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對情感道德

對情感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2-11 08:50:50

道德情感的特點

道德情感的特點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它隨人的認識、信念、世界觀的形成和發展而產生

豐富起來。從道德教育的角度來看,道德情感有以下幾個特徵。

1.兩極性
道德情感的兩極性是指人們在一定的情境中,由於道德認識的前後變化,常常會出現兩種相對立的情感。如喜與怒、哀與樂、好與惡、愛與憎,尊重與輕視等。在兩極之間,還有一系列不同色彩的情感或情緒,有時也有雙重情感出現,而居於兩極的情感,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相互轉換。教育工作者如果善於抓住學生道德感兩極性的表現,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就能使他們的道德情感向著有益的方向發展。

2.情境性
人們道德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境中的各種因素對情感的產生具有綜合制約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把學校集體生活中積極健康的情緒組織起來,創設良好的道德情景,對於健全學生的情感生活,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感,有著重要的作用。

3.感染性
在一定條件下,一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別人,使他們產生同樣或類似的情感,這種以情動情的方式就叫做感染性。教師可以用自己的感情感染學生,使之成為推動學生上進的精神力量,影響學生品德的形成。

② 情感情緒-道德

其實沒有必要去追究別人的道德高低,如果他做的很出格大家自然會排擠,如果侵犯到你的利益你當然有權利去制止,你每天總為這些小事兒鬧心那麼你要浪費多少寶貴的時間啊~她不是把你擠出隊了嗎,在站回去就是了。至於哪位女士你可以客氣的告訴她,擋到你看電影了(說話要客氣),總不至於回頭就咬你一口吧,你生悶氣沒用,已經發生的事不會因為你心裡的暗罵發生哪怕一丁點兒改變,你要去善意的化解這些小問題,就算化解不了,也不要放在心上,因為這太不值得了。心放寬。還有,找個男朋友吧,再這樣發牢騷真怕你會變成腐女。挺好的孩子~

③ 道德情感是什麼

道德情感作為品德結構的組成部分之一,它在品德的形成中究竟有什麼作用呢?
1.激發、引導道德認識
首先,道德情感對道德認識有一種激發作用。它促使一個人積極接受某種道德教育,努力掌握有關的道德知識,並推動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信念,甚至是構成道德信念必不可少的因素。其次,道德情感對道德認識有一種引導作用。個體接受某種道德概念或准則之前總帶有某種傾向性,這種傾向性促使個體樂於接受某種道德概念或准則,而拒絕另一些道德概念或准則,或者樂於接受某人的教育,而不願接受另一人的教育。這就是道德情感的引導作用。
2.調節、控制道德行為
道德情感對道德行為的調節和控制是通過情感的信號功能和感染功能實現的。情感通過信號功能傳遞信息,溝通思想。一個人可以通過他人的情緒、情感表現,了解他人的願望和需求,並據此做出相應的情緒,情感反應,並推動自己採取相應的道德行動。[1]
3.評價作用
即能以某種情緒狀態,表明某種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是否具有正當性和合宜性。
4。信號作用
即能以特有的情緒形式如表情、動作,向他人傳遞其道德行為價值的信息,或從他人的某種情緒形式獲取自己道德行為價值的信息。個人一旦對某種義務和行為形成道德情感,就會積極地影響其道德選擇。某種道德情感一旦擴展為社會性的情感,也就會程度不同地影響社會道德風尚。
陶冶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的重要環節。它包括兩方面的任務:一方面是形成和增強同所獲得的道德認識相一致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是改變那種與應有的道德認識相抵觸的道德情感。形成和增強健康的、正當的道德情感,不但要訴諸個人理智,訴諸個人對理想人格的追求,而且更需要個人在實踐中經受長期的甚至痛苦的磨練。
道德情感 - 培養
道德情感是可以培養的,培養的方式又是多種多樣的。
1.以理育情
情感是在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道德情感則是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並隨道德認識發展而發展。一般說來,只有對某一道德規范認識深刻,對某一類道德概念掌握牢固,才有可能在此基礎上產生豐富的心嚮往之的道德情感,這正所謂「知之深,愛之切」。許多論理性道德情感的產生往往是以一定的道德理論為基礎的。反之,如果缺乏對某些道德現象、道德原理的深刻認識,缺乏對某一類道德概念的深刻領會也就不可能產生深厚豐富的情感。比如一個對祖國的過去,現狀了解甚微、缺乏常識的人,就不可能產生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豐富知識,提高道德認識水平是促使道行情感不斷升華的一條重要途徑。
2.以情育情
情感的一個特點,就是它具有感染性,一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其他人,使其具有同樣的情感,並與自己產生感情上的共鳴。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會激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親切感,從而樂於接受教師所講的道理,即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的愛又是學生獲得積極情感體驗的重要來源。學生取得進步時能得到教師的及時肯定和表揚,遇到困難時能得到教師的關心和幫助,這些都會引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這些體驗可激勵學生奮發向上,也有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前蘇聯教育家馬長連柯曾說:「我從來不讓自己有憂愁的神色,抑鬱的面容,甚至有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在兒童身上表現出來」。要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教師必須自己具有這種情感,要學生激動,首先就要教師感動。真情才能換取真情。
3.以境育情
情感不僅具有感染性,而且具有情境性,情感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的,道德情感也是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產生的。創設良好的道德情境是誘發和培養學生積極健康道德情感的有效途徑。
4.以行育情
道德行為及行為效果對道德情感具有檢驗,調節作用。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也應該引導學生盡可能多地參加實踐活動。用良好的道德行為來培養和鞏固道德情感。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行為上尊敬父母、師長,待人有禮貌,關心和幫助他人,從事家務勞動和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勞動,培養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情感。通過這些有目的有組織的活動,讓學生身體力行,有助地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道德情感。

