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的主要特點
⑴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思想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大幼畢業的吧,一噸等於2000斤,一升等於1.8斤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⑵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特點有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有哪些寫回答有獎勵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有哪些
寫回答有獎勵 共5個回答
2019-10-22 TA獲得超過8433個贊
關注
重倫理、倡導道德至上;重和諧與統一;重實際、追求穩定;重理性與人文教養。
拓展回答
1、從崇尚倫理道德的原則出發,中國傳統文化特別重視「內聖外王」之道,孔子認為要把道德原則貫徹到政治生活中去,用道德手段治國安民,才能真正管好國家。認為單純用行政的法律的辦法管理人民,只能使他們畏禍而守法,不能使他們具有道德觀念。用道德的辦法來教育、感化人民,用禮來約束他們,不僅能使之守法,還能使之具有道德自覺,心悅誠服地守法遵禮、知恥從善。
2、中國傳統文化重和諧與統一的特點,首先體現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提出了「天人協調」的觀點。《周易大傳》的作者就認為,太極是天地的根源,天地是萬物的根源。「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這就肯定了人類是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看作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3、中國文化是一種大陸型的農業文化,幾千年來,以農為主,重農抑商一直是歷代統治者積極推行的政策。農業文明簡單重復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中國文化具有注重實際,追求穩定的特點。
4、中國傳統文化重視理性和人文教養的特點,首先表現在中國文化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神為本,具有超宗教的情感和功能。以道德理性來支撐人們的精神信念和維系社會關系。強調通過內在的道德自覺來約束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並通過自我的完善來維系社會關系。
⑶ 中國傳統道德的根本要求是什麼
中國思想道德的特點概括起來有如下幾點:
1.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精神。
中華民族的道德,既有陽剛之氣,也有陰柔之美。陽剛之氣的集中表現是自強不息,剛健有為;陰柔之美的表現是愈挫愈奮、永不言敗的韌勁。中華民族是一個頑強的民族,在任何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都能堅持下去。正是由於有這種堅韌的精神,中華文明成為世界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之一。張岱年認為,中華民族前行的歷史是血與火共舞的歷程,是斷頭台與文明的較量。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動力和精神在支撐著這個民族?一是奮發向上的思想,一是博大寬容的思想。
2.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觀。
「仁」是儒家道德規范的最高原則。「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系,而「仁」的客觀標准則是「禮」——「克己復禮為仁」。所謂克己復禮,就是要求人們自覺地約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禮的標准正確地處理上下左右的關系,如為父要慈,為子要孝,為友要信,為臣要忠,為君要善,要有愛心等等。「克己復禮為仁」的詳細含義還包括對人們所有言行舉止的規范。在這方面,「禮」既表現為規范化的文明儀態,也表現為在傳統習俗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定型的許多具體儀式。「不學禮,無以立。」(楊慶存《新華文摘》2002.7.)
「仁」的內容十分豐富,既包括禮智義信勇,也包括溫良恭儉讓等等。
饒宗頤認為,「仁、義」是中國人文傳統的最高點。
儒家的「仁義」思想是對人類文明和情操的一大貢獻。
各種文明,其道德規范有不同的側重點,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仁愛的思想。可以說,如果沒有愛,人類就沒法延續,文明就沒法傳承。西方文明始終強調「愛」的力量。美國哲學家弗洛姆認為,愛是一門藝術,是一種能力,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和作出一定的努力。換言之,愛並非是每個人都能輕易體會的情感,只有那些具備了能夠洞悉人之奧秘的知識、形成了完善人格的人,才能夠愛。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反映了最普遍的道德要求。1993年美國芝加哥簽署《世界倫理宣言》,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定作重大原則,用以處理國家、民族、宗教、文化間的相互關系,乃至成為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普遍和諧之道。
3.符合規律的道德要求。
「道」是什麼?就是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而遵循「道」,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就有「得」,就符合「德」,相反,就是不道德的。
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指出人應遵循自然規律和順應自然環境。老子提倡要返樸歸真,保持嬰兒赤子那種純真無邪、無憂無慮的精神狀態,擺脫功名利祿的俗世煩惱;主張治國要符合規律,不能瞎折騰,執政就要順任天道,合乎民情,不妄為,又無所不為;認為健康是精神的基礎。老子問道:「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在這個問題上,千萬不要擺錯位置,要重視健康,珍惜生命,倡導回歸自然。這個思想後來被莊子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他們看來只有回歸了大自然,人們才能達到與他們為一的大同至樂的人生境界,實現宇宙間最高的和諧。老子以上的思想就是一種符合規律的道德主張。
4.愛國主義思想。
愛國主義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列寧全集》第28卷168頁)愛國主義思想深深地紮根於中華民族的心理之中,它是強大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很多古人都以愛國主義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孔子主張維護民族尊嚴、國家獨立。屈原的詩句是愛國主義情感的千古絕唱。陸游說,「平生鐵石心,忘家思報國」,「位卑未敢忘憂國」。林則徐面對旦夕之間的寵辱驟變,從容表示「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而當代著名作家梁衡也曾在《愛國的理由》中寫道:「我們為什麼要愛國?你在這個國家裡出生、成長,國家給了你特定的生活基礎、社會關系、價值觀念、文化修養。你的身軀,你的精神是國家塑造的。國家民族的個性已經深深地融化在你的血液里。國家的名譽、利益和你的名譽、利益緊緊地連在一起。於是你與祖國就既有了情感上的依存,又有了利益上的一致。愛國,永遠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存在的支柱,也是做人的起碼標准。」
三、現代化與中國的傳統道德
中國傳統思想道德文化,既是中華文明發展的成果,也對中華文明的成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中國傳統思想道德文化,主要是與農業經濟基礎相適應的社會上層建築。那麼到了工業經濟時代,中國傳統道德文化還行不行呢?換句話說,中國傳統思想道德文化對中國的現代化事業起著什麼作用呢?是推動作用,還是阻礙作用呢?在這個問題上,學者們看法不一致。
一種是肯定的觀點,認為,以儒家學說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同樣可以成為中國實現現代化的精神動力。亞洲四小龍的現代化發展就是例子,這幾個國家和地區歷史上屬於儒家文化地區,它們在工業發展過程中達到了當時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新華文摘》2002.6.)
