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道德觀
⑴ 中國傳統文化中傳統倫理道德的修養方法有那些
(1)A、「是傳統文化中的富有積極意義的思想」錯誤,原文第一段說的是「儒家倫理文化是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主流與正統,在教人如何進德達善、修身自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積極意義的思想」;C、「是不切實際的虛幻主張」不是原文的意思.原文第二段只是客觀陳述,認為這是道家「養精修性,虛靜淡泊」的方法;D、說「在道德修養方法上還是共同一致的」不妥.原文最後一段說「在中國傳統修養方法中,儒家走的是入世的道路,道家、佛教是超世、出世的套路」,明確指出「盡管有此分殊」,而文末只是說「有一個共同的基本特徵」,並不能說是他們的修養方法一致.故選B.
(2)A、過於寬泛,選文只是講了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中的到的修養方法.B、概括不全.選文重點介紹儒、釋、道三家的道德修養方法,在「異」中找了一點「同」.C能夠概括選文內容.D、選文主要不是「論」,而是介紹儒、釋、道的道德修養論述中的具有積極思想意義的表述.故選C.
(3)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准確細致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尤其是結合文章內容要點進行具體分析.中國傳統倫理文化在人類道德修養中的兩點作用,根據原文相關內容,結合現實生活進行思考,甚至可以結合西方倫理文化不講個人修養等情況思考,就可以從各個角度總結出中國傳統道德倫理文化的種種作用.
答案:
(1)B
(2)C
(3)①強調個人的進德達善、修身自律,重視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和人的主體性,對片面強調社會法制監督具有糾偏補失作用.②提出了一系列的具體方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為人們修養道德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路徑.③強調從糾邪改過上下手,築造一道堅固的道德堤壩,有防範貪欲之水泛濫,端正社會風氣之效.④要人們從貪欲、意欲、情慾、知欲中解脫出來,養精修性,虛靜淡泊,對人走上幸福快樂之路有積極作用.(意思基本正確,寫出兩點即可,1點2分.)
⑵ 什麼是傳統道德規范
這是個大的問題,也是個復雜的問題。幾千年來,中國文化所倡導的,炎黃子孫所追求的,無不與這個問題有關。當代中國交雜著各種文明與文化,唯獨中華文化是完整的,是不會衰退的,而且必將成為世界文化的主軸。中國的傳統道德思想也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不明確中國傳統道德的標准,則一切觀點、辦法似乎難以有共識。不妨歸納先哲們的論述,以牘博友。
「道德」的第一要義:「三綱六紀」是中國文化精華和中心。「三綱」指君臣、父子、夫婦,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六紀」指諸父(就是父親的兄弟姐妹)、兄弟、族人、諸舅(母親家的人)、師長、朋友。(陳寅恪的觀點)
「道德」的第二要義: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該要義是中國文化的特點。
「道德」的第三要義:禮義廉恥、忠信孝悌。
第一要義規定了人所處社會人際關系的標准;第二要義是從人的內心出發,屬於人理道德的范疇,也屬於政治范疇;第三要義是國家秩序的四個支柱,不能破壞。
中國傳統道德的內容:
第一部分是基本道德規范,有公忠、正義、仁愛、中和、孝慈、誠信、寬恕、謙敬、禮讓、自強、持節、知恥、明智、勇毅、節制、廉潔、勤儉、愛物;
第二部分是職業道德規范,有政德、武德、士德、民德、商德、師德、藝德;
第三部分是家庭倫理規范,三個最主要的方面分別是關於親子關系的規范,關於夫妻關系的規范,關於長幼關系的規范;
第四部分是文明禮儀規范,分別是尊老敬賢之禮,接人待物之禮,儀態言談之禮,慶典婚喪之禮。
⑶ 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有哪些
一般說來,具有實踐特性的學科都以一定的社會生活領域為研究對象,並在此基礎上圈定相對穩定的知識范圍。所以,理解一門學科,關鍵要看它研究的社會生活領域究竟是什麼,而不能單從名稱出發去簡單理解。
應該說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自己的倫理學,只是它的表述方式有自己的特色。有關這類問題的思考和討論,早在先秦時代就有了明白的表達,即「人倫之理」。漢代開設的「大學」「小學」教育,雖然是按適學年齡劃分教育階段,但就其教育內容和宗旨來說,它不僅是祖傳的倫理道德禮儀教育之學,而且作為「治國理政和育人之道」就是學習並踐行倫理、道德、禮儀的倫理學或品德學。朱熹在作《經筵講義》時,確切說明:「古之為教者,有小子之學,有大人之學。」所謂「大人之學」,主要是「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所謂「小子之學」,就是「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前者是學道,即窮理治世,後者是學文字和應對禮節。雖然所學內容和學問層次頗為懸殊,但都在倫理、道德和禮儀的范圍之內。古代設立學校以教天下之人,小學是大學的基礎,大學則要培養如荀子所說的「成人」——「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成人」就是有覺悟能擔當的成熟的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除去偏於個人物慾之蔽的脾性,復其善性而盡其人倫之理的理性。不難理解,所謂「大學之道」,其主旨就是使人從小到大,逐步通曉並踐行「人倫之理和為人之道」。這「人倫之理和為人之道」,就是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倫理學或道德哲學(宋明時期的倫理道德之學已成熟為獨特的中國哲學)。
在古代中國,我們的先賢曾把聖人的言論、所學匯集起來稱之為經典,如早期由孔子、孟子講學記錄匯編而成的《論語》和《孟子》。在他們之後出現的許多傳世經典,也都有這個特色。如戰國時代荀子的著作,就是結合當時社會生活的實際,本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宗旨,對治國理政、人倫道德和禮儀文明分別討論。這種把倫理道德和禮儀融入現實的社會生活領域展開討論,是中國特有的探討「道」的一種方式。
