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經道德經
Ⅰ 泰戈爾令人反思的關於佛旬散文的
一、作者簡介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是印度近代著名詩人、作家和社會活動家。他一生在詩歌、戲劇、小說、哲學、政治及音樂繪畫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創作。他的全部作品構成印度文藝復興運動和民族獨立運動的一個重要歷史側面,對印度的社會生活和文藝運動發生了重大的影響。
1961年5月7日,泰戈爾誕生在印度加爾各答的一個商人兼地主家庭,屬波羅門種性。加爾各答當時是印度的政治、文化中心,是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所。泰戈爾的家庭在加爾各答知識界頗有影響。祖父、父親都是社會活動家兼學者,兄弟姐妹中有許多人在文學藝術領域也均有成就。泰戈爾的少年時代在一個充滿知識、智慧和理想的氛圍中度過,領受了印度傳統文化和近代西方文明的熏陶。
泰戈爾自幼喜歡誦讀《吠陀》和《奧義書》中的詩歌,從小就醉心於詩歌創作。他曾幾度進入東方學院、師范學校和孟加拉學院,但刻板的學校生活、粗暴的教育方式,使他恐怖而厭惡。他沒有完成學校的正規學業,而是在家中接受父兄的教育。家裡為他請了家庭教師,講授梵語經典、文學藝術。他經常參加家庭文藝演出會。此外,他還從村婦、石匠、幫工和農夫那兒,聆聽生動有趣的民間故事。這樣,他從小就具有較高的文學修養。八歲開始寫詩,17歲發表敘事詩《詩人的故事》,並協助二哥辦《婆羅多》雜志。
1878年,泰戈爾遵照父兄的意願赴英國留學,最初學習法律,以便回國後做一名律師或文職官員。但他的詩人氣質促使他轉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經過西方文明洗禮的泰戈爾回到祖國,專心從事文學創作。不久,他跟隨父親和哥哥旅遊屯印度北方,接觸社會,欣賞瑰麗的自然風光。1884年,他參加「梵社」並任秘書。歷時20年。當時他與保守民族主義者兼大作家般給姆•查特吉在雜志上展開了關於印度社會理想的辯論。
這時期是作家創作上的探索階段。在著名的抒情詩《晚歌》(1882)和《晨歌》(1883)中,暢飲著青春之酒的泰戈爾,縱情地抒發青春的歡樂,描述甜蜜的情戀和絢麗的大自然。1886年發表的《新月集》洋溢著純朴的母愛和兒童天真爛漫的幻想。由於這部詩集的問世,泰戈爾被譽為「兒童詩人」。總之,這時期泰戈爾的詩宛如一泓清泉,濕潤了枯寂的印度大地,開創了一代新詩風。
當時印度正處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英國殖民主義者既在經濟上對印度進行掠奪,又從文化上對印度加以滲透。作為殖民地的愛國知識分子,泰戈爾敏銳地意識到印度應該在協調東西方文化方面起到特殊的作用。他說:「在印度,當我們能夠在我們的生活中同化西方文明中永恆的東西時,我們將處於協調兩個偉大世界的地位。」從此,泰戈爾或者在加爾各答協助父親從事社會改良運動,或者在鄉下的庄園里積極探索農民問題。
1890年,他應父親的請求,接管了家族的產業,定居在流經家園附近的帕德瑪河的一條船上。他經常泛舟河上,到處飄流,飽覽了湖光山色,廣泛地接觸了鄉村社會,目睹了農民的艱辛痛苦的生活以及英國殖民當局的專橫暴戾。殘酷的現實震動了詩人的心弦,他對地主剝削制度開始進行抨擊,對殖民當局表示憤概。1898年,他挺身而出,撰文抨擊殖民當局對民族激進派領袖提拉克的迫害,並怒斥對孟加拉的分裂政策。1894年,他擔任孟加拉文學協會副主席。
泰戈爾這時期的創作是豐富多彩的,詩作達九卷之多,其中包括優秀詩篇《雲使》。1894年,他寫了著名詩篇《兩畝地》,1900年,他在民間故事基礎上寫了《故事詩》,這是最為印度人民傳誦的詩篇,是大中小學必選的文學教材。這段時期最重要的創作是一百餘篇短篇小說,他那膾炙人口的《喀布爾人》、《素芭》、《摩訶摩耶》等許多作品,都可列入世界優秀短篇小說之林。
1901年,他離開舍利達家園,抱著改造社會的目的,投身到教育改革中。他在聖地尼克坦創辦了一所學校,從事兒童教育實驗。在他嘔心瀝血的培育下,這所學校在1921年發展成為亞洲文化交流的國際大學。
1905年,英國推行孟加拉分裂政策,印度掀起民族解放運動的第一次高潮。詩人聞訊後,毅然離開鄉村,來到加拉加答,投身於民族獨立運動。他慷慨陳詞,發表演說,抵制英貨,領導示威遊行,並創作了不少激動人心的愛國歌曲。不過這時他的思想十分矛盾,他既主張與殖民主義作斗爭,又幻想通過宗教、教育和道德手段來實現民族自治,反對暴力斗爭。
