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部門利益化

立法部門利益化

發布時間: 2022-02-10 05:01:47

① 怎樣理解公共利益部門化,部門利益法律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部門利益或地方保護主義行為,會人為地割裂市場,妨礙商品、貨幣、勞務、技術等自由流動,阻礙市場競爭配置資源作用機制的發揮,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相容。部門利益、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是指依法享有立法權的政府部門或地方政府通過立法手段將部門利益、地方保護主義行為上升為受法律保護的利益或行為。這種現象既不利於全面深化改革,也影響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在此背景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的要求,而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必須重視法治的力量。

正確認識「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首先應正確理解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有效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中的「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的含義。根據《立法法》的規定,我國採取一元多層立法體制,即除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有立法權之外,國務院各部門、地方政府也享有相應的立法權。那麼,作為獨立的法人實體,國務院所屬部門和地方政府能否有獨立的利益訴求呢?從國家的政治體制層面考察,與國外的部門利益——產業利益不同,我國政府所屬部門是沒有自己獨立的利益的。換言之,部門利益法律化在我國沒有任何正當性基礎。對於地方利益而言,從國外的政治發展史及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史來看,允許地方政府保留一定的利益,讓地方政府為了發展經濟、改善公共服務而彼此競爭,對於整個社會的繁榮發展是有益的,即地方利益有一定的正當性。因此,在探討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的時候,應當對二者進行分別討論。

要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是因為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行為損害了其他部門、其他地方的利益,並對社會整體利益造成了損害,即產生了負外部效應。為此,經濟學家們開出了使負外部效應內在化的葯方,包括政府直接管制、征稅或提供津貼、重新界定產權、受影響各方自願談判、損害賠償等。根據這些原理,解決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可以採取兩種法律方法:一是建立立法損害賠償制度;二是合理配置立法權。

立法損害賠償在理論上屬於國家賠償的范圍,但在實踐中只有美國、法國等極少數國家採用。例如,根據《謝爾曼法》及相關判例法的規定,在美國,如果地方政府實施了含有地區歧視性的法律並給他人造成損害,該地方政府應承擔三倍損害賠償責任。後來,美國國會覺得三倍賠償太重,遂頒布了《地方政府反壟斷法》,將三倍賠償改為實際賠償。我國也有國家賠償制度,但目前只適用於行政賠償與司法賠償。從防止部門利益、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的視角看,有必要將國家賠償法的適用范圍擴大至立法損害賠償,當然,其前提條件是立法權在各立法機構之間的配置要合理。

立法權的合理配置涉及的范圍較廣,情形也較為復雜。從立法技術層面考察,解決立法外部性問題的重要方法就是完善立法程序,讓立法涉及的各方利益主體有機會參與立法過程,這正是十八屆四中全會所要求的「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健全法律法規規章草案公開徵求意見和公眾意見採納情況反饋機制」。完善的立法程序,能將受立法影響的各個利益主體組織到一起就影響其切身利益的法案公開發表意見,既使各利益主體的權利得到尊重,又使各利益主體通過談判最大限度地將立法外部性內在化。目前,我國的《立法法》《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行政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等對立法程序都有較明確、具體的規定,對防止部門利益法律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這些法律規范只能約束行政法規、行政規章的制定程序,對現實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政府內部文件的制定難以發揮有效的約束力。因此,在法律層面上對政府內部文件的效力做出限制性規定是非常重要的。正因如此,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行政機關不得法外設定權力,沒有法律法規依據不得作出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其義務的決定」「對部門間爭議較大的重要立法事項,由決策機關引入第三方評估」「探索委託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規草案」等。

讓立法涉及的各方利益主體參與立法過程,對於防止部門利益法律化能夠發揮積極作用,但對於防止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卻不易達到預期目標。這是因為,地方立法的適用范圍只限於本行政區域,與此緊密相連的是,參與地方立法的成員,也只能是本地居民,外地居民無權參與。所以,防止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比防止部門利益法律化的難度要大得多。雖然人們強調防止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是為了防止地方政府追求非正當的地方利益,但地方利益的正當性與非正當性往往難以區分。顯然,對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的防止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對合法地方利益與非法地方利益進行界定劃分。目前,國家立法在這方面雖有一些規定,譬如2001年國務院發布的《關於禁止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實行地區封鎖的規定》就對非法的地方保護主義行為進行了列舉,但該文件卻因缺乏操作性基本上沒得到貫徹實施,法學理論與司法實務界還應對此作進一步研究。此外,理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使政府主動減少對市場的干預、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也是防止地方保護法律化的良好方法,因為政府減少對市場的干預,對於規范政府權力、減少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的機會有所助益。還要將《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的有關部署落實到位,並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切實發揮好法治在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中的作用。

② 對部門間爭議較大的重要立法事項,由什麼引入第三方評估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在立法方面,要版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權效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對部門間爭議較大的重要立法事項,由決策機關引入第三方評估;

