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侵權立法若干問題思考

侵權立法若干問題思考

發布時間: 2022-02-11 15:16:14

1. 試述涉外侵權法律適用及我國的立法

一般來說,國際私法上規定 侵權適用行為地法,目前大多數國家是這樣規定的。對於具體的行為地則認定不同,有的國家採取侵權行為實施地,還有的損害結果發生地也算,不可一概而論。

判定的時候根據具體國家的沖突規范指引的實體法規則來確定適用。我國民法通則規定,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律。這是一般規定。如果當事人雙方國籍相同或者在同一國家有住所的,也可以適用當事人本國法律或者住所地法律。這是國際習慣做法,最早可見我國唐代化外人相犯的規定。

我國《合同法》第126條規定:「涉外合同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當事人沒有 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民法通則》第145條1款規定:」涉外合同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只有在法律另有規定時不使用的原則。法律對某幾類涉外合同以及合同某些有關問題的法律適用另外做了規定。

(1)侵權立法若干問題思考擴展閱讀

如:

1、國際貨物買賣合同適用訂立時賣昂營業場所所在地法律。如果合同時在買方營業所所在地談判訂立的合同,或合同主要是依買方確定的條件,應買方發出的招標訂立或者合同明確規定賣方須在買方營業所所在地履行交貨義務則適用合同訂立時買方營業所所在地的法律。

2、銀行貸款或擔保合同,適用貸款銀行或擔保銀行所在地法律。

3、保險合同,適用保險人營業所所在地法律。

我國司法實踐中的具體應用:

1、當事人選擇的法律來處理合同爭議,包括合同是否成立,合同成立的實踐、合同內容的解釋,合同的履行,違約責任合同的變更、中止、轉讓、解除中止。

2、當事人選擇的法律可以使中國法、港澳地區法和外國法。

3、當事人作出的法律選擇必須是雙方協商一致的結果。

4、選擇的方式必須是明示的。

5、選擇的時間是訂立合同起直到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之前。

2. 侵權責任法立法宗旨

侵權責任法第一條為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明確侵權責任,預防並制裁侵權行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制定本法。這就是它的立法宗旨/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滿意請採納,舉手之勞,將鼓勵我們繼續解決更多網友的問題

3. 侵權法立法的意義是什麼

侵權責任法是民事基本法,是人們維權的「行動指南」。對網路侵權、產品質量、醫療糾紛、動物傷人等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侵權行為做出明確規定,對保障人權,明確侵權責任,預防並制裁侵權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4. 劉鑫的主要學術成果

專著
《侵權責任法醫療損害責任條文深度解讀與案例剖析》(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
《醫療侵權糾紛處理機制重建——現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評述》(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
《醫事法學》(21世紀高等法學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醫療告知手冊》(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
《護理執業風險防範指南——附〈護士條例〉解析》(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
《醫療侵權案件的認定與處理實務》(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
《醫療糾紛處理法律事務文書寫作》(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
《醫療維權與告知指南——知情同意權理論與實踐》(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
《病歷規范化書寫與舉證》(華夏出版社2002)
近年主要論文
《「超女」王貝整形手術死亡案件之醫療法律分析》,《中國衛生法制》2011年第2期
《當事人起訴鑒定機構16例分析》,《中國法醫學雜志》2010年第6期
《醫療損害責任立法若干問題思考》,《中國司法鑒定》2010年第1期
《論醫療損害技術鑒定危機與改革》,《證據科學》2010(4)
《醫療糾紛證據保全制度研究》,《證據科學》2009(3)
《司法鑒定方法與技術准入制度研究》,《中國刑事法雜志》2008(3)
《葯物損害責任承擔》。《法律與醫學雜志》,2007(4)

5. 侵權責任法在立法層面上的意義有哪些

《侵權責任法》主要解決民事權益受到侵害時所引發的責任承擔問題。所謂民事權益內,是指生命權、健康權容、用益物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該法是民事基本法,是人們維權的普遍適用的法律依據和「行動指南」。對網路侵權、產品質量、醫療糾紛、動物傷人等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侵權行為做出明確規定,形成諸多亮點。對保障人權,明確侵權責任,預防並制裁侵權行為,「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明確侵權責任,預防並制裁侵權行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6. 如何解決當前的商標侵權問題