但是,泰戈爾仍是隨著時代步伐而前進,沒有安於象牙塔里的生活。當1919年英國殖民者在阿姆里察屠殺手無寸鐵的印度人民,迫使印度人民奮起反抗,掀起了第二次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潮時,泰戈爾馬上寫信給英國總督,表示抗議,堅決拋棄英國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權,支持群眾斗爭。
這時期是泰戈爾一生創作的最輝煌時期。盡管泰戈爾的世界觀經常處於矛盾之中,但在文學上仍提供了大量反映民族獨立運動的作品。如1910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戈拉》,雖則是描寫19世紀70、80年代的印度社會生活,實則展示了20世紀早期社會及其時代特徵。這部史詩般的小說描述了印度激進的民族主義者、正統派新印度教徒和梵教徒在印度民族獨立問題的斗爭。他還寫了劇本《贖罪》《頑固堡壘》《紅夾竹桃》等,其中以《紅夾竹桃》最有影響,可以說開創了戲劇的新天地。
這時期泰戈爾的詩歌達到了完美的地步。1912年問世的抒情詩集《吉檀迦利》,曾獲諾貝爾文學獎,它以優美的抒情格調和秀麗的詩句,表達他與神交流自己熱愛祖國和人民的熾烈情感。1913年,泰戈爾又先後發表了詩集《飛鳥集》和《園丁集》,它們盪漾著對人和自然的熱愛情感,對於人在世上的使命寄於了更大期待,人必須把世間變成天堂,而不是往別處尋找天國,顯示了比《吉檀迦利》更為積極的進取精神。
1919年,印度掀起第二次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泰戈爾的思想也發生了重大的轉變,他聲明放棄英王授予他的男爵稱號,以示對英國殖民者的抗議。他四處奔走,尋求印度民族的出路。他於1916年到過日本和美國,1920-1921年訪問法國、丹麥、瑞典、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24年訪問中國,1930年到過蘇聯。他在各國發表演講,反對侵略戰爭和殖民統治。他開始反省自己的思想,創作上的神秘主義色彩和改良主義情調被政治熱情和戰斗精神所取代。1941年8月7日,泰戈爾在加爾各答的祖宅里去世。
泰戈爾的創作生涯長達60多年,留下了數量驚人的文學作品。他的詩要主要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等;主要劇作包括《郵局》《摩克多塔拉》和《紅夾竹桃》;《沉船》和《戈拉》是長篇小說的代表作;短篇小說的優秀之作有《摩訶摩耶》《喀布爾人》等等。
他的作品所表達的思想以印度的傳統哲學思想為主,但也受到西方哲學思想的影響。他接受了印度教正統派的哲學思想,認為作為宇宙精神的「梵」與作為個體精神的「我」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梵我合一,達到最高的快樂境界。同時他也提倡東西方文化互補論,主張向西方學習,而不以東方的精神情感抹煞西方的意識形態,從而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觀。
在詩歌創作方面,他在50餘部詩集均用孟加拉語和英國寫成,因此,他擁有世界范圍的廣大讀者。在詩歌創作技巧上,他受到印度古典文學和孟加拉民間詩人的抒情歌曲的影響。而他更贊賞不押韻、不雕琢的自由詩。他說:「標出詩的格律沒有用處——為了領會一首詩之美用不著從學究那裡去學習什麼。有一件事情我注意到了,不懂世故的心靈能抓住詩歌的可愛之處,那些分析詩歌的人們決不會決得到的。他們已經失掉了心靈這種本質,或者從來就沒有過。問題是,詩歌必須以同情與感覺才能接近。」泰戈爾所推崇的自由詩不是印度傳統的詩歌形式,所以,在詩歌創作方面,他主要接受了西方文學的影響。
Ⅱ 吠陀經的奧義書
《奧義書》是古印度一類哲學文獻的總稱,是廣義的吠陀文獻之一。奧義書(梵語:उपनिषद्,意為「近坐」;引申為「秘密傳授」)意為坐在老師的近側,遵守著秘密的至上命令,以獲得秘密的奧義,其教義嚴格要求必須秘密地傳授給那些熱切的求道者,並且他們必須具備至上的道德自律及高潔的心靈,以達成解脫的目的。
