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型法治國
1. 國家,市民社會與法治的第四章讀後感
《國家、市民社會與法治》讀書筆記
國家、市民社會與法治》:法治的根本之義在於權力的制約和權利的保障。《國家、市民社會與法治》把法治放在市民社會和國家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去考察,指出國家與市民社會的互動關系構成了法治的基礎和界限,並以此對中國法治的建設進行了系統的理論設計和解說。
法治文化是指從一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歷史和現實的環境中生長出來的,經過長期社會化過程而相對穩定地積淀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即一個國家地區、民族、社會對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包括人們的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法治思想、法律價值取向等內容。法治文化是法治的"靈魂",是法治社會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和諧社會是黨和國家在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審時度世、科學論證而提出的重大時代命題。這一命題具有深刻的內涵,可以集中表述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法治社會是和諧社會的第一內涵,也是和諧社會建設的保障。
一般講,法治所體現的一種依法辦事的良好社會狀態至少應包括這樣一些內容:一是這個國家要具備完善而良好的法;二是這種法要得以普遍而自覺的遵守;三是已建立健全完備的使這種法得以正確適用與遵守的國家權力機構體系,而且這種權力體系是以權力的互相制約、監督為前提條件的。法治就是在法及其司法體制健全的情況下,在完全地服從於和體現了社會的整體利益與群體意志的前提條件下,能最大限度而充分地發揮個人的意志與行為的自由的一種社會狀態。
在明確了法制與法治的基本含義之後,就會看出二者有許多區別。諸如法制所講的法主要指靜態的法的規則及其體系,而法治所講的法除靜態的法的規則及其體系之外,還包括動態的立法、司法、行政執法以及守法等活動;法制所講的法律制度既可以是好的、民主的法律制度,也可以是不好的、專制的法律制度,而法治所講的法律制度單指良好的、民主的、能使法得以正確適用和普通遵守的法律制度;法制社會中的法與民主的關系既可以是與民眾的意志相統一、體現了民眾意志的法,也可以是與民眾相對立、是統治者統治民眾的工具的法,而在法治社會中法完全體現的是主權在民、政治民主;法制社會中法對權力的規范和約束既可以是所有的人和一切國家機關,也可能是在法的約束和規范之外仍然存在著一個至高無上的權力獨裁者或權力機關,也就是說法制並不必然地排拆人治。而法治社會中法對權力的約束和規范卻是完全的、絕對的,包括一切的權力機關和所有的個人,法治必然地排拆人治,法在法治社會中至高無上,除此之外不存在絕對的個人或權力機關的至上權威,而且所有的國家權力都予合理配置和劃分,並相互制約。
在經過上述簡單分析之後,就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在現代社會條件下,需要的是法治,而不是單純的法制。法制可以存在於奴隸的、封建的、資本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任何的社會形態之中,而法治只能存在於民主政治的社會形態中。因此,我國現在所提倡和努力建立健全的是現代意義上的依法治國和法治國家。
法治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從她的理論基礎之中可以得到一些說明。法治與人治截然對立,她強調社會中單個的所有的人的自由、獨立與平等,反對迷信和個人崇拜。法治堅決反對社會中存在著無與倫比的智慧超群、道德高尚的聖人賢哲,強調群體的智慧和道德高於個人。既強調和尊重個體的自由、獨立與價值,又以群體的意志對個體的行為加以有效限制為基礎。顯然,她遠遠優越於以個人專制獨裁為根本特徵的人治。法治的基本原則以良好的法的制定與遵守以及確保法的適用與遵守的完善的國家權力機關體系的存在為主要內容。要實現這一原則,達到法治的目標,尚需付出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然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我國的建立健全,卻已是必然趨勢。
2. 治法治國,治公民還是維護公平合法權益
法治精神是推動法治化進程的源動力,是一種可以沉積的民族文化。中國有著幾千年的專制傳統,卻沒有民主法治的文化遺產,從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演繹下來的中國現代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重人治輕法治的封建殘余,如果再不強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無從談起,法治國家就難以實現。現代學校教育的系統性、有組織性、規模性和科學性等顯著特點,使現代學校法制教育在培養受教育者的法治精神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通過學校法制教育,向社會輸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社會成員,就能使整個社會逐漸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環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為最終實現法治國家奠定堅實的基礎。
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民主法制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國民素質的提高,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民主與法制的推進,都寄希望於廣大的青少年。為推進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的深入開展,全社會都應當行動起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
法治精神是推動法治化進程的源動力,是一種可以沉積的民族文化。中國有著幾千年的專制傳統,卻沒有民主法治的文化遺產,從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演繹下來的中國現代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重人治輕法治的封建殘余,如果再不強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無從談起,法治國家就難以實現。現代學校教育的系統性、有組織性、規模性和科學性等顯著特點,使現代學校法制教育在培養受教育者的法治精神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通過學校法制教育,向社會輸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社會成員,就能使整個社會逐漸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環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為最終實現法治國家奠定堅實的基礎。
3.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公民怎樣做
作為普通公民,我們能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做點什麼?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後公布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三大方面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了重要闡述。
法治,是現代文明的表現,是一個國家進步的標志。在崇尚法治的社會里,社會的公平、正義才能更好的彰顯,公民的基本權利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我們也才能活的更加有安全感。然而,作為一名普通公民,我們能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做點什麼?