④ 在喜歡與愛的情感裡面道德究竟占什麼位置

道德佔據著最重要的位置。無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一個人做事情都會有一個無形的線,這個線就是道德的邊界。不管我們是如何的折騰,只要不跨越這條線都是可以被接受和原諒的,一旦超過這根線,也許你們是真愛,但是依舊不會得到祝福。

你認為呢?

⑤ 男人對於情感的道德底線是什麼

其實我感覺,男人有的時候是很自私的~~對於一個好男人來說;他的道德底線也就是不自私,很為自己的家和愛人著想.而對於一個壞男人來說,在他的心裡邊根本就沒有什麼道德底線~~

⑥ 關於情感道德的作文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在這個社會中,有許多行為規范約束著我們的一言一行,這就是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為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
有一次,我和媽媽到銀行存錢,銀行里人頭攢動,我和媽媽排了很長時間的隊伍才輪到我們。就在我們走向櫃台時,一位70多歲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過來。我開始還認為他是有什麼東西丟在那裡要拿回去,可他還沒站穩,就發話了:「請問一下養老保險怎麼取?」
我可不高興了,明明是我們先來了,怎麼讓他先辦起業務呢?而且這么大人了,先來後到這點道理不懂嗎?可媽媽卻好像讓著他一樣,什麼話也沒說,而且還把身子往一邊讓了讓。 媽媽的舉動,更讓我驚訝和氣憤,難道媽媽也不懂這點道理嗎?媽媽好象看見了我表情的變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邊,微笑著對我說:「你是不是有點不高興啊?」我用勁地點了點頭,氣憤地說出了我的想法。媽媽的臉色立刻變得嚴肅起來,對我說:「你這就不對了。雖然先來後到是規矩,但是他畢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種道德的表現,所以我們必須要讓著他,尊敬他。」我這才點了點頭。媽媽的表情終於由嚴肅化為輕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願意為這么一件小事而和別人爭吵嗎?」我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經辦好了,正招呼我們過去。他這時向我們解釋:「剛才真對不起,我有點急事,讓你們久等了!」我笑著說:「沒關系!這不算什麼!」 同時,我也看見了媽媽贊許的目光。
可見,道德還能讓社會更加和諧,幸福,美滿。
但是社會上還存在一些不道德的事情。
最近,汶川發生了大地震,許多人為次慷慨解囊。但是,我在報紙上看見一條反面的新聞:「某地區奧運火炬手在繞過捐款箱後,把一隻空的手放在箱子邊,什麼也沒捐。」 這件事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沒有錯,他們已經捐過了錢,只是幾位記者沒拍到照片,就讓他們空大波,指責聲,叫喊聲,責罵聲,不絕於耳。經事後調查,火炬手並著手再走了一邊。這件事讓火炬手很郁悶,人民很納悶,也讓社會充滿了疑問,這記者怎麼這樣呢!我則感到很氣憤,媒體本是為人民服務,讓人民更加了解社會,卻報道出這么一條消息,又和報假新聞有什麼區別呢!這是拿災區人們的利益開玩笑,是對火炬手的不尊重,是對社會的形象的嚴重損害!實事求是道德的基本表現,而這家媒體卻連這點道德都做不到,還怎麼再談自己的信譽呢?
這是道德負面的例子,通過這件事,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做一個實事求是的人是道德的基本表現,我們要遵循它。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我們要捍衛道德,宣傳道德,實踐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行嘛

⑦ 什麼是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個人道德意識的構成因素。指人們依據一定的道德標准,內對現實的道德關系和自己或容他人的道德行為等所產生的愛憎好惡等心裡體驗。
道德情感是一種情感體驗。指個體對一定的社會存在和道德認識的主觀態度。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人們根據道德准則要求進行道德活動時所產生的愛慕、憎惡、信任、同情等比較持久而穩定的內心體驗。道德情感與道德信念、道德認識密切相關。它是道德意識的一個內容,具有社會歷史性與階級性。例如,愛國主義情感、國際主義情感、集體主義情感等反映著主體對社會客體的態度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有不同的內容。道德情感與道德判斷一致時,便出現積極穩定的內心體驗;兩者矛盾時,會產生消極的、不穩定的內心體驗。道德情感要在社會實踐和教育基礎上逐步形成。

⑧ 道德情感是什麼

【原文】事君盡忠,人臣大節;苟利社稷,死生不奪。杲卿之罵祿山,痛不知於斷舌;張巡之守睢陽,烹不憐於愛妾。

養子環刃而辱罵,真卿誓死於希烈。忠肝義膽,千古不滅。在地則為河嶽,在天則為日月。

高爵重祿,世受國恩。一朝難作,賣國圖身。何面目以對天地,終受罰於鬼神。昭昭信史,書日叛臣。噫,可不忍歟!

