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公民道德理倫

公民道德理倫

發布時間: 2022-02-11 20:22:50

㈠ 公民道德規范是什麼

公民道德規范

公民道德規范是一個國家所有公民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規范的總和。包括道德核心、道德原則、道德的基本要求和一系列的道德規范。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設作為整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著力點。 公民道德規范主要由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公德規范、職業道德規范、家庭美德規范構成。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適用於不同社會群體,是每一個公民都應該遵守的行為准則。
[編輯本段]公民道德規范內容
公民道德基本規范: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規范。它體現了道德的先進性與道德的廣泛性的統一,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德、革命道德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的新道德的統一。 「愛國守法」是公民對國家的最首要的道德義務。公民應當熱愛國家、建設國家、保衛國家,維護國家的尊嚴,保守國家的機密,敢於同一切危害國家利益和安全的行為作斗爭,把對國家的一切義務和責任看成是自己的天職。「守法」是公民道德的最低層次的要求。公民應當維護法律確定的最基本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盡法律所規定的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同時,「愛國主義」體現了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公民通過愛國守法去實踐集體主義的道德要求。 「明禮誠信」是公民如何待人的道德規范。在我國,無論在何種場合,無論從事什麼樣的活動,公民彼此都應該講文明、講禮貌、講誠實、講信用。我國自古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之後,國際交往日益增多,公民能否明禮,關繫到世界對我們國家的形象和文明程度的評價,因此,「明禮」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誠信」是人與人之間交往關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它是公民道德人格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經濟活動中要誠信,杜絕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信守諾言,忠誠待人。 「團結友善」是公民與公民之間應當如何相處的基本規范。每一個公民,不論民族、年齡、職業,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公民之間應該彼此團結,相互友,建立起一種和睦親愛的關系。現實中,對他人友善的人也必然會得到他人的友善。團結是力量的源泉。能否團結、友善,關繫到一個人的前途和幸福,也關繫到民族的興旺、國家的興衰。要做到團結友善,就必須懷著友好的願望,抱著彼此平等的心理相互對待,就必須對已嚴、對人寬,就必須將心比心,「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當然,團結友善必須是在正義原則之下的團結友善。 「勤儉自強」是公民對待生活、對待自身的道德規范。作為一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勞動的義務,應當懂得沒有勤奮就不會有社會財富的道理,推崇勤勞,反對懶惰和游手好閑。公民還應該厲行節約,反對奢侈浪費和享樂主義的生活方式。在現實生活中,公民應當自強不息,不斷進取,保持一種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凡事盡量依靠自己而不依賴他人。 「敬業奉獻」是公民對待職業活動的道德規范。每一個公民都要從事一定的職業,職業是公民與社會聯系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對待職業或事業要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為國家、為社會、為他人做出有益的貢獻。
社會公德主要規范:
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 1、文明禮貌,提倡人們互相尊重 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是越來越擺脫原始野蠻的狀態,人和社會的文明水平的日益提高。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人類社會進步的基本趨勢,是由野蠻向文明的過渡,由野蠻人變為越來越文明的人。所以,人類行為文明的基本規范,就成為現代社會公德的一個首要內容。 作為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人們的行為文明狀況,它集中反映的是社會成員的文明教養程度,而禮貌則是這種文明程度在人際交往中的外在表現形式。作為社會公德的一個基本規范,文明禮貌是在人際交往中的一種道德信息,它說明了一個人對別人的尊嚴和人格的尊重。 在人際交往中注意自己的個人形象,比如要做到衣冠整潔,舉止文雅,這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在社會的公共場合,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處處注意講究禮節,這也是一個人文明程度的反映。任何人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一般都要通過語言與對方交流思想和感情,因為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在不斷加快,對工作效率也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與此相聯系的是,在公共場合,在集體性的活動中,每個人都應當自覺地遵守群眾活動(如集會等)的秩序或規定,並且相互禮讓,這對於保證集體生活的正常進行,維護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是一個重要條件。 2、助人為樂,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 反映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的本質特徵,作為社會公德的社會主義人道主義道德要求,其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特別注意的是要求盡一切努力保護兒童,尊重婦女,尊敬和關懷老年人,尊重和愛護人才,關心幫助鰥寡孤獨和殘疾人,設身處地,多為他人著想,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大力幫助那些陷入困難之中的人們,在全社會以至全世界的范圍里,積極維護正義的事業。具體來說,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主要應當做到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主義人道主義要求對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和人格,給予充分的尊重和維護。 第二,社會和國家對每個社會成員要切實關心和愛護,每個社會成員之間都要互相關心和互相愛護,這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又一個顯著的道德要求。 第三,社會主義人道主義要求社會團體和每個社會成員,對那些遭到不幸和困難的人們,在道義上和物質上給予同情,支持和切實的幫助。 第四,社會主義人道主義要求社會和每個社會成員都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為每個社會成員的全面發展創造越來越好的社會環境。 第五,在現代法治社會中,人的文明水平越來越提高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對那些正在接受改造的犯罪分子、已經放下武器的敵對分子,必須給予他們以人道的待遇,不準侮辱他們的人格,給他們悔過自新、重新做人的機會和出路;對於被改造中的犯人進行刑訊、逼供及其他殘忍做法,都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所堅決反對的。 3、愛護公物,增強社會主義社會主人翁的責任感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家和社會的公共財物、集體的財產,是全體社會成員進行社會性活動、實現共同利益的物質保證,也是滿足勞動者個人利益和人們的當前利益的共同物質條件。所以,以社會主人翁的責任感,維護和珍惜國家、集體的財產,愛護公物,是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對社會共同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它明顯地體現了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既顯示出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也是整個社會文明水平的重要標志。 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會的公用設施,如公路、鐵路、水電線路、通信設備、衛生消防設施等等,能否受到妥善保護,使之發揮作用,都關繫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可想而知,這些公共設施中的任何一項遭到破壞,都會使人民群眾的利益受到損害,從而嚴重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所以,每個有責任心的公民,或者說有良心的人,是決不應當有意去破壞這些公共設施的,相反地,應當像珍惜與愛護自己的東西一樣,去精心保護這些公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常常發現,有些人出於各種不同的動機,有意或無意地給公共設施造成了破壞,即使是無意的損壞行為,也是對人民的極大不負責任。從道德的角度來說,是缺社會公德的這個「德」的。同樣道理,能不能愛護這些公用設施,也是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問題。在這里還應當指出的是,有些人是為了自己的私利,滿足自己的個人慾望,而損壞公物,化公為私的,這是很可恥的行為,除了要受到法律制裁之外,還應當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 4、保護環境,強化生態倫理觀念 人們遵循環境道德規范的實質,要求我們在正確處理人類自身的發展與自然環境的發展之間關系問題上要有科學的態度。這方面的一個首要問題,是應當確立起對自然環境的正確價值觀念。這里所說的價值觀念,不僅僅是指物質方面的,尤其是指精神方面的價值。人類社會的生活經驗已經告訴我們,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對於使人們的精神生活日益豐富、健康,培養人們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正是基於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特殊精神價值的認識,愛護自然生態環境,把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作為自己的道德責任,已成為現代社會環境道德的一個基本要求。 環境道德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人們應當熱愛大自然。熱愛大自然,實質上也是對人類本身的熱愛,是對生活的熱愛,是對牛命價值的重視。自覺遵守這樣的社會公德,從根本上說,是對大多數人的利益的維護,是對人類的生存利益的關心,也是對子孫後代利益的關心。有了這樣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質,就有助於我們自覺克服對自然界生物的自由主義和無政府主義錯誤態度,自覺遵守環境保護的共同行為准則。當然,我們應當把這些道德要求體現在具體的實際行動上,比如要千方百計來節約自然資源,愛護花草樹木,決不傷害國家規定要加以保護的野生動物,注意維護人文景觀;按規定防治廢渣、廢水、廢氣和噪音污染;自覺維護公共衛生,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等等。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就能營造出一個美好的自然生態環境。 5、遵紀守法,自覺維護公共秩序 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每個公民都必須具有很強的法制意識,有必備的法律知識,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認真執行各項法令、法規和各項規章制度。事實證明,在正常的情況下,自覺遵守和服從法律,有明確的法制觀念,這是現代社會文明教養即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換句話說,在現代文明社會中,每個社會成員,如果沒有基本的法律知識,不遵守法律,不懂得維護憲法的尊嚴,那就不能說是一個文明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由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決定的。 法律與道德的緊密結合、相互作用,在社會主義社會中表現得尤其明顯。在當前的我國社會中,社會主義法律與社會主義道德,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一般說來,違背法律的行為同時也是違背道德的行為,在有的情況下,違背道德的行為也是一種犯罪行為。而且,這種情況總是反映在全社會的范圍內,所以,自覺地遵守憲法和法律,實質上也是在目覺地遵守社會公德。培養公民的法制意識,使越來越多的人自覺地遵守法律法規,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這也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 自覺地遵守法律法規,維護社會秩序,對於每個公民來說,還有一個特別要求,即在社會公共秩序受到破壞、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應該見義勇為,挺身而出,堅決地與之進行斗爭。這個道德要求,在當前的社會情況下,是有特殊重要現實意義的。因此,有些地區,對見義勇為的人給予獎賞,並且用法律的形式把它規定下來了。這不僅說明我國人民法制意識的增強,而且也反映了我國人民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
職業道德的主要規范:
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規定「要大力倡導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鼓勵人們在工作中做一個好建設者」。《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對職業道德的這種規定,既體現了時代的鮮明特徵,又概括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職業道德的共同特點,所以,它適用於各行各業,是對各種職業道德的共同要求。 1、愛崗敬業 愛崗與敬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愛崗是敬業的前提,敬業是愛崗情感的進一步升華,是對職業責任、職業榮譽的深刻認識。不愛崗的人,很難做到敬業;不敬業的人,很難說是真正的愛崗。所以,不論做任何工作或勞動,只要認真負責,精益求精,不辭辛苦,就可以說是愛崗敬業。一般說來,工作條件好、工作輕松、收入高的職業,做到愛崗敬業是比較容易的。相反,環境不好、工作艱苦、收入不高、又遠離城市,要做到愛崗敬業就不那麼容易。那些在環境艱苦、工作繁重、收入不高崗位上認真工作勞動的人,就會受到人們的尊敬。在社會主義社會,任何職業都是社會生活所離不開的,所以總是要有人去干。 如果沒有億萬農民辛勤種田,沒有千百萬工人在茫茫沙漠或高山峻嶺上採油、采礦、修築鐵路,沒有廣大人民解放軍在天涯海角守衛祖國的邊疆大門,沒有千萬清潔工人清除城市垃圾,沒有幾千萬人民教師、科研人員埋頭教學和科研,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能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嗎?我們每個人和家庭能享受到今天這樣幸福的生活嗎?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 一個人的價值大小就在於他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愛崗敬業,為社會、為祖國做貢獻。另外,改革開放以來,擇業機會的增加和選擇方式的多元化為人們選擇自己喜愛的職業提供了很好的機會,也為人們愛崗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同時,要看到,愛崗敬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市場經濟是一種自由競爭的經濟。一個從業人員要想在激烈競爭中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有利地位,實現自己的職業利益,就必須愛崗敬業,努力工作,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服務質量。否則,一個不履行職業責任的人,就將被職業組織所淘汰。 2、誠實守信 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則,也是社會道德和職業道德的一個基本規范。在中國傳統儒家倫理中,誠實守信被視為「立政之本」、「立人之本」、「進德修業之本」。孔子曾說:「民無信不立。」他把信擺到了關系國家興亡的重要位置,認為國家的朝政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是立不住腳的。《綱要》把誠實守信列為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一項基本內容,真可謂順應天意,合乎民心。 誠實就是真實無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對自己,要真心誠意地為善去惡,光明磊落;對他人,要開誠布公,不隱瞞,不欺騙。一句話,誠實就是表裡如一,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守信就是信守諾言,講信譽,重信用,忠實履行自己承擔的義務。誠實和守信是統一的。守信以誠實為基礎,離開誠實就無所謂守信。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每個人每天都要與他人或單位打交道,根據與他人、與單位達成的協議來安排自己的會議、學習、工作、勞動和其他活動。如果人人都不誠實,不守信,那麼,人和人之間的一切交往就無法進行,一切會議、學習、工作和勞動就無法開展,整個社會就會陷入一場無序、混亂之中。 3、辦事公道 辦事公道是指對於人和事的一種態度,也是千百年來人們所稱道的職業道德。它要求人們待人處世要公正、公平。公正、公平要以公心為基礎,從個人的感情和利益出發,很難做到公正、公平。當然,公正、公平也包括平等的內涵。 4、服務群眾 服務群眾就是為人民群眾服務。在社會生活中,人人都是服務對象,人人又都為他人服務。服務群眾作為職業道德的基本規范,首先是對黨和國家機關幹部、公務員的要求。服務群眾不僅是對黨和國家機關幹部、公務員的要求,也是對所有從業者的要求。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真正做到服務群眾,首先,心中時時要有群眾,始終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其次,要充分尊重群眾。要尊重群眾的人格和尊嚴。再次,千方百計方便群眾。 5、奉獻社會 奉獻社會就是積極自覺地為社會做貢獻。奉獻,就是不論從事任何職業,從業人員的目的不是為了個人、家庭,也不是為了名和利,而是為了有益於他人,為了有益於國家和社會。正因為如此,奉獻社會就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本質特徵。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里,少數統治階級的利益和廣大人民的利益是相對立的。雖然,他們也提倡職業道德,但出發點和最終目的卻是為了少數剝削階級的私利。社會主義建立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之上,廣大勞動人民當家作主,因此,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必須把奉獻社會作為自己重要的道德規范,作為自己根本的職業目的。 奉獻社會並不意味著不要個人的正當利益,不要個人的幸福。恰恰相反,一個自覺奉獻社會的人,他才真正找到了個人幸福的支撐點。個人幸福是在奉獻社會的職業活動中體現出來的。個人幸福離不開社會的進步和祖國的繁榮。幸福來自勞動,幸福來自創造。當我們偉大的祖國進一步繁榮富強的時候,我們每個人的幸福自然就包括在其中。奉獻和個人利益是辯證統一的。奉獻越大,收獲就越多。一個只索取不奉獻的人,實質上是一個不受人們和社會歡迎的個人主義者。如果人人都只索取不奉獻,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從哪裡來,社會還能進步和發展嗎?
家庭美德的主要規范:
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1.尊老愛幼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家庭美德,也是社會主義家庭美德的重要規范。 2.男女平等 堅持男女平等的美德,是指既要反對「大男子主義」,也不贊同「夫人專政」或「妻管嚴」。 3.夫妻和睦 平等對待,相敬如賓,是夫妻和睦的關鍵,也是建立美滿幸福家庭生活的關鍵。 4.勤儉持家 勤儉持家是我國傳統道德中傳播最久的美德之一,我們提倡婚喪嫁娶要從簡,並不是淡漠人情,違背道德良心,而是弘揚淳樸、善良、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美德。 5.鄰里團結 搞好鄰里團結重要的是互相尊重。鄰里之間應該以禮相待、互諒、互讓、互幫、互助,團結友愛。

