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明句
⑴ 道德經名句賞析
道德經名句賞析
1.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道德經·六十四章》
行:路程。 始:開端,起始。 足:腳。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哪怕一千里那麼遠的行程,也是從腳下開始起步的。比喻無論多麼大的事情,都得從頭實施,循序漸進來完成。
2. 方而不割,廉而不劌。——《老子·五十八章》
廉:東西的棱邊。為人處世應當方正,而不應生硬勉強,一直有太過有稜角,將人割傷。
3. 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老子·六十七章》
慈善之人,才能夠勇武。簡朴之人,才能夠心胸寬廣。
4.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經·四十六章》
知:知道,明白。 足:滿足。 常:經常。 知足常樂:知道滿足,才會時常感到快樂。
5.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第四十章》
無:沒有,不存在;未曾發生或出現過的事物。 有:存在,發生過或是出現過的事物。 無中生有: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從無中來。後被人們用以形容那些本來沒有,卻憑空編造出來的事物。
6.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大音:美而宏大的音樂,比如天籟。 希聲:老子曾說「聽之不聞,名曰希」,這里的「希聲」和「此時無聲勝有聲」中的「無聲」類似。 大音希聲:那種宛如天籟一般美好宏大的音樂,總在似有似無、無聲勝有聲的境界里
⑵ 道德經的名言
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再大的樹木,也是從一顆小樹苗開始長起來的;再高的塔台,也是用泥土一點點堆積起來的。無論做什麼事,只要不斷努力,哪怕每次只做微不足道的一點點,若能堅持不懈的做下去,一定會有所收獲的。
二、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想做一件難度很大的事,要從這件事最容易的地方下手;要想做成一件大事,先要從最細小的地方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無論工作還是學習中,都應該從細節入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想高人一等,腳跟離地,用腳尖站立的人,是站立不穩的;想邁開步子再大一點,把胯部打開的人,是無法走路的 。人生可以有夢想,但是不能超越現實,好高騖遠,否則貽害終身,寸步難行。
四、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輕浮,是不懂得自重是根本;浮躁,是不懂得安定才是王道。所以君子每日的行為,都展現穩重、安定的樣子,不會妄自菲薄,也不會急躁不安。
五、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處理困難的事情必然從容易處下手,處理大事也必須從細微處開始。所以,聖人從不好高騖遠,而是大處著眼,小處做起,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從而成就了大業。
⑶ 求道德經勵志名句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版非常名
夫唯不爭,故無尤
聖人之權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就知道了這些了 或許有的不屬於勵志
你自己撿著用吧
⑷ 道德經經典名句
1、言有宗,事有君。——《道德經·第七十章》
說話一定要有宗旨,做事情也一版定要中心。
2、治大國若權烹小鮮。——《道德經·第六十章》
小鮮是指小魚。治理龐大的國家,就像是烹調小魚一樣。
3、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處世原則,是干實事而不與人爭高下。
4、少則得,多則惑。 ——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學到的知識少,反而能夠有所收獲,學到的多,反而會使人產生迷惑。這句話是指學習,應當能夠專一,而不應當繁雜。
5、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品行良好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知識淵博的人不賣弄,賣弄的人沒有多少學識。
6、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東西,是沒有菱角的,最寶貴的器物,是在最後製成的。至大的聲音聽起來卻似沒有聲音,最大的形體,卻反而沒有形狀。
⑸ 老子的《道德經》的10大名句分別是
1、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六章》。輕率就會失去自己的根基,急躁就會喪失主動權。
2、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二章》。當人民不怕威脅的時候,那麼對統治者的大的威脅就要來了。
3、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出自《道德經·第六十三章》。輕易許諾別人的人,一定是缺少信用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難就一定多。
4、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出自《道德經·第五十八章》。政治做到寬厚仁慈,人民就會變得純朴善良;政治做到猜忌多疑,他的人民就會恐慌,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
5、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委曲就會能夠保全自己,彎曲就能夠伸直,低窪的地方就會變得充滿,破舊的東西反而會生出新的東西,少反而會變得多,多反而會生出迷惑。
6、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貴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出自《道德經·第九章》。咎:災禍。遂:成功。金玉財寶堆滿堂室,沒有誰能守藏得住;富貴了就驕橫,是給自己留下了禍根;功成身退,才是順應天道。這些話指出事物發展達到頂點、極端後,就會轉化到自身的反面,所以適可而止才是符合天道的。
7、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出自《道德經·第二章》。功成而不居功。正由於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不會失去。
8、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出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人們做事,常在快要成功時失敗;在快要完成、結束時能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不會壞事。這是說無論做什麼事,從頭到尾都要兢兢業業、謹慎對待。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出自《道德經·第八章》。上善:指大善的人。大善的人好像是水,水總是有利於萬物的生長,卻不與萬物相爭而以平靜自持,甚至甘心處於眾人所不願處的低下地方。這句話以水的品性來贊揚利他、無私的美德和品格,以及「不爭無憂」、「甘於平淡」的精神。
10、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出自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真正的勇士不會勇武鬥狠;善於打仗的人也不會發怒;善與敵人交戰的人不要與之交鋒;善於用人的人甘心居於他人之下。
⑹ 道德經經典名句100句
1、言有宗,事有君。——《道德經·第七十章》
說話一定要有宗旨,做事情也一定要中心。
2、治大國若烹小鮮。——《道德經·第六十章》
小鮮是指小魚。治理龐大的國家,就像是烹調小魚一樣。
3、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處世原則,是干實事而不與人爭高下。
4、少則得,多則惑。 ——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學到的知識少,反而能夠有所收獲,學到的多,反而會使人產生迷惑。這句話是指學習,應當能夠專一,而不應當繁雜。
5、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品行良好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知識淵博的人不賣弄,賣弄的人沒有多少學識。
6、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東西,是沒有菱角的,最寶貴的器物,是在最後製成的。至大的聲音聽起來卻似沒有聲音,最大的形體,卻反而沒有形狀。
⑺ 老子的道德經里的名句有什麼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這是老子對於「道」這個概念的總括性的描述:道,非當時社會一般的道, 即人倫、常理之道,也非當時時人所能命名之道。「道」在老子那裡已經超越了世俗社會生活,更加接近於自然法則之道,因為天地萬物的始基與母源在於「道」,由道開始。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來描述道的特殊性與深奧性,雖然但老子所言之道並不遠人,這里只是老子用「玄」來強調他所言之道與當時社會所言之道的差異性,並且闡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與根基性。
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道進入德是由自然秩序同向社會秩序的一道屏障,即轉而論述人的行為規范。德與法都是規范社會與人的行為的約束力量,但在老子那裡兩者有不同的地位。老子認為,上德的本質與道之德的本質同於一,因此上德源自於「道」 。老子所言之德也不同於常人所言之德。
(7)道德經明句擴展閱讀: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⑻ 道德經 名句
1.道可來道,非常道。
2.上善若水。源
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4.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