《奧義書》的思想特徵是遁世思想及苦修實踐。它教導人們生命就是痛苦,要解脫就必須真正地棄絕凡俗塵世。要認識或了解自我的絕對本質,就要棄絕一切行為及後果。書中認為:惟有學習知識才能獲得解脫,而且只有通過學習《奧義書》所傳授的棄絕與凝神的方法才能得到這些知識。書中還認為:遁世是人一生當中的最後階段,它是獲得明智並領悟更高真理的理想條件。通過修行,「支配」或控制心神、呼吸和肉體,遁世者就會化為一個定點,並能凝神於自我的本質。《奧義書》文獻講述了很多種不同的瑜伽修行方式,通過修習瑜伽,培育個人意識的內在境界,瑜伽修行者就可以認識到自我的真正本質。
《奧義書》中的「奧義」是「梵 」和「我」以及二者合一(梵我合一)的道理。「梵」(Brahman)——宇宙生起之因;終極的真實。「我」(atman)——靈性、真我、自性。(在其它地方或指)。「梵我合一」——作為個人生命基處的atman和作為宇宙萬有基礎的Brahman其本質是相同的,永恆、無形相、不變滅、如虛空般彌綸一切,超越一切經驗意識所能構想,任何知他之人即可脫離生死,、時間及因果都不能限制他,因為它們由他構成。「梵我合一」即人透過內在對真我的認識,觸及超驗普遍的終極真實(梵),並與其合一,而使個別的靈魂從經驗世界中解脫出來,成為真實、光明、喜悅。
《奧義書》文體美麗、自由,書中每個寓言都洋溢著清新的智慧,「如黎明的曙光,如高山中純凈的空氣」。全部的奧義書有一百多部以上,其中主要的古《奧義書》有十一部,都被所有印度思想體系視為所有神聖智識的寶庫。
奧義書在印度宗教與哲學的發展過程中有重大意義。在奧義書產生之前,吠陀時期的印歐人只敬拜上古諸神;梵書則大多是形式主義的祭祀手冊。奧義書最早集中精力討論宇宙的終極真理。奧義書中兩個最重要的概念是「我」和「梵」。奧義書用各種奇妙的比喻(很多在現代人看來是不可理解的)來說明,梵就是一切,也就是最高存在;人類的我(個體靈魂)來自宇宙的我,即梵(宇宙靈魂)。總之,宇宙就是梵,梵就是我;「梵我一如」這個最高真理就是奧義書主要宣揚的觀點。在奧義書的思想基礎上產生了吠檀多派,後來直接影響到印度教大改革者商羯羅。另一個由奧義書系統搭建起來的重要觀念是輪回業報。輪回業報的觀點在梨俱吠陀中根本沒有,梵書中偶爾提及人死後可以轉生,只有奧義書完整建立了轉世者的轉世形態取決於他前世的所作所為(業)的思想。廣林奧義書說,轉世者「因善業而成為善人,因惡業而成為惡人」。當然,從無盡的輪回中解脫出來的方法也有,那就是認識到奧義書極力宣揚的「梵我一如」。
雖然奧義書由吠陀發展而來,因而經常被理解為婆羅門教與印度教的經典,但奧義書並不都是由婆羅門階層寫的,也不都完全反映婆羅門教的觀點。實際上,某些奧義書敵視婆羅門祭司。准確的說,奧義書是一種哲學論文或對話錄,討論哲學、冥想以及世界的本質。大多數奧義書成了研究神秘主義哲學的著作。關於奧義書的秘傳性質,在它們的行文中常有所反映。歌者奧義書說,關於梵的知識只能傳授給兒子或入室弟子,而決不能教給其他人。
印度現存的奧義書多達兩百多種,但其中與吠陀關系緊密且產生年代較早的並不多。有的奧義書寫成時間晚至16世紀,甚至有宣傳伊斯蘭教思想而掛名奧義書者(如安拉奧義書)。有些研究者認為只有最早的五部奧義書(歌者奧義書,廣林奧義書,愛達羅氏奧義書,海螺氏奧義書,鷓鴣氏奧義書)可以稱得上是嚴格的吠陀正典。中世紀的印度大哲學家商羯羅選出一些重要的奧義書作注,稱它們為「主要奧義書」(Mukhya Upanishad)。主要奧義書的名單並不一致,但一般包括以下幾種:
1.愛達羅氏奧義書(或譯為他氏奧義書,屬於梨俱吠陀)
2.歌者奧義書(屬於娑摩吠陀)
3.由誰奧義書(屬於娑摩吠陀)
4.廣林奧義書(屬於白夜柔吠陀)
5.自在奧義書(屬於白夜柔吠陀)
6.鷓鴣氏奧義書(或譯為泰帝利耶奧義書,屬於黑夜柔吠陀)
7.石氏奧義書(屬於黑夜柔吠陀)
8.白騾奧義書(屬於黑夜柔吠陀)
9.禿頂奧義書(或譯為剃發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10.蛙氏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11.疑問奧義書(或譯為六問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現代研究者通常認為,與吠陀時代末期的思想密切相關的奧義書有13種,即上述奧義書再加上屬於梨俱吠陀的海螺氏奧義書(又名憍屍多基奧義書)和屬於黑夜柔吠陀的慈氏奧義書(或譯為彌勒奧義書)。德國東方學家保羅·多伊森根據語言學將這13種奧義書分為3類:
第一類是用散文體寫成的最古老的奧義書,產生時間在前800年至前500年之間,包括廣林奧義書、歌者奧義書、鷓鴣氏奧義書、海螺氏奧義書、愛達羅氏奧義書和由誰奧義書。
