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論文
㈠ 關於老子與道家 的高中論文(800字左右 要求引用道德經的內容)
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 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道德經》十六章雲:「致虛極,守靜篤。」強調了致虛守靜的修養。「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後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洞察力,才會「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後,莊子強調少私寡慾,以靜養神,這是道教靜中養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餚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故後人雲: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經》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我們可以看出「寵辱若驚」的根源就在於「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於人的心性不能清凈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朴,少私寡慾,何來「貴大患若身」呢?
由此,凈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凈心是保持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並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麼是「有為」呢? 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於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於靜心、凈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各行各業,各村各戶都在努力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具體來說,就是將「靜心、凈心、盡心」三心衍化為「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集體,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在現代經濟社會下,重讀和闡釋聖典《道德經》,讓人們能致虛守靜、凈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職,有利於社會穩定,有利於工作團結,有利於家庭和睦!
㈡ 老子道德經心得
老子道德經中,包含了許多樸素的唯物辯證法,這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行為舉止和思想 觀念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思所想,所做所行,或多或少都在踐行著辯 證的觀點。比如,當我們取得成功,獲得榮譽時,內心就告誡自己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當我們遭遇打擊,面臨失敗時,我們會鼓勵自己堅定信念,勇敢堅持下去。當我們「禍兮福 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普通人都耳熟能詳,出口成誦的名言警句。經過幾千年的時光淘 洗和歷史沉澱,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關於福禍的論述和引申,前人已經論述備至了。 人的一生順順利利, 風風光光, 沒有任何坎坷和波折, 可以說是失敗的人生, 是單調的人生, 因為他體會不到涅槃重生的力量,沒有經歷陣痛,沒有飽受折磨,根本無法體會和珍惜愛與 真誠。經歷了各種磨難和打擊,嘗遍了世態炎涼,當老來時,細細品味走過的漫漫路途,豁 然發現原來這一生的奮斗歷程盡是幸福。福與禍,功與過,生與死,少與多,正與邪,樂與 憂„„都是相輔相成,相依相伴的。就像每個人都離不開空氣、陽光和水一樣。
老子中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十八大的召開,是每個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表面上看起來,與我們很遙遠,有些 不切實際。那些天花亂墜的口號和理念都是故作高深的文字游戲。其實不然。每個人的發展 和進步都離不開國家的繁榮和穩定。雖然我們還只是學生,沒有投身社會實踐,沒有親身經 歷社會現實的摸爬滾打,但並不代表我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並不代表我們 就不能參與社會理想和信念的落實和奉獻。可愛的中國,幸福的中國,美麗的中國,是每個 人都應該積極參與和踐行的。 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構想, 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 范。這在老子道德經的論述中,已經具有了初步的構想。 「自然」和「無為」是老子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平等共生的 有專家指出, 「自然」這一概念是老子首創的,但他所說的自然並無近現代大自然或自 然界的涵義。從古文字學看,自然是自己如此、從來如此、通常如此、勢當如此和自己成就 自己,以及與「人為」相對立的自然而然、自然天成、事物的天然本性等意思。先秦並沒有 自然界或大自然的概念,與之相當者是天地或天地萬物。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是一部思想深奧、內涵豐富的哲學著作,貫穿歷史數千年,流傳至今,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老子的智慧啟迪著一代又一代人,他深邃的"道"窮微極妙,教則浩盪而宏博,理則廣大而深玄,曾傾倒無數中外鴻儒大家。孔子見老子後贊嘆道:"老子其猶龍邪!"莊子欽服曰:"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晚年後,也曾說:"中國古代政治哲學實在比西方好。"魯迅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胡適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 聖人先哲都對老子及其學說發出由衷的贊譽。 老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根,萬事萬物都有起點。世間萬物皆有道產生,本根決定了萬物的根源,還決定他的發展,按照一定的法則去運行,絕不紊亂,如晝夜的交替不依照人的意志為轉移。老子的論斷深刻地揭示了辯證法的實質:對辯證法來說,沒有什麼一成不變的、絕對的、神聖的東西,除永恆變化著、永恆運動著的物質及其運動和變化所依據的規律外,其他理論都只是暫時的、相對的、近似的接近真理,人們對於各個發展階段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宇宙的進化表現為一事物不斷地走向自己的否定,不斷地轉化為他事物。否定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性,但這不是簡單的循環,而是在否定的否定中達到新階段。 在自然科學中,現代物理學對物質的微觀和對宇宙宏觀的研究,發現中國道家哲學的自然本體論和宇宙創生論比其它任何哲學都可能更接近於在上述領域中揭示出來的科學真理。進而,一些西方科學家對融人文價值觀念和對自然的深刻洞察為一體的道家哲學推崇備致。 道產生了德,老子被稱為「道德家」,道看不清楚,其中有象。深遠有精,使萬物得以運轉,稱為依據。道渾然天成,獨立,獨一無二。道是永恆的,永遠不止息。 人走的路是道,做事情的方法是道,人的思想和理念也是道。道可道,非常道。 我們對於老子及其撰述的《道德經》,應認真研究,深入分析,擯棄其神秘的外殼,汲取其辯證法的合理因素,使之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㈢ 老子道德經的真正意義
出世入世打成一片,育人化人,讓所有人各行其道,創造快樂、安詳、滿足的狀態!!!