㈡ 道德權利與公民道德建設的公民道德的題中之義

「公民」(citizen)這一概念來源於古希臘的城邦制國家,其原意就是「市民」。在古希臘,公民就是住在城邦中的自由民,他們著重從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系來界定公民權利。對古希臘人而言,權利就是參與城邦的政治生活和公共管理的資格,公民權利主要是政治權利,它是公民社會的根本。而在古羅馬時期的公民,則強調法律對公民個人和公民團體利益的保障,特別看重個人私有權或公民權利的私人性,這對近代以來西方公民權概念的發展起著深刻的影響。
新興的資產階級思想家從自然法的理論出發,把公民權看成是每個人生來就有的自由平等權利,而在社會中實現這種自由平等,就必須使國家保障人們自由支配自己的意志和行動。資產階級在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之後,就以憲法的形式確認了「人人平等」和「主權在民」的原則。全體公民在法律上都是國家的主人,因而也是國家的公民,所以,在西方形成了「公民意識即權利意識」的傳統。

㈢ 1、請論述美國公民道德教育的源頭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28

㈣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道德觀是什麼

所謂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罪莫大於無道,怨莫大於無德。道德觀是人們對自身,對他人,對世界所處關系的系統認識和看法。屬於社會倫理的范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德觀主要是指以儒家為正統的傳統道德。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德觀主要是指以儒家為正統的傳統道德。其精華和糟粕並存,天下為公的道德理想,忠道德觀恕之道的道德原則,中庸之道的道德規范。迄今仍閃爍著禮儀之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光輝。儒家要求人們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平常常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規范迄今為止仍然是中國人的為人處世的准則。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各得其所,各盡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現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徑。儒家注重人格氣節,提倡仁義禮智的人格價值 。
儒家注重人格氣節,提倡仁義禮智的人格價值,認為人格氣節關系著國家民族的興衰存亡,把仁義道德、禮儀廉恥看得比生命還重要,要求人們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忠恕之道的人際和諧思想是傳統道德中人際關系的心理和行為原則。仁者愛人,和為貴,忠恕之道千百年來為統治者和老百姓所推崇。忠恕之道就是善待別人之道,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人與人也要和諧相處。

㈤ 弘揚公民道德的意義

一、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有利於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二、公民道德建設,以「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為主題,是時代發展和建構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
三、公民道德的特殊作用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公民道德具有特殊的調節作用、價值導向作用和教化作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本質上是一種利益活動和利益關系,其主體也是利益活動和利益關系,社會不和諧的根源實質上就是一種利益矛盾和利益沖突,公民道德調節社會生活,是從現實利益關系的角度,特別是現實生活中個人對待社會整體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態度的角度,去調節人們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公民道德立足於現實,又指向理想,因此,它以規范為基本形式,以價值為實踐指向,為人們的相互關系的調節和行為選擇提供一種價值支撐和價值導向。道德是人性的自覺產物,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內在規定性之一。道德來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它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現實與理想的統一。因此,充分發揮公民道德的調節作用,價值導向作用和教化作用,對於調整各種社會利益關系、利益矛盾與沖突,以此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激發社會活力,不僅對建設和諧社會有重大價值,而且會更好地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公民道德建設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社會各界都要積極支持和參與。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為著力點,加強公民的道德建設。要切實加強對公民道德建設的領導,大力加強基層公民道德教育,深入開展群眾性的公民道德實踐活動,積極營造有利於公民道德建設的社會氛圍,繼續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要注意創新公民道德建設的方法和手段,及時總結新鮮經驗,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要堅持求真務實,從最基本、最基礎的事情做起,狠抓落實,抓出成效。著眼於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建立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新型人際關系,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得到繼承和弘揚,使人們的道德素質得到切實提高。

㈥ "公民道德現狀的調查與思考"

目前,公民道德建設有許多不利因素。
1.政府道德建設行為職責模糊:一是責任者模糊。道德建設該誰來承擔,縣委?宣傳部?文明委?眼下將道德建設劃歸文明委負責,協調工作由文明辦承擔。實際上,道德建設問題文明辦遠遠無法協調。因為諸多問題都落在有關部門。尤其是司法部門與道德建設關系密切,文明辦能協調的下來嗎?
二是規范模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道德規范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其總要求是:要將公民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具體的道德規范並不明確。哪些是道德行為,哪些是非道德行為,沒有明確的解釋。這工作誰來承擔?
2.政府行為中的不道德行為
由於部分政府官員(含司法人員)的腐敗和素質低下,往往做出不道德的行為。
一是不守信用。由於情況的變化,政策進行調整,群眾利益受損。群眾打趣地說,「政策,政策,一時一色。」有的是因為不可抗拒的原因,工作人員並沒有向公民作必要的解釋。有些新領導一上台,原先的政策就被推翻。領導一換,許諾不算。有的明擺著的合約,新領導卻以這是上一任領導的事與我何關為由,推卸不辦。
二是不顧全局,為了局部利益,政府往往做出許多不道德之事。比如,有的地方為了評上貧困縣,爭一些好處,就少報收入。有的地方,為評上先進,則拚命摻水,虛報成績。
三是不負責任。由於政府職責的交叉,有利益的各部門爭相插手,沒有好處的大家撒手。爭相插手的多為收費項目,使群眾利益受損。大家撒手的群眾找不到辦事之門。
四是不公正,處理問題偏袒,庇護。「法」隨情走嚴重。領導者出於私心,處事不公,使守道德者利益受損,動搖了群眾的道德信念。尤其是司法人員,收受好處而置法律於不顧,影響極為惡劣。在百姓心目中,這些都是共產黨的責任。
3.政府對道德建設的放任
政府就道德建設而言,具有雙重任務,一方面要搞好自身的道德建設,另一方面要搞好平民的道德建設。然而,在抓經濟建設時,往往忽略了道德建設。在改革開放初期,有一句話很受大家的推崇,只要不違法就行了。言下之意是,違背道德無所謂。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放鬆了道德建設。自身榜樣無法塑鑄,群眾行為不加管束,有些事剛現苗頭不作處理,而後無能為力。
家庭道德建設中,政府滲入更少。農村老人不受尊重,有的甚至受虐待。有許多家長,放任.溺愛孩子,有的無暇顧及孩子的成長。重知識教育輕道德教育。家庭暴力,政府基本不過問。家庭中的其餘不道德行為,政府基本不幹預。這就導致家庭道德問題的突出。
三.公民道德建設中政府行為的思考
1.加強政府自身道德建設
我們的國家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我們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這就決定了政府的性質:為人民。具體表現為:(1)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2)政府要最大限度地發展生產力;(3)傾聽群眾的意見,關心群眾的疾苦,為人民辦實事,不說空話;(4)維護人民群眾的自尊與人格;(5)政府要講信譽,不能朝令暮改。
政府宣傳的道德標准,政府首先要實行,要為公民做一個榜樣。要實施政府道德工程建設。
首先,要建設一個廉價的政府。建設廉價政府不僅僅節省開支,其道德意義勉勵百姓勤儉自強。我們國家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處於發展中的國家。提倡節儉的傳統美德仍具有重大意義。古語說,成由節儉敗由奢。
建設廉價政府要消除臃腫,改善功能。實行機構改革,解決人浮於事的現實問題。從而減少內耗,提高效率。減少特權,節省開支。一個所長往往不止一輛小車,局長就更不用說了。要知道,一輛小車一年要耗費多少?加強財務管理,嚴格按國家財務規定列支。
其次,建設一個公正的政府。公正的政府可促公民愛國守法,敬業奉獻。要依法治國,依法行政。要有一支高素質的幹部隊伍。
第三,建設一個守信譽的政府。講信用的政府可使公民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地方政府有了困難,應與百姓協商,共同度過難關。政府不要一遇困難,就輕易改變政策。
2.營造氛圍與激勵內求並舉
道德形成的兩個條件,一是內求,二是氛圍。道德的形成過程是相當復雜的,但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內求是通過內因發生作用,進行自身道德修養;氛圍是通過外因的作用,促進道德養成。二者關系相輔相成。道德氛圍不好,政府的行政行為就顯得更為重要。
首先要完善道德評價體系。道德評價體系建立於道德標准之上。可使人們明晰道德具體行為,從而進一步規范自身行為。
宣揚社會主義道德,創造良好氛圍。一是對《公民道德建設實施剛要》展開討論,使每個公民都明確道德規范。二是樹立道德楷模。道德楷模包括領導楷模和道德先鋒。古語說,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意思說,領導者的道德力量如同大風,對平民的影響極大。領導者對社會道德趨向負有重大責任。領導者道德楷模是指領導者道德表現的一貫行為,這種行為值得人們效仿,為多數人公認,什值得推廣。如果說領導的道德影響極大,道德先鋒則是公民道德建設中的中堅力量。政府發現和培養道德先鋒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實施道德重賞,不僅創造良好氛圍,同時激勵道德內求。宣傳道德是道德建設的面的工作,那麼,獎勵先進就是點的工作。政府要重獎道德先進,激勵平民追求道德先鋒,以養成道德風尚。
第三,開展道德活動,創建道德日。道德活動形式多樣,不僅僅局限於扶助行為,募捐集資等。
政府組織要給公民道德行為以大力的支持。法律必須同樣要懲治家庭內違法行為。這表明法律對道德的支持。政府要給財力支持。道德宣傳,道德獎賞,道德活動必須有專門經費。這種道德建設投入完全可以從不道德之事大大減少而得以彌補。同樣,道德建設的硬體(道德建設基地等)建設,思想道德隊伍建設,也要投入,這可促發全民道德需求,營造良好的道德氛圍。
3.加強道德建設管理,強化道德監督
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形的法律。二者是一脈相承的。曾經對以德治國與以法治國進行討論,引起了理論上的糾緾。給人們一個誤解,法律與道德是不同性質的東西。其實,法律就是為了維護道德。道德行為的規范,道德行為的獎懲,道德理論的探究--必須有一個專門機構。
道德標準的不明確,給道德建設帶來困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剛要》進一步明確了道德規范。這是全民道德修養之綱。要以此為綱健全完善道德規范體系。道德規范解決道德行為的具體問題,道德評價對道德行為的調整起著重要作用。

