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如何培育公民對法治的信仰

如何培育公民對法治的信仰

發布時間: 2022-02-11 07:22:41

① 如何讓法治成為信仰

如何讓法治成為信仰?在人治傳統根深蒂固的中國,這的確是個難題。信仰法治,關鍵是要消除人治。因為法治的對立面是人治以及人治背後的封建文化,正是人治封建傳統阻礙了法治。破除封建人治意味著,不僅要破除封建特權的思想,還要觸動某些特權者的利益,不僅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文化制度,還要清除封建等級制的思想基礎。應該看到,社會不會自動接受法治,特別是當法治與人們的傳統觀念和自身利益發生沖突時,人們自然會選擇已經習慣了的人治,故而法治之路依然漫長。

雖然法治信仰的形成過程異常艱難,但不是沒有希望。只要我們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全力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努力建設法治國家,營造法治氛圍,法治的種子總有一天會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法治信仰必將形成。具體而言,離不開以下幾個前提:

首先是領導幹部率先垂範。如果執政者意識不到法治的重要性,不能夠率先垂範的話,整個社會的法治氛圍很難形成。政府是老百姓的楷模,政府官員的一舉一動影響著整個社會。所以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公正司法、立法機關科學立法,這些都是影響法治信仰的重要因素。比如上訪就是封建人治文化的產物,消除此類現象,就必須使領導者意識到這種人治方式的弊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其次是媒體要理性傳播。媒體是信息的傳播者,是培育法治文化樹立法治信仰的關鍵一環。媒體的理性和規則意識、自律和責任擔當,對整個社會形成法治信仰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新興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其影響力不可小覷。媒體的導向很重要,現在有些媒體對明星八卦過度熱衷,但對關系民眾基本權益,關系社會正義與良知的社會問題無動於衷。只有當媒體展示真相、客觀表達、嚴守規則、維護公義的時候,社會才能恢復理性、尊崇法治,我們期待的法治信仰才會形成。

三是學校要承擔起教育責任。文化的養成不可能速成,必須從小灌輸、教育、訓練。法治信仰涉及三觀,只有通過家庭的耳濡目染,教育機構的長期努力,全社會的共同推進,才可能逐漸形成。尤其學校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現在所有學校都開政治公共課,但是最需要的法治課卻遲遲開不起來。學校應該把法治課作為必修課,讓每個學生從小接受法治教育,增強規則意識、程序意識、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

四是民眾要理性表達和行動。形成法治信仰的基礎在廣大民眾。當「中國式過馬路」、「信訪不信法」、「走關系」強於「走程序」大行其道時,我們就必須反思,是什麼力量讓規則失效,是什麼力量讓理性缺位?為什麼人們不願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按照法律渠道解決問題呢?為什麼人們遇到熱點問題就無視規則競相從眾?如何才能保持理性按規則行事?這值得我們認真思考,也是法治信仰形成過程中每個公民的責任。

五是法治信仰還需制度保障。比如美國的信用體系是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號是全國統一的公民唯一的證明記錄,考試作弊可能就是一個污點,商場偷東西也成為污點,人一生中不斷累積的這些污點不僅影響著繳納保險金額的高低,還影響未來的職業選擇,影響政治前途。社會信用制度對人的行為和習慣有明顯的規范作用,其後又有強大的威懾力保障。由於信用體系不健全,執法者和相對人都缺乏有效約束,甚至可以說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是執法隨意和腐敗造成的。社會信用缺失本質上還是制度缺失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形成法治信仰還有賴健全並落實各項制度。

② 如何讓法治成為一種信仰

法律制度要根據情況而制定,這樣才能運轉,法律制度也要根據情況和內時間進行修容正和發展,法制保障人民的權益社會公平能讓社會更好運轉,有所遵循可依,都認識到法制的重要性意義,就可以成為一種信仰了,一點點去做,這是一個過程。

