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行政規范性文件與行政立法的區別

行政規范性文件與行政立法的區別

發布時間: 2022-02-10 16:11:13

㈠ 行政立法和行政規范性文件的區別是什麼

1、行政立法是行政機關作為立法主體的行政行為,所具有行政性,它是專一種主體活動,所屬以具有立法性,它的內容主要為貫徹執行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採取行政措施,所以主工具有執行性和從屬性特點,從屬於權力機關的立法。行政立法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據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廢止行政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2、行政規范性文件就是由行政機關發布的對某一領域范圍內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准立法行為。

3、區別:前者屬於法律的一部分,可作為法律依據,而後者則是行政機關的一個文件,如果同法律違背,則以法律為准。顯然前者的使用范圍更為廣泛,地位更高。這是最大的區別。

㈡ 行政立法和行政規范性文件的區別是什麼

行政立法是行政機關作為立法主體的行政行為,所具有行政性,它是一種主體活動,所以具有立法性,它的內容主要為貫徹執行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採取行政措施,所以主工具有執行性和從屬性特點,從屬於權力機關的立法。行政立法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據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廢止行政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行政法規的制定程序是怎樣的?
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按《立法法》、《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其制定程序可分為立項、起草、審查、決定與公布四個步驟。
(1)立項。國務院每年年初編制本年度的立法工作計劃。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應提前向國務院申請立項,並說明申請立項的依據,立當項目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擬確立的主要制度。立法工作計劃由國務院法制機構編制,並報國務院審批。
(2)起草。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組織起草。由國務院的一個或者幾個部門負責具體起草工作,也可由國務院法制機構起草或者組織起草,起草行政法規除應遵循《立法法》確定的原則、符合憲法、法律的規定外,還應體現改革精神,科學規范行政行為,促進政府職能向經濟調節、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轉變;符合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切實保障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體現行政機關權責統一原則。起草時必須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意見,負責起草的部門還應就涉及其他部門職責或與其他部門關系緊密的規定,與相關部門充分協商,取得一致。起草完畢,起草部門應將草案送審稿,連同各種不同意見的情況說明,涉及有關管理體制和政策方針需要國務院決策的重大問題的解決方案以及其他相關材料,一並報送國務院審查決定。
(3)審查。行政法規的送審稿先由國務院的法制機構免責審查。審查中如發現制定行政法規的基本條件不成熟或者對規定的制度爭議較大,或者送審手續不完備的,國務院法律機構可以緩辦或者追回起草部門。對准備送審的送審稿,國務院法制機構應將其(或者其涉及的主要問題)發送國務院有關部門,地方人民政府、有關組織和專家徵求意見,重要的行政法規送審稿,經報國務院同意還可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對行政法規送審稿涉及的主要問題,國務院法制機構應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聽取方方面面的意見;對其所涉及的重大疑難問題,應當召集有關單位和專家的座談會、論證會、聽取意見、研究論證;對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可舉行聽證會,廣泛聽取意見;對送審稿涉及的主要制度、方針政策、管理體制、許可權分工等有不同意見的,國務院法制機構應進行協調,辦求達成一致,不能一致的,法制機構應將爭議的主要問題、有關部門的意見和法制機構的意見,報國務院決定。國務院法制機構經認真調查研究,並與起草部門協商後,應對送審稿進行修改,形成行政法規草案和對草案的說明,由法制機構主要負責人提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批,對其中調整范圍單一,各方意見一致或者依據法律制定的配套法規草案,可以採取傳批方式由國務院法制機構直接提請國務院審批。
(4)決定與公布。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或國務院審批的行政法規草案經國務院法制機構根據審議意見進行修改,形成修改稿後報請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實施。簽署公布後應及時在國務院公報及在全國發行的報紙上刊登。行政法規一般在公布之日起的30日後施行。有些涉及國家安全、貨幣政策、外匯匯率的確定,以及其他設立即施行的行政法規,也可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㈢ 行政立法與行政執法行為的區別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專授權法(含憲法)創制屬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行為。它通常具有兩方面的內容:①國家行政機關接受國家立法機關的委託,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②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關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的活動。亦稱「准立法」。