將道德建設納入日常管理。道德建設不是孤立的事,應該溶入日常管理之中,管理也是教育,管理可以促成道德養成。對隨地吐痰的處罰,對亂插隊的批評等等,將促成良好公德的養成;工作中,諸多規章制度的嚴格實施,將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所以說道德建設建設是全社會的事。
從管理的角度,道德建設已有三重的制約。一是法律法規,二是行政規章,三是道德載體。法律保證最基本的道德規范。行政措施強化道德行為的完善,霞浦電影院秩序管理就是一例。道德建設載體是新時期道德建設的新舉措。就以商業道德建設而論,不僅僅通過市場經濟的規章制度來實現--規章制度是較顯化的道德,與人人恪守的良知是有距離--因此,近來又派生出許多載體,諸如服務承諾制,一條龍服務,創文明號等等,各種新載體只是臨時軌跡,因為這些載體只是過度時期採取的權宜之策。
美國在許多公共場所設立了監視器,並發布廣告。結果發現,凡是安裝監視器的地方,犯罪率大大降低。這說明缺德懼怕暴光和處罰。這就是監督的力量。
輿論監督是暴光。必須利用其在道德建設中特殊作用。
處罰也是監督,不要讓缺德者輕易躲過處罰。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的監督就是道德監督。
4.實踐道德推行個性化修養
我們將道德先鋒方可實現的道德規范,即理想道德稱作提倡道德,將大多數平民現實之中履行的道德規范稱作實踐道德。提倡道德是道德的最高層次,實踐道德雖也屬道德行為,但沒有那麼光彩奪目。我們宣揚提倡道德,要研究實踐道德。由於實踐道德在現實當中的普遍存在,研究它具有特殊意義。
人的各種行為,離不開個性。道德行為也一樣。宣傳媒體宣傳的多是高境界道德,那是道德先鋒才有可能實現。而作為平民,各人各人的道德標准。這個標準的形成,與其個性關系密切。一方面,道德促進個性的形成,另一方面,個性完善了道德。因此,政府在宏觀上提倡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微觀上應推行個性化道德修養。
個性化道德行為目標:有益社會。個性化道德修養更貼近現實。道德的標準是善惡。如何判斷善與惡?是否對社會有利。由於個性的不同,從善者採取的方法也不同。如,由於信仰的不同,世界觀與方法論也不同。基督教信奉者,做好事為神;佛教信仰者做好事為佛;共產主義信仰者,為人民做好事。不管動機如何不同,方法可能不盡一樣,但有一點是相通的,同是做對社會有益的事。
有個無偽商店,為了讓顧客辨明真偽,進了不少偽劣產品。工商管理者卻以其店裡查出偽劣商品為由查封了該店,摘下無偽的牌子。店主有口難辨。其實,這就是個性化職業道德的體現。
5.青少年的道德建設,政府道德建設行為的關鍵
青少年肩負建設祖國,實現中華復興重任,以德治國必須從青少年抓起。人的道德形成過程,青少年時期極為關鍵。因此,政府要將青少年道德建設作為重點來抓。
一是設立家庭道德建設獎項,促進家長關注孩子的成長。
二是建立青少年道德建設網。向青少年灌輸道德全方位知識。
三是建立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讓青少年知道道德的分量。
四是開展青少年道德活動,讓他們親歷道德行為,感受道德行為的幸福。
五是普及法律教育。讓他們明確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首先應該懂法守法。

道德建設是長期行為,是一個艱巨的社會工程。其間還有反復。道德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與反復性,決定了道德建設的復雜性。沒有堅定的道德信念,沒有強有力的措施,沒有永不鬆懈的努力,沒有全社會的協作,就不可能收到如期的效果

㈦ 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則是集體主義正確嗎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要以集體主義為原則。這將有利於在全社會形成熱愛國家、熱愛集體、關心他人的良好風氣,對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道德原則是調節和規范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關系所應遵循的原則,是公民道德規范體系中最根本的指導原則,體現著公民道德價值和道德理想,統領著道德的一切規范和范疇,貫穿於公民道德建設的全過程,是衡量公民行為和品質的最根本道德標准。

集體主義作為公民道德建設原則,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集體主義原則並非古已有之,而是工人階級先進世界觀與傳統美德相結合的嶄新概念。它作為整個社會的價值導向和道德基本原則,是同社會主義制度相聯系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當家作主,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使集體主義成為調節三者利益關系的重要原則。實踐表明,只有國家、集體的發展和富強才是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和保障,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最終也必然會損害個人的利益。因此,要保證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就必須在全社會大力倡導集體主義精神,人們在經濟社會活動中不僅追求個人利益,還要兼顧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就必須大力提倡顧全大局、團結互助和扶貧濟困精神,人們要自覺履行對國家和社會的義務;就必須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人們通過自己的勞動,既滿足自己正當的利益,又為國家和集體創造財富,最終走向共同富裕。

