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學發展
❶ 書法的發展史
中國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書寫性發展到一種審美階段——融入了創作者的觀念、思維、精神,並能激發審美對象的審美情感(也就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書法的形成)。有記載可考者,當在漢末魏晉之間(大約公元2世紀後半期至4世紀),然而,這並不是忽視、淡化甚至否定先前書法藝術形式存在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中國文字的濫觴、初具藝術性早期作品的產生,無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時代性。就書法看,盡管早期文字——甲骨文,還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簡不同,筆畫多少不一的情況。但已具有了對稱、均衡的規律,以及用筆(刀)、結字、章法的一些規律性因素。而且,在線條的組織,筆畫的起止變化方面已帶有墨書的意味、筆致的意義。因此可以說,先前書法藝術的產生、存在,不僅屬於書法史的范疇,而且也是後代的藝術形式發展、嬗變中可以借鑒與思考的重要範例。
中國的歷史文明是一個歷時性、線性的過程,中國的書法藝術在這樣大的時代背景下展示著自身的發展面貌。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隸趨從於簡易的草行和真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時,唐代一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如:虞世南、歐陽詢、楮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名家。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
唐代的書法理論在三國、兩晉、南北朝基礎上更加精密、完善。如:孫過庭的《書譜》、張懷瓘的《書斷》、《書儀》及張彥遠的《法書要錄》都被後人奉為准則,對後世書論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五代、宋、遼、金、元的書法是對晉、唐時期書法的追述與繼承,這一時期由於戰亂和政局不穩,呈現出復雜局面。書法家轉向以書法抒發個人的情感意趣的軌道 .
明代書法藝術基本上是繼宋、元帖學書法而後加以發展。而今人論及清代書法時,每以「帖學」、「碑學」劃分為前後兩期,大致以嘉慶道光之際為分期點。也就是以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以前為帖學時期,之後為碑學時期。這種劃分是否合理當另當別論。不過,宋元之後,以二王書學為中心的所謂碑帖學時代,至今已轉入最低潮,而學習漢魏以前的篆隸書法的作者,則逐漸增長,當是無可否認的事實。這時也是名家輩出、各領風騷。而這時的書法理論比前代更有成就,《書筏》、《藝舟雙楫》、《書概》、《廣藝舟雙楫》等理論著作相繼產生。
❷ 中國書法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般認為,帖學和碑學是中國書法的兩大流派。在書法千餘年的發展中,兩者雖有兼融,卻互成格局。清以前,帖學為歷代書家所推崇,占據主流地位。清以後,碑學興起。阮元《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以及康有為提出「尊碑抑帖」後,在一個時期內碑學成為時代主流書風。它與之前歷代書家對碑派的學習借鑒較為隱諱明顯不同的是,一些書家開始正式提出和探索碑帖結合的問題。沈曾植、於右任等便是這一探索的代表。但書家們並未形成碑帖結合的理論體系,在探索實踐中也未建立起明確的技法標准。
當代書法應走向何方?不外乎三種路徑:一為帖學傳統的守正創新;二為碑學傳統的守正創新;三為碑帖結合的新路子。前兩種是為諸多書法大家所實踐並有所成者之路徑,但歷經不同時代的豐富和發展,兩大傳統各自從書法美學體系、技法規則(筆法、字法、章法、墨法)等方面,均已大為完備和成熟。目前,雖有新的時代條件及書法環境之促動,亦少有創造性發展之大空間。而這種書法生態現狀,卻為開創碑帖結合的新路子提供了必要和可能。碑帖結合是在汲取兩大傳統要素基礎上的創新性探索,既符合「兼容性」和「互補性」的藝術發展規律,也為當代書法的大發展、大突破預示了方向。
碑帖結合有多種實現形式,可與不同書體形式結合。在書法諸體中,草書與碑學風貌距離最遠,最具實踐之難度,其實踐價值亦最大,正所謂「誇度越大,創新程度越高」,故引碑入草應為碑帖結合之高級形態。北京大學資深教授、書法大家李志敏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深刻洞悉這一發展趨向,在汲取前輩書家碑帖結合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率先明確提出「引碑入草」的命題,並進行了開創性的嘗試和探索,將碑派書法之內核及精神植入草書,使草書從筆法、結體到風貌為之大變。其理論體系和實踐探索雖尚未十分完美,但其所開創的方向及積累的實踐經驗、技法規律,足以為後輩接續完善和拓展引碑入草的嶄新書風提供了基礎。
縱觀中國書法史,任何一種書體和書風從開始萌芽到發展成熟,都需要歷經歲月的多重砥礪和洗禮。引碑入草,作為一個新的書法流派,與其他事物一樣,也是一個開放的體系,一旦形成,就只有起點而沒有終點,那麼,就需要一代代書家用自己的藝術創造力和筆墨實踐功夫,不斷去體悟、去豐富、完善和發展它。李志敏作為引碑入草的開創者所進行的探索,為當代書法史留下了濃重的一頁,值得書法理論界認真研究和借鑒。