【譯文】侍奉君主應當盡心盡力,這是做臣子應有的大節。如果為國家和人民謀利,即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顏杲卿曾痛罵安祿山,就算是割掉舌頭的痛苦也沒有阻止他的行為;張巡守衛睢陽沒有食物的時候,把愛妾煮給士兵吃而沒有流淚。

面對李希烈養子們的舉刀威脅和侮罵,顏真卿面不改色,對李希烈表示了誓死不屈的決心。他的忠義氣節,永遠都不會消滅。蘇軾也曾說:「他們的赤膽忠心在天上就像日月一樣光芒四射,在地就像山嶽一樣宏偉壯觀。」

有人享受高官厚祿,世代受到國家的恩德,可一旦大禍臨頭,為保全自己而出賣國家。這種人有什麼顏面來面對天地呢?他們最終是會受到鬼神懲罰的。難怪正史中都清清楚楚地記錄著叛臣的名字!所以,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怎麼能動搖自己對君主對國家的赤膽忠心呢!

【點評】古人把「忠」作為人生第一信條。我們今天則把「忠」分成忠烈和愚忠。通常劃分的界線是,是否值得去為其盡忠。於是,我們把岳飛、諸葛亮等人說成是愚忠,因為那個蠢皇帝是不值得為其盡忠的,何不自立門戶呢?我們尚且不談論所謂的歷史價值。其實這個問題關乎一種價值觀。在那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君王就是國家,忠君就是愛國。趕上好時機攤上個明主是臣子們的福氣。如果生不逢時,派上個很愚蠢的君王,那麼做忠臣就需要些勇氣了,時時做好要死諫的准備。「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於是有了死得值不值得之說,這的確關乎價值觀。我們無法說哪種價值觀是正確的,只能說更敬佩哪種價值觀。有些時候,那些比生命、比現實價值更重要的東西。往往更值得我們敬佩。

的確,人生於世,就應該有點精神,就應該承擔時代所賦予的責任。

【原文】父母之恩與天地等。人子事親,存乎孝敬,怡聲下氣,昏定晨省。

難莫難於舜之為子,焚廩掩井,欲置之死,耕於歷山,號泣而已。

冤莫冤於申生伯奇,父信母讒,命不敢違。祭胡為而地墳,蜂胡為而在衣?蓋事難事之父母,方見人子之純孝。愛惡不當疑,曲直何敢較?為子不孝,厥罪非輕。國有刀鋸,天有雷霆。噫,可不忍歟!

【譯文】父母的養育之恩和天地一樣廣大;為人子女服侍父母時,要懷著孝敬之心。對父母要輕聲細語、悅耳動聽,晚上要將父母安置好,早上要向他們請安。

做兒子的再難也難不過舜,他的父母用火燒倉庫,用土填井,想把他置於死地,他在歷山耕田,也不過只是大聲啼哭罷了。

要說冤,再也沒有比申生和伯奇更冤的了,父親相信後母的壞話,他們又不敢違抗父命:晉獻公祭地,地為什麼會凹起來?毒蜂為什麼會系在伯奇後母的衣服上?只有侍奉最難侍候的父母,才能看得出做兒子的純潔之心。父母的愛惡不太妥當,就算是心中有疑問也不能計較!

做兒子的不孝敬父母,這種罪可不輕啊。國家有刀鋸之刑,上天有雷霆之威。唉!父母的恩情深如大海,做孝子的怎麼能夠不忍受父母對自己的責難呢?【點評】父母之恩,等同於天;為人子女應盡孝道。這個道理幾乎每個人都懂,但往往做起來很難。現代生活中,我們往往由於忙於自己的事情而很少有時間回家;由於兩代人觀念的懸殊,我們往往和父母發生爭吵。其實,是否真正孝敬父母,常常體現在這些瑣事當中:不能回家的時候,隔幾天給父母打個電話;有空的時候,少出去遊玩一次,回家看看;回家的時候,幫爸爸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和父母聊聊天,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情況;和父母意見不一致時,坐下來慢慢溝通,平心靜氣地告訴他們你的想法。盡孝道,其實做起來就那麼容易。

【原文】仁者如射,不怨勝己;橫逆待我,自反而已。

夫子不切齒於桓魁之害,孟子不芥蒂於臧倉之毀。人慾萬端,難滅天理。

彼以其暴,我以吾仁;齒剛易毀,舌柔獨存。

強怒而行,求仁莫近;克己為仁,請服斯訓。噫,可不忍歟!