解決當前的商標侵權問題,是一項法律性、政策性及其操作性很強的工作,它既涉及到立法、司法和執法和管理等層面,也涉及到經濟、文化、政治、外交等領域,因此是一項巨大的、復雜的系統工程。
(一)完善立法體制,提高立法效率,增大處罰力度。改革開放20年是我國立法工作步入正軌、法制建設逐步走向正規化、科學化、民主化的時期,但是應當看到,由於歷史的積淀太多,目前,我國的立法體制還不夠完善,立法效率仍然較低,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明顯滯後於經濟發展的步伐。為改變這一現狀,應加快實現人大常委會委員專職化的進程,在立法程序上理順立法機關與政府部門的關系,進一步增大立法工作的透明度和公開性,擴大公民對法律修改的意見和建議的參與度,同時,適應社會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加大對經濟犯罪的處罰力度,嚴懲日益高科技化的違法犯罪行為,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律氛圍。
(二)追究商標侵權行為的法律責任:理順行政執法機關與司法機關之間的關系。按照我國《商標法》的規定,我國商標專用權保護實行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並行的雙軌制,因此商標侵權的法律責任既有行政責任,也包括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首先,行政、司法保護雙軌制,是現階段具有我國特色的商標保護體制,由於行政保護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的特點,因此大部分商標侵權案件是通過行政執法機關處理的,但隨著我國商標法律與國際商標法律的接軌以及社會商標意識、法律意識的不斷提高,行政保護日益顯示出其不足之處。因此要求加強兩方面工作,一是增強行政執法部門隊伍總體素質、提高商標管理和行政執法水平;二是充實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機構和人員,提高知識產權審判專業化水平。其次,按照有關規定,對於商標侵權案件,涉嫌構成犯罪的,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將該案件向司法部門移送。對於案件移送,雖然法律上已有明確規定,但實施起來仍不夠順暢,影響案件移送的主要因素有:1、案件的定性標准不統一;2、案件定性的法律依據不一致;3、個別行政執法部門片面追求辦案數量;4、個別司法機關的消極司法行為。實踐證明,加大執法力度,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是極其有效的措施,因此,當前既需要積極引導權利人依法通過司法途徑打擊侵權行為,更需要確保移送渠道暢通。再次,有學者認為,制裁商標侵權行為最有效的手段是損害賠償,這一見解不無道理。對於商標侵權的民事責任方面的賠償問題,現行《商標法》規定工商部門有權應被侵權人的請求責令侵權人賠償損失。這實際是關於執法部門解決民事問題的規定,從實踐看,這一規定既增加了執法部門的負擔,又不利於有效解決被侵權人的民事權利,已經不適合形勢的需要。應對方法之一是可以將此規定在《商標法》修改中刪去;或者如果確實考慮國情,可以規定執法部門可以就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進行調解,如果調解不成,當事人再依照程序向人民法院起訴。
(三)理順行政執法機關之間的關系。「假冒偽劣」這一說法,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是一個含義模糊、界限不明確的概念。按照產品質量法的有關規定,「偽劣產品」包括四種情形:一是摻雜、摻假;二是以假充真;三是以次充好;四是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而「假冒」是指假冒他人注冊商標的行為,即為達到冒充他人商品的目的而使用他人注冊商標的行為,也包括為實現該目的而實施的行為,具體表現即為《商標法》第三十八條列舉的幾種情形。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假冒」和「偽劣」往往是很難截然分開,有三種情形:1、有些產品只是「假冒」,並不「偽劣」;2、有些產品是「偽劣」的但不是「假冒」的;3有些產品既是假冒的同時也是偽劣的,那麼這三種情況分別適用何種法律、由哪一個部門來處理呢?按照現行《商標法》的規定,只要是生產假冒產品和銷售明知是假冒產品的,而不考慮其產品的偽劣,即屬於上述第1、3種情形的,工商部門都有權作出認定和處理。根據《產品質量法》的規定,對於上述第2、3種情形的制售偽劣產品行為,質量監督部門有權作出認定和處理。很顯然,對於第1種情形,如果是質量監督部門發現的案子,應當移交工商部門處理;對於第2種情形的,工商部門可以向質量監督部門移交。對於第3種情形,由於雙方都可以依據不同的法律進行處理,執法機關容易在侵權認定和處理發生責任競合,對於此類案件,雙方應當建立有效的協調和溝通制度,以更有力、更及時打擊違法行為。
