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人權立法
⑴ 什麼是君主立憲,什麼是社會契約,什麼是三權分立,什麼是天賦人權。分別是怎麼體現的怎樣區別
君主立憲制(又稱立憲君主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是相對於君主獨裁製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實上的共和政體。君主立憲制限制了古代的帝王獨裁,變成了「王在議會,王在法下。」的主流觀點。
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用契約關系解釋社會和國家起源的政治哲學理論。又稱社會契約論。它通過把社會和國家看作人們之間訂立契約的結果,來說明政治權威、政治權利和政治義務的來源、范圍和條件等問題。
三權分立(checks and balances)亦稱三權分治,是西方民主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則。治上的三權分立指:司法權、行政權和立法權的相對獨立。在美國,行政權指政府,立法權指國會的上下議院制度,司法權指法院。三權分立很好的實行了「憲政」的主旨思想。實現了依憲治國的目的,也是法治國家的根本面貌。
天賦人權一般指自然權利,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權利,並不限由法律或信仰來賦予。
⑵ 簡述洛克的天賦人權說
人權概念的最終鑄成得力於早期的資產階級。他們為了自由地發展他們所渴望的資本主義經濟,在同封建統治者進行斗爭的過程中打出了人權的旗號。他們以自然權利和社會契約論為基礎,提出了系統的自然權利學說。按照他們的理論邏輯,既然本性乃是自然,那麼本性權利就是自然權利,自然權利就是本性權利。而且,這種權利是與生俱來的,它是由自然法這個終極的權威來規定和支持,是不可剝奪的。既然本性是人所共有的,而且表現了人之作為人的基本規定,那麼本性的權利就是人所共有的,所以自然權利或本性權利就是人權。根據社會契約論,當人們根據自然權利而且是帶著自然權利進入國家狀態時,即使人們向國家或政府讓渡出自己的全部自然權利,人們仍保留著讓渡其自然權利的權利,國家和法律的職能在於保護自然權利的實現。英國思想家洛克和法國思想家盧梭借鑒和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對人權理論作了進一步的總結和修正,並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如,洛克就認為,天賦的人權包括平等權、生存權、自由權和財產權,個人人權高於一切。這些思想家的人權思想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建立,資產階級為鞏固革命的勝利成果,普遍將人權思想表述成一些具體原則規定在憲法或法律文件中。人權保障被許多資產階級國家的立法所認可,成為資產階級國家立法的基本理論基石,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許多國家的憲法都寫入了保護人權的內容,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人權作為一項重要的法律原則,基本上是屬於國內法規定的問題。1948年制定的《世界人權宣言》已經對尊重和保護這些基本人權有了比較詳細的規定,並在序言中指出:「對於人類家庭所有成員的固有尊嚴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權利的承認,乃是世界自由、正義與和平的基礎……」上述有關人權問題的國際文件,為國際人權領域的實踐奠定了基礎,尊重人權也已為世界各國所接受和推崇。
答案補充 簡答題只答概念即可:天賦人權包括平等權、生存權……個人人權高於一切。
⑶ 人民主權與天賦人權的區別
人民主權是制定的,天賦人權是與生俱來的。
人民主權是統治和非統治階層集體人權,是最高級政治權力。統治階層的制憲權來原於人民主權,政黨的民主參選人差額提名權來自統治階層;民眾選舉權來源於人民主權,民主的立法丶執行權來自民眾委託。人民主權理念表示人民是社會主人,統治者。
天賦人權是指人普遍固有的權利,並不限由法律或信仰來賦予。源自於古希臘哲學的自然法理論。文藝復興以來,成為西方法律與政治思想的重要議題。天賦人權是天賦的、不可轉讓、不可剝奪的,是理論上存在的權利。是人所共有的、任何個體都可對蒂屬對象或社會所要求的重要利益。在當今時代,更為人偏愛的術語是較為片面的「人權」概念。
⑷ 人民主權與天賦人權的區別在哪裡原則是什麼
