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要幾年
1. 立法委所立項目有效期是多少年
預防猥瑣立項目有效期是多少年?那就要看具體是哪一項法律了,不同的法律是會跟著時代的變遷而更改
2. 香港立法會任期幾年,有多少議員
雖然是復制粘帖來的,而且是繁體。但希望能幫助你 立法會大樓香港自1841年1月26日起至1997年6月30日止是英國的殖民地,其首份憲法是由維多利亞女皇以《英皇制誥》形式頒布,名為《香港殖民地憲章》,並於1843年6月26日在總督府公佈。該憲章訂定成立立法局,授權「在任的總督……在取得立法局的意見後……制定及通過為維持香港的和平、秩序及良好管治……而不時需要的所有法律及條例。」。於1917年頒布取代1843年憲章的《英皇制誥》,其文本於「的意見」之後加入「及同意」等重要字眼。 立法會成立初期稱定例局,後改稱立法局。立法局早期由政府三司的當然議員、政府官員出任的官守議員及民間人士出任的非官守議員組成。除了當然議員以外,其餘成員皆由港督委任。 1843年8月,砵甸乍總督宣佈委任官守議員加入立法機關。三名官守議員(即正在擔任某種官職之意)分別為莊士敦(前護理總督)、摩理臣(商務總監中文秘書兼傳譯員)及金尼(首席裁判司)。 1844年1月11日,立法局舉行首次會議。1844年2月26日,通過首條香港法例。1845年3月7日,立法會跟據《1843年皇室訓令》第6條,制定並通過首份《香港立法機關會議規則及常規》。 1850年,委任兩位太平紳士代表大衛·渣甸及約瑟·艾德格為首兩名非官方議員。1857年,增委兩名官方議員及一名非官方議員。1884年,擴大立法局的成員人數至七名官方議員及五名非官方議員,其中包括一名華人伍才(又名伍廷芳)。1896年,進一步擴大立法局的成員人數至八名官方議員及六名非官方議員。1929年,立法局共有10名官方議員及八名非官方議員,其中包括三名華人及一名葡籍人士。 主權移交以前,立法局主席之坐席。1960年代,香港經歷文革引發的六七暴動,政府一方面推出香港節等文化活動安撫民心,另一方面也籌備代議政制,令市民有參與政制的機會。1967年,立法局成員人數增至26名,官守和非官守議員各佔13名。1973年,人數增至46名。1980年,增至50名。於1984年政府推出《代議政制綠皮書》,詳列立法會民主化的過程,正式就立法局引入民選議席諮詢公眾。 1985年起,立法局搬到位於中環的舊最高法院大樓,並首次推行間接選舉。由於立法局的間接選舉以及當時主要由民選議員組成的市政局都甚為成功,不少泛民主派成員都要求政府在1988年引入直接選舉議席,當時被稱作「八八直選」。但最後政府推出的代議政制白皮書,卻把首次直選的時間推遲至1991年,使泛民主派頗為失望。1985年,通過《立法局(權力與特權)條例》,使立法會的權力大大提高。1991年,成員人數增至60名。 1991年立法局第一次直接選舉舉行,香港首個政黨香港民主同盟成立。由於聯票效應,使泛民主派大獲全勝。立法局內非官守議員為對抗泛民主派,以免議會被控制,成立了今日自由黨前身的「啟聯資源中心」。 [編輯] 彭定康政改方案 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1992年上任,首份施政報告推出政改方案,建議1995年的最後一屆立法局選舉中,大幅增加直選議席,又新增九個功能組別(即所謂「新九組」)。中國對此非常不滿,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魯平斥責彭定康是「香港歷史上的『千古罪人』」,並宣佈放棄「直通車」(即原來中英雙方協議,最後一屆立法局議員可全數過渡成為特區第一屆立法會議員);又決定「另起爐竈」,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之下成立預備工作委員會,同時成立香港臨時立法會(簡稱臨立會),在第一屆特區立法會成立前運作,以通過特區成立時「必不可少」的法律。 由1996年臨立會成立至香港主權移交前,因為港府不承認臨立會,視之為非法組織,在香港舉行會議可被控非法集會[來源請求],所以主權移交前,臨立會在深圳開會,不少立法局議員身兼臨立會議員,故需要深、港兩邊走。 [編輯] 特區時期 [編輯] 九七政權移交 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立法局改名為立法會。最後一屆殖民地時期立法局議員全部「落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臨時立法會。 [編輯] 政權移交後 1998年,舉行首屆正式立法會選舉。2000年,舉行第二屆立法會選舉。2004年,舉行第三屆立法會選舉。 2005年,香港為2008年立法會是否實行全面普選爭論不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及附件二進行解釋,指出香港要改變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的選舉制度,除要香港特區行政長官、三份之二立法會議員同意外,還要得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間接否決了2008年普選的可能。 [編輯] 組織 香港立法會標誌1998年的第一屆立法會選舉中,30席由功能組別產生,10席由選舉委員會選出,20席由地方分區直選產生。