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第27章

道德經第27章

發布時間: 2022-02-10 16:38:05

1.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什麼意思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意思是【所以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

出自老子《道德經》第27章。

2. 道德經22章,43章,60章

道德復經及譯文 道德經及譯文 第制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章 第37章 第38章 第39章 第40章 第41章 第42章 第43章 第44章 第45章 第46章 第47章 第48章 第49章 第50章 第51章 第52章 第53章 第54章 第55章 第56章 第57章 第58章 第59章 第60章 第61章 第62章 第63章 第64章 第65章 第66章 第67章 第68章 第69章 第70章 第71章 第72章 第73章 第74章 第75章 第76章 第77章 第78章 第79章 第80章 第81章

3.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是什麼意思

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全文如下:善行無轍跡;善言無暇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這一句平白如話比較好理解,善人、好人、完美的人、有優點的人,是不善人、老犯錯的人、毛病多的人、有缺點的人,的老師、榜樣、學習對象。善人就是我們崇敬的人,我們的榜樣,向他們學習、看齊我們能得道、進步。這里出現兩種人,一種是「善人」,一種是「不善人」。善人是一切好的,吉的,有利於己的代表,這類人可稱為君子或聖人。不善人正好是善人的反面,一切不好,凶的,不利於己的代表,這類人可稱為小人。不善人是毛病多,做壞事的人,但不一定是惡人。壞事也只是他不夠明智的做一些不利於己,不利於人修身,得道的小事,而不是十惡不赦的大事、懷事。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一句有些不好理解。首先「資」是什麼意思?資,貨也。資,積也。資,取也。引申為資源,資本,資用,財富。誰的資源、資本?我的資源、資本,我的財富,我的貨物。不善人是我的本錢,我的財物,對於不善的人要像愛惜自己的財物那樣愛惜他們。此句有兩個意思,不善的人,也是榜樣,但是反面的,是前車之鑒。誡鑒於他的一些不好之處,改掉自身的一些不好的習慣與錯處。正像孔子說的,有則改之,無則勉之。另一個意思是,不善的人是我們爭取,幫助的對象,是我們學習做君子,聖人的實驗田,是我們教育的對象。聖人常善救人,無棄人,救的就是不善的人,不拋棄不善的人。不善的人,只是一時糊塗走錯了路,他們不是不可救葯的人。孔子說「有教無類」,正是這個意思。所以人應善救人,善救物,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無棄人,無棄物,愛惜人才,愛惜資源。

善人與不善人之間還有個我,一切都是以我為角度出發的。善與不善都是相對於我而言的。善人是我的老師,我的學習榜樣,不善人也是我的老師與學習榜樣,所以要貴師、愛資,不然自以為聰明,但在智者看來你還是愚迷的人。人要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總之要善於思考、善於學習、善於借鑒。而這些的善舉都是無形的,自然的,潛移默化的,內斂的,非急功近利的。善者我善待之,不善者我也善待之,這才是為善之道。抓住一切機會與人使自己變得睿智聰明,這才是為善的目的。我們可以把善人當老師,也可以把不善人當老師,又或者我們做不善人的老師。把不善人當老師,或做不善人的老師,我們都能學到很多東西,做人最重要的是不停的學習。聖人在教導我們善於學習,善於教育人,善於使用人,這就是知微知著的妙道。生命不息,學習不止。活到老學到老!

4. 道德經 名句

1.道可來道,非常道。
2.上善若水。源
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4.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5.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如何解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引言:我們都知道道德經是比較好的一個傳統文化經書,並且他的第27章是如何解釋的,你們知道嗎?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道德經第27章,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吧。

這也是老子闡述了他自然無為的思想,所以你會發現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也不要過於依賴老師,要自己學習,當我掌握學習的方法才能夠更好的學習,所以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不會學習的人,他就算天資聰慧,也可能有後天的一些麻煩,我們知道要過分的依賴技巧,而不是天資。所以你會發現一街道都靠自然,雖然我們看起來是比較愚笨的,但是你會發現其中會有一定的大道理存在,這正是他精妙的所在,在平時的時候人們可以學習這種方法幫助自己變得更加聰明,用自己的一些方法去學習更多的知識。