【譯文】有仁德的人就像射箭那樣,不應怪罪勝過自己的人;別人驕橫地待我,自我反思就行了。

孔子不記恨桓魁對他的中傷,孟子對臧倉的詆毀沒有絲毫怨恨,他們認為在己者有義,在天者有命,一己私慾又怎麼能戰勝天理呢?他靠他的財富,我靠我的仁德。牙齒再堅硬也可能毀壞,舌頭再柔軟也能得以保存。盡力去寬恕別人,這樣就離仁德很近了。

【點評】《說苑》中載有常樅和老子關於齒毀舌存的對話,說明性如剛硬的暴橫容易毀壞,而性如柔軟的仁義卻能長久保存,這是以柔克剛的道理。關於以仁止暴、以柔克剛的效果,有這樣一個故事可以說明:晉武帝時,名將石苞鎮守淮南,他治軍有方,管轄地兵強馬壯,頗有名望。這引起了當時在淮南擔任監軍的王深的忌妒。他向武帝進讒言說石苞與敵國吳國暗中勾結,恰縫此前風水先生也對武帝說東南方將有大亂。於是,武帝便真的派兵去討伐。石苞知道皇帝的此舉,其中必有誤會,於是,放下武器步行出城,等候處理。武帝得知石苞的做法後,頓時恍然大悟:如果石苞真有反心怎麼會親自出城接受懲罰呢?如果真勾結敵兵,怎麼沒有敵人來救援呢?經過這件事後,武帝對石苞的懷疑打消了,並愈加重用他。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被別人無禮對待,這則「仁」的箴言是否讓我們明白該怎麼做了呢?義

【原文】義者,宜也。以之制事,義所當為,雖死不避;義所當誅,雖親不庇;義所當舉,雖仇不棄。

李篤忘家以救張儉,祁奚忘怨而進解狐。

呂蒙不以鄉人干令而不戮,孔明不以愛客敗績而不誅。叔向數叔魚之惡,實遺直也;石蠟行石厚之戮,其滅親乎?當斷不斷,是為儒夫。勿行不義,勿殺不辜。噫,可不忍歟!

【譯文】義,也就是處理事情恰當准確。以它為准繩行事立身,是沒有錯的,就算是要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該處罰的,就算是親朋好友也不能包庇;該推薦提拔的,就算是仇家也不能故意發難。

李篤冒著家破人亡的危險救張儉,祁奚不計前嫌推薦解狐。呂蒙不因觸犯法令的人是同鄉而枉法,孔明不因敗績之人是自己的愛將而不殺。叔向多次責備叔魚的邪惡,實在是想留下正直人的名聲,石碚殺掉了兒子石厚,這樣的行為應該說是大義滅親吧。

該做決定的時候,猶豫不決,那是一種懦弱的行為。不要做不道義的事情,不要殺無辜之人。捨身取義,大義滅親,是大家所推薦的,為了義,又怎麼能夠不忍住自己的私情呢?【點評】其實道義就是維護正道的精神,中國古代社會之所以有那麼長時間的繁榮,可以說正是道義的力量使然。東漢靈帝時,正直而遭誣陷的張儉到孔家避難,孔融替哥哥孔褒做主,收留了他。事發後孔融說他該負責,孔褒說「彼來求我,非弟之過」。他們的母親說她是家長,她該負責。「一門爭死」,俠義感人。孔融、李篤、祁奚、呂蒙、孔明、叔向、石等這些人讓人欽佩的正是他們自覺維護道義的精神。其實,無論在什麼時代,遵守道義都應該是個人修身處世的行為准則。一個人如果心中沒有了道義,那他必然沒有歸屬感;一個社會不重道義,人們必將互相欺詐,社會終會走向沒落。一個人、一個社會都應具備一點精神。當我們面對「義」時,自己的私情又算得了什麼呢?禮

【原文】天理之節文,人心之檢制。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當以敬為主,非一朝之可廢。

鉬麂屈於宣子之恭敬,漢兵弭於魯城之守禮。

郭泰識茅容於避雨之時,晉臣知冀缺於耕之際。

季路結纓於垂死,曾子易簀於將斃。噫,可不忍歟!

【譯文】禮是根據上天的意志擬制的一些行為規范,也是對人們行為一種制約束縛。出門時就要像迎接地位高的長者,用民時就要像親臨重要的祭祀。一定要以恭敬作為基本准則,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廢除的。

鈕麂因宣子的恭敬而嘆服他;漢軍因魯城守禮而停止攻打。

郭泰在躲雨的時候結識了有德的茅容,臼季途經冀地在田間發現了冀缺的道德。

子路在臨死的時候都不忘系好帽帶,曾子將身下的席子抽掉才安心地辭世。他們都是沒有忘記禮教啊!他們對禮的恪守足以垂教後世!