集體主義作為公民道德建設原則,是我國社會調節人與人、個人與集體道德關系的經驗總結。道德領域內無論是道德理論還是道德實踐,人們存在的主要分歧基本上是圍繞著個人與集體的關系而展開的。在調節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的道德關繫上,不把集體主義作為原則,就必然會把個人主義或者利己主義作為原則,二者必居其一。極端個人主義對國家、民族、社會無疑是有害的。只有集體主義才能幫助人們實現個人正當利益,實現個人尊嚴和價值。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實踐經驗表明,集體主義的生命力及道德價值,對改善社會風氣、提高人們道德品質的作用,以及在推動社會發展和實現個人全面、自由發展方面的地位,都是個人主義或利己主義所無法比擬的。

集體主義作為公民道德建設原則,也是解決我國現實道德領域存在的問題的迫切要求。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十四大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深入發展,集體主義原則深入人心,社會的道德風尚發生了可喜變化,公民道德建設邁出新步伐。但無庸諱言,公民道德建設方面仍存在問題,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生,不講信用、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在。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之一,是由於一些人沒有處理好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的道德關系,導致私慾膨脹。解決這些問題迫切需要在公民道德建設中旗幟鮮明地堅持集體主義原則。

堅持集體主義原則必須全面正確地理解這一原則。集體主義原則是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堅持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在保證集體利益的前提下,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結合起來;在二者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堅持集體主義原則,就是要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關系,提倡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反對小團體主義、本位主義和損公肥私、損人利己,把個人的理想與奮斗融入廣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奮斗之中。

