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道德的詞
❶ 道德的四字詞語
德才兼備 德高望重 拾金不昧 助人為樂 默默奉獻 大公無私 堅貞不屈
勇往直前 尊老愛幼 見義勇為 樂善好施 舍己為人 品德高尚
❷ 描寫道德的成語
愛民如子 舊時稱贊某些統治者愛護百姓,就象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
出處:《禮記·中庸》:「子,庶民也。」漢·劉向《新序·雜事一》:「良君將賞善而除民患,愛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若地。」
愛人以德 愛人:愛護別人;德:德行。按照道德標准去愛護人。泛指對人不偏私偏愛,不姑息遷就。
出處:《禮記·檀弓上》:「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敗德辱行 敗壞道德和操守。
敗化傷風 指敗壞社會道德風氣。
出處:參見「敗俗傷化」。
敗俗傷風 指敗壞社會道德風氣。
出處:參見「敗俗傷化」。
敗俗傷化 指敗壞社會道德風氣。
出處:《漢書·敘傳下》:「侯服玉食,敗俗傷化。」
秉節持重 保持節操,謹慎穩重。
出處:《後漢書·伏湛傳》:「[伏湛]遭時反覆,不離兵凶,秉節持重,有不可奪之志。」
不撓不折 不彎曲,不屈服。形容節操剛正,意志堅強。
出處:宋·劉炎《邇言》:「夫觀錢塘江潮,猶猛士之肝膽決裂,義士之怒發沖冠。觀仙都天柱,猶直臣之氣,不撓不折,社稷之佐,拓地擎天。」
才高行潔 才智高超,操行純潔。
出處:漢·王充《論衡·逢遇》「才高行潔,不可保必尊貴,能薄操濁,不可保必卑賤。」
蒼松翠柏 蒼:青色。翠:青綠色。指四季常青的松柏。比喻具有高貴品質、堅定節操的人。
出處:清·蕭執中《勉縣定軍山武侯墓楹聯》:「古石幽香名士骨;蒼松翠柏老臣心。」
草靡風行 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同「風行草偃」。
草偃風從 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同「風行草偃」。
草偃風行 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同「風行草偃」。
出塵不染 比喻身處污濁的環境而能保持純潔的節操。
出處:宋·周敦頤《周濂溪集·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
大節不奪 大節:臨難不苟的節操;奪:喪失。指面臨生死關頭,仍不改變其原來志向。
出處:《論語·泰伯》:「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大逆不道 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違反封建道德。舊時統治階級對破壞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漢書·楊惲傳》:「為妖惡言,大逆不道,請逮捕治。」
導德齊禮 指用道德誘導,用禮教整頓,讓百姓歸服。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蹈節死義 蹈:履行,實行。堅守節操,以身殉義。
出處:《晉書·元帝紀》:「惟有蹈節死義,以雪天下之恥,庶贖斧鉞之誅。」
道存目擊 一個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養,人們只需一接觸便能感受得到。
出處:《莊子·田子方》:「子路曰:『吾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見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
道德文章 指思想品德和學識學問。
出處:宋·辛棄疾《漁家傲·為余伯熙察院壽》:「道德文章傳幾世,到君合上三台位。」
道高德重 道德高尚,很有威信。
出處:艾蕪《回家》:「水元伯伯打發人來叫丁永森到他家去坐,丁永森知道定是講這件不愉快的事情的,但因為水元伯伯是這村裡道高德重的人,沒法子違反他的命令,就只好硬著頭皮去了。」
道義之交 交:交情,友誼。有道德有正義感的交往和友情。指互相幫助,互相支持的朋友。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三十八回:「道義之交,只此已足,何必更為介介。」
德薄才鮮 自謙道德修養不足,才能薄弱。
德高望重 德:品德;望:聲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出處:《晉書·簡文三子傳》:「元顯因諷禮官下儀,稱已德隆望重,既錄百揆,內外群僚皆應盡敬。」
❸ 有什麼關於道德的經典詞
《老子》第四十九章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沒有固定不變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為意志。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對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對待他。這樣天下人的品德都善良了。誠信的人,我以誠信對待他;不誠信的人,我也以誠信對待他,這樣天下人的品德都誠信了。
❹ 關於道德的詩詞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
【出處】宋·蘇轍《盛南仲知衡州》
【講解】正:使端正。意思是:從來沒有過自身品德行為不端正卻能使別人端正的人。
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 【出處】《禮記·中庸》
【講解】塗:同"途"。意思是:君子遵循待人處事不偏不倚、不過頭也無不及的原則前行,如在半路上停止不前(就不能算是君子),我是不會停止自己前進的步伐的。
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聖學。 【出處】明·高拱《本語》卷三
【講解】去除一點利己的私心,就等於從聖人身上學得一點好品質。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出處】《論語·季氏》