【點評】在封建社會,禮義廉恥是人們要遵守的道德標准,而其中對於一個人「禮」的要求又居於首位。「禮」,說白了就是一種規規矩矩的態度。現代社會中,我們也依然將「文明禮貌、講究禮儀」作為對公民的基本要求。「禮」對於一個社會來說,可以使得社會變得有序而和諧;對於一個人來說,「禮」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使我們把事情辦得更順利。對他人能做到彬彬有禮,到什麼場合說什麼話,這反映的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和道德水平。試想,如果在老闆、客戶面前,你大大咧咧、不拘小節甚至態度粗魯,有誰願意重用你,願意和你打交道呢?智

【原文】樗里、晁錯俱稱智囊,一以滑稽而全,一以直義而亡。蓋人之不可智用之,過則怨集而禍至。故寧武之智,仲尼稱美;智不如葵,鮑庄斷趾。

士會以三掩人於朝,而杖其子;聞一知十之顏回,隱於如愚而不試。噫,可不忍歟!

【譯文】樗里、晁錯都被人稱譽為「智囊」,前者因善於掩飾自己的聰明才智,而得以保全性命並得到善終;後者因性情耿直、仗義直言而被腰斬於市。

人不能沒有智謀,但凡事都施用智謀,則會引起很多人的抱怨,而招致災禍。所以孔子稱贊寧俞善用智謀,而認為被砍斷了腳的鮑庄智慧還不如秋葵。

士會用杖打兒子,是因為他才疏學淺卻炫耀於朝廷;顏回能聞一知十、舉一反三,可是表面上看起來卻很拙笨。有智慧的人還要善於運用自己的智慧,做到大智若愚,才能不斷地增長智慧。

【點評】生活復雜多變,我們要學會一套生存的本領。任何人都希望保持自己的個性、任性而為,但很多情況下,這樣做的結果是讓事情越來越糟,反而離自己的意願更遠。《紅樓夢》中,林妹妹性情耿直、眼裡不揉沙子,最終只落得個抑鬱而死,沒能和寶玉有情人成眷屬。假如她能學寶釵一分的「愚」,賈母也會將心偏向自己的外孫女吧。由此看來,做人要有原則,但做事不可不講究方法。有一句名言說:取相於錢,外圓內方。古錢幣的圓形方孔,大家都是知道的。為人處事,就要像錢幣一樣,「邊緣」要圓活,要能隨機而變,但「內心」要守得住,有自己的原則。處世不必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這樣既可以保全氣節,也可以保護自己。

【原文】自古皆有死,民無信而不立。尾生以死信而得名,解楊以承信而釋劫。

范張不爽約於雞黍,魏侯不失信於田獵。

世有薄俗,口是心非。頰舌自動,肝膈不知。取怨之道,種禍之基。誑楚六里,勿效張儀;朝濟夕版,曲在晉師。噫,可不忍歟!

【譯文】自古以來,人都會死,這是一個自然規律,如果失信於民,就不能保全統治。尾生因守信的行為而使他揚名後世,解楊也因為履行承諾而獲得釋放。

範式、張邵沒有違背告別時的歡飲之約,魏文侯不因為行酒和下雨的緣故而失信於虞人的狩獵之約。

世間有輕薄的風俗,也有一些口是心非、說話不算數的人;言不由衷,不守信用,往往是招致怨恨的原因,因此這些人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厭惡甚至招致禍害。不要學張儀,誑騙楚國,把割地六百里的諾言改口為六里。晉國早上還受到秦國的惠顧,晚上即遭其攻擊,是咎由自取。唉!有信方能立身,有信才能立國,怎能不剋制對「信」的動搖之心呢?【點評】是否講誠信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重要條件。昔日,商鞅在變法條令公布前夕,怕老百姓不相信朝廷變法的決心,就在國都南門立一根木柱,張貼告示說:「誰能把木樁從南門搬到北門,就給十兩黃金。」可是沒有人相信。商鞅於是又貼一張告示:誰能搬動這根木柱,而且從南門搬到北門,可得五十兩黃金。有一個人,抱著試試的心理,把這根木柱從南門搬到北門,商鞅立即給他五十兩黃金。商鞅這種信守諾言的做法,使老百姓相信了他變法的決心,為變法成功爭取了群眾基礎。的確,對於個人來說要以信立身,對於國家來說要以信立國。誠信乃世間之珍寶,人無信不立!只有信才可以在人與人之間架起心靈的橋梁,進行溝通。

【原文】六氣之淫,是生六疾。慎於未萌,乃真葯石。

曾調攝之不謹,致寒暑之為釁。葯治之而反疑,巫眩之而深信。卒陷枉死之愚,自背聖賢之訓。

故有病則學乖崖移心之法,未病則守嵇康養生之論。

勿待二豎之膏肓,當思愛我之疾疚。噫,可不忍歟!

