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臘禁忌
❶ 齋日的信仰道教必須吃素嗎
道教的修持是禁忌血食的。道經雲:「真人體質清虛,不染穢惡,妖魅陰濁所聚,惟喜血食。」這種說法在上清派的典籍中尤為廣泛。《太上黃庭內景經》雲:「沐浴盛潔棄肥薰……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那從反老得還嬰?」《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中也說:「五葷之菜,六畜之肉,仙道之忌也。」信仰道教卻不一定非要吃素。一般信士可以吃從市場里買來的肉類,但是不可以殺牲畜、魚類食用,有傷大道慈悲。信士也可以選擇十齋日守齋吃素,其他時間生活及應酬則無忌。(多數正一火居道士除了齋醮期間,也不忌葷腥)提倡素食,本是一件好事,素食的確有利健康。但是有些人卻把這點好處無限誇大,說素食可延年益壽、青春永駐、增長智慧慈悲、甚至消災免難。更令人驚異的是居然有「食素可以脫胎換骨」的說法,若食素可以脫胎換骨,牛馬騾羊皆為金姿玉質。修行不需要刻意吃素斷葷,而在於身心清凈的修持,身中神集,心中清凈,自然就不會再迷戀葷腥。 修道者的飲食禁忌有哪些?修道者忌食葷腥。葷又稱五葷、五辛,乃天地不正之氣所生的食物,它們是:一、蒜:傷心躁火氣,吃多心神容易散漫不振。二、蔥:傷腎耗水氣,吃多情緒不穩驚慌難安。三、韭:傷肝克木氣,肝火旺盛容易動怒傷情。四、薤:傷脾困土氣,脾胰不順經常煩惱憂郁。五、興渠:傷肺蔽金氣,肺癆經常出悲觀心態。因這些食物的氣味過於強烈,食用之後會誘發人的各種慾望,多食對身體亦有損害。腥則是指肉類食物,食腥讓人迷失本性,造諸殺業,製造惡因,墮落輪回。修道者體上天好生之德,培自己慈悲之心,不殺害生命,免於冤孽牽纏,故而不食葷腥。所以修道者應以清淡飲食為主,不重口味,自能常清常靜,心平氣和,百病不生。在道教正一派,尚有「四不吃」的飲食禁忌,相傳源於漢朝祖天師張道陵。四不吃是指不吃牛、狗、雁、烏魚這四種動物的肉。因牛一生辛勤勞作,於人有功,代表忠;狗看家護院,任勞任怨,代表義;(古有「牢字從牛,獄字從犬,不食牛犬,牢獄永免」的說法。)大雁失去配偶,終身獨居,不再另尋新歡,代表貞節;烏魚生子時,兩眼昏花,無法捕食,小烏魚便自動游入母親嘴裡,為其充飢,代表孝。天師以忠、孝、節、義教化於民,故「四不吃」的禁忌不但流傳於道教,在民間也有很大影響。道教忌煙酒嗎?正統道教弟子修內煉,是禁止抽煙的。煙屬火,按五行相剋來講,火克金,在人體中肺屬金,抽煙者久必傷其肺,對於內煉氣脈運行也非常不利。另外就是在庄嚴的道教殿堂中,抽煙有失威儀,不文雅,對上聖高真也是一種不敬,所以道教在宮觀殿堂上禁止抽煙。(現在多數正一火居道士不忌抽煙)商周時期,掌管祭祀的官員稱為「祭酒」,張天師在蜀中創立五斗米道,設二十四治,治首即稱「祭酒」。祭酒原為饗宴時酹酒祭神的長者,乃德高望重者才能擔任,天師道沿用此名,說明早期道士所行宗教職能與原來的祭酒有相通之處。《太上老君戒經》雲:「不得嗜酒。」可見,道教的戒律中對酒是開許的。只要不過量,少許飲酒可以促進身體血液循環,通絡活血,有一定的養生作用。
★什麼是六齋十直?六齋十直是道教的齋期,即是修道之士清靜身心、洗心滌慮、懺悔罪愆、奉侍高真的日子。齋不等於吃素食,齋法和戒律息息相關。所謂「齋戒沐浴,以事上帝。」道教對於齋期的記載,詳見於《太上六齋十直聖紀經》、《洞玄靈寶福日妙經》等經籍。六齋,是指年六齋。即每年農歷的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道教崇尚真陽長生之氣,奇數為陽,所以每年的奇數月為道教齋月。十直,是指農歷每月的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月小以月底三日為期)。據《太上六齋十直聖紀經》記載,此十日均有尊神下降人間,檢閱善惡。在唐朝時,十直日已經被定為法定日,《唐律》規定:十直日必須禁止執行死刑、屠宰、漁釣等殺伐生靈之事。★齋日都有那些?甲子日:天上萬神聚會,檢閱神祇。庚申日:人身中三屍神上天匯報人罪過。本命日(按自己出生那天的干支來算):諸天上帝計算人功行。