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理性情感
① 什麼是理智感和道德感
情感一般是指個體意識到自己與客觀事物的關系後而產生的穩定、深刻地心理體驗和相應的反應。情感對我們的生活有重要意義。關於情感的分類也是重要的考點,心理學中將情感分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這一知識點在考試中常以單項選擇題出現,題干通常列舉例子,要求選擇出所體現的情感類別。因此需要重點把握不同類別的關鍵特點。
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標准去評價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時產生的情感體驗。道德感產生的關鍵是運用道德標准去評價,它會受到社會規范、社會價值體系的影響。例如:當小紅上班高峰期為了避免遲到而闖紅燈,被交警攔截「教育」時,她產生的羞恥體驗。例如:當我們看到地鐵中他人隨地吐痰的行為,我們對他人所產生的厭惡體驗。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動中,認識、探求或維護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情感體驗。理智感產生的關鍵是與認知活動、智力活動相關。例如:小明終於論證了實驗假設的正確性,他當時產生的興奮感、成就感即理智感。理智感往往是在完成任務、解決問題的情境中產生。
② 道德情感可以提升情感理性和情感智慧嗎
人類是有情感的,這是我們不可以也不可能否定的,情感伴隨著我們的一生,從我們出生以來我們便是隨著所收獲的情感長大的,我們根本無法想像如果生活在一個沒有情感的世界裡面,我們會變得怎樣,人與人之間會變得怎樣,這個世界又會變得有多麼的可怕。
但是人類的情感中並不排斥道德,道德為我們的情感提供了一個合理的途徑,使我們的情感有一個正確的方向。人的情感中並不是只有感性的情感,同時也有理性的情感,而這理性的情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然而然的道德,道德為我們的情感指引方向,而情感又同時地在增進我們的道德感。試想一個沒有情感的人,又如何懂得什麼是道德呢?
③ 道德的人是理性的嗎
道德理性主義可謂是脈絡明晰,源遠流長,從蘇格拉底起,經斯多葛學派、笛內卡爾、斯賓諾沙,容最後在康德那裡斐然而成一座高峰。
康德的倫理學是建立在他的先驗論哲學基礎之上的,康德立足於普通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然後向上追溯,以探尋這種道德意識與道德觀念得以成立的邏輯條件。這個條件在康德看來,應該是絕對的、超經驗的「理性」。因為一條規律被認為是道德的,也就是作為約束行為的根據,它自身一定要具有絕對的必然性,也就是說,在任何情況下,對所有的理性存在者都有效。康德認為,道德法則之所以具有絕對必然性,就在於它是一種「定言命令」,那是意志對理性主體自己所下的命令,是「自律」。
只有意志自律才可作為道德的最高原則,一切可能的道德概念只有在這個原則的涵蓋下才具有可能性。
④ 道德情感的表現形式在哪一章
道德情感是教資心理學第八章第三節的內容。
道德情感,是指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之上,根據道德觀念來評判他人或自己行為的時候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道德情感的表現形式主要有:
1.直覺的道德情感
對某種具體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發生的情感體驗。當感知到某種情境就會迅速產生一種積極或消極的情感體驗,因為產生迅速,當事人不能明顯意識到。
一個人走在路上,看到一個小孩子突然沖向馬路,這時他會不經思考的去攔下那小孩,這就是一種直覺的道德情感,未經思考迅速發生,拉開以後才可能意識到自己可能也會陷入危險,或假如錯過拉開怎麼辦等。
⑤ 淺談道德理性及與道德情感的關系
道德理性主義者認為道德的基礎是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只是一種本能沖動,需用理性對其進行約束;道德情感主義者則認為道德的基礎是道德感性,道德理性並不能解決道德上的善惡,只有情感才能彰顯人的感性生命與自由本性。
(5)道德理性情感擴展閱讀:
在個人的道德品質構成中,道德情感具有3種作用:
1、評價作用,即能以某種情緒狀態,表明某種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是否具有正當性和合宜性;
2、調節作用,即能以某種情緒傾向,強化或削弱個人對某種道德義務的認識和實踐;
3、信號作用,即能以特有的情緒形式如表情、動作,向他人傳遞其道德行為價值的信息,或從他人的某種情緒形式獲取自己道德行為價值的信息。
⑥ 道德的理性是指什麼
道德理性大致相當於快樂主義、幸福主義等以個人情感為道德基礎的倫理觀。黑格爾把情感主義作為理性從內到外、從個別到普遍的活動,與觀察的理性構成了矛盾。
⑦ 道德情感是什麼
道德情感作為品德結構的組成部分之一,它在品德的形成中究竟有什麼作用呢?