㈧ 如何加強公民道德建設

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工程,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吸引力的重要手段,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重要途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程,它對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順利實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公民道德建設的特點和規律,不斷改進和創新道德建設的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機制,促進公民道德素質的全面提高,顯得極為重要和迫切。
一、加強對自我修養行為的認識和研究,不斷提高自我修養的自覺性、實效性
人生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修養、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國傳統文化十分重視個人修養,甚至把修養同個人立身處世、治國安邦聯系起來,故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雖然我們一貫重視修養,但對如何提高自我修養的自覺性和實效性研究得不夠,致使人們進行自覺修養的意識不強,自我修養的效果不明顯。因此,要加強對自我修養規律的認識和研究,提高自我修養的自覺性和實效性。從主客觀兩個角度考慮,加強自我修養必須做好如下工作。
(一)用高尚的價值觀引領社會風尚進步,提高公民自我修養的自覺性和實效性。倡導加強自我修養,需要多從人們的思想實際出發,細致研究如何引導人們自覺加強自我修養。提到自我修養,有人會認為完全是個人的主觀行為,需要個人努力。其實,從內因和外因的關系來看,我們雖然一直強調內因是變化的根據,但不否認外因是變化的條件,離開外因這一重要條件,內因的作用就很難發揮出來。就某些事物的發展變化來看,不同的外部條件可能會導致事物向不同的方向發展。自我修養就是如此。近年來,有些人善意出手援救弱者、病人、交通事故受害者而被冤枉甚至因此成為被告的實例,放大影響了社會公眾,導致人們即便是有心救助也要相約多人見證,甚至乾脆集體陷入冷漠,著實讓人心寒。請問,如果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還有幾人願做良善之事,願為良善之人?更有幾人願自覺地去加強道德修養?因此,從社會整體而言,自我修養的自覺性和實際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環境。大家一定要看到,在一個人人向善、人人為善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加強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就強,自我修養的效果也好。這就是說,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是促進自我修養的社會條件。因此,只有注重把個人的主觀努力和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結合起來,才能提高自我修養的自覺性和實效性。
說到這里,有人可能會說,社會道德環境不是人創造的嗎?既然人的修養自覺性受社會道德環境的影響,而人又是社會道德環境的創造者,那麼是不是會形成這樣一種悖論:即社會道德環境差,人就不願加強修養;人不願加強修養,社會道德環境就越差。如此是不是說明一個社會道德滑坡就無可救葯了?從表面看是這種因果關系,但上面的悖論忽視了一個問題,即影響社會道德環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會主導價值觀念的引領則是影響社會道德風尚進步的關鍵因素。只要我們旗幟鮮明地把高尚的社會價值觀確定為主導價值觀並引領社會道德風尚進步,就一定能有效地改變社會道德環境,進而引導公民加強自我修養。
把高尚的社會價值觀確定為主導價值觀並引領社會道德風尚進步,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旗幟鮮明地昭示社會主導價值取向。要明明白白地向全社會表明我們這個社會提倡什麼,反對什麼;弘揚什麼,批判什麼,在全社會倡樹「道德高尚的人受人尊重,道德低下的人受人鄙棄」這樣一種價值導向,形成人人尊崇道德楷模,人人鄙視邪惡的良好社會風氣。確立這樣的價值導向才能引領自我修養向高層次邁進。其次,要充分發揮各級領導幹部的表率作用。某種意義上講,幹部的道德觀就代表或體現著社會主導價值觀。因為領導幹部處於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領導地位,幹部的道德修養不僅僅是個人行為,更代表著黨和政府的形象,其一言一行都備受關注,一舉一動都有導向、示範作用,其影響力和輻射力是巨大的。因此,廣大幹部就要用自己的高尚品德標示社會主導價值觀念,影響帶動社會風氣向好的方向發展。第三,就是要用制度保證道德模範、言行楷模有尊崇的社會地位。相反,對奸詐邪惡,缺德敗德者給予嚴厲的懲處。如此,人們才有明確的修養目標,才有良好的修養環境,才有濃厚的修養意識,自然就會提高修養的自覺性和實效性,進而推動社會道德環境向更高層次提升;社會道德環境的改善,反過來又會促進人們加強自我修養,促進全民族道德素質的提高。
(二)提倡積小善為大善的修養方法。道德修養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佛教人士勸人改惡從善有立地成佛之說,他們認為道德修養、道德提升以至於棄惡從善的過程轉瞬間就可以完成,「文革」時也有脫胎換骨的說法,強調要和舊思想徹底決裂。立地成佛、脫胎換骨之說是難以實現的。因此,不能奢望一次教育就解決問題,更不能寄希望於簡單發個文件,在會議上倡導一下,就能讓黨員幹部以至於普通群眾的自我修養搞好了,如果這么簡單,我們這個社會風氣就好了,人人也都是道德君子了。我們必須認識到,道德品德的提升和人格的形成,是一個積小善為大善的漸進過程。只有不棄小善,才能積成大善;只有能積眾善,才能成為道德楷模。劉備曾說:「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善小而不為,」指的就是這種積少成多、防微杜漸的修養方法。所以,要提倡積小善為大善的修養方法,要精心保持自己的善行,精心培養自己心中開始出現的高尚道德觀念的幼芽,使其不斷積累和壯大。最後「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三)追求「慎獨」的修養境界。所謂「慎獨」是說一個有道德的人在獨自一人,無人監督時,也不忘記警醒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從表面看,「慎獨」似乎是修養的境界而不是修養的方法,但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在獨處時學會掌控自己的行為,做到堅守正道,日久就會成為習慣,好的行為習慣定型後就會轉化成人們的優良品質。好的行為習慣不但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還能影響整個社會環境,推動全社會共同進步。這就是前面說的,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是在良性互動中實現的。慎獨有別於「私字一閃念」,「文革」中要求人們「狠斗私字一閃念」,真正的純而又純、「私字一閃念」都沒有的人是不存在的,問題是要能控制自己、把握自我,這就是「慎獨」的方法和境界。做到慎獨需要有一種敬畏意識,古人說離頭三尺有神靈,我們不相信有什麼神靈,但要牢記神靈好欺,良心難安。要學會敬畏自己的良心,要不斷用自己的良心審視、評判、修正自己的行為,棄惡從善,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
二、不斷研究、改進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道德教育是社會根據道德規范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公民施加道德影響的過程,是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手段和途徑。道德教育的本質是對被教育者進行外部灌輸。灌輸的效果取決於灌輸的藝術以及被教育者對灌輸行為和灌輸內容的認同和親附程度。為此,要切實做好以下工作。
