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受害者
⑴ 什麼是受害者有罪論
受害者有罪論,即認為受害者之所以被害,是因為其自身存在問題的一種言論。
一、相信「受害者有罪論」的人過度迷信所謂的「因果關系」,認為受害人之所以遭受惡意是因為其本人就存在「問題」。
二、從某種程度上說,「受害者有罪論」就是為犯罪者辯解,相信「受害者有罪論」就是縱容犯罪。
「受害者有罪論」的思想不僅會給受害者及其家人造成二次傷害,還會導致犯罪事實被模糊,給犯罪者和潛在犯罪者僥幸的暗示。從某種程度上說,「受害者有罪論」就是為犯罪者辯解,相信「受害者有罪論」就是縱容犯罪。
社會評價
相信「受害者有罪論」的人過度迷信所謂的「因果關系」,認為受害人之所以遭受惡意是因為其本人就存在「問題」。此前濟南空姐搭順風車遇害案中,也不乏「女孩子不應該在半夜一個人出門」等聲音。
然而實際上,惡意往往來得毫無預兆,犯罪者犯罪只是因為其自身道德品行存在問題,和受害者並沒有直接關系。所謂「交友不慎」、感情糾紛等,也不是犯罪合理化的借口。人應有最基本的是非觀和正義觀。共情和憐憫不應該施加給犯罪者。只有不放過施暴者,不共情犯罪者,才是尊重法律的正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受害者有罪論
⑵ 國家法律不是保護受害者嗎,為什麼對做惡者這么寬容,難怪中國道德良知惡性循環
因為作惡的人大都是有權有勢的,有左右法律的能力的人,而受傷害的都是弱者,只能逆來順受,這樣的大環境使得好人吃虧,於是把好人逼成壞人,就是惡性循環的狀態,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⑶ 奶粉由誰來對受害者負責,請從法律道德角度簡單說明理由
奶粉屬於商品,那麼當它出現問題時,可以根據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實施條例》中的有關規定尋求救濟。從法律道德的角度來說,奶粉出現問題了,首先如果是商品本身生產廠家的錯,那麼就應該有廠家負責,但是如果銷售者是知情的,也就是說,如果銷售者知道該奶粉為問題奶粉,仍然售賣的話,那麼銷售者也有責任對受害者進行賠償。這些黑心的廠商是應該受到社會道德輿論的強烈譴責的,除此之外,有關食品部門監管不力,也應該得到相應的懲處;同時,媒體也應該肩負起披露真相的責任!
⑷ 什麼是「受害者有害論」
受害者有罪論就是在道德綁架,憑什麼說一個遇難者遭受到的這一切,都是因為別人認為遇難者身上的某些過錯。
通俗舉例就是:
一個長相普通的女孩子夜晚走路回家被醉漢玷污了,那就是因為她走夜路所以才遇到這樣的事情。
一個漂亮時尚的女孩下班回家的路上被醉漢玷污了,那就是因為她穿著不保守勾引了醉漢所以遇到了這樣的事情。
一個婦人去銀行取錢之後在菜市場買菜,結果被小偷割了手提袋偷走了錢,那就是因為她取了太多錢炫富被人盯上了。
一名女學生遭遇來自老師/教授的性騷擾,那就是因為她不懂得和老師/教授之間保持分寸勾引了老師/教授,這是她罪有應得。
並不是受害者就一定有錯,走大街上和朋友逛街的漂亮女生被素未謀面陌生人殺死難道是她的錯嗎?這年頭長得漂亮的都有錯那恕我直言,知乎里百分之八九十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們都可以去判刑了。
⑸ 為什麼百度評論下「受害者有罪論」這么嚴重
就是這種素質
⑹ 女性受害者有罪論,和道德綁架的有區別嗎
沒區別,這兩者的區別都是一樣的。
女性受害者有罪論在近幾年越演越烈,很多女性被害新聞一出來很多人第一時間就覺得是這個女的有問題,再去攻擊這個受害者,絲毫沒有想過為什麼這個禍事會降到這個女的身上,很多人覺得出了事,女的是一定有罪,這就如同有人經常說“為什麼不找別人就找你呢”“一個巴掌拍不響,肯定是這個人做了什麼事情,才會被人打”等等,這些人根本就沒有想過這個女孩子原本就是無辜的,她只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受害之後還要被這些人扣上莫須有的罪名,這就如同有些人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去對別人指指點點,而自己卻根本就做不到這件事情,沒有想過指點的那個人的情況是怎麼樣子,只知道對別人指指點點,彷彿自己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一樣。