第二類是用詩體寫成的,產生時間在前500年至前1世紀之間,包括由誰奧義書、石氏奧義書、自在奧義書、白騾奧義書和禿頂奧義書。由誰奧義書兼有散文體和詩體,因此第一類與第二類都包括了它。
第三類是用後期散文體寫成的最晚近的奧義書,產生時間在公元前後,包括疑問奧義書、慈氏奧義書和蛙氏奧義書。
其他學者可能有不同的分期方法。如拉納德根據語言學和對書中思想發展的分析將上述13種分類為5組;拉達克利希南的分類與多伊森基本一致,但認為廣林奧義書中也有晚出的部分,而慈氏奧義書和白騾奧義書最晚,因為它們受到了數論和瑜伽的影響。一般都認為廣林奧義書和歌者奧義書是現存最古老的奧義書,但二者誰更早的問題,尚無定論。
除了上述13種在印度哲學史研究中有特殊意義的奧義書外,其它一些重要奧義書包括:
1.金剛針奧義書(屬於娑摩吠陀)
2.離所緣奧義書(屬於白夜柔吠陀)
3.摩訶那羅延奧義書(屬於黑夜柔吠陀)
4.胎藏奧義書(屬於黑夜柔吠陀)
5.室建陀奧義書(屬於黑夜柔吠陀)
6.普度斗爭世奧義書(屬於黑夜柔吠陀)
7.自我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8.菁華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9.糍供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10.生氣火祀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11.智頂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12.舍利奧義書(屬於阿闥婆吠陀)
Ⅲ 吠陀經的演變
印度的神話相當雋永,情節往往極端離奇而引人入勝。但同時,印度神話也是出了名的紛繁復雜,雖頗具體系,但來源復雜,且經過多層面貌的歷史演變,往往又變幻莫測,撲朔迷離。可將其分為:遠古文明時期(不可考)、大史詩時期、往世書時期。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問世的《吠陀經》,是印度古文明中最為重要的經典。吠陀的本義是知識、學問。
《吠陀經》記錄了各式聖歌、宗教、禮儀、風俗、思想、和哲學,在這里,印度神話初次較為系統地組合起來。其中最為古老的吠陀集《梨俱吠陀》,內容大多是對自然神明的頌歌,目前所知的吠陀神話體系基本就建立在《梨俱吠陀》的記載上。雷神因陀羅、火神阿耆尼、水神、死神閻摩、太陽神蘇利耶、月神蘇摩和風神伐由那都是這一時期被人吟詠、歌頌的神。
吠陀文化後期,印度產生了,種姓制度的出現是權利更為集中的一個體現。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印度進入列國時代,經濟發展、戰爭頻繁、思辨深邃,是這個時代的三大特徵。這一時期,舊的神話不斷被編輯,新的神話又不斷產生。宗教方面,出現了佛教與耆那教,而這兩大教派又各自繁衍著不同的神話。公元前四世紀,印度最大的兩部史詩——《羅摩衍那》和出現,在這里,因陀羅等神的地位被削減,印度神話轉折進入大史詩時期。
因陀羅(Sakra-devanamlndra),梵文音譯為「釋迦提桓因陀羅」。其中「釋迦」的意思是「能」,為姓;「提桓」意為「天」;「因陀羅」意為「帝」;合起來即是「能天帝」或「天帝釋」。在佛教的經典里,為了和其他諸天的稱謂統一,就把天字挪到了最後,稱為「帝釋天」。是印度教和婆羅門教中的雷帝,是佛教里的天帝(天龍八部之首)。
因陀羅在吠陀神話時期可算是最受崇拜的,在最古老的吠陀經典文獻《梨俱吠陀》里,有許多歌頌他的,他被看成是唯一的主神,統治一切,被尊為「世界大王」。而此時梵天等三大主神還沒有出現。這也反映了古印度人對雷電的崇拜和敬畏。吠陀神話中的因陀羅,是和大地神的兒子(真正的「」),出生於還處在混沌的世界中。他自降生起就嗜飲蘇摩酒,並因此而獲得了強大無匹的力量。同時他的身體驟長,連天、地而神都因為懼怕這種力量而向不同的方向逃離。天與地因此被分開,永無再會之日(與盤古「開天闢地」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成長起來的因陀羅,正趕上眾神與巨蛇爭斗時期,眾神不是弗栗多的對手,只好請力大無窮的因陀羅幫忙。因陀羅乘機開出條件:要承認他為眾神之王,並把眾神一半的力量借給他。眾神無奈,只得答應。於是因陀羅獲得了眾神的力量和「萬神之王」的稱號。他連飲三大觴蘇摩酒,拿上武器,英勇出戰。