天賦人權又稱為自然權利,是西方政治學和法理學的一個概念,主要是指人人享有生存、發展、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而在西方政治學中,人權的核心是政治權利,是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而天賦人權的邏輯結果,就是在國家性質上的人民主權原則,即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⑸ 人民主權與天賦人權有什麼區別
1、含義不同
人民主權是指國家中絕大多數人擁有國家的最高權力。在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看來,主權是公意的具體表現,人民的公意表現為最高權力。
天賦人權意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財產的權利。
2、主體不同
人民主權即掌握在人民手中的國家主權,也可以理解為人民掌握主權的政治制度,與中國古代「民貴君輕」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處。
對個人權利做了某些限制,也只是使每個人的個人權利得到共同力量的保護;如果政府侵犯了這種權利,人民有權收回自己的天賦權利,推翻其統治,或個人有權反抗主權者。
3、局限不同
人民主權意味著國家的一切權力來源於人民的授予,國家權力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權利與自由,人民能自主、平等地參與國家權力的運轉和公共政策的形成,人民能夠共享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的文明成果,人民能對國家權力進行有效地監督和控制。
(5)天賦人權立法擴展閱讀
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國家主權實際被國際的經濟發展弱化了,跨國公司本身就成了一個跨國的集體組織單位,而國家漸趨處於依附地位,由此以國家為基礎的人民主權也就遭到了挑戰。事實上在全球化時代,國家本身的經濟主權是不可能完全具備的,時時受制於國際資本力量。
各國經濟的主導權力不在本國政府手裡,而是在控制經濟命脈的國際金融資本手裡。國家的人民主權越來越趨於名存實亡,資本主權則寄生於人民主權的名義下成為實際的人民命運操控者。
那麼就有必要更新人民主權理論,使人民主權成為真正的人民的掌控自身命運的權力。即人民主權的體現要由國家向跨國的國際產業集團轉移。實現國際的產業主權。
⑹ 什麼叫做【天賦人權】
中文習慣譯為「天賦人權」,或稱為不可剝奪的權利,是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權利,並不由法律、信仰、習俗、文化或政府來賦予或改變,是不證自明並有普遍性。法定權利是由特定的政府給予其統治下之人民,由國家的立法機構逐條訂立並編纂成為法律條文。
天賦人權在政治學和法學的思考主要集中在更高法律規則(英語:rule according to a higher law)及其衍生開的一些其他概念。更高法律規則意為只有當公平、道德和公正這些更高原則獲得滿足後,法律才可以被執行。
天賦人權來源
源於拉丁文jus nafural,應譯為自然權利;中國早年譯成「天賦人權」,後一直沿用。近代自然法學派的一個重要概念,意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財產的權利。由荷蘭的格老秀斯、斯賓諾莎,英國的霍布斯、洛克,法國的伏爾泰、狄德羅、盧梭於17、18世紀提出。
認為在國家形成之前的自然狀態下,人是自由和平等的,生命、自由追求幸福與財產是人的固有品質,也是人固有的權利。
這種權利受到自然法(人類理性)的指導與規定。格老秀斯認為,由於自然法使人得以佔有某一特殊的東西或正當地去做某些事情,使人具有了自由、財產和償還債務的權利。洛克認為,自然法規定了生命、自由和財產權利,並指導人們不侵犯他人的自然權利。
⑺ 天賦人權與基本權利的關系
天賦人權與基本權利的關系
答:人權,是指人生而就有且普遍享有的權利。它經過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天賦人權」的思想而得到廣泛傳播,並在早期的資本主義憲法中得到了體現,如法國1789年《人權和公民權利宣言》,1789年美國《人權法案》,但是從概念上看,人權主要是一種道德層面的權利,從權利的形態上看,屬於一種應然權利。它不考慮各國具體制度的現有的物質條件,僅以人性為根據,主要人所應該享有的、與生俱來的、不能被任何外在勢力剝奪和侵犯的權利。因此,人權的主體應該是普遍的人、抽象的人,不分國籍、種族、民族、宗教、性別、年齡、職務、財富、教育等外在身份的人。
但是,隨著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人權在受到各國憲法和法律保障的同時,也被同時賦予一種國內法上的「有限」地位。這首先表現在憲法和法律以保障自己本國的公民的人權為主,從而使「人權」轉變為「公民權利」。其次,關於人權的內容,作為道德和應然層面的人權的內涵是非常廣泛的,一切人所應該享有的權利都應該包括在內,但是作為憲法和法律保障的人權是較為具體和明確的,從憲法上來講,是指在人權體系中,那些具有重要地位,並為人們所必不可少的權利,即所謂的基本權利。