2000年的第二屆立法會選舉,增加由地方分區直選議席,減少選舉委員會選出的議席,其中30席由功能組別產生,6席由選舉委員會選出,24席由地方分區直選產生。2004年第三屆立法會選舉,廢除由選舉委員會選出議席的制度,將6席轉由地方直選產生。其中30席經地方分區直選產生,其餘30位經功能組別選舉產生。《香港基本法》第68條指明最終目標是全部議席由普選產生。 [編輯] 主席 立法會主席由立法會議員互選一人出任。第一屆至第三屆主席均為範徐麗泰。 [編輯] 委員會 立法會轄下有3個常設委員會,分別是財務委員會、政府帳目委員會及議員個人利益監察委員會。此外,還設有18個事務委員會,定期聽取政府官員的簡報,並監察政府執行政策及措施,議員可視需要加入一個或是數個事務委員會。 [編輯] 行政管理委員會 行政管理委員會是為立法會提供行政支援及服務,委員會下設有議會事務部、資料研究及圖書館服務部、翻譯及傳譯部、公共資訊部、申訴部、總務部及法律事務部。 [編輯] 職責 根據《香港基本法》第七十三條,立法會主要職責有: 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 控制公共開支 監察政府工作 審核、通過政府的財政預算 接受香港居民申訴 同意終審法院法官和高等法院首席法官的任免 如立法會全體議員四分之一聯合動議,指控行政長官有嚴重違法或瀆職行為而不辭職的話,立法會可通過進行調查,並委託終審法院首席法官組成獨立調查委員會進行調查。調查委員會會進行調查並向立法會提交報告。如調查委員會調查後認為有足夠證據構成對行政長官的指控,立法會會對是否提出彈劾案進行表決。如果立法會全體議員三分之二通過的話,立法會可提出彈劾行政長官案,並將結果知會中央人民政府,並報請中央人民政府決定。中央人民政府接獲報告後會決定是否免去行政長官的職務。 [編輯] 選舉組別 選舉組別大致可分為地區組別、功能組別及選舉委員會。 [編輯] 地區組別 全港分為五個選區,議員由普選產生。選舉制度是比例代表制。登記選民約有3百多萬。自1998年起地區直選議席逐漸增加。 地方分區 議席 1998 2000 2004 香港島: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南區 4 5 6 九龍東:黃大仙區、觀塘區 3 4 5 九龍西: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 3 4 4 新界東:北區、大埔區、沙田區、西貢區 5 5 7 新界西:荃灣區、屯門區、元朗區、葵青區、離島區 5 6 8 共有20 24 30 [編輯] 功能界別 主條目:功能界別 2000年的選舉有28個功能界別,分別代表香港社區各界別。每一界別有1至3名議員,共有30名議員。各界別為: 鄉議局 漁農界 保險界 航運交通界 教育界 法律界 會計界 醫學界 衛生服務界 工程界 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 勞工界(3個議席) 社會福利界 地產及建造界 旅遊界 商界(第一) 商界(第二) 工業界(第一) 工業界(第二) 金融界 金融服務界 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 進出口界 紡織及製衣界 批發及零售界 資訊科技界 飲食界 區議會 23個功能界別採用「最多票數當選法」(First Past the Post),合資格的選民一人一票選出代表。餘下的有不同的辦法。勞工界每人可投三票;鄉議局、漁農、保險、運輸則採用「選擇消去法」(preferential elimination system)。 [編輯] 選舉委員會 主條目:選舉委員會 2000年,由8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選出6名立法會議員,比1998年少4名;2004年起,再沒有立法會議席由選舉委員會選出。選舉委員會成員來自四個界別(各200人): 工業、商業、財經界 專業人士 勞工、社會服務、宗教及其他界別 原政界:立法會議員、地區組織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大部分委員由本身的界別中選出。2000年,立法會候選名單為選舉委員會的800人,每名委員可選擇的候選人以議席數目為限,得最多票的6名委員當選立法會議員。 [編輯] 福利及待遇 立法會議員每月均有薪酬,約為五萬多港元,以支持議員的工作。 立法會有專用的車牌,以「LC」開首,是英語「Legislative Council」的縮寫。立法會主席的專車即為「LC 1」。 參考文獻: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7%AB%8B%E6%
3. 請問法律草案到正式頒布法律一般需要多少時間
一般從提案到頒布,至少要兩年。
法律分析
