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名句解析
Ⅰ 道德經名句賞析
道德經名句賞析
1.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道德經·六十四章》
行:路程。 始:開端,起始。 足:腳。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哪怕一千里那麼遠的行程,也是從腳下開始起步的。比喻無論多麼大的事情,都得從頭實施,循序漸進來完成。
2. 方而不割,廉而不劌。——《老子·五十八章》
廉:東西的棱邊。為人處世應當方正,而不應生硬勉強,一直有太過有稜角,將人割傷。
3. 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老子·六十七章》
慈善之人,才能夠勇武。簡朴之人,才能夠心胸寬廣。
4.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經·四十六章》
知:知道,明白。 足:滿足。 常:經常。 知足常樂:知道滿足,才會時常感到快樂。
5.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第四十章》
無:沒有,不存在;未曾發生或出現過的事物。 有:存在,發生過或是出現過的事物。 無中生有: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從無中來。後被人們用以形容那些本來沒有,卻憑空編造出來的事物。
6.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大音:美而宏大的音樂,比如天籟。 希聲:老子曾說「聽之不聞,名曰希」,這里的「希聲」和「此時無聲勝有聲」中的「無聲」類似。 大音希聲:那種宛如天籟一般美好宏大的音樂,總在似有似無、無聲勝有聲的境界里
Ⅱ 老子名言名句大全解釋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譯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樣。水乃萬物之源,可它卻利養萬物而於世無爭,始終保持一種平常心態。它安處於眾人不喜歡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於道。
感悟:老子用水來比喻有高尚品行的人,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人爭。人的至柔至剛全在一念之間,生活中剛柔並濟方顯英雄本色。人生並不是只有一條路才能通向勝利的彼岸。具有「強者」的資本而保持「弱者」的姿態,這是歲月積淀的人生智慧。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譯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Ⅲ 推薦道德經的名句和詳細解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在漢代為避恆帝的諱,才改為「常」 這句話可以從二方面解釋。 一是從修仙方面解釋;二是解釋萬物的起源與運行之理。 下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修仙方面相對簡單:第一個「道字」表示修仙修真的方法,「可道」可以依據修煉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非恆道」,不是永遠不變的,意思「道」是變化的是因人而異的。「名可名」 前一「名」是事物寶器法器或修煉方法的名稱,是可以命名定義出來的,「非恆名」,也不是一層不變的,意思你見到的事物和方法並不是前人見到的事物或方法,除了事物會變化這層意思外,還有每個人的經歷和角度不一樣,即使是同一時刻看到事物也會盲人摸象,只見到其中的一面。老子是道教的祖宗,按修煉方法解釋是最常見不過的,只是現代人不修真了。 尤其「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指出前面「同」修真基礎是一樣,但也有各種修真方法的多樣性也都是必然的、可行的 按解釋萬物的起源與運行之理,非常困難,也眾說紛紜。以下是本人理解: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標點符號與前有區別,各人理解不一樣。 老子在《道德經》的首先提出的「道」與「名」兩個關鍵名詞,古時,「道」與「天」字相通,在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自然運行法則。 「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以及實際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左傳》:「天道遠,人道邇。」《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孫子:「兵者,詭道也。」等。又如老子說「道常無為」、「道常無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觀念。 「可道」,意思可法,按「天道」運行法則去做,「非恆道」不是永遠不變的,即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有人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實際上是錯的,事實上每一個一都是萬一,都是不一樣的,不能混同。 關於宇宙萬物的「有生於無,無中生有」的形而上與形而下問題,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學中宇宙萬有的來源論,以及純粹哲學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無神等學說的尋探。其中形而上也是修真修仙的基礎,即自我的小宇宙是大宇宙的表象。萬物確是從「無」中而生出「有」的種種萬類。無中何以生有?便是一個莫大的修煉問題。 「常無」與「常有」,是從萬物之「道」講。如果從事學習修仙或專講修心養性之道的立場來講,讀成「常無欲」與「常有欲」是從自己修煉角度看問題。「本無」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前人或自己命的「名」,因此從無生有從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直到萬物萬有,是萬物的源。讀著:「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檄。」就是——人們要想體認大道有無之際,必須要修養到常無的境界,才能觀察——體察到有生於無的妙用。再說,如果要想體認到無中如何生有,又必須要加工,但從有處來觀察這個「有」而終歸於本來「無」的邊際。「徼」字,就是邊際的意思。 玄元之妙。更是修煉必經課程。玄門要義的深不可測。 首,他提出「道」,同時提示我們,不可執著道是一般永遠不變的恆道。接著又強調,不可執著「名」相而尋道,也沒有永恆的「名」,如法國革命先烈追求的「名」,在今天許多人看來也是不理解的。其次,便說到形而上道與形而下萬有「名器」的關系,「名是道的外相」,是有無相生,綿綿不斷的。因此,在形而下(名)的情況下而要體認形而上之「道」,必須從常無的境界中去體認它的本源和本體,這樣才能更好理解「名」。如要更透徹精闢,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領悟它的無邊無際。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即「元」 說了一個玄,又不是一元、兩元可以究盡的,玄的裡面還有玄,分析到空無的裡面還有空無,妙有之中還有妙有。由這樣去體認道的體用,有無相生,真是妙中有妙,妙到極點更有妙處。等於佛教和尚們手裡拿著的念佛珠,一念接著一念,同樣都是代表如環之無端,永無窮盡。
Ⅳ 《道德經》中的名句,你感悟最深的有哪些
最早知道《道德經》這部經典,應該是在上初中的時候,當時給我留下印象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名言。然後在上高中的時候,就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直到了大學,對儒釋道三家乃至諸子百家的經典,就更加入迷。下面就分享幾句《道德經》中感悟最深的句子:
三、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我們姑且把人的悟性分為三種:上等、中等、下等。悟性最上等的人,他聽了「道」的理論,馬上就明白了,就會積極地去實踐,把這些理論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而悟性中等的人呢,他聽了「道」的理論,半信半疑,有時候相信比較多一點,有時候懷疑比較多一點,有時候也會去實踐一下,但不久又放棄了,我們大多數人,都屬於這一類人。悟性最下等的人在聽完「道」的理論後,他完全聽不懂,他以為你在講故事,開玩笑,所以就會哈哈大笑起來,如果他要是不笑,那反而就不足以稱為「道」了。
一部《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可以說句句都是經典,句句都意趣無窮,值得我們反復閱讀,細細品味。
Ⅳ 《道德經》名句解析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Ⅵ 道德經名句及解釋
道德經名句及解釋: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
