帝國的定義。任何時代生活在一個強大的國家中要比生活在弱小的體制下更有安全感,也更容易獲得更多的利益。古希臘是民主的發源地,但它卻多次被外族侵佔。

人治的最大劣勢是容易犯大錯。希特勒一個人就可以讓世界數千萬生靈塗炭,財產損失更是不計其數。毛主席晚年一個判斷失誤給中帶來了十年動亂,使中國的發展一下子被世界甩在了後面。

第二個劣勢是不尊重個體。人治由於是少數人決策,在決策過程中不需要考慮大多數人的意見和想法,自然在決策過程中考慮少數人或單個人的個體的利益就會少一些。長期在這樣的社會體制下,自然在社會的總體認同下輕視個體的利益和感受,這與現代社會尊重個體,增加社會和諧相矛盾。

人治的第三個劣勢是難以保持社會穩定。由於人治的少數人決策機制,對大眾的感受不敏感,容易與多數民眾的意願相佐,且由於決策的暗箱操作,即便是正確的決策也可能因得不到理解而產生矛盾。這些問題的積累很容易造成社會動盪,甚至引起內戰,對社會的危害極大。

因本人對該問題思考的不夠深入,暫時就想到這些,希望大家補充、完善。

對人治社會的劣勢再補充兩點:
一是壓制人性,此一點造成的影響是十分廣泛、深遠的。在人冶社會,當權都的好惡決定著社會的好惡,不同的人當權,就會有不同的好惡,造成社會的道德標准、是非標准混亂。被封建社會大力推崇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就是典型的不問是非標准,只唯上的愚忠哲學。在這種道德規范下,追求真理是錯誤的,無限盡忠才是做人之本。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自然形成了君王、父輩老子天下第一,對下級、晚輩絕對的控制權,並且為了加強這種控制權,自然會限制下級、晚輩的獨立性和探索精神,對於下級、晚輩來說,既然獨立性和探索精神不是與社會相溶的觀念,自然就會在自身的成長過程中壓制這種尋求獨立、希望探索的原始沖動,學會夾著尾巴做人。中國代近代在自然科學方面遠遠落在了西方後面,應該說人治社會是重要根源之一。沒有獨立思考,也就談不上創新,並用「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觀念為自己的墨守成規找到了最好的理由。

壓制人性的另一大危害是讓人失去了真誠。既然一切以君王、長輩的好惡為標准,就不能隨意表示自己的真實思想,不管是善意還是惡意。中國的處世原則就是「話到嘴邊留三分,不可全拋一片心」、「言多必失」,中國善於察言觀色等等,都是要人不要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而要學會順從上級的的意思發表自己的見解。久而久之,中國人自然就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成為只會人雲亦雲的應聲蟲。中國人的機變、權謀等處事哲學應該說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這些就是在人治體制下「發明」的生存之道,只有學會了事不關已、高高掛起,才能明哲保身。

二是對缺少對社會進步的繼承性。中國古代出出現了一大批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醫學家、探險家,如張衡、祖沖之、華佗、徐霞客、鄭和等,還有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等應用技術。但這些發現、發明很少能延續下來,一個重要原因是就在人治社會下,一切以統治者的好惡為標准,這一個統治者有某種愛好,這一方面便可以得到發揚光大,當另一個人當政時,不喜歡這些東西,便將前者的成果束之高閣,甚至付之一炬。最典型的就是鄭和下西洋。鄭和在這一個皇帝的支持下七下西洋,可是到另一個皇帝當政後,不喜歡這樣的行為,下一道「片板不得下海」的聖旨,中國的遠洋事業也就徹底終結了。特別是中國在改朝換代的過程中,更將前朝的一切破壞殆盡。

這種一切從頭再來,讓中國的歷史在兩千年來陷入停頓。年齡大一些的人都看過過去的「小人書」,那其中有許多歷史故事,我們在這些故事中看到不管是使用的兵器、穿的衣服、住的民房或宮殿等等,除了清朝的辨子和帽子有點變化外,如果不看文字根本就分不清是哪一朝、哪一代,兩千年基本沒什麼變化。中國最早建立了偉大的農耕文明,把世界遠遠卻甩在了後面,而兩千年的停滯,卻給了西方超越我們的機會。

先補充這兩點。希望各位繼續發表各自的高見,我們一起來討論。

Ⅳ 簡答依法治國的含義及意義

依法治國的含義:

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統統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

而依法治國的意義有以下六點:

1、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2、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3、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4、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6、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5)法治深意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國家民主法治進步的重要標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國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中國共產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Ⅵ 進行法治有哪些重要意義(兩方面即可)