❸ 書法的發展歷程
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書法演變簡史:
一、商至西漢
1、甲骨文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於卜辭。是對未來事情結果的占卜,盛於殷商。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圓多異,長扁隨形,錯落多姿而又和諧統一。
2、金文是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
3、石刻文產生於周代,興盛於秦代。東周時期秦國刻石文字。在10塊花崗岩質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詩一首,內容歌詠秦國君狩獵情況,故又稱獵碣。
4、簡帛墨跡秦代開創書法先河。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著名書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由於李斯之小篆,篆法苛刻,書寫不便,於是隸書出現了。書法藝術最重真跡,但秦漢以前的書法中的真跡,一般只有在簡、帛、盟書中才能見到。二、東漢漢代書法分為兩大表現形式,一為主流系統的漢石刻;一為次流系統的瓦當璽印文和簡帛盟書墨跡。「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是漢隸成熟的標記。
二、漢代書法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漢隸書家,以蔡邕為代表。一類是草書家,以杜度、崔瑗、 張芝為代表,張芝創立草書。它標志著書法開始成為一種能夠高度自由的抒發情感,表現書法家個性的藝術。
三、三國兩晉南北朝書法藝術
1、三國時期三國時期,隸書開始由漢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變出楷書,楷書成為書法藝術的又一主體。楷書又名正書、真書,由鍾繇所創。
2、兩晉時期晉時,在生活處事上倡導「雅量」「品目」藝術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書法大家輩出,簡牘為多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士大夫們的要求,人們愈發認識到,書寫文字,還有一種審美價值。
兩晉書法最盛時,主要表現在行書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當屬王羲之, 人稱「書聖」。兩晉行書的代表作「三希」,即《伯遠帖》《快雪時晴帖》《中秋帖》。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3、南北朝時期南北朝時期,中國書法藝術進入北碑南帖時代。北朝碑刻書法,以北魏、東魏最精,風格亦多資多彩。南梁《瘞鶴銘》,北魏《鄭文公碑》可謂南北雙星。
四、隋唐五代隋結束南北朝的混亂局面,統一中國,正式完成楷書之形式。隋楷上承兩晉南北朝沿革,下開唐代規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遺世,多為真書。唐代書學鼎盛,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唐代名家輩出,燦若繁星。「初唐四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盛唐時期的,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楷書、張旭和懷素的狂草。晚唐有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楷書和楊凝式的「二王顏柳」余韻。
五、宋至明中宋朝的書法,此乃朱熹倡理學所致,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同時倡導書法創作中個性化和獨創性。宋代書法家代表人物是蘇、黃、米、蔡。
元代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趙孟頫,鮮於樞等名家,是這時期書法的代表。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詩、書、畫的結合,是藝術品的形制上的突破。
明朝書法的發展表現為三個階段明初書法「一字萬同」,「台閣體」盛行。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明初書法家有擅行草書的劉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隸的宋遂和名滿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寵四子,依趙孟頫而上通晉唐,取法彌高;筆調亦絕代,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
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盪的視覺效果,側鋒取勢,橫塗豎抹,滿紙煙雲,使書法原先的秩序開始瓦解;這些代表書家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倪元瑞等。而帖學殿軍董其昌仍堅持傳統立場。六、明中至清明末與清,美學主潮以抒情揚理為旗幟,追求個性與發揚理性互相結合,正統的古典美學與求異的的新型美學並盛。清代書法的總體傾向是尚質,同時分為帖學與碑學兩大發展時期。