【解釋】天地萬物之道是可以認知的,但道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名也是可以名狀的,但名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有與無相互滋生,難與易相輔相成,長與短相比較而顯現,高與下相互依存,聲音音律的相互應和而成曲調,前與後相互聯接而成順序。
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天地無所謂仁慈不仁慈,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平等;聖人也無所謂仁慈不仁慈,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任憑百姓自生自滅。
5、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有的版本為「多言數窮」。意思是:多說無益,言多必失,還不如保持靜默。
6、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處】《道德經》第七章。
【解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
【解釋】最大的善就應當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與萬物交融,而不與之爭奪;水只停留在眾人不喜歡的低窪之處,所以水性最接近於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太滿了會溢出,應當適可而止;太冒尖了,難保長久。
9、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金玉滿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貴而驕奢,容易引禍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這才是自然之道。
1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
【解釋】五光十色,有時會令人眼花瞭亂,看不清丑惡;優美的順音,有時會令人聽不到忠言;美味佳餚十分爽口,有時會令人品嘗不了疾苦;騎馬游獵,有時會讓人性情放縱;有時一些稀有珍貴的物品會讓人圖謀不軌。
Ⅶ 道德經 名句
1.道可來道,非常道。
2.上善若水。源
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4.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Ⅷ 道德經經典名句及翻譯
道德經經典名句及解釋
1人回答
EHCOYE
高能答主
2020-09-07
認真答題,希望能幫到你
關注謝謝你的關注
《道德經》中經典哲理名句及翻譯。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
大意: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2、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
大意:狂風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
大意:消磨它的鋒銳,解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
4、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中。《道德經》
大意:如果不能守虛處靜,而以多聞博識自許,進而有為多言,那很快就會導致窮敗。不如處虛守靜,而無為不言,能夠取得成功。
5、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道德經》
大意:使心靈達到虛的極致,堅守住靜的妙境,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見素抱朴,少私寡慾。《道德經》
大意:保持本質淳樸無華,減少私心貪欲。
7、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
大意:不顯示自己,不自以為是,因而更顯耀突出;不誇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與人相爭的,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道德經》
大意: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夠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強者。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純任自然
Ⅸ 老子的道德經里的名句有什麼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這是老子對於「道」這個概念的總括性的描述:道,非當時社會一般的道, 即人倫、常理之道,也非當時時人所能命名之道。「道」在老子那裡已經超越了世俗社會生活,更加接近於自然法則之道,因為天地萬物的始基與母源在於「道」,由道開始。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來描述道的特殊性與深奧性,雖然但老子所言之道並不遠人,這里只是老子用「玄」來強調他所言之道與當時社會所言之道的差異性,並且闡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與根基性。
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道進入德是由自然秩序同向社會秩序的一道屏障,即轉而論述人的行為規范。德與法都是規范社會與人的行為的約束力量,但在老子那裡兩者有不同的地位。老子認為,上德的本質與道之德的本質同於一,因此上德源自於「道」 。老子所言之德也不同於常人所言之德。
(9)道德經名句解析擴展閱讀: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Ⅹ 誰知道《道德經》中的名句!!!!!最好有解釋!!!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
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4.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6.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還有:
第五章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第七章
上善若水。
第八章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九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8月30日名言)
第十八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第十九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三章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第二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第三十三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第三十六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第三十七章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第三十八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第四十章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第四十二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第四十三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第四十五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第四十八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章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第六十四章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第六十五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
第六十六章
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第七十二章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三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現代漢語釋義:人民不怕死,何必用來死來令他(她)們恐懼?
第七十四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第七十六章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第八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