【譯文】陰、陽、風、雨、晦、照六氣過分了就會產生疾病。在沒生病時就謹慎預防,這是治病的最好良葯。

如果衣食調理不當,就會遭遇風寒暑熱的侵入而產生疾病。有病就應該及時治療,可是愚昧的人不相信醫葯卻迷信巫術,結果耽誤治病,枉送性命,實在是背離了聖賢的教誨。

所以,有病的時候要採用在病中轉移心思,靜下心來,那麼病就會好起來。沒病的時候信守嵇康的修心養生之道。

切勿等到病入膏肓再求醫,應當重視治病的苦口良葯。疾病尚有葯石可治,心疾就只有依靠自己了。

【點評】人生存在世間,健康是第一位的。保住身體的健康,你才有資格談將來。健康的身體往往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肌體健壯,這就需要平時多注意鍛煉,在沒有生病之前注意加以預防;二是心理健康,緊張忙碌的現代生活中,來自社會、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常常讓我們倍感疲憊。學會自我調節,以平和樂觀的心態看待周圍的一切,這是我們都應學會的養生之道。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以身體和生命賭明天的人越來越多。殊不知,疾病來時,總是悄無聲息。做工作我們要懂得細水長流的原則,如果總是疲於奔命、過於勞累,就等於竭澤而漁,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應明白這個道理。

【原文】志不懾者,得於預備;膽易奪者,驚於猝至。

勇者能搏猛獸,遇蜂蠆而卻走;怒者能破和璧,聞釜破而失色。

桓溫一來,垣之手板顛倒;爰有謝安,從容與之談笑。

郭唏一動,孝德彷徨無措;亦有秀實,單騎人其部伍。

中書失印,裴度端坐;三軍山呼,張泳下馬。噫,可不忍歟!

【譯文】干什麼事情都不會被突發的事故所嚇倒,得益於事先有充分的准備:意志不堅定,膽量不夠且毫無准備的人,在突然發生的變故前只會手足無措。

勇者因為有思想准備,所以與猛獸搏鬥時毫無懼色,但是與突然而至的蜂蠍相遇時只能倉皇逃跑;憤怒時與和氏璧共存亡的人,卻也吃驚於鐵鍋被打破。

桓溫帶兵「朝見」皇帝,王坦之嚇得連手板都拿顛倒了,而謝安卻泰然處之.與其開懷暢談。

郭晞仗勢欺人,白孝德敢怒不敢言,而段秀實卻無所畏懼,獨自一人去見郭晞,勸其棄惡從善。

中書省丟失官印,裴度鎮靜自若;三軍高呼起鬨,張泳面無懼色。面對變故,需要有足夠的勇氣,聰明的智慧,沉著的心態去應對,否則就會手忙腳亂。唉!當意外變故來臨時,怎能不抑制住心中的膽怯和驚慌呢?【點評】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中,你不可能對每一件事情都有所防備,很多情況下。我們都無法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因此,防備也無從談起。那麼。面對突發的變故,學會變通,沉著應對,便是最為重要的了。關於遇事沉著、機智應變,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中國駐美紐約總領事要離職回國,紐約市商會為其餞行。美國漢學家夏德被請來做總領事臨別致辭的翻譯。然而這位中國領事講的卻是一口福建話,夏德一句也聽不懂。在領事開始致辭後的一分鍾,夏德有些手足無措,他當然不能提出自己聽不懂。面對尷尬處境,夏德很快鎮靜下來,還表現出洗耳恭聽的樣子。領事演說完畢後,夏德從容站起,用英語聲情並茂重新演說一番。他的演說熱情洋溢,贏得了一片熱烈的掌聲。夏德是怎樣聽懂的呢?其實,他只是將錯就錯,自己進行了一番發揮而已。然而,他的沉著機智卻使得事情順利進行了下去。由此看來,沉著鎮定地尋找方法,是遇變的良策。

【原文】富侮貧,貴侮賤,強侮弱,惡侮善,壯侮老,勇侮懦,邪悔正,眾侮寡,世之常情,人之通患。識盛衰之有時,則不敢行侮以賈怨;知彼我之不敵,則不敢抗侮而構難。

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是謂忍侮於小。太王事匈奴,勾踐事吳,是謂忍侮於大。忍侮於大者無憂,忍侮於小者不敗。當屏氣於侵殺,無動色於睚眥。噫,可不忍歟!

【譯文】富有者欺壓貧窮者,有官得勢者欺侮無官失勢者,有力氣的人欺侮沒力氣的人,兇狠之徒欺侮弱小之輩,年輕人欺侮老年人,有勇氣的人欺侮懦弱之人,狡猾之人欺侮正義之人,多數欺侮少數,這是人世間的常情,人的通病。然而,如果認識到事物均有盛衰交替,那麼就不會輕易欺侮別人,而招來怨恨和禍害;當身處弱勢時,不去對抗無知狂妄之徒的欺侮,就能避免反抗所帶來的災禍。