趙佶的「瘦金體」書法藝術,鄭板橋的「六分半書「書法藝術,金農的「漆書」書法藝術,都是非常富有個性、富有藝術特色的書法藝術,獨具一格,開一派風格,對後世影響極大。
拓展內容
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鍾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中國書法是一種很獨特的視覺藝術,漢字是中國書法中的重要因素,因為中國書法是在中國文化里產生、發展起來的,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漢字為依託,是中國書法區別於其他種類書法的主要標志。
❹ 學習書法有何前景
參考辦培訓班、多認識商圈、藝術圈、某圈的人,增廣人脈找贊助辦個展包裝好個人。
參考某一線城市女書畫家,住別墅 、幾套房、幾台好車~活躍度也很高
❺ 中國書法的發展史
不知何時,在學書法的很多人眼中總有一種這樣的看法,說楷書是書法的基礎。其實產生這種說法的原因有二,其一,入門便是以楷書入門,不同其他書體。其二,是對書法筆法的演變過程不了解。
其實書法的基礎是筆法,篆隸有篆隸之筆法,行草有行草之筆法,唐楷有唐楷之筆法,晉楷有晉楷之筆法,魏碑有魏碑之筆法,當你掌握了一門書體的筆法並且能熟練應用其結字規律的時候,才說明具備了這種書體的基礎。
將楷書練得好,並不意味著就具備了書寫其他書體的基礎,所以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在很多人的眼中,楷書僅限於唐楷,其實楷書豈止有唐楷而已?
楷書基本可以分為三個方向:
晉楷、魏碑、唐楷晉楷這三種楷書筆法不同,流變也不同,風格也大相異趣。
首先楷書的產生,是源於隸書的快寫,將筆畫中的波碟變為了平直的筆畫,將轉折處的圓筆變為了方筆。
元和之後,以沈傳師、柳公權為代表的痩勁風貌取代了顏魯公的豐腴之貌,從而又是一變。
認清了楷書這樣的流變,明白了筆法的流變的過程,也許就不會有人說楷書是書法的基礎這樣的話了。
❻ 書法未來的發展方向
當代書法應走向何方?不外乎三種路徑:一為帖學傳統的守正創新;二為碑學傳統的守正創新;三為碑帖結合的新路子。前兩種是為諸多書法大家所實踐並有所成者之路徑,但歷經不同時代的豐富和發展,兩大傳統各自從書法美學體系、技法規則(筆法、字法、章法、墨法)等方面,均已大為完備和成熟。目前,雖有新的時代條件及書法環境之促動,亦少有創造性發展之大空間。而這種書法生態現狀,卻為開創碑帖結合的新路子提供了必要和可能。碑帖結合是在汲取兩大傳統要素基礎上的創新性探索,既符合「兼容性」和「互補性」的藝術發展規律,也為當代書法的大發展、大突破預示了方向。
碑帖結合有多種實現形式,可與不同書體形式結合。在書法諸體中,草書與碑學風貌距離最遠,最具實踐之難度,其實踐價值亦最大,正所謂「誇度越大,創新程度越高」,故引碑入草應為碑帖結合之高級形態。北京大學資深教授、書法大家李志敏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深刻洞悉這一發展趨向,在汲取前輩書家碑帖結合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率先明確提出「引碑入草」的命題,並進行了開創性的嘗試和探索,將碑派書法之內核及精神植入草書,使草書從筆法、結體到風貌為之大變。其理論體系和實踐探索雖尚未十分完美,但其所開創的方向及積累的實踐經驗、技法規律,足以為後輩接續完善和拓展引碑入草的嶄新書風提供了基礎。
縱觀中國書法史,任何一種書體和書風從開始萌芽到發展成熟,都需要歷經歲月的多重砥礪和洗禮。引碑入草,作為一個新的書法流派,與其他事物一樣,也是一個開放的體系,一旦形成,就只有起點而沒有終點,那麼,就需要一代代書家用自己的藝術創造力和筆墨實踐功夫,不斷去體悟、去豐富、完善和發展它。李志敏作為引碑入草的開創者所進行的探索,為當代書法史留下了濃重的一頁,值得書法理論界認真研究和借鑒。
❼ 書法專業的就業前景
書法學就業前景
書法學專業就業前景主要是在書法藝術類團體、機構、藝術品鑒定機構、出版社、報刊社、中小學校從事書法創作、書法臨摹、書法研究、書法鑒定、美術編輯、書刊出版、書法教學等工作。
書法學專業介紹
書法學主要研究古文字、書法史、現代書法、書法藝術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進行書法創作、書法臨摹、書法鑒定、碑帖鑒賞、書法教學、書刊出版等。例如:王羲之、歐陽修等名家書法作品的臨摹與真偽鑒定,碑帖、對聯的撰寫,藝術簽名的設計,書刊的校對和編輯等。 關鍵詞:楷書 草書 字帖 蘭亭集序
書法學培養目標與要求
本專業旨在培養具有寬厚的書法學科專業知識、較強的書法專業技能、較為寬闊的文化視野,以及良好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能夠勝任書法創作、書法理論研究、書法教學以及書法藝術的綜合應用等工作的實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本專業要求學生系統掌握書法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書法創作和研究的基本能力和書法欣賞及評價的能力。
1.掌握科學的書法教育理論、教學方法,具有開展書法教學的能力,能勝任各類學校的書法教學工作;
2.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掌握一定的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身背趣味高雅,文化視野開闊;
3.初步懂得一門外語,同時具備較強的古漢語閱讀能力;
4.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