八節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有八神記錄人的善惡。三元日:正月十五上元日、七月十五中元日、十月十五下元日,天地水三官大帝校量人之罪福。三會日:正月七日、舉遷賞會。七月七日、慶生中會。十月五日。建生大會。三會日是三官大帝考核世間人功過之時。五臘日:正月一日名天臘。五月五日名地臘。七月七日名道德臘。十月一日名民歲臘。十二月初八日名侯王臘。五臘日是祭祀祖先的日子,為先亡設供修齋,是真正的孝子,得福無量。每逢上述齋日,或仙真祖師神誕日,應當誦經禮懺,建醮修齋,幽顯兩利,獲福無量。★持齋有功德嗎?是的,因為在每個月固定的日期內,都有不同的神明前來檢齋,在神真降臨的日子,應當努力修善,前來檢齋的神明將會在善簿上記下功德,若齋期為惡不修善,神明將在惡簿書名。所以道教將持守齋戒作為一種修道的功德,是應該大力提倡的。每月初一名為「月朔日」,每月十五日名為「月望日」,此二日乃是諸天仙真聚會之日。每月初二日、十六日,土地福德尊神上天匯報人的功過善惡。每月初三日、二十七日,為斗真降日。是日北斗真君下降巡查。每月初六日,並每月旬中三個辛日,為雷齋日,是日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下降巡查。每月逢三、逢七日,並庚申、甲子日(如初三、十三、二十三日,以下均仿此),為真武齋,是日真武玄天上帝(真武大帝)下降巡查。每月逢三、逢九日,是日太乙救苦天尊下降人間,救拔苦難。每月逢九日,為純陽齋日。是日呂純陽祖師下降人間,度人濟物。每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為三元降日,是日三官大帝下降巡查。每月的最後一天名為「月晦日」,此日各家司命灶君尊神上天匯報人的功過善惡。★什麼是功德?功為善行,德為善心。心行合一,名為功德。努力行善,通過行善累積自己的德行,就叫做功德。功德不等同於利益。比如很多善信誤以為功德等同於金錢,誦多少卷經文,做多少件好事,積累到來世可以換取相應的福報,這種善功名為福德,不是功德。功德是通過修行而獲取的經驗,福德等於金錢,金錢能用完,而經驗不會消失。有大功德的修道人,是更容易得道成真的,所以道教提倡積功累德,《道德經》上講:「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越是不計回報的付出,得到的回報就越是大,而不執著於回報,始終持守內心中的那份清靜,就是功德。
❷ 中元節的注意事項與禁忌有哪些
中元節的注意事項與禁忌有以下:姓名勿直呼;別拍肩膀;吃飯時不可以將筷子插在飯碗之上;不可吹口哨;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床頭不掛風鈴。
❸ 陰歷7月15啥日子啊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國一年一度的「鬼節」中元,佛教中稱為「盂蘭節」。相傳到了這一天,閻羅王就會打開地獄之門「鬼門關」,讓關押的鬼類出來自由活動,直至七月結束才回歸地府。因此,民間便盛行在這段時間對死去的親人進行拜祭招魂,燒冥錢元寶,紙衣蠟燭,放河燈,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災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氣。
許多人都不知道中國「鬼節」的由來,實際上,「鬼節」源自佛教「盂蘭盆會」。相傳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尊者在未得道前,父母雙亡,他十分思念自己的母親。等到修成之後,他便用天眼通察看地獄,尋找自己的母親,結果發現母親已墮入餓鬼道,食物入口,便化為熊熊烈火,苦不堪言。目連很心痛,便去向師尊釋迦牟尼請求解脫之法。釋迦牟尼訓示道,由於你母親生前罪孽深重,死後墮入餓鬼道,萬劫不復,如要解脫,非你一人之力可為,須集合眾人力量,方可化解。於是目連歷盡艱辛,廣集僧眾比丘,於七月十五日做了一場盛大的法會,超度地獄亡魂,終於使母親脫離苦海。