③ 如何增強公民的法治意識調查研究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要在全社會培養和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法治信仰,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法律要發揮作用,需要全社會信仰法律,如果一個社會沒有法治信仰、缺乏法治精神,法治只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但還沒有在社會層面形成普遍的法治信仰,法治建設依然任重道遠。對於執政者來說,法治信仰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基礎,保證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最根本的就是信仰法治、堅守法治,把法治精神當作主心骨。對於人民群眾來說,只有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觀念熔鑄到頭腦中,形成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自覺和習慣,法治才能不斷釋放規則的正能量。四中全會對立法、執法、司法、守法、黨的領導等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每一環節都作出了全面部署,最終落腳點就是讓法治成為全民信仰,凸顯了法治信仰在法治中國建設中的關鍵作用,抓住了法治中國建設的最核心問題。 法治不會自動成為信仰。培育法治信仰,關鍵要轉變人的思想觀念,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信訪不信法」,習慣於找門路、托關系、請客送禮,個中原因就在於對法治的信仰沒有真正樹立起來。扭轉這種現象,消除根深蒂固的特權思想、人治觀念,關鍵要靠領導幹部。只有各級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不違法行使權力,更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法治精神才能得以彰顯,法治信仰才能得以塑造,才能引導群眾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讓群眾發自內心地認同法治、信仰法治,帶動全社會形成崇尚法治之風。要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讓法治進學校、進教材,讓每個學生從小接受法治教育,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只要全社會齊心協力,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法治的種子就一定會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法治信仰必將蔚然成風。 培育法治信仰,還必須付諸法治實踐。法治不是抽象的概念,讓人民群眾信仰法治,就要讓他們切實感受到法律能夠有效地發揮作用,切身體會到法治給他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在親身體會的過程中積累對法治的理性認識,從內心生發對法治的信仰。「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四中全會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制度安排,為人民群眾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法律幫助,引導人民群眾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參與法治實踐的途徑。讓每一個人的法律權益都得到切實保障,讓人們從每一個執法、司法過程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對法治的信仰自然就會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崇尚法治的社會風尚新常態必將形成。

④ 如何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法治信仰

法治抄信仰,是發自內心地認同法律、信賴法律、遵守和捍衛法律。沒有精神的法治,猶如沒有靈魂的人體,再剛性的法條也難免淪為擺設。一旦法治成為一種信仰,人們就會長期持續、自覺自願地遵守法律,把依法辦事當成自己的生活習慣。法律只有被信仰,成為堅定的信念,才能內化為人們的行為准則。隨著國家法治建設的深入,我們的法律條文越來越完善,人們對法律知識的了解越來越豐富,但為什麼立法、執法、司法、守法中還有許多深層次的問題?為什麼法律懸空、制度空轉現象依然存在?原因就在於對法治的信仰沒有真正樹立。對於執政者來說,法治信仰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基礎。只有對法治有著發自內心的信仰,才有可能形成法治思維,才能主動、自覺和善於運用法治方式。對於一般公民來說,法治的根基在於人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法治的力量在於人民真誠的信仰。只有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觀念熔鑄到人們的頭腦中,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習慣,才能源源不斷地釋放規則的正能量。

⑤ 如何實現讓信仰法治成為社會風尚

在追利的當下,難為還有你提這樣的問題,費點腦筋答下:一是立法要適當,要反映絕大多數人民對社會秩序的需要,法應是良法而不是惡法。二是執法要嚴格,違法必究不能掛在嘴上寫在紙上,要實實在在執行到位,讓違法者全部受到應有的追究。三是守法教育不放鬆,要通過教育讓公民培養守法自覺。四是監督要公開透明,確保法律陽光下運行。有此四條,法治也就能成為社會風尚了,只是要走的路還很長喲!

⑥ 如何樹立法治信仰,我們該怎麼做

答題 我不知道怎麼答。

但是說看法要想加強法制觀念 就需要擴大公民 政治權利。
對於一回個法規的起草答 到立法 關心的人或者知道有這么回事的人 全國比例不超過10%
也就是說 公民在沒有遇到利益沖突的法規時 基本上不關心。也沒有效渠道參與。

現在除了集中制的討論之外就是網 微 的輿論風向分析。

確立法制信仰 只能是黨員的事情。
只有充分數據化民意和擴大普選 普投 政治集會權利 能讓主體有決定性力量 而不是協商性意見的時候 才有可能確定真正的信仰。 否則再漂亮也就是八股性質。