經過一場驚天動地的惡戰,因陀羅終於消滅了弗栗多,並且劈開山崖引來了「」,從水中誕生了太陽。於是,因陀羅辟天地、分三界、引水創日,完成了創世的功業。而對於眾神那裡借來的力量,因陀羅開始耍無賴——「欠債的是大爺,老子就不還了!」眾神也無可奈何,只能忍氣吞聲。此後,因陀羅把世界分為四個部分:自己統治東方的天國、弟弟太陽神的大兒子閻摩統治南方的冥府、其兄長海神婆樓那統治西方的大海、財神俱毗羅統治北方的夜叉國。因陀羅「萬神之王」的地位從此完全穩固。直到婆羅門時期的來臨。
印度神話的歷史進入婆羅門時期,以其他三部吠陀經(《裟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闥婆吠陀》)為中心的和宗教系統誕生了。隨著三大主神的相繼出現,因陀羅的地位每況愈下。再後來,吠陀神祇被佛教吸收,身份和神性更是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大多都成了佛教護法神。因陀羅「萬神之王」的名號雖然保留了下來但其地位和影響力已低了許多。作為佛教二十四天之一,他居住在「欲界六天」的第二重——忉利天的須彌山頂善見城內.是一座巨大無比的,是宇宙的中心,也是日月星辰賴以轉動的軸心.其四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四面山腰分住著四大天王,周圍又有、七金山,再外環繞著鹹海,鹹海四周即四大部洲。
因陀羅當上佛教的天帝後,成為天上和人間的道德維護者。平時最重要的職責是保護佛主、佛法和僧侶,並負有勘察善惡的職責。如果天神違犯天規他便予以懲罰;要是人間出現暴君,就會除暴安良。在中國寺廟里,其形象多為少年帝王,但男身女相,頭戴寶冠,身上裝飾種種瓔珞,手持權仗或寶杵。此時的因陀羅雖然名義上還是老大,但實際上已淪為佛陀手下的打工仔了。
Ⅳ 關於宗教
有歷史記載的是佛教在兩漢時期傳入中國,基督教在唐太宗年間傳入中國。
都是從西域傳入的,在外來宗教傳入之前,中國基本上沒有自己完整的宗教體系。後人視老子的《道德經》為其道教教義根本,但老子是哲學家、思想家。不是宗教學家,道德經也沒有上升到信仰的地步,倒是一本很優秀的文化思想著作。
Ⅳ 德國古老哲學、人物有什麼比如:中國有道家、儒家等;印度有啊「吠陀經」;希臘有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歐洲是一個整體,單獨拿出德國分析不確切,最近我看尼採的書,呵呵
Ⅵ 希臘神話、雅典神話、印度神話
關關於希臘神話:
《荷馬史詩》(這部作品從歷史時期也可以算是雅典神話,現今對於希臘神話與雅典神話的區分十分模糊,我也無從下手為樓主擇選出系統性的文學作品,在此還望海涵。)
簡介:《荷馬史詩》是相傳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創作的兩部長篇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統稱。關於荷馬所生的年代和是否確有其人都存在爭議。比較普遍的看法認為他可能生在公元前9、8世紀之間。兩部史詩都分成24卷,《伊利亞特》共有15693行,《奧德賽》共有12110行。這兩部史詩最初可能只是基於古代傳說的口頭文學,靠著樂師的背誦流傳。荷馬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將兩部史詩整理定型的作者。《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處理的主題分別是在特洛伊戰爭中,阿喀琉斯與阿伽門農間的爭端,以及特洛伊淪陷後,奧德修斯返回綺色佳島上的王國,與皇後珀涅羅珀團聚的故事。《荷馬史詩》是早期英雄時代的大幅全景,也是藝術上的絕妙之作,它以整個希臘及四周的汪洋大海為主要情節的背景,展現了自由主義的自由情景,並為日後希臘人的道德觀念(進而為整個西方社會的道德觀念),立下了典範。繼此而來的,首先是一種追求成就,自我實現的人文倫理觀,其次 是一種人神同性的自由神學,剝除了精神世界中的神秘恐懼。《荷馬史詩》 於是成了「希臘的聖經」。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希臘史稱作「荷馬時代」,因荷馬史詩而得名。荷馬史詩是這一時期唯一的文字史料。《荷馬史詩》相傳是由盲詩人荷馬寫成,實際上它是許多民間行吟歌手的集體口頭創作,由荷馬加工整理而成。史詩包括了邁錫尼文明以來多少世紀的口頭傳說,到公元前6世紀才寫成文字。