(四)加強「知假買假」的引導以及保護消費者的舉報權:商標專用權保護與消費者的關系。發生商標侵權,受害者無疑首先是商標權利人,其次才是產品的終端用戶—消費者,但是,消費者一定是受害者嗎?其實未必,一方面,消費者如果因為商標意識淡薄、鑒別能力差而購買了侵權假冒商品,那麼其當然是受害者;另一方面,消費者如果明知該商品是侵權假冒卻因其價格低廉而購買,那麼消費者有責任嗎?從目前法律規定看,消費者是不負法律責任的,至多其只有道義上的責任。這種合法不合理的現象能否得以改變,我想似乎不是不可能,但是其操作難度可想而知。日前,近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司法解釋,判處一名購買假文憑者有期徒刑6個月,就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案例。再次,普通消費者發現侵權假冒商品有沒有舉報的義務和獲得獎勵的權利,也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目前我國《商標法實施細則》中關於普通消費者舉報行為實際上是一種授權性規范而不是義務性規范,重在鼓勵而不是約束。另外,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一旦實施舉報行為並查證屬實能否必然獲得獎勵、如何確定獎勵額度,雖然目前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但實際上許多執法部門已經付諸實踐,國務院有關部門也正在進行相關規章制定的調研工作,我們期待類似規章的出台,並相信這一規章的實施,不僅將促動全社會提高商標保護意識,也將會促進立法部門在修訂有關法律時會針對普通消費者的相關權利和義務給予更多、更慎重的思考。
(五)強化區域的、國際的商標保護:處理好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商標保護關系。世界已經進入了日益成熟的信息時代,世界經濟一體化及區域性經濟文化的廣泛合作和交流正在向縱深發展,但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因此我們應當看到,經濟現象的摩擦和沖突也是不可避免的。商標,雖然是現代社會的微觀經濟元素,但它引發的往往是宏觀經濟現象,甚至影響到國際關系和地區關系。加強商標國際保護是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國孜孜以求的目標,在知識經濟時代,加強商標國際保護尤其具有現實而迫切的意義。商標國際保護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因此加強商標國際保護的實質是加強國家間在商標注冊和商標權保護方面的協調和合作,包括立法的、司法的以及行政管理的層面。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網路商標保護問題。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產物,網路對人類影響的深度和廣度是前所未有的,它的發展前景也是難以預料和想像的。網路商標侵權具有的前文所述的幾個特點,對於開展網路商標國際保護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和挑戰。面對網路商標保護,值得欣慰的是我國的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路技術已經處於比較前沿的位置,而且網路商標保護研究工作和國際社會開展研究水平比較接近而且同步發展。但我們也應當看到,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和國際社會還有一定差距,其立法精神尚不足以應對復雜的網路商標保護,而且,傳統經濟在融入世界貿易組織體系的過程中,還會遇到一系列新的問題,面臨新的挑戰。
(六)加強對商標注冊、使用和權利的維護:商標權利人與注冊商標的關系。首先商標注冊人要樹立立體保護觀念,即增加和擴大商標權利保護范圍以及與商標權利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范圍;其次是規范科學、合理合法地使用自己的注冊商標;再次是積極開展商標維權橫向聯合與縱向溝通;最後是處理好商標維權與輿論宣傳的關系。

