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古代泛道德

古代泛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2-12 02:27:50

㈠ 古代道德故事

1、蘇武牧羊

這個故事講的是蘇武在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邊牧羊,手持漢朝符節,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2、戚繼光勇抗倭寇

戚繼光抗倭即民族英雄戚繼光抗擊日本海盜騷擾的斗爭。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很早以來,兩國人民就友好交往,但在明朝的時候,由於日本國內形勢的變化,便釀成了倭寇侵擾中國沿海地區的倭患,和以戚繼光為首的中國軍民抗擊倭寇的斗爭。

3、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4、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七歲的時候穩重的就像一個大人,聽到老師講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愛,放學之後又為家人講他所學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內涵,從此手裡放不下書本,甚至到了忘記了飢渴,冷熱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有個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放棄他都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水湧出來,小孩也得救了。

5、黃香溫席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內)人。年紀才九歲的時候,就已經懂得孝順長輩的道理。

每當炎炎的夏日到來時,(黃香)就用扇子對著父母的帳子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並使蚊蟲遠遠地避開(黃香雙親的帳子),讓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覺;到了寒冷的冬天,(黃香)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好讓父母睡起來時覺得暖和。因此,黃香的事跡流傳到了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㈡ 有什麼道德高尚的古人

1.趙廣漢

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

2.文天祥

文天祥在被捕後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

但文天祥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3.岳飛

岳飛是南宋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結了「聯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以收復失地;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

(2)古代泛道德擴展閱讀:

岳飛生平

1.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岳飛出生於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的一個普通農家。傳說岳飛出生時,有大禽若鵠,飛鳴室上,故父母給他取名飛,字鵬舉。

2.宣和四年(1122年),童貫、蔡攸兵敗於契丹,河北官員劉韐於真定府(河北正定縣)招募「敢戰士」以御遼(一說是為征遼)。岳飛應募,經過選拔,被任命為「敢戰士」中的一名分隊長。

3.靖康元年(1126年),宋欽宗趙桓反悔割地,兩路金軍於攻破太原後會合,二次南下圍困開封。趙桓在求和的同時使人送蠟書命康王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徵召各路兵馬以備勤王。從平定軍突圍回到家鄉的岳飛目睹了金人入侵後人民慘遭殺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憤慨,意欲投軍,又擔憂老母年邁,妻兒力弱,在兵亂中難保安全。

㈢ 什麼是泛道德論及其產生的社會根源

㈣ 泛道德性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影響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
在我國,「文化」一詞,古已有之。「文」的本義,系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義。《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其引申為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徵符號,以及文物典章、禮儀制度等等。「化」本義為變易、生成、造化,所謂「萬物化生」(《易·系辭下》),其引申義則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與化並聯使用,則最早見於《周易·賁卦》之「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從以上關於「文化」的概念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文化」內涵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就廣義而言,文化是人類生活的總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說,是「人類生活的樣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等極其廣泛的方面。狹義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創造活動,是意識、觀念、心態和習俗的總和。一般而言,我們更多的是在狹義文化的意義上使用「文化」這個概念。
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風俗習慣,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國傳統文化並不簡單地等同於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中華民族各種思想文化的總和,包括了各種觀念形態和物質形態的文化。

㈤ 廣泛道德要求與先進道德要求有什麼區別

什麼叫廣泛道德,什麼叫先進道德?

道德或倫理是人類長期生存實踐過程中,彼此依存而主專觀產生的一屬種習慣,更多的體現為一種相互行為和思想的約束。學術一點,道德也可以稱作意識形態或者價值取向。

一個社會,可以由道德產生律法,律法是對人們行為的更為嚴格和精確的規定。

道德可以隨著人們生活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

比如,婦女權益方面。在古代中國,婦女遵從三綱五常等道德習慣。而民國以後隨著世界潮流的女權解放,這些道德習慣也隨之消亡。從現代社會觀點來講,什麼貞操、節烈,都是對婦女權益的一種踐踏。

再如,帝王統治時期,皇權至上,尊重皇權也是一種道德理念,反對皇權就是大逆不道。而現代社會,自由民主是世界主流,踐踏民權就是對抗世界。

因此,道德是社會共同約定的習慣,它可以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發生變化。

所謂的廣泛道德、先進道德,我認為都是一種概念的炒作,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東西。

㈥ 有關古代道德的故事和模範人物嗎

1、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總是拿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後來,「孔融讓梨」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2、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傳授高深的理論,曾子本來坐著,聽了便從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達了他對老師的充分尊敬。

3、千里送鵝毛

唐朝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到長安後,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了鵝毛並賦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

4、泰伯采葯

殷朝末年的時候,有個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字叫泰伯,他是周朝太王的長子。他的第三個弟弟,名字叫做季歷。後來季歷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姬昌,就是後來的文王了。生下來的時候,先有一隻赤色的雀子嘴裡銜了丹書停在門戶上,表示著聖人出世的祥瑞,所以太王有想把周朝國君的位子傳給季歷,再由季歷傳位給昌的意思。

泰伯知道父親的意思,就和第二個弟弟、名字叫仲雍的約下了,假稱因為父親有病,要到山裡去采葯,借著這個名頭,兄弟倆順便逃到蠻夷的地方,披散了頭發,又在身上畫了花紋,表示自己的身子是不可以再在世上幹事的了。

5、許武教弟

漢朝時候,有個姓許名武的,他父親是早已死了,剩下兩個弟弟,一個叫許晏,一個叫許普的,年紀都還很小。許武每每在耕田的時候,叫他兩個弟弟立在旁邊看著,晚上許武自己教他兩個弟弟讀書。如若弟弟不聽他的教訓,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廟里告罪。

後來許武舉了孝廉,但是他因為兩個弟弟都還沒有名望,就把家產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廣大的房屋,所有壞的統統給了弟弟。所以當時社會上的人,都稱許他的兩個弟弟,反而看輕許武了。

等到兩個弟弟都得了選舉,他就會合了宗族和親戚們,哭著說明當時要給他弟弟顯揚名聲的緣故,並且把所有的家產,都讓給了兩個弟弟。

㈦ 歷史上有什麼重道德的事例。

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也應該讓給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司馬光砸缸故事

司馬光有一次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廠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廣泛流傳。

㈧ 跪求古代有道德的人的事例!