首先,必須深扎「公民」思想。比起「老百姓」,我們應更加習慣於被稱作「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傳統思想里,我們習慣於將普通公民和國家公職人員分別稱為「老百姓」和「官員」,官員高高在上,老百姓「嗷嗷待哺」,長此以往,官員有了特權思想,老百姓自怨自艾。因此,我們必須擺脫傳統的隱藏在人們內心的「等級」思想,樹立現代公民思想。不管是普通公民還是國家公職人員,大家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平等的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所賦予我們的每一項權利與義務,沒有人可以踐踏她,凌駕在她之上。
其次,要培養「法治」思維。它要求我們將法治的各種要求運用到認識、分析和處理問題中去,採用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培養「法治」思維,一方面要求我們認同和崇尚法律,特別是憲法在國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還要求我們有「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想。
最後,要善於用法律武器維護公眾利益和自己的合法權益。這就要求我們學法、知法、懂法,然後用法。而不是遇事找關系、遇事動拳頭。我們要做文明的現代公民,懂得最好地保護自己,同時為營造良好的社會秩序出一份力。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吧!
4. 談談如何重建公民文化以及建立法治國家
馬克思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謂的公民文化和法制國家只有解決平民百姓的溫飽才有資格談文化、法制、公平。當基本的這些解決了,國家需要的是一個相對民主、相對法制、相對公平和健全的體制。一個國家、政黨、政府如果不能為公眾提供一個向上發展的機制,那麼也無法談其它。只有國家做了作為國家應該做的事、應該承擔的責任。一個社會相對穩定,教育、醫療、就業…社會每個成員都承擔相應的責任與社會層次,才能談公民文化與法治國家。用法制-法制-人治!
5. 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是什麼時候寫入憲法的
中國現行憲法,即八二憲法,為了體現保障公民權利的原則,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放在「國家機構」之前,改變了以往放在「國家機構」之後的慣例。雖然只是次序的調整,但它反映了法治國家一個基本原則———公民權利優於國家機構的權力,保障公民權利是建立法治國家的前提,國家機構是用來保障和實現公民權利的工具。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還特別把「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我國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1989年9月,江澤民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就鄭重宣布:「我們絕不能以黨代政,也決不能以黨代法。這也是新聞界講的人治還是法治的問題,我想我們一定要遵循法治的方針。」在黨的十五大上,江澤民明確提出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將過去「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提法,改變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極其鮮明地突出了對「法治」的強調。
1997年9月召開的中共十五大提出的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其作為憲法的第五條第一款。這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破天荒的事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國方略的重大轉變。
中共十六大合乎邏輯地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正是中央對這一問題長期思索的結果,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著眼於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現實需要: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黨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還把依法治國作為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項基本內容。
6. 從公民政治參與的角度,說明公民應怎樣積極參與建設法治國家
①堅持權復利與義務統一的原則制,依法行使政治權利和自由,自覺履行政治性義務,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
②不斷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增強公民意識和法治觀念,努力實踐,提高參與建設法治國家的能力。
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依法有序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做建設法治國家的參與者和推動者。
7. 以法制國」,與「依法治國 有什麼不同!