荀子在《解蔽篇》中對「道」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於舉之。曲知之人,觀於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識也。故以為足而飾之,內以自亂,外以惑人。」曲解地論道,限於一隅之見,便不能提高對道的認識。不僅自己思慮會亂,若是用來處事還會蠱惑別人,危害事業,造成嚴重後果。所以,荀子接著就強調「衡」的作用:「何謂衡?曰:道。」(註:道,謂禮義)這個「衡」既指恆定的價值目標,又指根本的判斷標准,而用「衡」的關鍵在於「治心」。「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能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則合於道人而不合於不道之人矣」。那麼,「心何以知?曰:虛一而靜」。「心未嘗不藏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滿也,然有所謂一。心未嘗不動也,然有所謂靜」,「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一而靜」。所以,中心在於「治心之道」。對心應導之以理,養之以情,不為物所引,則能定是非,決疑惑。而「治心之道」就在於「辟耳目之欲」,做到自強、自忍、自律。
⑷ 中國的傳統道德觀有哪幾種
中國的傳統道德觀有5種
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整體利益和奉獻精神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
3、提倡尊老愛幼,強調人倫價值
4、注重大義,講求奉獻。注重大義,講求奉獻,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又一重要方面。
5、注重道德踐履,強調自我修養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德觀主要是指以儒家為正統的傳統道德。其精華和糟粕並存,天下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則,中庸之道的道德規范。迄今仍閃爍著禮儀之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光輝。儒家要求人們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平常常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規范迄今為止仍然是中國人的為人處世的准則。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各得其所,各盡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現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徑。
儒家注重人格氣節,提倡仁義禮智的人格價值,認為人格氣節關系著國家民族的興衰存亡,把仁義道德、禮儀廉恥看得比生命還重要,要求人們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忠恕之道的人際和諧思想是傳統道德中人際關系的心理和行為原則。仁者愛人,和為貴,忠恕之道千百年來為統治者和老百姓所推崇。忠恕之道就是善待別人之道,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人與人也要和諧相處。
⑸ 你認為傳統道德觀是否應該被傳承
應該!現在的年輕人見到了一些世面,就開始崇洋媚外,對於老祖宗的東西嗤之以鼻,沒有任何尊重可言。當中國的匠心精神發揚到國外。國外的變成了匠心精神,而國內的匠心精神被那些崇洋媚外的說成做作。現在所有人太應該重新了解中國,認識中國的傳統文化了!
⑹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有哪些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條目繁多,內容豐富而龐雜。其中,尚公、重禮、貴和對中華文明、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可將其視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基本精神。
⑺ 傳統的儒家道德觀有哪些
道德觀包括仁、義、禮、智、信。行文准則有溫、良、恭、儉、讓。
其中核心是仁和義。《易經.系辭》里說:立天之道陰與陽,立地之道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與義」的精神貫穿了整個儒家學說。
儒家要求人們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平常常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規范迄今為止仍然是中國人的為人處世的准則。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各得其所,各盡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現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徑。
(7)傳統道德觀擴展閱讀:
儒家是中國古代在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作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和墨家並稱顯學。
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時,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系。
「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⑻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觀念是什麼
忠孝悌信禮義廉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