6.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惡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

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27章。

原文(精選):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譯文:

所以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

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鑒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塗。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6)道德經第27章擴展閱讀:

解析:

這一章旨在講一個「善」字,即完美。真正的善就是順道而行。因此對有道之人來說,天下沒有可棄之物,也沒有無用之人。

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這五善都是合乎大道的,人們只有達到上面所說的五善的境界,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樣行動自如。

此篇處處閃耀著老子的智慧火花,無不展現了他深藏不露的機智和機巧之心。

五善:

第一種是善行。善於行動的人,絕不會留下任何對自己不利的跡象,這類人擅長把自己的行跡掩蓋起來,以達到自己行動的目的。

第二種是善言。人們往往會因為說錯一句話而被別人抓住不放,成為別人非議自己的把柄。所以,善言者不是每逢說話都能滔滔不絕的人,而是說話時都能說到點子上且不被人抓住把柄的人。

第三種是善數。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他們善於心算,不需要藉助任何計算工具就能准確無誤地把結果計算出來。

人類可以默記無形的事物的發展運作和各種變化,並且能從各種變化中找出適合自己生存的理想方式和狀態。這種用心默識、默算的處世態度,正是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老子無為的處世哲學。

第四種是善閉。對於善於封閉的人來說,是不需要利用鎖和閂的。我們這里所說的「封閉」,並不是平常所說的封閉自己不求更新的意思,而是為了避免同類殘害而採取的一種手段。

第五種是善結。善結之人,就是不用繩索就能把人牢固地捆綁起來的人。老子在這里並不是單純地闡發「善結」,而是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善結借指對事物的掌控能力。怎樣才能獲得這種掌控能力呢?途徑只有一個,那就是依大道行事。



7. 論述老子的宇宙本源論

老子的宇宙論——「道」及其形態
老子的宇宙論思想大致可分為宇宙的本源、宇宙的生成、宇宙的運動或變化等幾個層面上。
( 1)、宇宙的本源:
宇宙論是老子哲學的基礎,而宇宙的本源論又是宇宙論的中心,因此整個老子的哲學,就完全在於這個本源論里了。
關於宇宙的本源,西方的哲學家們是通過一些物質來說明,由於太具體或太個體了,往往是不能涵蓋萬物,貫穿始終的(恕不詳述)。老子卻以無上的智慧,摒棄這些淺現的東西(如:水、火、風、數、原子等物質),以「道」作為宇宙的本源。老子的這一偉大的發現,就是天地萬物所以生的總原理或總原則。
請看老子的論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25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4章)道作為宇宙的本源,其作為天地萬物所以生的總原理,自然就和天地萬物有所不同,天地萬物是事或物,可稱之為「有」,道不是事或物,是形而上的存在,則就須稱之為「無」。
這里「有」和「無」,即是「道用」或「道體」,要論其層次的話,老子又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40章)「無」就是道,不過這個「無」是針對具體事物的「有」所言,並不是等於零的那個數學上的概念。作為天地萬物所以生的總原理怎麼能等於零呢。
道既不是實體,又不可能是空無所有,她的狀態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道當然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不得」。(第14章)她是一種「惟恍惟惚」的狀態存在,「有物混成」就是指道體的渾融狀態。
道還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存在,既無所謂的壽夭生死,也無所謂大小或廣窄。莊子曾說過:「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一副創生萬物永不止息的狀態,是謂「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也。
當然,道是一種超乎時空的形而上的存在,當然是不能依知覺去證驗,也就說不能用言語去表述的了,所以老子一書開明宗義:「道可道,非常道」。現在雖不得不進行一番解析,卻並不能清楚明白地說明其究竟是什麼。對道的真正體認,還必須在於體會混成或恍惚這些詞的意境或趣味。以明了其超越時空的特色,了解道既不很困難又不很容易,道理就是這么簡單,但得道就不那麼容易或簡單了。
( 2)、宇宙的生成:

道是宇宙的本源,這本源及是道之「體」,那麼萬物滋生或萬物滋生後的發展變化,則就是道之「用」了。就由於「體」、「用」的交互作用或運動,才有了宇宙的形成。為此而道體的存在才具有了實質性的意義,體認或經驗了道體之後,對於道用滋生萬物若也有一個認知或了解的話,才可能對老子的哲學思想的基礎作出深明的的解析。那麼道用是如何地在道體的作用下促成萬物的生成呢?其生成的過程和生成的原則又是什麼呢?請看老子的論述:
(A)、生成的過程: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42章) 那麼,這些一、二、三以及萬物,都指的是什麼呢?根據老子對道的「體」、「用」的論述,我們知道道體是「無」,那麼「道生一」就是「無」生「有」了,即一就應是「有」,有並非具體的事或物。「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40章),開篇的時候又說過,「無名天下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正是道之混沌恍惚狀態,已質變而非量變為具體事物時的名稱。道從「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通過「有」這個過程,然後才能滋生出宇宙萬物,「一」既是「有」,那麼「一」自然也不是具體的事物了。
所以後人就「有數之始而物之極。」的注釋了(王弼第三十九章注),莊子也在其《天地篇》里對此作出了論述「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未形」。若從理氣這二者的關繫上來論述的話,那就是「道」是「理」,「一」是「氣」,「道生一」就是理生氣。這氣所指的就是陰陽未分之前的「一氣」;二就是指的陰陽「二氣」;「三」則是在陰陽二氣之外,再加上由陰陽二氣經過交合而生的另外種類的「氣」之綜合了。這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就是由混沌初態經演化質變為「一氣」,再由一氣經過量變而形成陰陽「二氣」,然後就會有了由陰陽二氣以及再經其交合作用生出另外之氣——相互作用後,就是可以生出萬物的「三」了。然後就有了滋生宇宙派生萬物,這就是老子哲學思想中宇宙的生成過程。
道在滋生萬物之後,並與萬物同在同體,此時內在於萬物之中的道老子將其稱為:「德」。而「道」是「德」的本體,「德」是「道」的作用。「道」與「德」僅有體、用之間的差異,而無本質上的差別。德是道顯現於萬物之精氣所在,而萬物若得之於道就是德所寄。萬物滋後後,還是由德之所在秉有道之全性。
(B)、生成的原則:
道雖生化萬物覆育萬物,卻是毫沒有任何一點私心去主宰萬物,並不彰顯自身的全知全能,也不去佔有萬物,而是完完全全地自然而然,講究的是無心而成化。
在這個問題上老子指出: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第34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第51章)
道滋生萬物覆育萬物完全是為了「莫之命而常自然」,正因為道因應自然,她才能得到萬物的推崇和尊敬,所以自然二字便是道滋生萬物的原則,亦或叫法則。
老子還進一步地對此加以闡述:「道法自然」。(第25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37章)所謂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無心自化,正象本帖在論述老子的哲學法則時,指出的那樣並不是在道上面還有一個叫「自然」的東西,要道去尊從或效法。正是由於她一切都順乎自然,毫無企圖,所以萬物才能遂其所生,而道也才能盡其生化萬物之功。並做到常無為,而無不為。相反若是有所企圖,要有所作為,要彰顯其生化萬物的能力或主宰些什麼,那反會破壞了萬物的平衡,只是在戕害萬物,又怎麼能談的上生化萬物呢?
(3)、宇宙的運動法則 道作為滋生萬物的本源,同時還是萬物運行變化的法則,這一運動法則老子也有明確的闡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第25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第21章)
「反者道之動」(第40章)
道不僅滋生萬物,也衣養萬物,而萬物能否生立,也完全在於能否自章道性,而道只是在順乎自然,絲毫沒有自私或勉強的意思。這里所謂的自章道性,就是對萬物來講,須法道法自然。
法道與惟道是從——是運動法則屬性的兩個層面,就是必須尊從道的運動法則,說辭不同是因其指向不同。
至於「反者道之動」當然也是指的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法則。這里的「反」字者表述了宇宙運動方式中的多種情形。
運動方式一:相反相成