《神譜》
簡介:《神譜》描寫的是宇宙和神的誕生,講述從地神蓋亞誕生一直到奧林匹亞諸神統治世界這段時間的歷史。內容大部分是神之間的爭斗和權利的更替。對家譜學來說它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作品。
《變形記》(這本書雖然主要不是描寫希臘神話,但是有著濃郁的文藝復興時期濃郁的復古思潮,期間夾雜著或多或少的希臘神話氣息,屬不可多得文藝佳品。)
簡介:卡夫卡的《變形記》中,由於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它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孤獨感與陌生感,即人與人之間,競爭激化、感情淡化、關系惡化,也就是說這種關系既荒謬又難以溝通。推銷員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甲蟲,盡管它還有人的情感與心理,但蟲的外形使他逐漸化為異類,變形後被世界遺棄是他的心境極度悲涼。三次努力試圖與親人以及外界交流失敗後,等待他的只有死亡。由此看來他的變形折射了西方人當時真實的生存狀態。卡夫卡通過小說並不只是單純闡述事實,而是抗除這個世界,追尋人類人性的完善。
關於印度神話:PS:基於我對古印度宗教不甚了解,就推薦這幾本宗教典籍吧....
《吠陀經》
簡介:《吠陀經》也被稱為《天啟經》,因為印度教傳統認為:《吠陀經》是至尊主本人發出的,它是永恆的存在。吠陀知識先是由至傳授給這個宇宙中負責創造的,然後通過古代的先知將永恆的真理傳遞給世人,再以師徒相傳的方式小心謹慎地留傳下來。所以它是一種人類直接聽聞上天啟示的經驗,而不是由任何凡人的思想所完成。
《梵書》
簡介:《梵書》用梵語寫成,是婆羅門教及印度教的聖典吠陀的一部分。其編寫時間大約在前900年至前500年之間,這段時間因此被稱為「梵書時代」。最早的梵書可能與夜柔吠陀中的黑夜柔吠陀編成於同一時期,但是它們現在僅存殘篇。在現存的梵書中,最長也最重要的是百道梵書。梵書為散文體,其主要內容是對吠陀本集的解釋,並講解吠陀的祭祀儀式。大抵教授吠陀的各個學派都分別編寫了自己的梵書。梵書主要記載舉行各種祭祀的起源、規定和論述,也保存了大量神話和古代帝王的傳說故事。在語言學上,梵書是一種重要的文獻。每部梵書都與四部吠陀本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闥婆吠陀》)中的一部聯系起來,並屬於特定的吠陀學派。
《森林書》
簡介:《森林書》梵名 A^raN!yaka。音譯阿蘭耶迦、阿蘭若迦。印度婆羅門教典籍。阿蘭若迦,為森林之意,乃取「森林中遁世者所讀誦」之義為名。系供婆羅門或剎帝利等上層種姓之婆羅門教徒過隱居生活時學習之用,為梵書之附屬部分。此書與奧義書可謂梵書之續編。主要內容在闡述祭祀理論,以及人與自然、神等關系之哲學問題,其說幽微,在性質及形式上與梵書無大差別。現存之森林書有廣森林書、鷓鴣氏森林書、他氏森林書、憍屍多基森林書等四種。後一種森林書共分三章,第三章為憍屍多基奧義書。印度婆羅門教聖典吠陀類文獻之一。相傳其內容具神聖性,且有秘密宗教性質,須於森林中傳授學習,故得此名。內容主要在說明有關祭祀規定之秘義,此外,亦包含《奧義書》中所見象徵性、哲學性之思辨內涵。在思想方面,此文獻兼具《梵書》與《奧義書》之性質。此文獻向被視為詮釋吠陀本集之附屬文獻,而附在《梵書》(祭儀書)之中。現存之森林書,有附屬於《梨俱吠陀》者,亦有附屬於《夜柔吠陀》者。
《奧義書》
簡介:《奧義書》顧名思義,即具有深刻含義的典籍,是千年不衰的印度聖書。不僅是古代印度聖賢對弟子進行傳道授業的秘傳,而且是印度人思考自我和宇宙的源泉。印度的宗教哲學多是從奧義書發展而來,千百年來對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均產生了巨大影響,因而有印度的《論語》和東方的《沉思錄》之譽。本書由專業研究人員翻譯,精選了古老《奧義書》的精華,不僅文筆優美,思想深邃,而且故事性較強,閱讀其可使人人大徹大悟。
Ⅶ 儒釋道有何區別
1、三者概念不同
儒指的是孔子開創的學派,也稱儒教。曾長期作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存在,居於主流思想體系地位,其影響波及朝鮮半島、日本、中南半島、中亞、東南亞等地區;