(一)切實樹立身教重於言教的教育理念,提高道德教育的說服力。道德教育的方法很多,形式也靈活多樣。但是,千方法萬方法,有良好效果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反思當前的道德教育行為,可以發現我們的道德教育工作效果並不理想。而不理想的最大原因就在於我們沒有教育好教育人的人,其中主要是有些領導幹部缺少表率作用,極大地降低了道德教育的說服力。有些領導幹部說一套,做一套,馬列主義專對別人,會上冠冕堂皇,會下胡作非為。這樣,即使你巧舌如簧,說得天花亂墜,群眾也無法信服你,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嚴重地削弱了道德教育的說服力。近年來,群眾漠視道德教育,甚至厭惡道德教育,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此。因此,我們必須樹立身教重於言教的教育理念,切實教育好教育人的人,特別是領導幹部,做到表裡如一,言行一致,要求下屬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這樣才能使道德教育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設定科學的道德教育標准,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道德規范的基礎上,不斷追求更高層次的道德目標。通觀道德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可以看出,人們的道德覺悟表現出一定的層次性,這既是事實,也是必然。針對這種實際,我們進行道德教育時,必須貫徹先進性要求和廣泛性要求相結合的原則。在標准設置上,既要突出崇高的道德教育,更要注意培養最基本的道德素質,設置最低的道德底線。對普通群眾,要多從廣泛性角度考慮問題,道德教育的標準是遵守基本的社會道德規范,即愛崗敬業,團結友愛,誠實守信,有正義感。對於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在廣泛性的基礎上,更多的體現先進性的要求,即必須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一切的精神,提倡樂於奉獻,公而忘私。但是,我們一定要看到這種要求不具有強制性,更不是所有幹部都能做到的。從幹部的實際思想狀況看,對幹部的道德教育也要把先進性和可行性結合起來,不是道德教育的標准越高越好。若標准太高,實際工作、生活中做不到,反而不能激發幹部的精神,倒不如實際一些更好。比如說我們教育幹部一心為公、無私奉獻,假如有人做不到無私奉獻,倒不如把調門放得低一些。我們講修身養性,講遵紀守法,甚至可以把不可逾越的底線和大家講明白,經常給大家敲敲警鍾,念念緊箍咒,倒不失是一種切合實際的辦法。人的覺悟有高低,信仰有差異,如果你不認同崇高理想,不能無私奉獻社會,至少不要去巧取豪奪、貪占不義之財。這樣,一般幹部不違法亂紀,優秀幹部能無私奉獻,倒是比存在著違法亂紀現象對社會的影響還要好。
(三)在教育內容的選取上,將能撼動人們心靈的事例同崇高的理想教育和平實的話語結合起來,提高教育活動的實效性。單就教育內容來說,假大空虛的說教歷來不被人們所接受。理論界曾強調要用崇高理想信念激勵人,先進事跡鼓舞人,朴實道理打動人。這三者是相互補充,不可偏廢的。但現實中我們卻沒有處理好這三者的關系,往往是崇高的理想教育多於朴實的話語;高大全的人物多於血肉豐滿的人物。這些問題「文革」中更是走向了極端,致使其負面影響至今還未消除。我們必須改變將三者分離,以及語言空洞、形式枯燥的做法。在利用道德模範教育人的時候,不要人為的拔高這些道德楷模的言行,同時也不要忽視我們身邊的英模人物的教育作用。在用崇高的理想激勵人時,切忌不分對象、簡單灌輸。要讓先進分子首先樹立牢固的共產主義理想和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以此帶動普通群眾提高覺悟。在此基礎上,不要忘記用朴實的道理打動人。在道德教育活動中,樸素的道理更耐人尋味,更能實現心靈的對接。例如,漢丞相蕭何對錢財的認識是何等的透徹明白,讓人不得不頷首贊嘆!漢朝建立後,很多大臣都忙著購房買地,惟有丞相蕭何無動於衷。好多人不明白、不理解蕭何的想法和做法。有人問他:滿朝文武大臣都忙著購房買地,丞相為什麼一點行動也沒有呢?蕭何回答說:我買那麼多房產田地干什麼?現在的這些已經足夠用了,如果說多買了留給子孫後代,更是大可不必,子孫如果象我,不用我買他們也會有;子女如果不象我,你就是買的再多他也守不住。事實不就是這樣嗎?封建帝王把江山都留給子孫了,有些不能守成的後代不是照樣丟了嗎!清朝第一代醇親王奕譞從另一個角度也總結了一條耐人深思的道理,他告誡後人說:「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財也少,產也少,後來子孫禍也少。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少膽也小,些微產業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這樣透徹明白的道理也許不如遠大理想那麼耀眼,但其蘊含的哲理是人們無法否認的,也是人們沒有理由拒絕的。因此,在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不要忽視了用樸素的道理引導人們特別是領導幹部算好「政治帳、經濟帳、家庭帳、平安帳」,使廣大幹部時時保持一顆平常心,增強修身養性的自覺性,逐漸培養自己的高尚品德。
三、採取必要措施構築正義網路,用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影響、帶動公民提高道德素質
現代社會人際關系就像一張網,這張網的道德功能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傳遞性,在關愛、互助的環境下,你助人為樂,我見義勇為,你關心我,我幫助你,社會相互傳遞著正義的力量,人們的道德品質就會變得越來越好,良善的環境很快就形成了。在良善的社會環境中人性的優點會被催生和放大;相反,在冷酷自私或惡勢力盛行的情況下,人性的優點會被壓抑,特別是當見義勇為而又被人冤枉的情況下,人們就會壓抑、隱藏自己良善的一面。壓抑、隱藏的結果則會導致人情冷漠,見義不為,見危不助,甚至以怨報德,這樣人際關系就會降溫結冰,人性中自私、陰暗甚至是邪惡的東西就會肆虐。因此,構築正義網路,傳遞正義力量,傳遞人間溫情,是保護人們的良知,促進公民道德覺悟提高的重要措施。
(一)要讓公眾認識「人人都是正義網路上的扣結或環節」,自覺構築社會正義之網,影響、帶動公民道德素質的提高。社會道德環境是公眾的集體生活環境,也是公眾集體創造的生活環境。在共同的社會環境下,人們的利害關系是相通的,今天面對別人遭遇無助、邪惡、欺凌、攻擊時,如果你因為害怕報復而採取明哲保身的做法,或逃避、失語,或集體陷入冷漠,這樣做雖然不會惹火燒身,避免了一時的侵害或麻煩,但卻犧牲了社會道德環境,犧牲了個人的長遠利益。結果必然是,當明天你受到傷害、遭遇危險時,大家也都為自保而採取逃避行為,明天受到傷害的就是你。正義的網路或鏈條是由大家共同構築的,每人都是正義網路或鏈條上的環節或扣結,保護他人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別人也會向你伸出援助之手。設若因為我們為一己私利或一時私念而破解了社會正義網路或鏈條上的扣結,那麼,正義網路或鏈條就會破損,以至最後因破損而盪然無存,致使人人都成了孤立無援的個體,人際關系缺乏應有的信任、溫暖和必要的援助。結果是正義形不成力量,反被邪惡所震懾,最終只能是任由邪惡勢力欺凌、宰割。所以,千萬不要因為我們的一己私利或一時私念,而破解了全社會的正義網路和鏈條!
近年來,有些人躲避施救、見義不為就是破解正義網路的行為,是自私和短視的表現,雖說「彭宇案」為人們的這種行為提供了看似合乎邏輯的理由,但「小悅悅事件」卻讓人毛骨悚然,更讓人警醒!我們再也不能為自保而無視他人的遭遇了!構築正義網路是每個人的共同責任。
(二)政府部門、特別是執法部門要加大懲惡揚善的力度,以此來支持構建社會正義網路,影響、帶動公民提高道德素質。保護人們的良知是構築正義網路的基礎性工程,而保護人們良知的最好辦法就是加大懲惡揚善力度,即通過「揚善」來喚起人們的良知,通過「懲惡」來保護人們的良知。
「懲惡揚善」既要求社會組織對正義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支持和大力褒揚,更要求政府部門、特別是執法部門為好人撐腰壯威。「揚善」要真正「揚」起來,要讓全社會都羨慕英雄和正義的維護者。要讓見義勇為、見危互助者切實感受到社會給予他們的榮耀和尊重,要讓他們因自己的善行而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經濟實惠和政治榮譽。對那些不畏強暴,敢斗、善斗邪惡的好人,社會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對他們及其家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要給予充分的保障。對在勇斗歹徒時受傷或犧牲的英雄和他們的家屬要給予優厚的經濟援助,在本人和子女生活、就業問題上要給予充分的照顧,使他們無後顧之憂。不但如此,還要使他們在社會上處處有光榮感、神聖感、使命感,使社會成員願意效仿他們。這樣才能使見義勇為、見危互助行為獲得廣泛的社會認同和支持,良善行為才能發揚光大。