法律草案,有關立法的倡議列入議事日程後,提交立法機關審議和表決的法律原型。進行立法,首先必須提出立法議案,在提出立法議案的同時不一定也提出法律草案。在實際工作中,具有立法提案權的機關或人員,在提出立法議案前,往往對有關問題作了詳盡的調查研究,並同有關方面進行了協商討論,從而在提出立法議案的同時就提出相應的法律草案。另外,法律草案可以由有立法提案權的機關、組織或人員起草,也可以由沒有立法提案權的機關、組織或人員起草。提出法律草案並不是立法的必經程序。在立法程序中,法案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實際上立法活動主要是圍繞著法案展開的。法案是指有提案權的主體向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所提出的有關制定、修改和廢止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建議,包括法律案、行政法規案、地方性法規案、規章案等。法案一般包括有關草案,其中法律案應當包括法律草案。也就是說,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法律案的人必須提出有關的法律草案。法律草案修改稿和表決稿都屬於法案。提出法案的主體稱為提案人。法案有時候稱為議案。法案不等於立法建議。任何公民和組織都可以提出立法建議,但是只有法定的提案人才可以提出法案。法案也不等於提案,法案是提案的一種。提案還包括罷免案、質詢案等。比如參加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不僅可以依法提出有關制定、修改或廢止某個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提案,還可以提出罷免有關機關領導人的提案和質詢有關國家機關的提案。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第五十七條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50年6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同時廢止。
4. 中國什麼時候立法
1954年憲法是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一部憲法,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5. 有沒有人統計過,在中國一個問題被專家或媒體提出後,到政府重視並立法解決,大概需要多少年
我知道的是政府采購問題,要解決公平、公開的采購,而不是天價采購、黑心采購或者是虛假采購,早在2002年就有人提出過來的,直到現在也就是昨天才解決。公布了政府采購條例,不過還是試行的,應該還有待於完善。
還有就是養老金雙軌制很早應該民間是2000年左右就開始有人呼籲不公平了,早在2008年就開始試點,到2012年深圳市才有了「深圳市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障實行辦法」,一直到今年2014年前個星期才解決全國的統一養老金並軌。
其實還有很多,比如保障最低收入群體生活問題、拆遷補償統一問題等等,都是涉及最基本民生的,還有很多沒有落實。
6. 買斷賣斷立法幾幾年
一、按中央的說法,中央從來就不允許買斷工齡,要求對職工負責到底。因此,從來就沒有什麼正式的立法出台過。
二、事實上,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1、1991年十三屆三中全會後,山東諸城市探索國企產權實驗,通過股份制等形式將國營或集體企業出售給個人,從此時開始,工人開始下崗了。
2、1996年十四屆三中全會,國家經貿委宣布「抓大放小」,從此,全國范圍內涌現下崗潮。
7. 交通法多少年立法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
最早是在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立法的。
現行的《交通安全法》是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於2011年4月22日通過的,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8. 個體戶出現到立法,總共用了幾年
不知此問題是否已得到解決。很抱歉讓您的問題滯留這么久,如尚未解決,建議您重新在提交問題,會有更優秀的律師及時為您解答。也可進福建律師法律咨詢qq群296116399
9. 幾幾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開始實行
2000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開始實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專》2000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屬會第三次會議通過2000年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三十一號公布,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10. 立法法是那一年制定何時正式實行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健全國家立法制度,建立和專完善有中國屬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2000年3月15日通過,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