商湯感化好事的葛國、周文王誠服作亂的昆夷,這些都是忍侮於比自己小對手。周武王以自己的德行感化匈奴,勾踐臣服於吳國,這些都是忍侮於比自己強大的對手,不會招來災害;忍侮於比自己弱小的對手不會失敗。面對侵奪應不急躁,面對冷眼應不動聲色。以德報德,是一個君子應該做的;以怨報德,是小人的行為;以怨報怨是愚者的做法;以德報怨,才是仁者的所為。面對各種欺侮,我們必須明白一條:審時度勢,保存實力,以圖將來。唉!由此看來,遇到侮辱怎麼能不忍一忍呢?【點評】人與人之間總有強勢和弱勢之分。因此,社會中總也不能避免以強凌弱現象的存在。當你處於弱勢之時,要明白韜光養晦的道理,要能夠忍得一時之侮。勾踐卧薪嘗膽臣服夫差,能忍得十年之侮,最終實現了復國振興的宏願。「忍侮」的過程讓他積聚了強大的力量,具備了滅吳的能力。當你處於強勢之時,也要做到不以強凌弱,因為任何人都不能保證自己永遠強大,另外,善待處於弱勢之人,也可以贏得人心。三國時,諸葛亮七擒少數民族首領孟獲又七次放還,換來的是孟獲的誓死相隨。由此看來,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要明白自己的處境和將來的目的。對於受侮辱和辱沒他人都應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原文】謗生於讎,亦生於忌。求孔子於武叔之咳唾,則孔子非聖人;問孟軻於臧倉之齒頰,則孟子非仁義。

黃金,王吉之衣囊;明珠,馬援之薏苡。以盜嫂污無兄之人,以撻舅誣娶孤女之士。

彼何人斯,面人心狗。荊棘滿懷,毒蛇出口。投畀豹虎,豹虎不受。人禍天刑,彼將自取。我無愧怍,何慊之有。噫,可不忍歟!

【譯文】誹謗生於仇恨,也產生於忌妒。如果去問武叔有關孔子的為人,則孔子不是聖人;假如問藏倉有關孟軻的言行,則孟子不行仁義。

(流言)把王吉的衣服說成是黃金,將馬援的薏苡的果實說成是明珠。污衊連兄長都沒有的人與嫂子通姦,誣陷娶孤女的士人毆打岳父,這是什麼樣的人啊!

人面獸心,滿腹詭計,口出惡言。這樣的人就算扔給豹虎,連豹虎都不肯吃。作惡的人一定會受到老天的懲罰。只要自己沒做虧心事,就無愧於天地。上不負天,下不負人,那麼就會心胸坦盪,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呢?!

【點評】誹謗他人,往往是出於忌妒和仇恨。一個人口出惡言,搬弄是非,其人其行,往往讓人難以信服;喜歡造謠誹謗他人的人往往也不得善果。因此面對別人的誹謗,我們只要問心無愧,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因為總有一天真相會大白於天下。

面對誹謗,憤怒或爭辯,只能讓自己陷於煩惱之中。然而,有時我們也需反省自己。無風不起浪,造謠誹謗自己的人固然可恨,但自己的行為是否也有過失和不足呢?從誹謗中吸取教訓也是面對誹謗應該做到的!

【原文】好譽人者諛,好人譽者愚。誇燕石為瑾瑜,詫魚目為驪珠。

尊桀為堯,譽跖為柳。愛憎奪其志,是非亂其口。

世有伯樂,能品題於良馬;豈伊庸人,能定駑驥之價。

古之君子,聞過則喜。好面譽人,必好背毀。噫,可不忍歟!

【譯文】不考慮是否合乎禮儀,一味奉承別人的人是諂媚的人。不辨是非,喜歡聽別人贊揚的人是最愚蠢的人。說燕石為美玉,將魚目當驪珠。將暴君桀尊為仁主堯,把強盜跖稱譽為賢者柳下惠。說話顛倒是非,這難道不是善惡不分嗎?世上有伯樂,能夠識別良馬;庸人和凡才又怎麼能夠確定壞馬和好馬的價格呢?古代的聖賢,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都非常高興。就連和盜跖一樣的人,也認為喜歡當面奉承別人的人,也一定是喜歡在背後詆毀別人的人。所以,要贊美別人,一定要分清是非,別人稱譽自己,則一定要格外小心。

【點評】奉承話往往是沒有根據的,說話人往往抱著一定的投機心理,他們無法通過名正言順的方式博取對方的賞識,只好採取這種不花力氣而又有效益的途徑——諂媚。他們往往為了博得上司的歡心而不惜貶低自己的人格:說話的口氣和表情低聲下氣、俗不可耐。奉承話讓人一聽就大倒胃口,因此,喜說奉承話的人往往被稱為「馬屁精」。

然而,有一種話和奉承話相似——那就是稱贊。其實稱贊有時候也有一定的「奉承」成分,但它立身於「有其事」,而且稱贊往往是出於善意。稱贊的語言永遠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現代緊張枯燥的生活中,稱贊話可以緩解一個人緊張的神經,給生活帶去一份美麗。在辦公室共事,一般人往往容易注意別人的缺點而忽略別人的優點及長處。因此,發現別人的優點並給予由衷的贊美,就成為辦公室難得的美德。無論對象是你的上級、同事,還是你的下級或客戶,沒有人會因為你的贊美而動氣發怒,大家一定會心存感激而對你產生好感。

奉承話讓人生厭,贊美話讓人自信,如何來講,就要看自己如何把握了。

【原文】上交不諂,知幾其神。巧言令色,見謂不仁。

孫弘曲學,長孺面折,蕭誠軟美,九齡謝絕。

郭霸嘗元忠之便液,之問奉五郎之溺器。朝夕挽公主車之履溫,都堂拂宰相須之丁渭。書之簡冊,千古有愧。噫,可不忍歟!