前者,法律是治國者的工具,他們可以置身其外;後者,治國者也與平民一樣必須受法律的約束。
8. 什麼是法治國家
法治國家是與專制國家相對立的,法治國家是依法治國而形成的理想狀態。
長期以來,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不懈探索。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和目標,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對推進依法治國作出重要部署。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也是總結歷史沉痛教訓後的明智決策;是新時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保證,因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可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而是具有豐富的實質內容,其基本要求主要表現在法律完備而良好、法律權威、法律有效實施等方面。
9. 公民應該怎麼積極參與建設法治國家
生活在法治國家裡,我們既要學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維護國家利益,依法歸范自身行為。同時,作為依法治過的主體,我們還應該行使我們的參與、支持和監督的權利,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法治建設邁上一個新台階。
10. 法治國家的相關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僅需要制定完備的法律制度,而且需要使這些法律制度為廣大公民接受認同並遵循運用。黨的十七大強調,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
公民意識是公民對自己在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和法定權利義務的認知、情感、態度和行為的統一,加強公民意識教育能為社會主義法治中國建設提供堅實的思想理念支撐。因此,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應大力加強包括權利義務、民主法治、道德文明意識教育在內的公民意識教育。
權利義務意識是公民意識的核心內容,在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中體現為公民對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的認知與履行,體現為權利與義務的有機統一。公民不僅可以積極伸張和行使法律賦予的各項公民權利,同時必須進行自我約束和限制,積極履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權利義務意識不是權利和義務觀念的簡單綜合,而是公民對國家生活與社會生活中權利義務關系的價值評判及規范化認同。這種價值評判和規范化認同,能夠促進公民對法律規則內在價值的認可,培育公民自覺的守法意識和用法行動。
法治國家以權利和義務雙向作用機制來調整和規范社會生活和人們行為。維護公民權利,是國家與法存在與發展的邏輯基點和正當性理由,而敦促公民履行義務則是國家與法存在與發展的重要前提。適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需要,加強公民的權利義務教育,一應堅持以人為本,實施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教育,在注重啟發、引導公民依法享有和行使公民權利的同時,強調公民必須依法履行自己的義務;二應借鑒現代教育理念,實施認知與能力相統一的教育,在增進公民對自身權利義務認知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公民維護、行使、伸張自身權利的能力和積極履行法定義務的自覺性。
民主法治意識是公民意識的根本內容,在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中體現為公民對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認同和維護,體現為民主意識與法治意識的高度統一,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的有機統一,知法、懂法、用法的有機統一。在現代社會,民主法治意識意味著公民主動依法參與和監督國家法律事務和公共事務管理,內在認同和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
依法治國作為中國的基本治國方略,意味著對公共權力的有效監督和公民權利的切實保障。民主是法治的前提,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民主與法治有機統一構成法治國家的政治基礎。加強民主法治教育,提升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識,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政治保障。一方面,應積極完善公民參與立法、監督執法和救濟於司法的法律制度,暢通公民參與法律事務和公共管理的渠道,增強公民參政議政和投身法治國家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另一方面,應大力開展全民普法教育,在加強法律知識教育的同時培養公民的法律觀念。
道德文明意識是公民意識的重要內容,在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中體現為公民對維護社會秩序與文明、調整人們之間關系的一系列道德規范與文明標準的自覺遵守與維護。在現代社會,良好的道德文明意識是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價值規范。道德文明意識意味著公民通過理性認知,實現文明價值和道德信念從直覺和良心的自在狀態向原則和規范的自覺狀態邁進,不斷提高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質。
加強公民道德文明意識教育,提升公民個體和整個社會的道德文明素養,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中國的重要任務。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公民道德文明意識教育中占據著統領和支配地位。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和主導,公民道德文明意識教育就會迷失方向、失去根本。應提倡公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努力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自覺踐行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和文明標准;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弘揚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倡導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培育公民道德文明意識,全面提高公民道德文明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