老子在不同的章節里,對這些類型的運動方式作了相應的論述。老子認為道體自身獨立超然,宇宙的一切現象都是由相反對立的形態所構成,有美就不能無丑,有善就不能無惡,因此老子就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第2章) 《道德經》里的相對詞兒特別多,相對的概念皆由相比較而得,當然是相反對立,從自然的角度來看,宇宙萬物那也是相輔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第2章)世人不可妄分是非,以免自陷紛擾。管理要無為而治,教化要不言而教,一切須順應自然。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第27章)這里老子認為善人是不善的人的老師,而不善的人又是善人的借鑒或鏡子,這正是宇宙間及其人世間相反相成的運動情形之一種;再比如我們現在經常提到的生態平衡的問題,就是老子所闡發的「相反相成」這一運動法則的極好的證見。我們所說的生態問題,以及在這個大的生態圈裡的物種間的相互關系,無不體現了老子哲學思想的光芒所在。我們過去有一句老話,叫「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正是古時候人們關於相反相成的另一種說法。
運動方式二:反向運動
宇宙萬物既然無不相反對立,那麼就一定會有負面的影響,老子的思想又是在這方面給以了特別的關注,而且也特別重視負面的、反面的影響的介值。「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有以無為用。」(第39章王弼注),可以說已把這個意念詮釋的很清楚。老子進而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第22章)曲、枉、窪、敝是讓人討厭的,但在老子看來全、直、盈、新就存乎其中,只是這道理是一般人所理解不了的而已。
因此老子還說: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7章)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第41章)
「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第81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第36章)
這些章節里的論述,無不是讓人們謙讓退後,舍己為人。這樣反而卻能得到擁戴,反而會使自身受益。儒家的「滿招損,謙受益」也講的是這個道理。因此老子就有了要人們守柔、居下,要人們無知、抱朴,要人們居於反面,這也是到達正面的捷徑。那些單方面地追求美的、好的、正面的,其結果往往都是適得其反。
老子在這里還為我們闡明了這樣的一個道理,那就是老子所要說的,「弱者道之用」。若是能明白這個道理,將會是終身受用。
運動方式三:循環往復
前兩種的運動情形的極致,還在於循環往復,不管前面的那兩運動,道體的運動,在事實上是不會一成不變地永遠延續下去,而是經常地出現一些反復不已的現象。老子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道、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第25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第16章)
道周流不息,回運不已,再加上道虛無寂靜。道才能成就綿延不絕的生命,使萬物出而生動,入而寂靜。才能成為萬物依循的常軌,才能成為萬物的歸根,而宇宙萬物由道所滋生,最後也要反回他們的本源——道;而用兩句較為華麗些的詞來講的話就是:花兒生於根,將復歸於根;浪濤生於水,終要復歸於水。歸根就是歸於寂靜,道之滋生萬物,是由無到有的,經過一系列的運動,然後還會從有到無,即是復歸於無,復歸於無就是復歸於道。歸根自然也是說萬物復歸於本性,這種歸根復命的活動,正是道體運作的常軌,這也就是萬物同時要尊守的規則。所謂「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是也。
循環往復作為萬物運作的自然法則,當然就須宇宙間的萬物包括人世家的一切都不能例外地尊守。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第58章)。這是宇宙的奧秘,也是不變的常軌。當然儒家的「剝極必復,否極泰來。」也是具有這樣的意義的

熱點內容
讓法治成為全民的信仰 發布:2025-02-06 00:55:22 瀏覽:695
我怎麼看新的勞動法 發布:2025-02-06 00:55:14 瀏覽:668
行政法和經濟法的區別 發布:2025-02-06 00:54:32 瀏覽:905
初級會計經濟法模擬題 發布:2025-02-06 00:40:59 瀏覽:822
海商法調整的船舶 發布:2025-02-06 00:40:22 瀏覽:638
刑法終審權 發布:2025-02-06 00:36:28 瀏覽:312
醫院執行勞動法情況 發布:2025-02-05 23:48:01 瀏覽:782
道德的歸宿 發布:2025-02-05 23:12:09 瀏覽:513
三部民法典 發布:2025-02-05 23:07:01 瀏覽:263
2016商法答案 發布:2025-02-05 22:24:37 瀏覽: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