㈣ 老子道德經的精髓
的道德經主要講的就是順應自然。
第一,《道德經》認為,世界的本原、宇宙的規律是「道」,道也可以說成是「無」。
道生成一切事物,是一切事物的本體。具體的事物有種種具體的屬性,如有白有黑,有高有下,有大有小,但是道不能有具體的屬性。
因為具體的屬性是相對立的,如果道有大這種屬性,就不能生成小的事物,如果道有白這種屬性,就不能生成黑的事物。
所以道沒有任何具體的屬性,老子形容道:「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只能是恍恍惚惚的一片混沌。
所以道可以稱之為「無」,魏晉時期的天才哲學家王弼在註解《道德經》時,提出了以無為本的思想。王弼說:「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
第二,《道德經》認為,人也必須學習「無」的道理。
道是萬物的規律,所以人也應該順應道的規律,才能成功。《道德經》特別重視「無」的作用,老子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道德經》提倡「無為而治」,認為君主應該做到不妄為,這樣就可以天下大治。
《道德經》還說:「常使民無知無欲」,要去除民眾的機巧之心與慾望之心,才會消滅種種紛爭。
老子認為,高下,美醜,前後,禍福這些都是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甚至在某種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辯證法思想,讓我們看到對立物之間的真實關系。
02 逆向思維
春秋時期,儒家提倡仁愛、禮義和忠孝,認為只有仁愛、禮義和忠孝等美的才能改造社會,融合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但老子採用逆向思維,他認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紛亂,有忠臣。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老子認為,上用智慧治,下便以計謀應,上下都旁離了質朴而崇尚文飾機詐,便使天下失去了真誠,以致大的詐偽必然就會出現。家庭親屬不和睦,才有了所謂的孝慈;國家陷於昏亂,才有了所謂的忠臣。
03 不爭思維
老子曰:「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唯有不爭的處世態度,天下才沒有人能與之相爭。老子認為,不顯示自己,不自以為是,因而更顯耀突出;不誇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不爭,才能保全自己,立足不敗之地。
04 利他思維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這個世界上,什麼才是真正的無敵?儒家說,仁者無敵。這與老子有相通之處。只有利他的人,才是無敵的。
只有利他的人,才會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靈魂上的高度。反之,如果只是為自己的私慾所蒙蔽,看問題、做事情始終離不開自己的慾望,那永遠只能是井底之蛙。
㈤ 老子道德經的文化傳播,這個話題值不值得寫,作為畢業論文的呢謝謝~~
這個標題不好。
你的標題只是陳述句的口吻,根本沒有觀點。這是大忌。
你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如果執著於『文化傳播』這個點的話。
比如這樣的標題 『近代偏離其本身的道德經文化傳播』『道德經文化的哲學化是傳播的必要條件』等
㈥ 關於老子的<道德經>
主張以柔克剛,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以「仁」為主 是孔子提出的.
㈦ 老子道德經全篇文章意思是什麼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2] ,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㈧ 老子李丹的《道德經》是論文散文亦或者屬於說明文難不成還是記敘文莊子是寓言故事小說還是散文
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子的寓言故事都是散文。
㈨ 關於老子、道德經以及道教的論文選題
近日,廣州道教抄協會舉辦的「道教與星斗信仰學術研討會」剛結束,有近百名海內外學者和道長參加此次研討會。本人有幸參加了此次研討會。本人感到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僅僅星鬥文化一題已經引出了眾多精彩的論文和發言。
北斗七星、北極星的文化在道教中理論中占據了一席之地,而且可引用的道教經典、學術文章也容易找,此外這方面論文還可在天文、地理、君臣關系等等方面發揮。
要不你也嘗試一下?
一己淺見,僅供參考。
㈩ 老子道德經
《老子》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回人抱一答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大意:
本章通過對「曲則全」這一論點的闡述,指出「聖人」成功的秘訣在於守「道」,而不在於過分地宣揚自我。「抱一」在這里的意思是把握事物的核心。和三十九章中的「得一」是同樣的意思。(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