5.了解本專業的理論動態和發展趨向。
❽ 中國書法發展順序
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
1、商至秦末
從夏商周,經過春秋戰國,到秦漢王朝,二千多年的歷史地發展也帶動了書法藝術地發展。這個時期內各種書法體相續出現,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朱墨手跡等,其中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五種字體在數百種雜體的篩選淘汰中定型,書法藝術開始了有序發展。
2、秦代--開創書法先河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統一國家後,丞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
3、東漢--求度追韻兩漢書法
兩漢書法分為兩大表現形式,一為主流系統的漢石刻;一為次流系統的瓦當璽印文和簡帛盟書墨跡。「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是漢隸成熟的標記。
4、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隸書開始由漢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變出楷書,楷書成為書法藝術的又一主體。楷書又名正書、真書,由鍾繇所創。正是在三國時期,楷書進入刻石的歷史。
5、兩晉時期
晉時,在生活處事上倡導「雅量」「品目」藝術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書法大家輩出,簡牘為多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士大夫們的要求,人們愈發認識到,書寫文字,還有一種審美價值。最能代表
魏晉精神、在書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當屬王羲之, 人稱「書聖」。
6、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的書法進入北碑南帖時代。此時書法以魏碑最勝。魏碑,是北魏以及與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誌石刻書法的泛稱,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書法。
7、隋唐五代--求規隆法隋朝書法
隋結束南北朝的混亂局面,統一中國,和之後的唐都是較為安定的時期,南帖北碑之發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書之形式,居書史承先啟後之地位。隋楷上承兩晉南北朝沿革。
8、唐代書學鼎盛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9、宋朝
宋朝書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學所致,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同時倡導書法創作中個性化和獨創性。
10、元朝
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雖然在政治上元朝是異族統治,然而在文化上卻被漢文化所同化,與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現為刻意求工的開式美的追求
11、清朝
中國清代書法在近300年的發展歷史上,經歷了一場 艱難的蛻變,它突破了宋、元、明以來帖學的樊籠,開創了碑學,特別是在篆書、隸書和北魏碑體書法方面的成 就,可以與唐代楷書、宋代行書、明代草書相媲美,形成了雄渾淵懿的書風。尤其是碑學書法家借古開今的精 神和表現個性的書法創作,使得書壇顯得十分活躍,流派紛呈,一派興盛局面。
12、近現代
近代書法藝術的色彩斑斕,與其書家隊伍的空前復雜有直接干係。或許因距離太近,這段風景比此前任何時期都清晰明透。
❾ 學書法專業有前景嗎
當然有前景,書法是中國上下五千年來的優秀文化傳統,它與中國文化相表裡,與中華民族精神成一體,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世界藝術之林的奇葩,它以漢字為載體,涉及語言、文學、歷史、美學等方面,又與音樂、美術相通。
所以,學習書法就是在直接與中國文化對話。
中國書法是中國藝術的一部分,是眾多中華古老藝術瑰寶中又一顆璀璨的明珠,更是整個人類燦爛文明的見證。
現在書法專業相繼在各高校建立,中小學也開始開設書法課程,所以不用擔心。
我就是書法專業的。
❿ 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一、史前時期:
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裴李崗文化,在裴李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較多的符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不是真正的漢字,但卻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二里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二里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制度。這里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向前又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盡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 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