⑦ 如何培育民眾的法治信仰

1、增強公民的權利意識,這是培養公民法律信仰的前提條件。公民的權利是一部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部沒有權利內容的法律就激發不了公眾對它的渴望。權利意識的增強導致對法律的認識與對其價值的認同,有利於人們法律信仰的生長;同時,對法律的信仰也必將推動人們權利意識的提升,從而又推動法律意識的增強。公民的權利意識尤其是對權利的主張是近代自覺的主體者人格的吶喊,如果缺乏權利意識,法律規定的權利只能是寫在紙上的而不會轉化為現實中的權利。而權利意識的培養在於主體者自主意識的覺醒。我們說權利意識的培養主要在於主體——公民的自我意識的蘇醒。如果立法者一直崇拜和迷信國家政權的強制與威懾,而忽視了作為社會主體的公民的主體性與自我意識,那麼公民在國家的強制和威懾下,只能無可奈何地被動服從法律,自主判斷的思維就會逐漸麻木,參與的熱情也會逐漸泯沒,獨立的人格喪失了,那麼順從的、充滿奴性的依附人格便長成了,權利意識在其心中盪然無存,我們所倡導的法律信仰就無從談起。2、增強公民對法律價值的感受、體認與認同,是培養公民法律信仰的內在原動力。法律信仰具有親歷性。法律信仰不是被灌輸出來的,被教導出來的,而是基於人們對法律的自覺信服和認可而使法律被認為是值得尊敬的、應當尊敬的。人們通過自己參與到法律實踐的過程,藉助一系列的社會實踐、個別經驗和親身感受而逐步到對法律的歸依,對法律神聖性的認同。從這一意義上說,法律就使人們信仰它獲得了必要的價值基礎。公民就是通過對價值的感受、體認和認同,才轉化為法律價值即價值法律化,這是法律信仰產生的主觀前提。對法律的信仰歸根結底是基於法律體現著主體的價值追求與價值理想,這也是法律之所以能夠被人信仰的最初原動力。正如西賽羅在《論法律》中說,羅馬人自兒提時便受到如此教育:「一個人要求求助於正義,就去訴諸法律」。因為只有法律體現著正義,反映著正義,保障著正義,實現著正義,從而使人們信仰法律、信仰正義獲得了發自主體內心的一種心靈的相契,法律信仰也由此而確立。所以,只要法律的內容體現並反映了主體的價值追求,法律才會得到社會主體的普遍體認與認同,並從其自身的利益出發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信仰法律,最終完成信仰法律的理念塑造。3、增強國家公職人員特別是執法、司法人員的法律信仰,是培養公民法律信仰的有效保證,也是培育現代法治精神的重要環節。只有國家公職人員對國家法律具備良好的信仰,才能在形成、培養、增強自身信仰的同時,有助於民眾法律信仰的培植,黨和政府的法律信仰是社會民眾法律信仰的榜樣。從心理學角度上說,這是一種模仿效應。律人先律己,法律信仰這一社會風氣形成的直接因素就是公職人員對法律的認同。國家公職人員作為由人民委託執掌一定權力的代表和法律的衛士,是法律的具體執行者和操作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假使執法者、司法者自己首先知法執法又犯法,就會違背全國人民的意志,違背黨的領導,也會損害全國人民的利益。這樣的話,就會眾叛親離,甚至會使政府和法律的威信喪失殆盡,這並非是危言聳聽。誠如英國思想家培根所言:「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十倍於犯罪,因為犯罪只是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是污染了水源」。因而,為了公民法律信仰的培養和法治精神的培育,應切實加強對公職人員的法律素質教育,首先培養其法律信仰。4、 徹底擯棄法律工具主義,掃除思想上的障礙,是培養公民法律信仰的重要步驟。目前存在一個最大的思想誤區是法律工具主義持有者居多,法律工具主義是一種關於法律本質和法律功能的法學世界觀和法學認識論,認為法律只是實現一定社會目標的工具和手段,不具有任何目的和價值意義,把法律視為國家的工具和政策的工具。有時候法律工具主義者非常重視法律的作用,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立法、執法和司法的發展。但是由於他們把法律視為工具,而工具又是可以替代的,一旦達不到預想目標,這一工具就會被棄之不用。政策、命令甚至長官意志都可與法律發揮同等的甚至更大的作用,就容易出現以權壓法,權大於法的現象,這時法律就形同虛設,伴隨的危機亦會爆發,並最終導致人們對法律喪失信心。文革期間時而把法律視為階級斗爭的工具,時而又砸爛公檢法,一切都無法無天的做法就是最好的說明。法律工具主義是人治思想的特殊表現。其實我們知道,法律在具有工具性手段性的同時,亦具有目的性。在一定條件下,它是工具,在另一條件下它就具有目的性了。法律只有始終貫穿著人類的價值追求這一目的,才能真正具有公平與正義,才能具有這一法律調整下的經濟、政治與道德等的公平與正義。而法律工具主義是把法律視為一種工具,與目的價值等無關,那麼在立法時就不能最大值地記載法律的價值,執法時也不可能實現其價值,自然人們的守法活動也不能享受其應有的價值,導致法律價值的虛化,降低了人們對法律價值的期待,自然無法培養公民的法律信仰。5、通過傳統媒體和網路媒體進行輿論導向和法治宣傳,是培養公民法律信仰的廣泛基礎。現在電視、報紙和手機都已普及,網路也縱橫各區域,這些現代化工具的作用就是迅捷,讓人第一時間去感知外部世界。尤其網路輿論的功能日趨強大,具有明顯的現代性特質。經過近十年發展的中國網路媒體已成為全球互聯網傳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中國網民人數,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各種媒體是通過個案對法律實施關注的。針對每一個熱點事件,新聞媒體及網上言論都會非常活躍,進而馬上形成輿論趨勢,甚至產生巨大的輿論壓力,使任何部門、機構甚至公眾人物都無法忽視。例如孫志剛案、劉涌案、寶馬案等新聞、網上輿論的洶涌對該案的最終公正解決,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公民也直接或間接自發培養了對法律的情感。公民通過多種途徑站在一個局外者的角度「冷眼」觸摸法律,長期堅持下去,對法律逐漸習慣並認可,對法律產生一種不可阻隔的親切,這種親切感會使社會人群對周圍事物乃至自身事務第一時間以法律者思維去思考,使權利意識更深入民心,受到鼓舞的公眾將會繼續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對法律事件的關注中去,法律信仰就會潛移默化地在公眾內心形成。法律堪稱人類迄今為止所能擁有的相對而言最為有效、最為合理和最為完善的治理手段,服從法律的規則治理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對法律產生信仰是一個法治社會的終極標志。盧梭說:「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裡。」只有一個國家的公民具備法律信仰的心理基礎,那麼才有可能邁進法治社會的門檻。