廣義的執法是與立法相對應的,而行政執法是狹義上的執法。行政執法是指建立在近代國家權利的立法、執法、司法三分立的基礎上的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委託的組織及其公職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行使行政管理權,貫徹實施國家立法機關所制定的法律的活動。

㈣ 行政規范性文件與行政法規、規章的區別

1.規定內容的區別

凡是法律、法規規定以規章形式規定的事項,應當制定規章,比如,設定行政處罰,出台法律、法規的配套制度,均屬於規章。

而一般規范性文件,主要用於部署工作,通知特定事項、說明具體問題。此外行政管理的重大制度也應當制定規章。比如,國家統計局就涉外社會調查活動管理、部門統計調查項目管理、統計執法檢查相繼出台了三個部門規章。

2.發布形式的區別

2000年7月1日《立法法》實施以後,規章都必須以令的形式發布,因此凡是以令的形式發布的,就是規章。

一般規范性文件則不以令的形式發布,往往以通知、函等形式下發。

3.具體結構上的區別

規章一般採取章、節、條、款的結構。

規范性文件則比較鬆散,一般沒有結構要求。

4.是否在國務院備案

規章要報國務院備案,規范性文件則不需要。

可以這樣說,是否以規章形式發布並報送國務院備案,是判斷規章還是規范性文件的主要標准。

5.地位上的區別

行政法規是國務院制定頒布的規范性文件 ,其法律地位和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 。

不得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

行政規范性文件要服從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 其與地方性法規處於一個級別。

6.調整對象的區別

行政法規調整的對象一般是行政管理領域帶有普遍性、全局性、原則性以及意義重大的問題。

行政規范性文件的調整對象則限定在行政管理領域中某些特殊的、局部的、具體的問題。

㈤ 行政法,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區別

1、范圍不同來法律法規、行政源法規和部門規章這三個的范圍不一樣,法律法規范圍最大,包含了行政法規以及部門規章,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是單獨的。2、制定人不同法律法規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行政法規則是國務院制定,而部門規章是適用於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等這些部門自己發布的。3、適用對象不同法律法規適用於所有人,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民眾;行政法規是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制定的,不適用普通民眾;部門規章同樣不適用普通民眾,是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自己調整內部范圍內的行政管理關系的。

㈥ 行政立法和行政規定的區別

在我國,行政法規和規章之外的抽象行政行為被稱作行政規范性文件。因行政法規和規章也被目之為規范性文件,故又有其它行政規范性文件之謂。《行政復議法》規定可以對作為具體行政行為依據的國務院以外各行政機關(機構)的規定提請復議,於是有學者斷言規定乃是立法對行政法規和規章之外的抽象行政行為採取的概念,雖然從復議法的文字上並不能排他性地得出這一結論。時下又有行政法學者嫌行政規范性文件的這些名稱不夠學術,把它們換成一件「行政規范」的簇新袍子。行政法學家們推出的《行政程序法專家意見稿》中,有的版本使用行政規范的名目,有的使用行政規范性文件。本文遵循大多數的地方行政立法,採用行政規范性文件這一術語。

國內行政法學界關於行政規范性文件和行政立法的理論與立法,存在著方向性錯誤。本文希望在指出一些錯誤的同時,能為行政立法提供一個綱要式的描述。細節的論證不是本文所能承擔的任務。但毫無疑問,本文的分析是著眼於制度性的,不是什麼道義性的呼籲。

一、立法上對行政規范性文件和行政立法的規定

因為行政規范性文件能夠直接規定私人的普遍性的權利義務,[1]所以,從實質上的權力劃分角度而言,至少部分的行政規范性文件可以納入行政立法之列。是不是所有的行政規范性文件都屬於立法的范疇?這個問題容後再議。我國的《立法法》只規定到行政法規和規章而沒有規定行政規范性文件,那是該法的缺陷。理論界如果以此認為我國的行政立法只限於行政法規和規章,那是對自身立場的喪失。

分析行政規范性文件,繞不開對行政立法的法律規定。下面對我國法律的相關規定作一簡要陳述。

在舊中國的憲法上,行政立法均以命令的形式出之[2].但新中國選擇了不一樣的詞彙。1954年、1957年和1978年前三部憲法均規定國務院有權「根據憲法、法律和法令,規定行政措施,發布決議和命令」,1982年憲法的規定增加了「制定行政法規」一項,並將「決議」改為決定——這大概是因為新憲法規定國務院採取首長負責制的緣故[3].關於國務院各部委的立法許可權,1982年憲法規定是「有權發布命令、指示和規章」。在這里,規章是與命令和指示並列的。