孔子作《春秋》,目的很明確,就是要用周禮來維護當時被破壞的社會等級制度。這種史學經世的意識到司馬談、司馬遷纂修歷史的時候變得更加自覺。司馬談說:「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事,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史記·太史公自序》)一名史學家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躍然紙上。司馬遷著《史記》,更是高標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漢書·司馬遷傳》)。閱讀《史記》,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越是變革時期的史事,司馬遷記載得越詳細,用力也越勤。這就反映出他確實抓住了歷史的要害,是為活人寫歷史,為國家的需要寫歷史,為民族的未來寫歷史。唐玄宗時期,被譽為「董狐式」的史學家吳兢用一種特殊的體裁撰寫了《貞觀政要》一書。這是一部記錄唐太宗時代的政治史專題。他在《序》中寫到:「庶乎有國有家者克遵前軌,擇善而從,則可久之業益彰矣。」這不僅是對前朝為政者的仰慕,更是希望當今及今後統治者能夠從歷史中汲取有益的經驗。杜佑的《通典》雖是私家著作,但他在《自序》中也旗幟鮮明地指出其著史的目的是要「實采群言,征諸人事,將施有政」(《通典·自序》),經世致用的史學思想躍然紙上。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以「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進〈資治通鑒〉表》)為編纂原則,更是封建時代優秀史傢具有強烈的關注國家與社會的政治意識的典型代表。

其次,歷代史家及其作品中包含著濃烈的憂患意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先哲對中華民族興衰榮辱的辯證總結。歷史是客觀的,但是記載歷史過程的史學作品總是要帶上史學家個人的思考。宋代蘇洵在《史論》一文中說「史何為而作乎?其有憂也」;司馬遷說「述往事,思來者」(《漢書·司馬遷傳》),這都准確地表達了中國傳統史學的人文情懷。孔子作《春秋》,充滿著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憂患,筆墨之中隱含著微言大義。司馬談初作《史記》的動機是要歌頌漢興以來建立的豐功偉業,司馬遷繼承父業之後卻賦予《史記》更多的憂患意識。在《史記·封禪書》、《平準書》中,司馬遷對武帝時代業已暴露的種種社會問題的揭露和對武帝封禪求仙的嘲笑與諷刺,更是一個優秀史家內心憂患意識的集中表現。東漢後期史學家、政論家崔

㈨ 是現代人有道德一些還是古代人有道德一些

古人講仁義道德,有什麼捨身取義,士為知己者死,朋友其不可欺等為人稱頌的事情,現代人哪有,別說位朋友死了,不暗中讓他戴綠帽子就不錯了,現代人是明哲保身,不背信棄義就不錯了,像那種過河拆橋,落井下石的事情多了,古代一個秦儈被人罵了幾千年,現在都無所謂了,古代有像孔孟那用的仁德之士,有曹雪芹,施耐庵,羅貫中為畢生理想信念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古代有華佗,孫思邈那樣的神醫,現代的有些醫生沒把人治死算不錯了,現代是一切向錢看,隨波逐流,總的來說現代人比不上古代人,也難怪整個世界患心理疾病的人越來越多。

㈩ 泛道德主義的特徵

泛道德主義要求社會排斥一些「不道德」的人,因此會出現人與人之間無法正常相處。由於每個人都存在「不道德」的地方,只不過被各種表現出來的假象和謊言所掩蓋。因此,任何人隨時都可能遭到各種攻擊。人和人之間往往會互相防備。
除此之外,還會造成「不承認錯誤」、「一錯錯到底」的現象。在這種社會體系下,人和人之間有任何誤解或者矛盾,往往不會通過溝通、分析和反省來解決,而是會採用很多極端的方法,如雙方都採用暴力的手段來解決。因為,任何一方如果進行分析和反省,必然自身有造成矛盾的責任。有責任,那麼這一方在「道德上」就吃了虧。所以,就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如果發生沖突,互相都不能回頭。最後必然是,實力大的一方佔領道德制高點,取得「勝利」。 「不道德」者由於遭到他人批判、貶低,甚而達至虐待的程度,會導致反抗社會的心裡。即便一些社會道德確實是不文明的行為,被攻擊者也會予以否認。因此會出現仇恨社會、仇恨他人,最終導致大量的人棄善從惡,導致社會災難。

熱點內容
黃驊司法輔警 發布:2025-02-05 19:26:40 瀏覽:910
怎樣用物理方法治晚上打呼 發布:2025-02-05 19:07:27 瀏覽:407
刑事司法學英文 發布:2025-02-05 17:37:59 瀏覽:903
城陽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2-05 17:37:47 瀏覽:250
法院杜雲發 發布:2025-02-05 16:57:31 瀏覽:449
這得問候南京那位法官 發布:2025-02-05 16:30:58 瀏覽:497
保安法律知識培訓ppt 發布:2025-02-05 16:22:37 瀏覽:20
法家法治國誤導 發布:2025-02-05 16:14:19 瀏覽:427
很多公司上班時間與勞動法不一致 發布:2025-02-05 16:11:11 瀏覽:900
陽泉市礦區法院 發布:2025-02-05 16:10:01 瀏覽: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