所以,當人權進入憲法和法律的保障范圍後,人權就由一種應然權利轉變為一種法定權利,因此可以說,基本權利就是人權在憲法上的表現形式,基本權利與人權的差別除了前面講過的主體不同和內容不同之外,還包括:(1)產生時間的不同。人權產生的時間早於基本權利。(2)表現形式的不同。人權通常以宣言的方式出現,表明其為一國或特定人群的政治主張和宣示,如《世界人權宣言》,而基本權利是獲得國家法律認可的權利,其表現形式通常是一國的憲法。(3)法律效力不同。由於人權僅為某一國家和群體的政治宣示,故其並不具備法律效力,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國基本權利內容的評價標准和體系,但並不具有法律效力和強制力。基本權利則具有法律約束力,最明顯的如德國基本法第1條第3款規定,基本權利的效力直接約束立法、行政、司法。也就是說,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是國家權力行使的准則。
⑻ 人民主權和天賦人權有什麼區別
一、人民主權和天賦人權的區別:
1、天賦人權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權利,並不由法律或信仰來賦予。
2、人民主權,社會契約訂立時個人權利的全部讓渡,由此形成全體人民公共意志,主權是公意的體現和運用,因此,主權屬於人民。
人民主權遵循不可轉讓、不可分割、不可代表、絕對不容侵犯且永遠屬於人民。與人民主權論相適應的政體是民主共和制,該政體以法治為主要條件。
法律是人民公意的表現,人民服從法律就是服從自己的意志,因而法律要體現人民意志,立法權必須屬於人民。人民服從法律就獲得自由,可以更好發揮個性,法律必須確立人人平等的原則,以平等保證自由
二、兩者的論述:
1、「社會契約說」早在古希臘智者學派那裡就有所論述,但在伊壁鳩魯那裡才第一次得到了較為系統的理論闡述。馬克思曾言:「國家起源於人們相互之間的契約,起源於社會契約,這一觀點就是伊壁鳩魯最先提出來的。」到了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完全系統化。
2、天賦人權論是在歐洲啟蒙運動時期首先由格老秀斯與斯賓諾莎提出來的,後經霍布斯與洛克將其發揚光大,最後由盧梭等人完成理論系統化工作。
3、人民主權出自盧梭《論民主》。
⑼ 盧梭的思想中「天賦人權」與「人民主權」的含義與區別
好像是伏爾泰的天賦人權。
所謂天賦人權,實際上就是人在自然狀態下就已經享有的權利,所以也有人直接把它稱作自然權利。相比人在進入文明社會以後用法律固定下來的權利,它不受人間任何意志或權力的干涉,只以自然法作為它的根本准則。比如對一個人來說,吃奶就是天賦人權。因為吃奶是人類在進入文明社會之前就有的,而且對每個人來說,又是與生俱來的權利,因而就被認為是天賦人權。相對而言,喝奶粉的權利就是人賦的,而不是天賦的。因為上帝在造女人的同時,只賦予了每個育齡期的婦女一對堅挺的乳房以及在產後流出乳汁的能力,而沒有給每一位分娩後的婦女,同時配備一把湯勺、一個奶瓶以及一堆按「科學配方」配製好的奶粉。因而小孩喝奶粉的權利就只能被認定為人賦的。
盧梭的人民主權論。
盧梭發展了社會契約論,指出社會契約訂立時個人權利的全部讓渡,由此形成全體人民公共意志,主權是公意的體現和運用,因此,主權屬於人民。人民主權遵循不可轉讓、不可分割、不可代表、絕對不容侵犯且永遠屬於人民。與人民主權論相適應的政體是民主共和制,該政體以法治為主要條件。法律是人民公意的表現,人民服從法律就是服從自己的意志,因而法律要體現人民意志,立法權必須屬於人民。人民服從法律就獲得自由,可以更好發揮個性,法律必須確立人人平等的原則,以平等保證自由
民主即人民意志和人民主權。民主權是「天賦人權」,它不受財產所有權的限制
⑽ 天賦人權政治理念在政治制度中的體現
天賦人權,主權在民,代議制下的三權分立構成了西方政治制度。
西方國家政治制度共有五個特點,分別是:
一、西方國家政治制度具有多樣性和共同性
西方國家是一個政治的概念,這里的「西方」不是一個純理意義上的概念,它是指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亞洲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在建立和發展過程中,各國都呈現了本 國的特點,都是為了適應本國的政治、經濟、社會需要而建立的.比如議會制度,在不同的國家就有不同的內容.因此,西方國家政治制度具有多樣性.但同時,各國在建構自己的政治制度時,雖然採取了革命的或改良的戰爭的或和平的、創制的或模仿的等不同方式,但是它們所依據的思想理論和文化淵源是共同的,這就是17、18世紀啟蒙思想家的政治學說以及從古希臘、古羅馬保留下來的民主政治文化.因此,它們又有共同點.這里主要討論其共同的基本特點.