7. 法律的溯及力

《侵權責任法》於2009年12月26日向社會公布,《侵權責任法》第92條規定,「本法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所以《侵權責任法》的生效時間不是該法公布之日,而是由該法明確規定的生效時間。這是執行《立法法》第51條的規定「法律應當明確規定施行日期」。同時也是考慮《侵權責任法》是一部重要的法律,涉及內容廣泛,與人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應當給予一個實施的准備期,以便人們熟悉、了解和掌握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同時人民法院也要充分學習掌握侵權責任法的主要內容,保證侵權責任法的正確實施。最高人民法院還要根據審判工作需要,清理或者制定新的司法解釋。在審判實踐中,首先要解決《侵權責任法》的溯及力問題。根據《立法法》第84條的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侵權責任法》關於溯及力並沒有特別規定,所以《侵權責任法》在司法實踐中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也就是說,《侵權責任法》生效之前發生的侵權行為,不能適用《侵權責任法》的規定,而只能適用《侵權責任法》之前的有關法律規定。但是,侵權行為發生在《侵權責任法》生效之前,但持續到《侵權責任法》生效之後的,《侵權責任法》具有溯及力,應當適用;侵權行為發生在《侵權責任法》生效之前,但侵權結果發生在《侵權責任法》生效之後的,《侵權責任法》也具有溯及力,也應當適用。
上述結論來自羅東川 袁春湘
《人民法院實施侵權責任法若干問題的思考》
羅東川:法學博士、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所長、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侵權責任法》立法研究小組成員。
袁春湘:法學碩士、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8. 如何理解《最高院適用〈侵權責任法〉若干問題的通知》第四條的答復

關於如何理解《最高復人民製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若干問題的通知》第四條的答復

「四、人民法院適用侵權責任法審理民事糾紛案件,如受害人有被撫養人的,應當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將被撫養人生活費計入殘疾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

侵權責任法第十六條規定了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沒有被扶養人生活費一項。從立法解釋上來說,一般認為侵權責任法第十六條規定改變了既有法律和司法解釋關於死亡賠償金、殘廢賠償金和被扶養人生活費的關系,原來司法解釋規定的死亡賠償金、殘疾賠償金並不包含被扶養人生活費,但是現在被扶養人生活費已經被侵權責任法第十六條的死亡賠償金、殘疾賠償金吸收了。為此,新近出台的司法解釋作出規定:「如受害人有被扶養人的,應當依據《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將被扶養人生活費計入殘疾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這就使有被扶養人的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與立法精神一致了,同時也與我們以前的作法完全一致。通俗地講,侵權責任法規定的死亡賠償金、殘疾賠償金等於司法解釋規定的死亡賠償金、殘疾賠償金和被扶養人生活費之和。

9. 對採光權侵權及補償的法律思考

對採光權侵權及補償的法律思考

隨著《物權法》的出台,採光權愈來愈得到人們的關注,這不僅說明了人們居住水平的逐步提高,也說明了人們日益重視生存權利,期待著採光權能更好地被重視和保護。採光權是指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為獲取日照而要求鄰人限制其房屋或其他工作物的距離或高度的權利。一般認為,採光權派生於所有權,是財產權的一種。在國外,許多學者甚至認為採光權不是一種財產權,而應屬於人格權,它不僅與生命、健康相關,還包括生活的安適、寧靜。近年來,因採光權受到侵犯而產生的糾紛日漸增多,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由此引發對採光權侵權如何補償這一司法難題的法律思考。

一、採光權保護中存在的法律問題

(一)相關法律法規對採光權的保護未作具體規定

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對採光權侵害及補償的規定太過籠統,相關法律法規對採光權的保護並無具體規定。《民法通則》第八十三條規定:「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物權法》第八十九條規定:「建造建築物,不得違反國家有關工程建設標准,妨礙相鄰建築物的通風、採光和日照。」國務院《城鎮個人建造住宅管理辦法》第六條規定:「城市個人建造住宅,必須符合城市規劃的要求,不得妨礙他人通風採光或因違章建築的買賣、租賃、抵押等引起的民事糾紛,人民法院可以受理。」《建設部提高住宅設計質量和加強住宅設計管理的若干意見》第七條規定:「住宅設計應重視室內外環境,滿足住宅對採光、日照、隔聲以及熱工、衛生等方面的要求,提高居住的舒適度。」此外,最高法院《全國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對於違章建築引起的糾紛曾規定:「因違章建築妨礙他人通風採光或因違章建築的買賣、租賃、抵押等引起的民事糾紛,人民法院可以受理。」