所謂法治,就是以法律作為調節一切社會關系的最高規范和准繩。

法治作為一個亘古不變的話題,在中華文明5000年社會文化發展歷史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從公元前361年戰國時期,商鞅變法提出「法令行則國治,法令不行則國亂」,到我黨十八大後將法制政府基本建成作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我們國家在法治道路建設的探索中一直前行,從未停步。

治原則的本質,即是依靠國家政權的強制力量,將人民和人民的意志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只有堅持法治,才能運用國家政權和法律的強制力量,保衛人民的權利和利益,保障人民的意志在一切國家和社會事務中得以遵從和貫徹。相反,如果沒有法治,所謂人民民主就會變為空談,所謂人民的意志就會受到某些人、某些組織的違背和踐踏。

堅持法治原則,把法律作為調節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最高規范和准繩,這是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實際體現。如果還有什麼人、什麼組織的意志可以超越法律,具有不遵守、不執法法律和不受法律約束、制裁的特權,那實質上即等於否定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地位,否定了以組織和支持人民當家做主為本質內容的共產黨的領導。

Ⅶ 法治思維的意義

法治思維在不同問題和領域的運用包含了不同的層次。概括而言,法治思維可以分為內四個層次。

一是認容知判斷層次,即運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對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進行認識並得出初步判斷的層次。人們可以根據法律對社會中的一些行為或現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斷,例如飲酒駕車是違法行為。這種層次的法治思維,是普通社會成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備的。

二是邏輯推理層次,即運用法治原則、規范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綜合推理,並得出結論乃至解決辦法的層次。法律職業者的思維多為這一層次。這一層次的思維是以通過法律解決個案為主要特徵。

三是綜合決策層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認知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進行綜合性衡量,並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決策。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法治思維更多地體現在這一層次上。

四是建構制度層次,即在前面三個層次的思維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抽象,從而能夠通過建構或改革法律制度對更宏觀的問題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這是最高層次的法治思維,也是高層級的領導幹部所應當具備的。因此,考察法治思維能力的高低,應當按照對象和主體的不同設定不同的標准。

Ⅷ 法治對當代中國的意義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根本任務和原則,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版義政治的一個基本目標權。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實行依法治國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重要措施。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是代表和體現人民的意志與利益的。
第二,實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須有完備的法制來規范和保障。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並具有比較完備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最大限度的調動億萬人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推動生產力不斷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力落後的狀況。
第三,實行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
第四,實行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

Ⅸ 道德法治的意義

一、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具有共同的性質、任務和目標。

1.有著共同的指導思想和階級本質。

思想:都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的,都是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體現。都是為人民服務的,為社會主義服務的。

2.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有著共同的任務和目標。

二、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進和互相補充關系。

1.社會主義法律與社會主義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進關系主要表現在:

①法律和道德都把公民素質的重要內容作為自己的行為規則來要求,使之得到強化。

②社會主義法律把社會主義道德的某些要求法律化,使之規范化、制度化,並運用國家強制力來保障其實施。我國法律把嚴重違反社會主義道德規則的行為用法律來加以制裁和打擊。

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道德把「遵紀守法」作為社會美德來倡導,對破壞法紀的行為加以譴責。

2.社會主義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的互相補充,主要表現在:

社會主義法律所沒有或難以涉及的地方,社會主義道德卻能發揮作用。

三、提高道德水平有助自覺守法、護法。

人們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提高了,就會轉變守法觀念,變「要我遵守」為「我要遵守」。

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水平,有助於人們更自覺地與違法犯罪現象作斗爭。

Ⅹ 依法治國的含義和重要意義是什麼

1. 依法治國的含義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內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容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也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群眾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方略寫入憲法,賦予依法治國方略以憲法地位,將加速推進法治,使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獲得憲法性的根本保障。 2.意義: 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其本質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熱點內容
南師大行政法學教授 發布:2025-02-06 03:31:45 瀏覽:752
仲裁進法律服務中心 發布:2025-02-06 03:04:53 瀏覽:717
自行車過紅綠燈法規 發布:2025-02-06 02:09:55 瀏覽:432
讓法治成為全民的信仰 發布:2025-02-06 00:55:22 瀏覽:695
我怎麼看新的勞動法 發布:2025-02-06 00:55:14 瀏覽:668
行政法和經濟法的區別 發布:2025-02-06 00:54:32 瀏覽:905
初級會計經濟法模擬題 發布:2025-02-06 00:40:59 瀏覽:822
海商法調整的船舶 發布:2025-02-06 00:40:22 瀏覽:638
刑法終審權 發布:2025-02-06 00:36:28 瀏覽:312
醫院執行勞動法情況 發布:2025-02-05 23:48:01 瀏覽: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