⑺ 受害者有罪論是怎麼把責任全部推給受害者的
很多人在平時看一些新聞報道的時候,都會感受到在這個社會上有很多壞人,有很多好人。所以能夠感受到社會上有很多不公平的現象發生,也有很多受害者,他們也是本來是抱著一個善良的心態去幫助別人,卻沒有想到最後卻被別人傷害了。像這樣的事情也讓很多網友們感覺到特別的難過,比如說在大馬路上去扶老人卻被反咬一口或者是一些受害者,他們在被發現之後,網友們卻保持著一種受害者有罪論。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受害者,而且也會拿這種受害者有罪了來批駁他人。但是不是當事人就沒有經過當事人的痛苦,也不知道當事人到底是出於一個什麼樣的原因。所以導致他們會受到一定的傷害的,未經他人事,莫談他人非。
⑻ 受害者有罪論者是什麼樣的心理機制
受害者有罪論者都是道德逃脫心理機制。
施害者/加害者——道德推脫
道德推脫是指,個體會採用各種認知策略和認知傾向對自己的不道德行為進行解釋,從而使人們即使做出了不符合道德標準的行為也不會感到羞愧。
道德推脫共有八個機制,其中責備歸因與非人性化機制與受害者有罪論的常見論調非常相似:
責備歸因:通過羅列行為對象的過錯,認為對方本就應該遭到這樣的結果或懲罰,而使自己免除責任,拒絕對對方的同情和移情。
非人性化:非人性化則是將行為的對象視為非人,一旦個體在認知上把行為的對象貶低,不將其視為「人類」對待,自然會拒絕對這些對象進行幫助,並且在進行不道德行為時,不激活自己的道德標准和自責情緒。
旁觀者——公正世界假設
公正世界假設,指是個體在經歷一系列公正或不公正事件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整個世界或社會、或特定社會現象等是否公平、公正等的穩定的看法、態度或信念。
如果這種信念缺失,個體就很難使自己致力於長遠目標的追求,難以遵循社會規范行事。由於公正世界信念在個體適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所以人們極不情願放棄這種信念,並且一旦遇到例證表明世界是不公平的,無秩序的,他們就會陷入憂慮煩惱之中。
⑼ 受害者密集程度越低道德問題越嚴重這主要是考慮以下哪個因素
害者密集程度越低,道德問題越嚴重」,這主要是考慮以下哪個因素。() A.危害的嚴重性 B.與受害者的接近程度 C.影響的集中性 D.後果的直接性 點擊查看答案進
⑽ 怎麼看待受害者有罪論和道德綁架的區別
受害者有罪論更多的表達的是人們心理上的一種感覺;而道德綁架則更多是人們對日常事務的普遍認知。
受害者有罪論是一個值得批判的論調。
道德綁架,是指人們以道德的名義,利用過高的甚至不切實際的標准要求、脅迫或攻擊別人並左右其行為的一種現象。
對於「道德綁架」的理解,社會觀點大致可分為以下兩種,分別代表了「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
所謂的"道德綁架",只可能是在用聖人的標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來要求道德義務,或混淆政治義務和道德義務的情況下才成立。 比如,要求一個人捨身救人,否則就要譴責,這就是道德綁架;
要求一個人掏錢支持希望工程,這盡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個人不掏就要譴責,這也是道德綁架,因為這並非他的道德義務。"道德綁架"之所以發生,除去人的精神結構不談,根源就是道德判斷邏輯的混亂。
(10)道德受害者擴展閱讀:
道德綁架案例:
1、劉福成為了籌錢給女兒治病而向國內六位富豪求助的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不久,被求助的富豪中有兩位表示願意捐助。
2、網友呼籲大獎得主捐錢。廣東省電白縣18歲女孩蔡燕梅患有尿毒症。蔡家已花掉10多萬元,負債累累。如果徹底康復,蔡燕梅必須換腎,手術費用逾20萬元。
網友「冰塵」大膽建言:「我們找出買彩票中了獎的彩民,讓其捐獻25萬,挽救一條生命……」巧的是,電白縣就有一名彩民中得雙色球兩注頭獎,總獎金高達1200多萬元。
數個網友戴著口罩和鴨舌帽,來到投注站,手拉「救救蔡燕梅吧!伸出援助之手,讓18歲的生命延續」的求助橫幅,呼籲當地剛中了1200萬元的大獎得主捐資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