上述規定,只是明確了房屋所有人或者使用人享有採光權,鄰人亦享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遮擋權,並以此確定受害方的採光權是否被侵害,但對於採光權的保護和補償卻沒有具體的規定和細則。

(二)司法實踐對採光權侵權損害賠償標准不一

司法實踐中,由於缺乏相對統一的執法尺度和補償適用標准,各地法院處理採光權侵害賠償案件的標准不一。1994年《北京市生活居住建築間距暫行規定》第四章「遮擋現狀居民住房陽光的處理」中第十三條規定:「被遮擋陽光的現狀居民住房,以居室窗檯中心點(均以外牆面計),在冬至日日照時間不足1小時的,每戶按其居室被遮擋狀況給予一次性補償800元至2000元。違法建設和處於新建建築高度兩倍水平距離以外的居民住房不予補償。」據悉,目前北京市對採光權的補償還在使用這一標准。2004年10月,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對一起採光權糾紛作出審判時,認為目前我國法律沒有這類賠償標準的明確規定,按照每平方米110元作為賠償標准。這樣,受害方64.73平方米的住宅,僅獲得了7120.3元遮光補償。2004年,天津一位住戶起訴主張自己的採光權,在通過鑒定認定住戶的日照時間因為高層建築的遮擋確實減少的情況下,法院依照公平原則判令被告——高層建築物的開發商按照居室面積一次性補償住戶2800餘元,賠償標準是按每平方米120元計算。不過,這里得到補償的只是被遮擋的20平方米的居室面積,而不是整套住宅。

還有的法院對採光權侵權的賠償判定,是按照受害方因住房陽光被遮後,多用的電燈電費來確定賠償數額。2004年11月,湖北省荊州市中級法院審結一起採光權糾紛案。判決認為,湖北省監利縣一幢新建的7層綜合樓影響了10戶居民的通風、採光等權益,要求侵害人採取折價賠償辦法,即從2003年4月1日起至其停止侵權時止,侵害方賠償10戶居民每天每戶電費1.12元。也有的法院以原房屋的置換價值減去遮光後的建築物置換價值,來作為賠償受害方的採光損失數額。[3]

顯見,從目前的司法實踐和現有法律法規來看,採光權的損害賠償數額面臨以下問題:一是各地判決標准不一,大多取決於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二是數額確實太少,難以體現採光權價值,被侵害主體的利益得不到真正的滿足。

二、對採光權主體的認定及其享有的權利

(一)採光權侵權案件的原告主體及其享有的權利

採光權糾紛案件的原告應當包括被侵權房屋的所有權人、被侵權公產房屋的承租人、被侵權房屋出售前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以及尚未取得產權證的購房人。採光權侵權案件原告提起訴訟的前提應當是其所有或承租居住的房屋被新建築物遮擋,導致採光受阻,或不能採光。此外,只有原有採光權利正在或即將受到侵害的,方可成為原告。如果權利人在購買房屋時,已經存在其他建築物遮擋其房屋採光的,購房人不得以其房屋被其他建築物遮擋為由提起侵害採光權訴訟。相鄰的建築物之間,特別是建築物的使用人,應當按照有利生活,團結互助的原則妥善處理相鄰關系,對於私自搭建臨時建築,導致他人採光權損害的,應當認定是侵權。