盂蘭盆是印度梵語。「倒懸」的意思,本來這個節日與中國的中元沒有關系,但剛好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這一天,於是「盂蘭盆會」的故事與中元相融合,並加入許多中國化的元素,比如與儒家的孝道思想結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元鬼節。
中國的鬼文化源遠流長,在原始社會,人類崇尚萬物有靈思想,《禮記•祭法》載:「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萬物死曰折,人死曰鬼。」到後來,鬼的概念越來越清晰地從萬物有靈論中分化出來,形成獨特的文化,構成了龐大的鬼魂體系,如地獄、冥君、十殿閻王和判官、黑白無常、牛頭馬面、孟婆等冥吏,並集中反映在民間的習俗、節日和鬼故事裡。
關於鬼節祭祀的鬼魂,一般分為兩種:
一種是惡鬼,就是非正常死亡的鬼,比如殺死、溺死,燒死,弔死等鬼魂,民間稱為枉死鬼。惡鬼是鬼魂思想中出現較早的概念。它是原始人類對死亡恐懼的直接反應。原始人對凶死者的鬼魂是相當恐懼的,往往對其進行不同的喪葬儀式,沿及至今,民間還有凶死者不得輪回轉世而成孤魂野鬼或打入枉死城永世不得翻身的說法。這類鬼怨氣最重,常常出來為禍人間。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後,又在惡鬼里加入了道德觀念,即生前造下罪孽或做過昧心事,死後也要打入惡鬼行列。佛教「盂蘭盆會」主要就是超度這些惡鬼,讓其減輕罪孽,化解怨氣,從而減輕痛苦。
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善鬼」,主要是死去的祖宗和親人,這類鬼魂祭祀是祖先崇拜的體現。在原始社會,善鬼的概念與惡鬼是幾乎同時出現的,人們認為,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鬼魂非但不會害自己,而且還會在冥冥之中成為本氏族或後代的保護力量。這種思想對中國鬼文化的祭祀和喪葬習俗有很深遠的影響,比如清明節和鬼節的祭祖活動,通過儀式,招回死去親人的鬼魂來享用祭品,並祈求鬼魂保佑和降福。
中國的鬼節與西方的鬼節「萬聖節」不同,現代的「萬聖節」幾乎變成了一個特殊意味的狂歡節,其本身也並不具有緬懷先祖的功能,而中國的中元鬼節,則更具有嚴肅性和孝教性,並產生不少禁忌,比如在鬼節里,不能獨自一個人去河邊,以免被溺死鬼拖下水,而成為它的替死鬼;做工程的,這一天不能開工奠基,商店和工廠也不選擇在這一天作為開張日子等等。
中元鬼節的活動習俗,人們最熟悉的莫過於招魂祭祖、做法事道場和放河燈三項了。
這里的招魂不同於人剛死的招魂,後者是人死之後,為了使其魂魄歸於屍體和墓穴,不至於游離在外成為孤魂野鬼而進行的儀式。前者的招魂則更加世俗化和具有親切感,是對死去親人的深情呼喚。祭祖一般在招魂後開始,各地的習俗都不一樣,但大部分都有設祭祀酒菜、點香燃燭、燒紙錢等儀式,在祭祀完畢,全家人方可食用祭祀用過的酒菜。
做法事道場,佛家就是「盂蘭盆會」,這場超度勝會是佛家普渡眾生思想的具體展現,往往辦得極為隆重,高僧雲集,場面浩大。還往往在期間請戲班上演有關冥界神鬼故事的大戲,比如《鍾馗嫁妹》、《白蛇傳》等,頗得農村群眾的喜愛。
第三項便是放河燈了,這項古老的習俗大約起源於南北朝梁武帝時期,當時只是僧人在放生池裡放河燈,後來流傳到民間。成為人們表達對死去親人的思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的美好習俗。每當中元節的夜晚,人們用紙紮成荷花燈,金魚燈、小鬼燈、觀音燈、元寶燈等各式彩燈,順流而下,星星點點,閃閃爍爍,把整條河面裝扮得美麗如詩。可惜的是,到了現在,除了少數民風古樸的鄉鎮,人們已經很難看到放河燈的活動了,這些美麗的畫面也只能留在記憶里。
中元節的其他習俗,還有跳鍾馗、發平安米等,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活動。