「揚善」的同時要堅決「懲惡」,就是要對邪惡勢力予以堅決嚴厲地打擊,絕不姑息縱容。「懲惡」是消除見義勇為者後顧之憂的主要措施,是支撐正義網路的堅強「支柱」。如果沒有這一「支柱」的支撐,就會使好人長期蒙受邪惡勢力的欺凌,結果只會助長奸人的威風,滅好人的志氣。現實中正是因為執法部門懲惡不嚴,措施不到位才導致惡勢力甚囂塵上,導致人們因懼怕而自保,因自保而麻木和冷漠的。其實,人們在感嘆正義缺失的時候,並不是人們的良知真的丟失了,而是大多數人有後顧之憂,致使人們面對邪惡時往往缺乏足夠的勇氣斗。因此,當今之計,執法部門一定要加大懲惡力度,強化懲惡措施,為良善之人撐腰壯膽,讓惡人無生存空間。加大懲處力度,就是要讓不法分子產生畏懼心理,讓他們抬不起頭,見不得人,杜絕他們再次攻擊傷害別人。「懲惡」要務盡、務嚴,不嚴不足以威懾歹徒,不嚴不足以戒效尤,不嚴不足以消除人們對歹徒的畏懼,也就不足以支撐正義的網路。
四、構建健康的社會道德評價監督機制,促進公民道德素質的提高和社會風氣的改善
道德評價,是依據一定的道德標准,憑借社會輿論和人們的內心信念,對個體或群體的道德行為作出善與惡、道德與不道德的價值判斷,進而對高尚的道德行為進行充分的宣傳和贊美,對不道德的行為給予有力的揭露和抨擊,以達到「褒善貶惡」、「揚善抑惡」的目的。道德評價行為是加強道德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通過道德評價,可以在全社會形成一種講道德者受人尊敬、褒揚、揚眉吐氣,不講道德者遭人唾棄、譴責、自慚形穢的輿論氛圍。這樣可以促進公民提高識別善惡的能力,增強人們倡行良善、甚至是改惡從善的自覺性,促進整個社會風氣的改善和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
(一)領導幹部不但要做道德君子,更要做鞭撻邪惡、維護社會良善的守護者。領導幹部的特殊地位決定了他們是引領社會風尚的主導力量。孔子曾針對為官從政者的道德影響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古語還說,官員之德如風,百姓之德如草,草隨風行,官員修德方能正世風。現實中廣大群眾正是以身邊領導幹部的道德觀念和實際行動作為價值標准來評判社會道德行為的,也是根據這種評判來選擇自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當前,道德建設領域出現的某些問題,與黨員幹部隊伍、特別是領導幹部道德建設滯後以及少數幹部道德滑坡有很大的關系。實踐證明,領導幹部道德比較高尚的地區和單位,一般都風氣好、人心齊、事業順、成績大。因此,只有加強領導幹部的道德建設,使黨員領導幹部真正做到「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才能引領和帶動社會道德風尚進步,促進全民族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躍上新台階。
領導幹部不但要做道德君子,更要做鞭撻邪惡行為、維護社會正義的守護者。在政治生活領域,領導幹部要帶頭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倡樹良好的工作作風。在社會生活領域,領導幹部要敢於擔當社會責任,做到善惡分明、嫉惡如仇,敢於蔑視、批評、鞭撻邪惡,帶頭維護社會良善,做人民大眾的「護法使者」。
在構建優良的道德評價機制的過程中,領導幹部不但要積極對社會道德現象進行評判,同時更要虛心接受來自於群眾的評判和監督。對群眾的批評監督要本著和善的態度接受,不打擊,不報復,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群眾才敢於對領導幹部進行道德評價,由此帶動整個社會建立起健康的道德評價氛圍,促進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
(二)培育群眾勇於擔當的道德責任,引導公眾積極參與對社會道德現象進行褒揚與批評,創造健康的社會道德評價環境。近年來,有人因為怕擔風險,不但在行動上缺少相互救助,而且在言論上也逃避對邪惡或缺德行為的揭露和批判,奉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處世哲學,幻想著獨善其身或置身事外,導致社會上越來越缺少正常的道德評價氛圍,越來越缺少講真話的勇氣,越來越缺少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環境,人們不願公開面對面地評論別人的是非,更鮮有下級批評上級、群眾批評領導的現象,特別是缺少應有的揭露、譴責和抨擊行為,嚴重地銷蝕了社會道德風尚中正義的力量。在這些社會現象中,最突出的是因為害怕領導或老闆打擊報復而不敢指正其錯誤的行為。面對領導或老闆的失德、缺德行為,甚至是違法行為,有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的甚至成為脅從,充當打手。這些不辨是非,盲從上級命令的行為,嚴重的傷害了基層群眾的感情,導致社會不同群體之間的隔閡,造成人際關系冷漠,阻礙良好社會道德風氣的形成。
鑒於上述現象的存在,我們必須培育公眾勇於擔當的道德責任,創造道德評價的健康環境。要讓人們明白,僅僅設想置身事外或獨善其身是不夠的,也是做不到的,結果必然是導致社會道德環境的整體下滑。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做勇於承擔道德責任的高尚者,不但要確保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准則,確保自己做到見義勇為、見危互助,還要勇於對社會現象進行道德評價,形成強大的輿論監督氛圍,促進全體公民反思、審視、矯正、糾偏自己的道德行為,促進公民道德素質的提高。
面對領導和老闆,堅持服從不盲從,在領導和老闆犯錯誤的情況下,要敢於指正領導和老闆的錯誤,即便不能指正錯誤,起碼也不能充當錯誤決策的執行者。我國傳統名劇《秦香蓮》中有個情節講,陳世美嚴命家將韓琪去追殺秦氏母子,但當韓琪得知真相後,終以惻隱之心戰勝了利害計較,放走了秦氏母子。韓琪身上體現的「從道不 從君」與「不受亂命」的道德責任觀,是我們這個社會迫切需要、急切呼喚的高尚道德品質。只有培育並確立公眾這種勇於擔當的道德責任,自覺抵制邪惡勢力或錯誤行為,才能樹正氣、興新風,促進公民道德素質的提高。
五、構建彰顯良好道德的法律制度,用制度手段矯正現實生活中的不道德行為,以法為教,引導社會風氣健康發展
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固然有賴於不斷加強自我修養,有賴於不斷加強道德教育,有賴於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同時也離不開健全的管理機制,特別是離不開彰顯良好道德的法律制度。道德規范和法律制度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它們都是規范人們行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它們在內容上相互包含、相互滲透;在功能上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具體實踐中相互憑借、相互支撐,共同推進社會風氣健康發展。鄧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就會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大家是否看到,近年來我國的司機遵規守矩的素質大大提高了。何以這樣?因為有監控錄象在實時監督,有酒後駕車要承擔刑事責任的法律約束。駕駛員的表現,與其說是因為道德覺悟的改善,不如說是受制於交通法規的強大威力。交通法規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工具,在公共生活中起到矯正公民德性的強大作用。這說明人們的很多行為習慣是在制度的約束中慢慢形成的。在加強道德建設過程中我們需要靠彰顯良好道德的法律制度來培養、塑造人們的良好習慣。離開了法律制度,將社會治理寄希望於個人覺悟與德性,則美德的施行,將僅限於少數道德高尚者,無法成為公共生活的常態。事實上,有許多公民道德規范特別是幹部道德規范直接來源於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政策、條例、規章、制度等,因而使公民道德規范的構建、踐行和維護,帶有一定程度強制力保障的特殊性。因此,通過法治手段促進公民道德素質的提高是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必須構建彰顯良好道德的法律制度,注重用非道德的辦法解決道德問題。
構建彰顯良好道德的法律制度,就是要將公民道德建設的目標、要求具體化、規范化、制度化,就是要藉助於法律制度使多樣化的道德觀念具有相對統一的、可行的評價標准和要求,使公民道德建設法制化,道德監督制度化,以法為教,強力糾正現實中的不良行為,防止道德無序行為發生,促使道德建設更具有實效性,使原本只具有「軟約束」意義的公民道德規范同時具有「硬約束」的功能。(參考網路文章)