釋是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佛教,其實大多為釋迦牟尼佛,故又稱釋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道指的是東周時期黃老道神仙家依據《道德經》(即《老子》)《南華經》(即《莊子》)而長期演變創立的宗教,是中國本土宗教。
2、理論不同
儒教的最重要的理論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個當中,又特別注重修身的方法,也就是孔子所講的「仁義禮智信」。儒教不講究跳出情,不但不跳出情,還要在這個情中,充分的發揮情的作用,如何讓自身,以及更多的人在世間上生活得如何幸福。
道家和佛家是講究如何讓人去掉人的情,從而讓自己明白生命的終極意義。道家是講究出家的。出家後,就稱自己是「方外之人」。意思是自己不受人間的禮教所約束,只對如何跳出這個世間,成為長生者,也就是真人感興趣。並且只接受道家的各種理論所約束。
因為道家基本上都是按照老子講的《道德經》來修行的。而《道德經》,說到底也是論述部分宇宙形成的原理以及宇宙裡面的生命所要遵循的規則。
3、文化不同
儒家,入世。儒家倡導做人要想君子一樣,坦盪正直無私。其核心思想是主張「仁愛,歸結起來就是:仁、義、禮、智、信。
釋家,出世。釋家文化認為「眾生平等」、「萬物因果輪回」、「一切是緣起性空」。對此,釋家提出「一切皆為虛妄,對於外界我們不可執著,應該放下心中執念,追求內心的空,生命和事物就是在鏡子前的幻影,如夢如泡影,人到最後什麼都抓不住。其應對的核心思想是「戒、定、慧。」
道家,隱世。道家主張「為而不爭」、「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清心寡慾,靜養修心」、「以退為進、守弱為上」等等,這些是其最理想的狀態。因此道家的思想不僅適合出世之人,也適合那些喜歡靜和守的入世的修身養性之人。
(7)吠陀經道德經擴展閱讀:
明太祖朱元璋倡導三教合一,但他又深知道、佛一旦深入民間,與世俗混淆,並成立帶有濃厚世俗色彩的民間宗教,就會對傳統統治構成威脅。這一點已為元末紅巾軍的歷史所證實。朱元璋對此抱有清醒的認識。明帝國一建立,他就開始整頓僧、道門風,嚴禁僧、道與世俗混同。自正統以後,僧徒
冗濫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在這些僧徒中,很多沒有取得國家的合法度牒,多為私自剃度,其間的成分也就相當復雜,有因戶內丁多、求避差役者,有因盜事被發而更名換姓者,有系灶丁灶戶負鹽課而偷身苟免者。
成分如此復雜,加上出家為僧的目的又不一,以及商業發達以後所導致的城市生活繁華對僧徒的誘惑,難免使僧徒耐不住寺院的寂寞,萌生享受世俗生活的貪念。
與此同時,僧人以民間百姓為門徒,壟斷民間修齋作福之類的佛事,並在歲時節序至民間打秋風,獲取齋糧,如此等等,無不都是佛教與世俗發生聯系的反映。
參考資料:網路-儒釋道
Ⅷ 如何理解老子的無為與佛家的無我是否有區別區別是什麼
老子的『無為』,不是指什麽都不做,而是順應天道不『人為』,不用自己的意思代替天的意思。 佛家的『無我』是指四大皆空,什麽都是空的,連自己都是空的,都是虛無的,什麽都不做,佛家的修煉境界就是走向空虛混沌、寂滅、不生不死的狀態。佛教是外來宗教,中國本來沒有宗教,在春秋時只有老子的道德經。為了和佛教競爭,東漢才產生了道教。
道家是在野的學說,自然形不成抵抗,於是,道教就封了老子為「太上真人」,封了莊子為「南華真人」,又把民間傳說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拉來作神仙。道教本身十分混雜,道教的八仙,整個是一個大雜燴,把不同朝代的歷史人物與傳說人物湊在一起,差不多相當於關公戰秦瓊。而且,與世界其他成熟的宗教相比,它完全沒有其他宗教所具有的對彼岸的追求精神,它有的只是無信仰的實用文化中對現實人生的渴望,它追求的是鶴發童顏、長生不老這樣一些很實際的願望。它的追求方式,也不是對自己內心的謹守,而是煉丹服葯甚至御女等手段。所以,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從來都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宗教。中國文化中本來沒有信仰,則文化中沒有的東西,仿造一個,也肯定造不好。
活水的江河生命之道貼吧
Ⅸ 關於對待佛教經書及其他的求教,切勿胡答,謝謝!