1.激發、引導道德認識
首先,道德情感對道德認識有一種激發作用。它促使一個人積極接受某種道德教育,努力掌握有關的道德知識,並推動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信念,甚至是構成道德信念必不可少的因素。其次,道德情感對道德認識有一種引導作用。個體接受某種道德概念或准則之前總帶有某種傾向性,這種傾向性促使個體樂於接受某種道德概念或准則,而拒絕另一些道德概念或准則,或者樂於接受某人的教育,而不願接受另一人的教育。這就是道德情感的引導作用。
2.調節、控制道德行為
道德情感對道德行為的調節和控制是通過情感的信號功能和感染功能實現的。情感通過信號功能傳遞信息,溝通思想。一個人可以通過他人的情緒、情感表現,了解他人的願望和需求,並據此做出相應的情緒,情感反應,並推動自己採取相應的道德行動。[1]
3.評價作用
即能以某種情緒狀態,表明某種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是否具有正當性和合宜性。
4。信號作用
即能以特有的情緒形式如表情、動作,向他人傳遞其道德行為價值的信息,或從他人的某種情緒形式獲取自己道德行為價值的信息。個人一旦對某種義務和行為形成道德情感,就會積極地影響其道德選擇。某種道德情感一旦擴展為社會性的情感,也就會程度不同地影響社會道德風尚。
陶冶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的重要環節。它包括兩方面的任務:一方面是形成和增強同所獲得的道德認識相一致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是改變那種與應有的道德認識相抵觸的道德情感。形成和增強健康的、正當的道德情感,不但要訴諸個人理智,訴諸個人對理想人格的追求,而且更需要個人在實踐中經受長期的甚至痛苦的磨練。
道德情感 - 培養
道德情感是可以培養的,培養的方式又是多種多樣的。
1.以理育情
情感是在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道德情感則是在道德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並隨道德認識發展而發展。一般說來,只有對某一道德規范認識深刻,對某一類道德概念掌握牢固,才有可能在此基礎上產生豐富的心嚮往之的道德情感,這正所謂「知之深,愛之切」。許多論理性道德情感的產生往往是以一定的道德理論為基礎的。反之,如果缺乏對某些道德現象、道德原理的深刻認識,缺乏對某一類道德概念的深刻領會也就不可能產生深厚豐富的情感。比如一個對祖國的過去,現狀了解甚微、缺乏常識的人,就不可能產生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豐富知識,提高道德認識水平是促使道行情感不斷升華的一條重要途徑。
2.以情育情
情感的一個特點,就是它具有感染性,一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其他人,使其具有同樣的情感,並與自己產生感情上的共鳴。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會激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親切感,從而樂於接受教師所講的道理,即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的愛又是學生獲得積極情感體驗的重要來源。學生取得進步時能得到教師的及時肯定和表揚,遇到困難時能得到教師的關心和幫助,這些都會引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這些體驗可激勵學生奮發向上,也有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前蘇聯教育家馬長連柯曾說:「我從來不讓自己有憂愁的神色,抑鬱的面容,甚至有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在兒童身上表現出來」。要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教師必須自己具有這種情感,要學生激動,首先就要教師感動。真情才能換取真情。
3.以境育情
情感不僅具有感染性,而且具有情境性,情感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的,道德情感也是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產生的。創設良好的道德情境是誘發和培養學生積極健康道德情感的有效途徑。
4.以行育情
道德行為及行為效果對道德情感具有檢驗,調節作用。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也應該引導學生盡可能多地參加實踐活動。用良好的道德行為來培養和鞏固道德情感。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行為上尊敬父母、師長,待人有禮貌,關心和幫助他人,從事家務勞動和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勞動,培養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情感。通過這些有目的有組織的活動,讓學生身體力行,有助地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道德情感。
⑧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什麼情感 道德情感還是理智情感
道德情感吧.心理學上把情感分為三類,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道德感是關於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會道德准則而產生的情感體驗.理智感,是人對認識活動的成就進行評價時,產生的態度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