這是對中央一級的行政立法的規定。

關於地方行政立法,1954年和1978年憲法分別規定地方委員會和地方革委會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發布決議和命令」——使用的是決議和命令這兩種術語。1982年憲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權「發布決定和命令」,而縣級以上政府的工作部門和鄉級政府似乎只能發布「決定」[4].但地方政府組織法規定縣級以上政府有權「規定行政措施,發布決定與命令」5,多了行政措施一項,而縣級以上政府的工作部門的活動方式是指示和命令,而鄉級政府也可以使用決定與命令:「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使以下職權:……改變或者撤銷所屬工作部門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下級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命令。」6另外,1982年地方組織法修正案規定(部分)地方政府獲得規章制定權7.

㈦ 能給我解釋一下行政立法的規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有什麼嗎謝謝了

一、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內涵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規范性文件的概念,所謂規范性文件,是指各級國家權力機關或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在一定范圍內普遍適用,長期生效的文件,主要規范行政機關的職責許可權,管理行為以及行政執法權的授予、委託等內容。

根據《憲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規定,規范性文件和命令。這些把屬於法律、法規、規章、行政措施、行政決定和命令統稱為其他規范性文件。

由此可見,其他規范性文件指行政機關為實施法律、執行政策,在法定許可權內制定的除法規、規章以外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政措施、行政決定及命令。

2、其他規范性文件的特徵

(1)制定主體廣泛性。所有行政機關,上至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委,下至各鄉鎮人民政府,均有權制定其他規范性文件。

(2)效力的多層級性和從屬性。其他規范性文件數量眾多,其效力與制定主體相對應,從上到下呈現多層級的特點;而且下級規范性文件不能同上級規范性文件的內容相抵觸,並分別從屬於相應的行政法規、規章。

(3)內容的規范性。其他規范性問家也是為人們提供行為規則,行為模式的,在其效力范圍內,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當遵守。但是它不能自行為公民設定義務,為自己創設權力,正因為如此它不屬於行政立法活動。

3、其他規范性文件同行政立法、具體行政性、內部行政行為的關系

(1)其他規范性文件同行政立法的關系

通常學理上將抽象行政行為分為兩大類:行政立法行為和制定其他規范性文件行為。因此制定其他規范性文件同行政立法行為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同屬於抽象行政行為,具有規范性、重復適用性等特徵;而且制定規范性文件要以法律、法規、規章為依據。

二者的區別表現在制定主體范圍不同、效力大小不同,制定程序嚴格與否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其他規范性文件不能直接為單位或個人設定義務,為自己創設權力,而行政立法則可以。

(2)其他規范性文件同具體行政行為的關系

制定其他規范性文件是一種抽象行政行為,它並不直接指向具體的單位或個人,也不針對具體的事項,而是針對某個領域、某項工作制定的行為規則,對其效力范圍內的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具有普遍的約束力。而具體行政行為則是針對特定人或事作出的具有一定權利義務內容的行政決定。二者的區別顯而易見。

二者的聯系在於:制訂其他規范性文件作為一種「准行政立法」行為,它介於行政立法和行政執法之間,常常起著一種為執行法律、法規、規章而制定的中介作用,因而在一定范圍內,其他規范性文件也是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亦「行政執法行為」)的依據。

(3)其他規范性文件同內部行政行為的關系

這里所述的其他規范性文件是行政機關在對社會實施行政管理過程中制定的文件,嚴格說是一種外部行政行為。內部行政行為是相對於「外部行政行為」而言的,主要指行政主體在內部組織管理過程中所作的只對其行政組織內部產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為,如行政處分、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下達的行政命令等。

因此,行政機關的內部工作制度、人事任免決定、密級文件等內部性文件,不屬於本文所稱的其他規范性文件。

二、制定其他規范性文件的作用和效力

其他規范性文件在行政管理中大量存在,並被廣泛運用,從加強行政管理,健全行政法制的角度看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這些非法律規范性文件在行政執法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1、其他規范性文件的作用

