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聖棄智民利百倍道德經卷二
⑴ 絕聖棄智出自《道德經卷二第幾章
《老子》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道德經是中華文化的活水源頭,如果您對中華文化有興趣,那麼,就從道德經開始吧!
⑵ 為什麼老子要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專業)
原因如下:
1、因為老子的時代是中世時期,個時代聖賢基本等同於統治者,大家看起來都聰慧有謀,可是卻缺乏大智慧,大多數人都掛聖賢之名謀一已之利,現仁義之象而行苟且之事。
2、老子認為,統治者不應該把自己的理念強加於民眾,不應該束縛甚至是引導民眾,這樣民眾的行為才符合自然,也就是合乎道在這種社會風氣下,因此發出「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的感慨。即保持淳樸,減少慾望,摒除仁義巧智。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釋義:
極其聖明的人拋棄智謀,民利百倍;
極其仁愛的人拋棄忠義,民復孝慈;
絕高技巧的人拋棄利潤,盜賊無有。
這三種人僅做表面是不夠的。
所以下令讓那些行為體現在身上:外表樸素內心朴實,減少擁有清心寡慾。
學盡學問就不用愁了。
(2)絕聖棄智民利百倍道德經卷二擴展閱讀: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老子
⑶ 「絕聖棄智,民利百信;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是什麼意思
「絕聖棄智,民利百信;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釋義:拋棄所謂的聖賢智慧,人民將獲得百倍的利益;拋棄所謂的仁義譽名,人民將恢復孝慈的本性;拋棄貪取巧利之風,盜賊將會絕跡。
「絕聖棄智,民利百信;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道德經》。原文選段: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譯文:
把頭腦中的權威概念消滅掉,讓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觀點,拋棄自作聰明自以為正確的主觀性見解,人民將獲得百倍的利益;拋棄所謂的仁義譽名,人民將恢復孝慈的本性;拋棄貪取巧利之風,盜賊將會絕跡。
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朴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3)絕聖棄智民利百倍道德經卷二擴展閱讀: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老子試圖把辯證法的思想運用於社會治理。在第十九章,老子提出「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本章則針對社會病態,提出治理的方案。在前一章里,老子說「智慧出,有大偽」。
因而在本章主張拋棄這種聰明智巧。認為「聖」、「智」產生法制巧詐,用法制巧詐治國,便成為擾民的「有為」之政。拋棄這種擾民的政舉,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實的利益。本章中,許多本子引到「少私寡慾」結束,把「絕學無憂」作為下一章的開端。
⑷ 道家思想的從「絕聖棄智」到「絕智棄辯」
第十九章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絕偽棄慮,民復季子。
此三言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視素保朴,少私寡慾。
絕學無憂。
譯文:
窮盡智拋棄辯,民利百倍;
窮盡巧拋棄利,盜賊無有;
窮盡偽拋棄慮,民復季子。
這三句話把它作為使用不夠。
所以下令讓其體現在自身:看透本質抓住原本,減少自私清心寡慾。
學盡學問就不用愁了。
理解: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對己。人的大腦需要充分開發,並且要從小循序開發,經歷磨煉懂道理,並應該把充分開發的大腦持久的用於推動社會進步和改善自然社改善會等工作上來。如果能把知和智以及其反面,在自己的腦中窮盡,那麼人與人之間就容易達成共識,相互理解,大家自由探討,不會為了自以為的知而只為自我辯護,也就是棄辯,人人純朴友愛,專心於自己的興趣領域,並有所成就。每個人都分享成就,那麼社會就會極大繁榮,社會中的每個人就都會享受到這百倍的利益。要分清小善,大惡,小惡,大善的關系。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對於侯王來說,絕盡技巧,精益求精,拋棄利,把巧分享出來,為整個社會謀利,那時社會每個人都可以學喜歡的技巧可以生活,賺的錢都是良心的,又有嚴明的法度,管理層不為自己謀私,社會風氣就會進步。那社會也就不會有變態的貧富差距。人們也就不會競相追逐謀取私利、不會坑蒙拐騙、不會盜竊,社會也就不會動盪。棄利才能創造大利。不以利為利。