在我國,部委作為中央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立法建議權和被授權制定規章,很多法律法規都是由主管部門起草。對部門間爭議較大的重要立法事項,由決策機關引入第三方評估,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協調決定,能有效防止「部門利益化,利益法制化」的問題發生。

③ 什麼是防止立法部門化和地方化,維護法治統一的重要手段

重要手段:一是建立立法損害賠償制度;二是合理配置立法權。
在探討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的時候,應當對二者進行分別討論。要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是因為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行為損害了其他部門、其他地方的利益,並對社會整體利益造成了損害,即產生了負外部效應。根據這些原理,解決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可以採取兩種法律方法:一是建立立法損害賠償制度;二是合理配置立法權。
立法損害賠償在理論上屬於國家賠償的范圍。我國也有國家賠償制度,但目前只適用於行政賠償與司法賠償。從防止部門利益、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的視角看,有必要將國家賠償法的適用范圍擴大至立法損害賠償,當然,其前提條件是立法權在各立法機構之間的配置要合理。
立法權的合理配置涉及的范圍較廣,情形也較為復雜。從立法技術層面考察,解決立法外部性問題的重要方法就是完善立法程序,讓立法涉及的各方利益主體有機會參與立法過程,健全法律法規規章草案公開徵求意見和公眾意見採納情況反饋機制」。完善的立法程序,能將受立法影響的各個利益主體組織到一起就影響其切身利益的法案公開發表意見,既使各利益主體的權利得到尊重,又使各利益主體通過談判最大限度地將立法外部性內在化。目前,我國的《立法法》《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等對立法程序都有較明確、具體的規定,對防止部門利益法律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這些法律規范只能約束行政法規、行政規章的制定程序,對現實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政府內部文件的制定難以發揮有效的約束力。因此,在法律層面上對政府內部文件的效力做出限制性規定是非常重要的。讓立法涉及的各方利益主體參與立法過程,對於防止部門利益法律化能夠發揮積極作用,但對於防止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卻不易達到預期目標。這是因為,地方立法的適用范圍只限於本行政區域,與此緊密相連的是,參與地方立法的成員,也只能是本地居民,外地居民無權參與。所以,防止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比防止部門利益法律化的難度要大得多。雖然人們強調防止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是為了防止地方政府追求非正當的地方利益,但地方利益的正當性與非正當性往往難以區分。顯然,對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的防止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對合法地方利益與非法地方利益進行界定劃分。此外,理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使政府主動減少對市場的干預、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也是防止地方保護法律化的良好方法。還要將有關部署落實到位,並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切實發揮好法治在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中的作用。

④ 行政立法的部門利益化問題研究關於這個題目的論文怎麼寫呀

到網上看一下

⑤ 「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利益行政化」的意思

「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利益行政化」是遞進性的表述,是指部門在社會運行與管理中都承載與賦予了相應的權利,而這種權利是公共權利資源或為公共服務的權利,但一些部門在運行中確過度或不當的擴大自我權力;而且把部門的利益承賦於權力的運行中;利用行政管理的社會運行機制中把不當利益賦承於行政運行與管制的機制中。