中元「鬼節」又稱「孝子節」,因為佛家的目連救母,本來就是個孝子故事,巧的是道教的中元地官舜帝也是一個大孝子,加上我國儒家一向注重孝道,百德孝為先,所以使中元鬼節蒙上了濃濃的孝教色彩。孝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而佛家的盂蘭盆會,也是華夏民族博愛、仁慈精神的體現,在這兩點上,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中元鬼節無疑具有其積極意義。
❹ 7月半鬼節是怎麼來的有什麼禁忌嗎
我們知道鬼有三個節日,一個是十月初一。一個是清明節,清明節大家都知道,上墳,墳就是他們的房子,應該把他們的房子修理好,像老鼠洞要填好,掃墓就把墳墓上的臟東西掃掉,看看有沒有漏的地方填滿。清明節夏天來了會下大雨。墳土鬆散會被淋散,修墳這其實是對祖先的尊重。 還有中元節就是7月半,就是7月15,實際這個7月半在道家看來,7月半是農歷7月14,這個時間已經是鬼最後一天了,關上鬼門以後鬼再回不去了。7月14晚上12點鍾它是最後一個時間。
佛教中七月十四、十五是中國鬼節。一般認為七月十五是鬼節的正日,亦是鬼門大開的日子,這時侯陰氣最重,所以當晚最好不要出街,以免撞鬼,另外…最好亦不要到河邊或海邊等的地方,以免不小心失足,就成了水鬼的替身。除此之外,最好不要亂說一些不吉利或得罪靈界的說話,以免招惹陰靈(鬼)。
佛教中「盂蘭節」俗稱「鬼節」,為農歷七月十五日,相傳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在道教來說,是日為「中元節」,則為地官赦罪日,佛教則稱之為「盂蘭節」,傳說由農歷七月一日起,地府中的遊魂野鬼就開始被釋放出來,他們可以在人間游離一段時間,接受人們的祭祀,直至七月三十,鬼門關會再度關閉,鬼節的節期亦就此結束。
在鬼節有十大禁忌:當然信則注意,不信也無妨。要碰上鬼也是講緣分的。對於鬼神,我向來的觀點是敬而遠之。為什麼呢、
一是說不清,八字不同的人對這些事看法也不同。比如命帶童子。命帶華蓋。八字純陰或者墓庫重重,八字過弱或走霉運的容易碰上。而八字旺或硬的人不容易碰上。在兩種人之間去辯解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有的人時常看見,有些人一生都沒見過。
二;過份關注這種陰性問題不利於生活,俗話說念什麼來什麼。所以希望很多年青人別沉迷在看鬼故事的刺激中。
1、勿夜遊!八字輕的人不要夜遊,碰上麻煩
2、非特定場合勿燒冥紙!冥紙是燒給鬼的,金紙是燒給神的,燒冥紙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鬼。
3、勿偷吃祭品!這些是屬於鬼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4、勿晚上曬衣服!當鬼覺得你的衣服好看,紅色最忌
5、少去陰氣重的地方。
6、中午,傍晚,深夜盡量別一個人去人煙稀少的地方
7、勿撿路邊的錢!這些錢買路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
8、勿輕易的回頭看!當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那可能是鬼叫你…
9、看見別人拜鬼神時勿胡言亂語
10、筷子勿插在飯中央!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此舉只會招來鬼與你分享食物…
當然其中很多都是民俗,泰明認為不用過於害怕和處處小心。畢竟世上還是好鬼多。活鬼更厲於死鬼也
❺ 農歷七月初七禁忌是什麼
七月初七,又稱七夕節,乞巧節,農源歷七月初七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節日。中國民間傳說陰歷七月初七晚上喜鵲在銀河上搭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古俗在這天晚上,中國女孩們要穿針乞巧。鵲橋相會歌頌了中國勞動人民忠貞不渝的愛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
有古書上說,七月初七日,切戒色慾,勿想惡事,十五日犯色慾,損壽!
除了中國傳統的乞巧節之外,七月初七為道教五臘日之一的「道德臘」。