1.怎麼樣的經書應該當經書看?寺院流通處的紅皮折疊本?書店買來的藍皮帶翻譯本?或其他?切望明者指教!謝謝!
有大德解釋的經書 可以鑽研
因為佛經是佛說的 凡夫子又怎麼能測其真實之意呢??所以需要大德來牽線搭橋。
如果沒有大德的解釋 可以讀誦
要鑽研就要完整 切勿斷章取義 如果不是大德成就者的解釋就不要看(如果自己沒有辨別正邪的能力)
2.「請經」是什麼意思?
恭敬的把經書請來 你去寺院向出家人拉 或者在地攤上啊。 心存恭敬,好比對貴賓就是請了
3.「應該被當做經書的經書」和世俗典籍在對待上有何區別?比如可否放置於一起,前者是否應當被視為佛像供奉,等。切望明者指教!謝謝!
世俗典籍講某一方面的道理 經書講的是了生脫死究竟成佛的道理,前者是法,為三寶之一,可被供奉
至於能否放在一起,根據情況而定。與不正當的讀物是一定不能放在一起的(比如淫穢書刊,邪教讀物)
4.對於介紹佛教的書籍(如趙先生的《佛教常識答問》)應該當世俗典籍看么?是否因其封面或內頁印有佛畫等就應該拿來供奉?切望明者指教!謝謝!
供奉裡面的佛畫 人是世俗人 典籍為世俗典籍
汝可聽過俗人能言真諦??該怎樣就怎樣
5.皈依了三寶是否類似於受戒?皈依了三寶是否就有了必須遵守的戒(包括任何戒)?切望明者指教!謝謝!
皈依三寶 就是皈依戒
不得究竟皈依外道 外道典籍 外道邪眾
其他戒可根據情況努力為之
6.在下目前是高中學生,一日只誦經一遍可否?吃了東西(或肉魚等)就不可誦經?經典應該如何安置?
一日誦一遍經 可 ,吃了東西誦經 可,你有恭敬心,自然知道如何。
7.《道德經》及《萬神圭旨》算世俗讀物嗎?該如何對待?(本人信佛且稚覺道不背佛)切望明者指教!謝謝!
既然道不背佛 了佛就是了道
沒聽說過到一個目的地 同時在兩條道上走
本人信佛奈何難遇大師指教,若有解吾上述不安者,不甚歡喜!
汝信佛 卻難遇善知識 有往生因緣之故
有今生發心之故,為什麼學佛??汝當努力思之
Ⅹ 摩奴法典的簡介
據該書自述,系梵天著,並傳予其後代,即人類始祖摩奴(梵 Manu ),再由其後代波利故(梵 Bhrgu )傳到人間。全書共十二章,含二六八五偈,內容為關於吠陀習俗、慣例與說教之法律條文,其中訴訟法、民法等規則拙劣不全,適足以顯示該法典之古老程度。摩奴法典古來即為印度人生活法規之基準,緬甸之佛教法典即依此法典作成,暹邏法典亦根據摩奴法典而作,爪哇亦有摩奴法典,巴里島仍實際應用之。
依據《吠陀經》與傳統習慣而指定。又稱《 摩奴法論》,相傳為「人類的始祖」摩奴所編,故名。實際上,是婆羅門教的祭司根據吠陀經與傳統習慣而編成的。法典內容駁雜,大約編成於公元前2世紀~公元2世紀(一說為公元後的頭幾個世紀)。傳至今日之《摩奴法典》共12章,2684條。第1章講述創世紀的神話;第 2~6 章論述婆羅門教徒的四住期的行為規范;第 7~9 章主要包括民法、刑法、婚姻制度、繼承法;第10章是關於種姓的法律;第11章是贖罪法;第12章包括因果報應、輪回轉世之說。其中,純粹法律的篇幅約佔全書的1/4。 表現了婆羅門教維護高級種姓制度的利益和特權的願望。
這部法典涉及面廣,內容豐富,為研究古代印度歷史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資料 。其影響遠及緬甸、泰國、爪哇和巴厘等地。
在古代印度有許多名目繁多的所謂法經(Dharma sūtra)和法論(Dharma śāstra)的傳世之作,其中《摩奴法典》是影響最大、最重要的一部。該法典凡十二卷,涉及面很廣,然其核心內容可以歸納為一點,即維護種姓制度。它宣揚種姓起源的神話,論列各種姓的不同地位、權利和義務,規定依違種姓制度的獎懲,並以'來世'苦樂作為這種獎懲的補充。因此,《摩奴法典》作為維護剝削階級高等種姓利益的工具,其所發揮的作用甚至是純粹的法典難以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