二、主權在民的基本原則
「主權在民」最早是一種政治思想,是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們為反對「君權神授」的專制思想而提出來的.它把國家政治權力的來源從天上搬到人間,以「天賦人權」的權力觀代替了「神授」的神秘權力觀.這種權力觀認為國家的權力來源於人民的讓渡,政府的權威是相對的,因為主權始終在人民手中,只要政府違反作為主權者的人民當初授予權力時的目的,發生了權力的異化,人民就有權推翻政府.當初資產階級就是以「主權在民」的思想動員人民反對專制統治的.在革命成功之後,也就把這一思想寫進了憲法,以此來突出政府的合法性.
三、代議民主制
在專制統治被推翻,資產階級民主政權建立之後,關於人民如何行使權力的問題,「主權在民」的原則沒有回答這一問題.啟蒙思想家有的主張直接民主,如法國的盧梭;有的主張間接民主(代議制),如英國的洛克.但是,近代資產階級憲政實踐表明,民族統一國家出現後,適合於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制已經無法實現.因此,英國資產階級在封建議會基礎上,首創代議制,並認為「議會主權」就是「人民主權」,從而代議民主制被西方國家普遍接受,也成為了西方國家政治制度的共同特點.
代議制的主要內容是說:根據「主權在民」的原則,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但人民不直接行使國家權力,而是通過一定的程序選舉代表組成代議機關來行使.因此,代議制是和普選制密切相關的.沒有普選制就沒有代議制,這也是代議制和以前封建議會的根本區別.封建議會只是國王運用令狀委任產生的.普選制則完全改變了其封建性質.
四、分權制衡原則
西方國家把分權與制衡作為對待國家權力的基本原則,在實踐中,他們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分別交給不同的機關行使,並且三者之間相互制約.三權分立的制度實際上是分權和制衡原則的結合.
分權的思想最早由英國啟蒙思想家洛克提出,他主張把國家的權力分成立法、行政和外交權,前者由議會實行,後兩者則交給君主行使.這實際上是資產階級和封建力量的分權.後來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根據洛克的分權思想,主張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認為要防止權力被濫用就必須以權力制約權力.孟德斯鳩的思想不僅繼承了洛克的分權思想,而且還提出了制衡原則.
分權制衡的思想發源於歐洲,但是,把「三權分立」作為國家權力機構的組織原則並形成一種制度,最為典型的就是美國.但作為西方國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分權制衡思想在實踐運行中存在很大差別,就是在一個國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美國雖然是實行三權分立的典型國家,但其三權也是交叉重疊的.隨著國家干預社會經濟的需要,政府權力不斷得到膨脹,形成了行政高度集權.
英國的分權制衡實際上是「議行一致」.英國的三權分立的政府體制,從嚴格意義上講,除了曾短暫實行過國會與君主的階級分權外,就沒有建立過
比較完善的分權體制,特別是在兩黨制出現後,立法和行政只有機構的分立,而人員和職能基本是「合一」的.議會和政府完全聯成了一體,實際上是「兩個機構,一套人馬」.因此,英國不是立法權與行政權的制衡,而是政黨、議會和政府「三位一體」,通常情況下是「議行一致」.而英國的制衡也是反對黨在議會內對執政黨的制約.這就是英國的分權制衡的特點.
法國的分權制衡帶有家長式的色彩.在法國的政府體制中立法權和行政權的關系相似於英國.但是,法國實行多黨制,多黨聯盟組成的內閣政府很難保持一致,因此不可能象英國那樣作到「議行一致」.法國的總統作為國家元首居於國家主權「保證人」和「仲裁人」的地位.總統有權不解散國民議會;有權任命總理,批准總理提名的政府成員,批准總理辭職.總統是最高司法會議的當然主席.這樣,總統就完全居於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之上.同時,總統和國民議員都由公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除了受彈劾外不受任何制約.總統控制下的「三權分立」除機構分立實行職能分工外,全受總統制約.因此,法國的分權制衡帶有家長式的特點.
雖然各國的模式不同,但分權與制衡是西方國家共有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