【講解】患:憂慮,害怕。寡:少。意思是:不怕東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貧困而怕不安定。
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 【出處】《國語·越語上》 【講解】古代賢明的君主,不擔心他統治的人民數量不多,而擔心他們的心志行為缺少羞恥。說明統治者必須重視提高國人的思想品德素質。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講解】摩:通"磨"。倜儻(ti tǎng):卓異。意思是:古時發財做官而名譽不著的人,不知多少,只有卓異才能的人才能被後人稱頌
自立自重,不可隨人腳根,學人言語。 【出處】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
【講解】意謂人要有人格,要有獨立性,要自我尊重,不可亦步亦趨,人雲亦雲。
寧可清貧,不可濁富。
【出處】明·羅貫中《三遂平妖傳》第三回
【講解】濁:渾濁,形容卑劣的手段。意思是:寧可一生清白貧窮,不可用卑劣的手段致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處】《論語·子路》
【講解】自身言行正當,即使不下命令,別人也會跟著行動;若自身言行不正當,即使三令五申,別人也不會跟著行動。意謂領導者必須以身作則,為人表率。
善為吏者樹德,不能為吏者樹怨。
❺ 形容道德 成語
[ 德高望重 ] dé-gāo-wàng-zhòng
釋義:德:品德。望:聲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出處:《晉書·簡文三子傳》:「元顯因諷禮官下儀,稱已德隆望重,既錄百揆,內外群僚皆應盡敬。」
❻ 形容職業道德的詞語
誠實守信
(漢語詞語)
編輯
誠實,即忠誠老實,就是忠於事物的本來面貌,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思想,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感情,不說謊,不作假,不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瞞別人。守信,就是講信用,講信譽,信守承諾,忠實於自己承擔的義務,答應了別人的事一定要去做。忠誠地履行自己承擔的義務是每一個現代公民應有的職業品質。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
簡介
編輯
概念
誠實,即忠誠老實,就是忠於事物的本來面貌,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思想,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感情,不說謊,不作假,不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瞞別人。守信,就是講信用,講信譽,信守承諾,忠實於自己承擔的義務,答應了別人的事一定要去做。
具體要求
一、忠誠。如在所屬企業 1、誠實勞動 2、關心企業發展 3、遵守合同和契約
二、維護本身所屬國家、團體、集體信譽。如企業信譽和形象的樹立,主要依賴三個要素:一是產品質量;二是服務質量;三是信守承諾; 四是保守企業秘密。
現在胡錦濤主席講的「八榮八恥」中就說到:「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 。」誠實守信是社會主義新時期的需要,人人都應以誠實守信為榮。八榮八恥。
❼ 形容道德規范的成語
愛人以德 愛人:愛抄護別人;德:德襲行。按照道德標准去愛護人。泛指對人不偏私偏愛,不姑息遷就。
出處:《禮記·檀弓上》:「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度己以繩 繩:糾正,約束。指一定的道德標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為合乎法度。
出處:《荀子·非相》:「故君子之度己以繩,接人則用抴。」
禮義廉恥 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准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指封建社會的道德標准和行為規范。
出處:《管子·牧民》:「何謂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三從四德 封建禮教束縛婦女的道德標准之一。
出處:《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周禮·天官》:「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孝悌忠信 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忠於君主,取信於朋友的封建社會的應具備的道德標准。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統制顯靈救駕》:「凡遇人,只勸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正己守道 道:道德。端正自己,嚴格遵守道德標准。
❽ 「遵守道德」這個成語哪個字錯了
「遵守道德」四字中沒有錯別字。要說錯誤,就只能說錯在:遵守道德並不是一個成語。成語(chengyu,idioms)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片語或短句。「遵守道德」不是成語,只能算一個短句子。
用「遵守」造句:
1、每個人都應該遵守法律,誰也不能例外。
2、絕大多數同學都能自覺遵守紀律,打仗斗毆現象是極個別的。
3、市場競爭要遵守規則,不能採取不正當手段。
4、合理的規章制度要遵守,不合理的要改革。
5、紅燈停,綠燈行,這是人人必須遵守的規矩。
6、紀律、制度是為大家制定的,人人都要遵守,誰也不能破例。
7、每一個公民都應該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
8、人人都要遵守國家法律,不允許有特殊公民
9、行車一定要遵守交通規則,否則,出了車禍就是人命關天的事情啊!
10、遵守交通規則,防止交通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