主要體現在:(1)將法律、法規、規章細化、個體化,規范行政機關行為,促進政府依法行政。(2)及時解決行政管理中出現的新問題,確保法律、法規、規章在特定地區、部門的貫徹實施。93)在立法真空地帶進行調整和規范,為制定成熟的行政法規,行者功能規章提供有益探索和積累有益的經驗。

2、其他規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

制定其他規范性文件,雖然不是一種行政立法,但是一種與行政立法緊密聯系的抽象行政行為。它介於行政立法與行政執法之間,一方面,它在形式上採用制定規范的形式,類似於行政立法;另一方面,它在功能上又是為執行法律、法規、規章而制定的,接近於行政執法,在二者之間發揮著一種橋梁和紐帶作用。可見,制定其他規范性文件是行政機關具體貫徹執行法律、強化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因而說,在一定程度上,其他規范性文件也是行政機關行政執法的依據。

行政執法依據按效力等級排列如下:

(1)憲法。(2)法律。(3)法規。(4)規章。(5)其他規范性文件。其中上位規范優於下位規范,下位規范不能與上位規范相抵觸。凡抵觸者無效。因而,其他規范性文件作為行政執法依據的前提是必須合法。如果行政機關無從判斷其他規范性文件是否合法時,一般不宜引用該規范性文件作為執法依據。

三、其他規范性文件在行政訴訟中的效力

行政訴訟的核心內容是審查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根據《性質訴訟法》第52條、第53條之規定,這個「法」僅指法律、法規以及經審查認為可以參照的規章。其他規范性文件不能成為法院裁判的依據。

同時,根據《行政訴訟法》第11條之規定,其他規范性文件也不能作為行政相對人提起行政訴訟的依據。

在司法實踐匯總,盡管一些其他規范性文件經過嚴格審查,事實上成為法院裁判的依據,但其前提也是必須合法。因而在一定意義上,其他規范性文件並不能獨立地成為法律適用的依據。

綜上所述,其他規范性文件在行政管理,行政執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在行政訴訟中卻並沒有直接依據上的意義。

㈧ 行政法和行政法規的區別

行政法是調整行政法律關系的法的總稱,行政法規是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關行使行政權力,履行行政職責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從范圍來說,行政法規是行政法的一種。

㈨ 行政法和行政法規有什麼區別

1、定義不同

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而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相關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

2、具體內容不同

行政法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而行政法規一般以條例、辦法、實施細則、規定等形式作成。發布行政法規需要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它的效力次於法律、高於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

3、范圍大小不同

行政法是有關行政活動、行政機關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包括行政法律、行政法規、行政規章等等。行政法規是行政法的一部分。

㈩ 行政規章與規范性文件的區別

「規章」是指有規章制定權的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決定並以法定回方式對外公布的具有答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從廣義上講,規章也是一種規范性文件,但是它不同於我們所講的一般規范性文件。一般規范性文件指的是法律、法規和規章以外的規范性文件,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所使用的「規范性文件」,實際上講的是一般規范性文件,或者稱為狹義的規范性文件。這里,規章與一般規范性文件的主要區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內容上看,凡是法律、法規規定以規章形式規定的事項,應當制定規章,比如,設定行政處罰,出台法律、法規的配套制度,均屬於規章。至於一般規范性文件,主要用於部署工作,通知特定事項、說明具體問題。

熱點內容
初級會計經濟法模擬題 發布:2025-02-06 00:40:59 瀏覽:822
海商法調整的船舶 發布:2025-02-06 00:40:22 瀏覽:638
刑法終審權 發布:2025-02-06 00:36:28 瀏覽:312
醫院執行勞動法情況 發布:2025-02-05 23:48:01 瀏覽:782
道德的歸宿 發布:2025-02-05 23:12:09 瀏覽:513
三部民法典 發布:2025-02-05 23:07:01 瀏覽:263
2016商法答案 發布:2025-02-05 22:24:37 瀏覽:897
對教師宣傳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5 22:23:04 瀏覽:81
法院的業務庭 發布:2025-02-05 20:06:51 瀏覽:974
黃驊司法輔警 發布:2025-02-05 19:26:40 瀏覽: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