【譯文】與地位高過自己的人交往不阿諛奉承,是領會了和人交往的關鍵。花言巧語、察言觀色。被認為是為富不仁的小人。

公孫弘將學習的目的歪曲為阿諛獻媚,西漢的長孺為人倨傲、正直,能當面指責漢武帝的過失。蕭誠因柔善美言,張九齡因此而斷絕了和他的交往。

郭弘霸品嘗魏元忠的糞便,宋之問為張易之奉便器,趙履溫甘做安樂公主之牛馬,丁渭在都堂為寇準擦試胡須上的湯漬。這些人的諂諛行為,都被記在了史冊上,遭受後世的恥笑和唾棄。唉!諛媚之人遭世人如此唾棄,又怎能不收斂自己的諂媚之心呢?【點評】其實,真正聰明的人絕不是那種以諂媚求榮的人。

喜歡諂媚的人可能會得寵,但卻往往很少有善果。文中提到的唐代的宋之問非常討好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在張易之大小便時,都會為其送上便具。然而,後來張易之失勢,宋之問也遭貶。趙履溫甘做安樂公主之牛馬,後來公主失寵,趙履溫父子共同受刑,百姓爭相割其肉。

另外,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諂媚之言。諂媚者遇到「不識相」者,往往自取其辱。文中所說的唐朝的郭弘霸在武則天時期憑借諂媚的本事當上了御史,御史中丞魏元忠生病,他前往探望,要求察看魏元忠的大小便,並用手指蘸了放入口中嘗,以此來判斷病勢的輕重,但魏元忠卻相當厭惡他的諂媚,並將其諂媚之話傳開,郭弘霸一時成為笑柄。宋朝時,參知政事丁渭在都堂為宰相寇準擦試胡須上的湯漬,寇準戲謔他說:「參政是國家的大臣,怎能為上司拭鬍子呢?」以致丁渭羞愧萬分。

面對權貴,不少人卑躬屈膝,這是一種自我貶低的做法。不畏權貴,表現出士可殺不可辱的氣魄,才是真正的勇士所為。而一個人只有盪滌諂媚之心,才會真正有所作為。

【原文】樂然後笑,人乃不厭。笑不可測,腹中有劍。

雖一笑之至微,能招禍而遺患。齊妃嗤跛而卻克師興,趙妾笑蹙而平原客散。

蔡謨結怨於王導,以犢車之輕詆;子儀屏去左右,防鬼貌之盧杞。

人世碌碌,誰無可鄙。馮道兔園策,師德田舍子。噫,可不忍歟!

【譯文】心中快樂,發自內心地笑,別人就不會厭惡。盧杞

⑨ 什麼是道德認識,到的情感,道德行為

「道德認識」解釋一般用來說的是一個人對於道德看法和理解。要知道我們所謂的道德只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延伸出來的產物,用來維持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工具。原始社會的時代是不存在「道德」這個詞的。
道德和情感可以分開來理解,在這里我也只能說一說我個人的看法和理解。
我們先說一說道德的事情:「道德」它只是一個詞,解釋的起來也很容易,一般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在他人腦海里形成的一個特定性的概念,而這個概念對於對方來說有一個個人的評價,這個評價有好有差。前段時間我看《蒙田隨筆》的時候,蒙田在他的隨筆里就說到過一句話很是值得深思,「我們所謂的真理和理性,其標准也只是依據我們所處的國家的主張與習俗而已。」
接下來在說一下情感,我不知道你對於「情感」和「感情」是怎麼去理解的,這兩個字一個在前,一個在後,他們的區別還是很大的,情感一般是指:一個人由內心體現出對他人或者事物真誠的付出、關心、愛護等個體的行為,這里說的不僅僅只是人,也包括動物在內。而「感情」一般是用來形容人比較多,而且還是每個人用來形容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才會用到「感情」兩個字,通常用來形容戀人之間的「情感」深度。

熱點內容
2016商法答案 發布:2025-02-05 22:24:37 瀏覽:897
對教師宣傳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5 22:23:04 瀏覽:81
法院的業務庭 發布:2025-02-05 20:06:51 瀏覽:974
黃驊司法輔警 發布:2025-02-05 19:26:40 瀏覽:910
怎樣用物理方法治晚上打呼 發布:2025-02-05 19:07:27 瀏覽:407
刑事司法學英文 發布:2025-02-05 17:37:59 瀏覽:903
城陽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2-05 17:37:47 瀏覽:250
法院杜雲發 發布:2025-02-05 16:57:31 瀏覽:449
這得問候南京那位法官 發布:2025-02-05 16:30:58 瀏覽:497
保安法律知識培訓ppt 發布:2025-02-05 16:22:37 瀏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