⑥ 部門利益的緣由

公共權力市場化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各部門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自成體系的「條條」格局,改革開放以來,在不同的部門中仍多多少少存在或新生一些下屬企事業或中介組織。隨著經濟市場化的發展,部門本位主義由此而不斷增強,主管部門與下屬企事業逐漸演變為利益共同體,主管部門給予下屬企事業以行政壟斷或特許經營,而下屬企事業則向主管部門輸送經濟利益;
經濟改革激發了人們的利益觀念,一些「利益覺醒」的政府部門成為了事實上的利益主體,在市場經濟中開始用手中的權力主動牟取利益,尋求經濟利益最大化;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正處於轉型期,政府職能也處於轉變中,各部門的職責難以清晰、科學界定,部門關系還有待理順。因此,有的「利益覺醒」部門趁機不斷強化、擴展職權,鞏固、謀取部門利益。
利益集團施加影響
隨著市場化的發展以及政府擁有廣泛資源與強大幹預能力,我國的各種「利益集團」迅速產生和發展起來,對政府的決策以及政策的執行施加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一是眾多境外與涉外利益集團,如各國在華商會以及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商務部下屬的行業協會),通過母國政府或政治游說,或收買、利用高乾子女、親屬,或聘請一些部門領導與職員做咨詢師(拿咨詢費),或將相關課題並配以豐厚的課題經費,給予各大部委研究機構與學者等途徑,對我相關部門決策與立法施加巨大影響。這是我大量政經信息外泄、經濟高度對外依賴、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受損、外企長期保持「超國民待遇」不變以及內外企稅率未能統一等一系列重要問題的症結所在。
二是金融(四大銀行、一大保險)、能源(電力、石油)、郵電(郵政、電信)、運輸(鐵路、民航)、基礎建設等領域的國有壟斷企業,長期依託行政壟斷,擁有強大的博弈能力。為維護龍頭地位、持續獲得壟斷利潤,有些壟斷企業在政界、學界、傳媒界網羅代言人,影響甚至操縱話語權,為其壟斷地位辯護,極力排斥行業競爭與民營經濟介入,抵制《反壟斷法》等於己不利的法律政策出台,或以本行業的特殊情況(如自然壟斷、國家安全、為政府賺錢等)為由要求從相關法律政策中得到豁免,維持壟斷。
三是眾多行業的一些民營企業家或通過顯形與合法途徑,爭當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利用人大與政協這兩大政治舞台,來聲張、謀取其利益;或私下聘請相關專家學者擔任獨立董事,為其搖旗吶喊(即所謂「黑嘴」);或通過行賄等不正當的利益輸送直接影響行政決策。自中央推行宏觀調控抑制房地產價格過快增長的政策出台後,有的房地產開發商迅即與一些專家學者、房地產研究機構、部分媒體、甚至官員聯手,強占行業話語制高點,並形成一個行業性的「話語鏈」,以對抗宏觀調控。
財政制度不健全
現有的財政體制缺失強化了部門利益。至今,我國尚未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公共財政」制度。西方國家很早就實行「零基預算」,每年在制定預算時,皆從零開始,重新編制。如今一些國家採用更為先進科學的「績效預算」。我國名義上引進「零基預算」,實質仍按「基數預算」運作,即確保上年預算基數,並逐年上升。因此,有關財政政策可以說是建立在對既得利益的確認上,導致財政開支剛性,部門機構超編超支。
立法體制不規范
一方面,我國立法機構存在缺陷,人大在立法中的絕對主導地位尚待確立,人大代表不是職業化,相關專家比例低,不能或難以自主立法,只能委託行政職能部門代為起草。另一方面,對行政部門制訂法律及規范性文件的行為,有時監督不力。國務院有關法制機構在相關人員數量與素質上難以保證;而在立法的公正性與執法的便利性上,難免向部門傾斜。因此,「部門立法」與「法出多門」情形突出。
部門內部制約力缺失
長期以來,我國行政職能部門實行的是「一把手」負責制,容易導致行政監督與制約缺失,往往使得領導個人意志成為部門意志,而所謂「部門利益」往往也是部門領導利益。市場化使行政職能部門作為經濟利益主體更加突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多元化,使領導集體易於形成「利益共同體」。在國家利益與公共利益缺乏明確的維護力量與衡量標準的情形下,職能部門便從「部門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出發,來制定本部門的方針政策。(中央政府機構中的部門利益問題日益突出當警惕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2006年10月10日 作者:江涌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⑦ 地方立法權如何擴容 怎樣防止部門利益法制化

實話跟你說,沒怎麼擴容,你可以自己發揮。
後面的問題的答案:加強備案審查制度,確保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增強社會聽證和公眾咨詢意見制度,地方立法必須嚴格依法且程序必須合法。

⑧ 立法權力邊界指什麼

明確立法權力邊界來,就是自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
立法許可權劃分是立法體制的核心內容。法律法規以及規章的制定,要嚴格依照立法法規定的立法原則和立法許可權依法立法,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定國家機關的權力和責任。目前,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有的立法實際上成了一種利益博弈,不是久拖不決,就是制定的法律法規不大管用,有的甚至為了一己權力和利益隨意立法立規,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問題已經到了必須下決心解決的時候了。為此,《決定》提出,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
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立法法,顧名思義,是規范立法的法。中國現行立法法對規范立法活動,推動形成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長期以來,許多應當由立法機關起草的法律法規,因為考慮專業性的問題實際都是由行政部門起草,立法機關只是在審議階段做個別修改、微調,這難免會在法律法規中體現其部門利益。同時,在地方保護主義影響下,下位法違背上位法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⑨ 部門利益化是什麼,以及如何克服部門利益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部門利益或地方保護主義行為,會人為地割裂市場,妨礙商品、貨幣、勞務、技術等自由流動,阻礙市場競爭配置資源作用機制的發揮,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相容。部門利益、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是指依法享有立法權的政府部門或地方政府通過立法手段將部門利益、地方保護主義行為上升為受法律保護的利益或行為。這種現象既不利於全面深化改革,也影響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在此背景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的要求,而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必須重視法治的力量。

熱點內容
黑白子演算法規律 發布:2025-02-06 04:05:57 瀏覽:87
南師大行政法學教授 發布:2025-02-06 03:31:45 瀏覽:752
仲裁進法律服務中心 發布:2025-02-06 03:04:53 瀏覽:717
自行車過紅綠燈法規 發布:2025-02-06 02:09:55 瀏覽:432
讓法治成為全民的信仰 發布:2025-02-06 00:55:22 瀏覽:695
我怎麼看新的勞動法 發布:2025-02-06 00:55:14 瀏覽:668
行政法和經濟法的區別 發布:2025-02-06 00:54:32 瀏覽:905
初級會計經濟法模擬題 發布:2025-02-06 00:40:59 瀏覽:822
海商法調整的船舶 發布:2025-02-06 00:40:22 瀏覽:638
刑法終審權 發布:2025-02-06 00:36:28 瀏覽: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