道教據古代「臘日」祭先祖、百神之制,創五臘日(南北朝成書的《赤松子章歷》已載此),至今為道教所奉行。
據《赤松子章歷》記載:七月初七道德臘,五帝校定生人骨體枯盛,學業文籍,名官降益。其日可謝罪、請福、服氣、沐浴、祭祀先亡。其日不可伐樹碎石,食啖酸咸,乘騎臨險。可導引攝理,展舒筋骨。
❻ 被漢族稱為「鬼節」的中元節,有什麼講究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2.夜遊
八字輕的人在鬼節這一天千萬不要夜遊,因為這一天鬼門關大開,幽魂孤鬼都出來游盪,如果讓他看到了陰氣沉重的你,說不定會把你誤認為是同伴,將你邀請回家做客。
3.非特定場合燒冥紙
冥紙是燒給好兄弟的,金紙是燒給神的,在鬼節這一天大多數人們都會提前為路過的好兄弟燒些紙錢,然後等到隔天再來收拾殘局。因此,燒冥紙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好兄弟,通常都會同意時間同一地點,千萬不可以在非特定場合時間燒冥紙。
4.偷吃祭品
在鬼節這一天人們會為鬼兄弟准備一些祭品,因此這些是屬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5.晚上曬衣服
在鬼節當天晚上最好不要在外面晾衣服,因為當好兄弟覺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會借去穿,順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6.喊名字
如果不得已在鬼節當天晚上還在外面的朋友要小心了,夜遊的時候千萬不要叫出名字,盡量都以代號相稱,以免被好兄弟記住你的名字
7.游泳
鬼節這一天忌下水,此時好兄弟會和你玩鬼抬腳的游戲,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8.亂看
俗話說人不犯鬼鬼不犯人,他們難得出來一趟自然是興奮異常的。好兄弟喜歡躲起來嚇人,萬一亂看被嚇到了,就是他們入侵你最好的時候。
9.榕樹放在家門口
在八卦靈異學中,榕樹是聚陰的植物,同時也是好兄弟的最愛,除非你希望好兄弟來家裡坐坐,最好不要再家門口擺放榕樹。
10.熬夜
人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尤其是在中元節這一天。
11.靠牆
好兄弟平時喜歡依附在冰涼的牆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12.撿路邊的錢
這些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教訓。
❼ 中元節是什麼節中元節的來歷是什麼有什麼習俗、禁忌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民間傳統節日,「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時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把祖先。 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❽ 鬼節的忌諱是什麼
鬼節即中元節,為傳統節日,各地的風俗和忌諱大致相同:
一般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
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在一陣庄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各家還要在自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活動,所謂水燈,就是在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說法,水燈是用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