採光權根據物權的效力,受害主體可以享有物上請求權,可以要求停止侵害、妨害預防,此種權利保障方法亦可稱為財產法則。財產法則指除非事先獲得權利人同意,否則法律禁止他方當事人侵害這個權利。換言之,權利人之相對人得通過與權利人的磋商談判,設定彼此主觀上能接受的對價而侵害這個權利,或是去改變原有的權利歸屬狀況。[4]財產法則相對應的是補償法則,指即使未得到權利人的事先同意,相對人仍可侵犯權利人之財產權,但必須依法作適當的賠償。財產法則與補償法則兩種法則,實際上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法律保障方式與立法選擇:在侵權行為的情形,前者意味著恢復原狀,後者意味著金錢賠償;在契約法領域,前者意味著「強制執行」,後者意味著金錢「損害賠償」;前者意味著「物上請求權」,後者意味著「償金請求權」。引入財產法則與補償法則的概念之後,用於分析通過訴訟途徑的解決辦法就變得非常簡潔。法院或者適用財產法則要求侵權的一方恢復原狀,還鄰人的採光權,或者適用補償法則,予以合理的採光權損害賠償。

(二)採光侵權的賠償主體及其應承擔的賠償責任

採光侵權的賠償主體因侵權行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現實生活中,採光侵權行為主要有以下兩種表現形式:一是城市或農村中個人在自己所有的宅基地上亂建房屋侵害鄰人採光權而引起的糾紛;另一是通過合法的行政許可建造的房屋侵害鄰人採光權,這種情形既可能是城市私房經過合法的行政程序改建、重建而侵害鄰人採光權,也可能是房地產開發商在經過合法行政許可後建造的建築物對相鄰住宅的採光權構成侵害,此種糾紛也是目前城市住宅採光侵權的主要表現形式。根據以上分析可知,可能成為採光侵權賠償主體的應該主要包括:給他人採光權造成侵害的城市或農村亂建房屋的所有人,城市私房改建、重建人以及房地產開發商。

採光侵權的賠償主體承擔賠償責任的前提是其行為符合採光侵權行為的構成條件,且構成對被侵害方的實質性損害。筆者認為,具備以下條件即構成對採光權的實質性侵害:(1)存在侵害行為,即侵害人實施的使不動產相鄰人基於其對不動產的所有、佔有和使用權而應獲得的日照之利益受損的行為。這里的侵害行為不要求一定是非法行為,只要造成他人基於採光權而應享有的合法利益受損即可。(2)發生侵害結果,採光權侵害必須以一定的損害結果為必要,否則無法對損害賠償進行具體量化和測算。侵害結果可以是身心傷害,也可以是財產損失。而被侵害的採光權,必須是基於合法佔有、使用而擁有的正當權利,即失去此權利將無法正常生活。(3)侵害行為與侵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即侵害人的侵害行為與受害主體的採光權損害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其侵害結果須由該侵害行為引起,沒有該侵害行為就無該損害結果。此外,在建築物得到行政許可的情況下,由於該建築物屬於合法,如果仍然對相鄰人造成損害,若損害較為輕微,相鄰人應該有義務予以容忍。換言之,即使是合法建築,如果遮擋行為給相鄰人的日常生活帶來較大影響,對受害方造成實質性損害的,仍應該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三對採光權侵權及賠償的法律完善

(一)採光權應作為獨立的人身權在立法中體現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4-06-13,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更多房產資訊,政策解讀,專家解讀,點擊查看

熱點內容
2016商法答案 發布:2025-02-05 22:24:37 瀏覽:897
對教師宣傳法律知識 發布:2025-02-05 22:23:04 瀏覽:81
法院的業務庭 發布:2025-02-05 20:06:51 瀏覽:974
黃驊司法輔警 發布:2025-02-05 19:26:40 瀏覽:910
怎樣用物理方法治晚上打呼 發布:2025-02-05 19:07:27 瀏覽:407
刑事司法學英文 發布:2025-02-05 17:37:59 瀏覽:903
城陽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2-05 17:37:47 瀏覽:250
法院杜雲發 發布:2025-02-05 16:57:31 瀏覽:449
這得問候南京那位法官 發布:2025-02-05 16:30:58 瀏覽:497
保安法律知識培訓ppt 發布:2025-02-05 16:22:37 瀏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