⑧ 如何培養公民的法律信仰

當務之急,須培養法律人對法律的信仰。

⑨ 如何才能使公民樹立法律信仰

只要有法,就會有法律的漏洞。最會鑽漏洞的,就是懂法的人。要樹立法律信仰,必須要有道德的基礎。

⑩ 如何增強全面的法治觀念,樹立法律信仰

首先,要來建立黨員領導源幹部帶頭學法、用法的相關制度,形成黨員領導學法、用法、信法的體制機制,營造良好的黨員幹部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社會氛圍。
其次,要不斷完善立法體制機制,立法要跟上社會發展需要,考慮社會接受程度,便於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易於營造群眾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氛圍。
第三,要有力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國家行政機關是法律法規實施的主要部門,也是運用法治手段和法治方法與人民群眾打交道的主要窗口和「前沿陣地」,人民群眾能否相信法律,是否願意使用法律去解紛止爭,與執法部門的執法水平、執法方法息息相關。
第四,要提高司法公信力,保證司法公正,通過公正司法營造全社會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良好氛圍。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第五,要加強法制宣傳力度,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增進全民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意識。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

熱點內容
2016商法答案 發布:2025-02-05 22:24:37 瀏覽:897
對教師宣傳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5 22:23:04 瀏覽:81
法院的業務庭 發布:2025-02-05 20:06:51 瀏覽:974
黃驊司法輔警 發布:2025-02-05 19:26:40 瀏覽:910
怎樣用物理方法治晚上打呼 發布:2025-02-05 19:07:27 瀏覽:407
刑事司法學英文 發布:2025-02-05 17:37:59 瀏覽:903
城陽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2-05 17:37:47 瀏覽:250
法院杜雲發 發布:2025-02-05 16:57:31 瀏覽:449
這得問候南京那位法官 發布:2025-02-05 16:30:58 瀏覽:497
保安法律知識培訓ppt 發布:2025-02-05 16:22:37 瀏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