絕偽棄慮,民復季子:對人。識別別人乃至社會所有的偽詐,自己做到至真至誠,民眾就會成為小孩子。欲生於性,慮生於欲。背生於慮,爭生於背,黨生於爭。思慮帶來一系列的後果,由於思慮,人產生倍(通「背」)反之心,有了背反之心,則會產生人與人之間的爭斗,人與人之間的爭斗會產生朋黨,而朋黨直接危害社會與政治。對人用慮不僅造成自我感情的「心偽」,還會造成人的行為上的「人偽」,造成隔閡,而這些都是對人的本真狀態背離。「偽」不止於假,而是人為了達到某些目的故意偽裝的。
比外表的偽裝更恐怖的是內心的偽裝,偽裝意圖。成語「披著羊皮的狼」用偽裝成羊的狼來比喻外表和善,內心或行為惡毒的人。內心惡意的「偽」會在部落中造成沖突並且威脅部落的生存,他們就寫下了「絕偽」的條例,要徹底看透偽,要說出自己的真實意圖。
可是人都是有頭腦的。為了避免被再次坑害,受過坑害的人都會在心裡防備別人。心裡的防備就是慮,憂慮。憂慮是一種恐懼,恐懼使生活變得非常痛苦。這種痛苦的源頭就是沒看清「偽」,所以老子說:要徹底看透別人的偽,要讓自己變得坦盪真誠。
把這三句話作為指導思想來寫文章還不夠,所以命令這三句話在踐行(或作文)的時候要有出發點:
視素保朴:要看到事物的本色,抓住其原本本質。把握事物的本質。認識由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誠誕生了真理,真理誕生了宇宙。
少私寡慾:不要總想著自己,要為天下。減少慾望。
如果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做到,那每個人學盡自己領域的學問,就沒有憂愁了。
⑸ 《老子》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該怎麼解釋
事實上,老子恰恰相反是反精英的
在老子那個時代聖賢基本等同於統治者
老子認為,統治者不應該把自己的理念強加於民眾,不應該束縛甚至是引導民眾,這樣民眾的行為才符合自然,也就是合乎道
那個絕就是舍棄的意思
你這個解釋不能不說是說不通,不過所解釋出來的老子是於我們這個社會普遍意識里的老子是不合轍的
也就是說,不符合老子的一貫思想
老子這段話和「天地不仁」應該是有延續性的而不是相悖的
理解一個哲學家也應該總體上找准了方向,而不是斷章取義的發揮創造性
話多了點,還請見諒
⑹ 絕聖棄智 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出自道德經幾卷
出自 《老子》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⑺ 老子說絕聖棄智,絕聖為什麼要棄智
絕聖棄智:是指不要用世間的小聰明。小聰明是指世間的名言概念分別,世人均是用這概念來分別和認識事物,這些都屬於小聰明。
什麼是大智慧?就是直接認識事物本質的智慧。這裡面沒有概念名言,沒有聖人,也沒有凡夫。
那錯覺圖來說事。
這張圖上,A格和B格的顏色,是相同的,還是不同的?
答案是:完全相同!是的,非常的不可思議。
所以,絕聖棄智,說的就是如何回歸真實的方法:讓我們的心,在面對一切境界時,都能如其所是的呈現,而不是落入到種種概念名言分別這種世間的小智之中。這種境界,道家就稱之為「天人合一」。心與境界,完全地貼合在一起。現代人稱之為直覺,或者靈覺。
一旦擁有了這種體察事物本質的直覺大智慧,那麼,世間的種種概念名言分別的小智慧,唾手可得。如同一顆樹紮下了根,何愁沒有枝梢末節呢?
這種就是修行,道家稱為返樸歸真,顯然是需要長時間投入功夫的。
⑻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這句話出自哪裡
樓上錯了!!出自 《老子》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綠色通巧棄利,盜賊無有。」
現在通行的解釋是這樣的:「棄絕最高學問和淵博知識,有利於民眾百倍.棄絕仁義,民眾才會恢復慈孝.棄絕奸巧投機,才沒有盜賊.」.我看不妥,這樣解釋是對其嚴重的誤解,是要害人的.其誤就在」絕」字上,我個人的認為「絕」字的解釋應和《勸學》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的「絕」字同義.是要人人成聖,人人成仁,人人有巧.這樣才能體現老子的真正用心.大家看呢?
"人人成聖,才能真正有利於民眾(社會)百倍;人人成仁,民眾(社會)才會真正恢復慈孝,人人有巧,(社會)才能沒有盜賊」.在《老子》第三章就指出:盜的出現是因為「貴難得之貨」,而難得之貨就是一些人的巧作.人人都有這種巧了,那麼那些巧作就沒那麼有價值了,才能打消人的貪欲.這樣解釋才能真正體現「絕」字的含義,也是老子對人類社會的終極期望……
老子是真正理解「道」和把握「道」的人,他是希望人人都能理解這個「道」和把握這個「道」,才有了《道德經》的問世.我希望回答這個問題的人首先明白老子「道」的含義,這樣才不會誤解……
⑼ 誰能幫我解釋下老子《道德經》里的這句話
斷絕拋棄所謂的「神聖、智慧」
百姓的利益將會增大百倍
斷絕拋棄所謂的「仁德、義氣」
百姓到會變得守孝懷慈
斷絕拋棄所謂的「技巧、利益」
盜賊也就不會再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