㈨ 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則是

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則如下:
1、 從我國歷史和現實的國情出發,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
2、 為人民服務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是社會主義道德區別和優越於其他社會形態道德的顯著標志。
3、 集體主義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則,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4、 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是每個公民都應當承擔的法律義務和道德責任。
5、 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從我國歷史和現實的國情出發,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第五十三條 高等學校的學生應當遵守法律、法規,遵守學生行為規范和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尊敬師長,刻苦學習,增強體質,樹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高等學校學生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第二十四條 國家通過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紀律和法制教育,通過在城鄉不同范圍的群眾中制定和執行各種守則、公約,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國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在人民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教育,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反對資本主義的、封建主義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㈩ 公民道德修養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公民道德基本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公民道德規范主要由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公德規范、職業道德規范、家庭美德規范構成。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規范。

一、「愛國守法」是公民對國家的最首要的道德義務。

公民應當熱愛國家、建設國家、保衛國家,維護國家的尊嚴,保守國家的機密,敢於同一切危害國家利益和安全的行為作斗爭,把對國家的一切義務和責任看成是自己的天職。「守法」是公民道德的最低層次的要求。

公民應當維護法律確定的最基本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盡法律所規定的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同時,「愛國主義」體現了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公民通過愛國守法去實踐集體主義的道德要求。

二、「明禮誠信」是公民如何待人的道德規范。

在我國,無論在何種場合,無論從事什麼樣的活動,公民彼此都應該講文明、講禮貌、講誠實、講信用。我國自古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之後,國際交往日益增多,公民能否明禮,關繫到世界對我們國家的形象和文明程度的評價,

因此,「明禮」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誠信」是人與人之間交往關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它是公民道德人格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經濟活動中要誠信,杜絕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信守諾言,忠誠待人。

三、「團結友善」是公民與公民之間應當如何相處的基本規范。

每一個公民,不論民族、年齡、職業,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公民之間應該彼此團結,相互友愛,建立起一種和睦親愛的關系。現實中,對他人友善的人也必然會得到他人的友善。團結是力量的源泉。

團結、友善,關繫到一個人的前途和幸福,也關繫到民族的興旺、國家的興衰。要做到團結友善,就必須懷著友好的願望,抱著彼此平等的心理相互對待,就必須對已嚴、對人寬,就必須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然,團結友善必須是在正義原則之下的團結友善。

四、「勤儉自強」是公民對待生活、對待自身的道德規范。

作為一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勞動的義務,應當懂得沒有勤奮就不會有社會財富的道理,推崇勤勞,反對懶惰和游手好閑。公民還應該厲行節約,反對奢侈浪費和享樂主義的生活方式。

在現實生活中,公民應當自強不息,不斷進取,保持一種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凡事盡量依靠自己而不依賴他人。

五、「敬業奉獻」是公民對待職業活動的道德規范。每一個公民都要從事一定的職業,職業是公民與社會聯系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對待職業或事業要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為國家、為社會、為他人做出有益的貢獻。

(10)公民道德理倫擴展閱讀:

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一、堅持科學的態度,正確認識傳統美德與公民道德的關系。

公民道德建設是目標,繼承傳統美德是途徑。繼承傳統美德,根本上是服務於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這一目標的。在對待傳統道德問題上,全盤否定的文化虛無主義和全盤肯定的復古主義都是不科學的。

公民道德建設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傳統美德進行現代詮釋,將傳統美德中積極有益的東西轉化為現代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使其成為現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資源。

二、確立科學的方法,尊重公民道德建設與傳統美德繼承的規律。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應立足新時代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科技發展的現實,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既繼往又開來。

「繼往」意味著我們必須維護傳統美德中的精華要素;「開來」則要求我們實現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三、探索科學的途徑,將弘揚傳統美德與法治建設、社會管理相結合。

公民道德建設要注重從傳統美德中吸取養分,同時也要看到,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不僅依靠理論創新,廣泛的宣傳和教育,而且深度依賴於社會結構的轉型、法律政策的支持。

因此,應探索將傳統美德、公民道德與法律政策的深度融合,寓公民道德建設於法治建設、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提供之中,從而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撐。

熱點內容
黃驊司法輔警 發布:2025-02-05 19:26:40 瀏覽:910
怎樣用物理方法治晚上打呼 發布:2025-02-05 19:07:27 瀏覽:407
刑事司法學英文 發布:2025-02-05 17:37:59 瀏覽:903
城陽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2-05 17:37:47 瀏覽:250
法院杜雲發 發布:2025-02-05 16:57:31 瀏覽:449
這得問候南京那位法官 發布:2025-02-05 16:30:58 瀏覽:497
保安法律知識培訓ppt 發布:2025-02-05 16:22:37 瀏覽:20
法家法治國誤導 發布:2025-02-05 16:14:19 瀏覽:427
很多公司上班時間與勞動法不一致 發布:2025-02-05 16:11:11 瀏覽:900
陽泉市礦區法院 發布:2025-02-05 16:10:01 瀏覽: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