二、殷商漢末
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書(八分)、草書(章草)、行書、楷書等階段,依次演進。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
由篆隸趨從於簡易的草行和楷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正如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
同時,唐代一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如: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名家。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
三、唐代
唐代的書法理論在三國、兩晉、南北朝基礎上更加精密、完善。如:孫過庭的《書譜》、張懷瓘的《書斷》、《書儀》及張彥遠的《法書要錄》都被後人奉為准則,對後世書論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五代、宋、遼、金、元的書法是對晉、唐時期書法的追述與繼承,這一時期由於戰亂和政局不穩,呈現出復雜局面。
書法家轉向以書法抒發個人的情感意趣的軌道。出現了北宋的"宋四家",元代的趙孟頫等名家。書法理論也獲得了發展,出現了如:《墨池篇》、《書史》、《宣和書譜》、《翰墨志》、《廣川書跋》、《法書考》、《翰林要決》等理論著作。給當時及後世書法家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參考的文樣和理論的指導。
四、明清時期
明代書法藝術基本上是繼宋、元帖學書法而後加以發展。而今人論及清代書法時,每以"帖學"、"碑學"劃分為前後兩期,大致以嘉慶道光之際為分期點。也就是以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以前為帖學時期,之後為碑學時期。這種劃分是否合理當另當別論。
不過,宋元之後,以二王書學為中心的所謂碑帖學時代,至今已轉入最低潮,而學習漢魏以前的篆隸書法的作者,則逐漸增長,當是無可否認的事實。這時也是名家輩出、各領風騷。而這時的書法理論比前代更有成就,《書筏》、《藝舟雙楫》、《書概》、《廣藝舟雙楫》等理論著作相繼產生。
明清的書法作品如同繪畫一樣傳世、遺留的較多。當前見諸於市面上出現的也較多。中國的書法和繪畫作品,至遲從魏晉以來,一直被歷代宮廷和民間作為藝術品珍藏起來,成為人們的精神食糧,但在流傳中竟出現了作品的真贗問題,困惑著收藏家、鑒賞家。而在歷史上也曾經有過贗品的官案。
明清時,由於部分沿海城市的工商業先後發展起來,書畫的需求便日漸增多,明間製造贗品便應運而聲。什麼"蘇州片"、"河南造"、"湖南造"、"後門造",鋪天蓋地,無孔不入。
這也是困擾收藏家、鑒賞家難題所在。明清的作品雖然流傳很多,但裡面魚目混珠、濫竽充數者也大有其作。因此,對於當下藝術市場中的收藏家、收藏界來說,購買、收藏這部分作品時應保持謹慎的態度。
(10)書法學發展擴展閱讀:
相關延伸:書法的審美:
1、書法整體形態美
中國字的基本形態是方形的,但是通過點畫的伸縮、軸線的扭動,也可以形成各種不同的動人形態,從而組合成優美的書法作品。結體形態,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其一是書法意趣的表現需要;其二是書法表現的形式因素。
就後者而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為書體的影響,如篆體取豎長方形;其二為字形的影響,有的字是扁方形、而有的字是長方形的;其三為章法影響。因此,只有在上述兩類因素的支配下,進行積極的形態創造,才能創作出美的結體形態。
2、書法點畫結構美
點畫結構美的構建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指各種點畫按一定的組合方式,直接組合成各種美的獨體字和偏旁部首。二是指通過將各種部首,再按一定的方式組合成各種字形。中國字的部首組合方式無非是左右式、左中右式,上下式、上中下式,包圍式、半包圍式等幾種。
這些原則主要是比例原則、均衡原則、韻律原則、節奏原則、簡潔原則,等等。這里特別要提的就是比例原則,其中黃金分割比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比例,對點畫結構美非常重要。
3、書法墨色組合美
結體墨色組合的藝術性,主要是指其組合的秩序性。作為藝術的書法,它的各種色彩不能再是雜亂無章的,而應是非常有秩序的。這里也有些共同的美學原則,要求書者予以遵守。如重點原則、漸變原則、均衡原則,等等。
書法結體的墨色組合,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對背景底色的分割組合。人們常說的「計白當黑」,就是這方面的內容。二是點畫結構的墨色組合。從作品的整體效果來看,不但要注意點畫墨色的平面結構,還要注意點畫墨色的分層效果,從而增強書法的表現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