另一種是否定的觀點,認為,儒學是農業文明的產物,保守、落後,是過時的東西,在今天已沒有任何價值。「關於亞洲『四小龍』是因為吸收儒家文化才發展那樣快的說法缺乏根據。這些國家的地區的經濟發展,主要還是藉助了現代世界的先進科學技術、先進的管理方法,而不是藉助於什麼儒家思想。」中國實現現代化不可能依靠傳統思想道德文化取得成功。
筆者的觀點是:對中國傳統思想道德文化不能全盤繼承,也不能完全否定,而是要經過一種改造揚棄創新的過程。理由有以下幾點:
1.中國傳統文化是根,是土壤。
一個民族必定有自己獨特的思想文化傳統,這是理解世界事物的基礎。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文化傳統,文化的積累就是傳統。傳統支配人們的習慣,決定人們的思維方式。它構成了一個民族文化的核心力量,體現在一個民族觀念和行為的方方面面。中國傳統的道德觀早已滲透到了華夏民族百姓的思維方式和日常行動中。
然而,思想史上的任何一個學派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中國傳統思想道德文化也不斷地吸收著外來文化以豐富自己。繼承與創新之間是一種辯證關系。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新思想的產生是本土的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不斷融合的結果。(蔡德貴《新華文摘》2000.10.)
2.中國傳統思想道德文化有缺陷。
中國傳統文化一個明顯的缺陷是忽視自然科學。我們至今都沒有像西方科學那樣發現關於自然科學系統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因此我國在科學發展上落後了。此外,在社會科學領域內,中國傳統文化也有不足。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公民」的概念,也缺乏現代的法制精神。這種情況不利於我國的政治制度建設和發展市場經濟。要想發展市場經濟,建立現代政治制度,必須堅持德治與法治並重。既要發揮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德治的長處,又要學習西方重視法制的優點,使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一種適合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新的意識形態。因此,我們必須要在繼承批判傳統文化道德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出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建設好社會主義,實現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使中華文明再次煥發青春,中華民族再次輝煌。
3.文化的實質是變。
按照《周易》的思想,世界上一切都在變,沒有不變的東西,惟一不變的是「變」。因此,我們繼承傳統文化的精髓就是「變」的文化傳統。中華文明之所以是惟一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就是因為中華民族是善於以變應變的民族。以儒家思想為例,中國歷史上並沒有一貫不變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不斷變化的:有春秋戰國時代的孔、孟、荀之儒;有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漢儒;宋明兩朝,產生了程朱理學之儒和陸王心學之儒。對於「四小龍」經濟起飛時代的儒學,學者稱之為外儒內歐式的儒學。由此可見,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就是不斷變化的文化。在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新時代,要有與這個時代經濟基礎相適應的意識形態,而不是把傳統文化搬來就行了,要不斷地變,不斷地創新,才能有生命力。
總結歷史的經驗,我們得出結論: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是有生命力的,能夠在實現現代化的事業中發揮思想動力和智力支持的作用。但是,這要有個條件,就是要有變的觀念,有創新的思想,不但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還要學習吸收世界上一切優秀的外來文化,才能創造出中華民族的社會主義新文化。
⑷ 中國傳統道德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一)整體至上,「克己奉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國傳統倫理結構中,為國利民,「興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經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現,是最大的「義」。堅持這個原則,以此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一切服從這一準則,乃是「仁人志士」的體現。從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們一直倡導這種人生的境界。孔子曰:「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論語·雍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孟子·滕文公上》)。范仲淹主張「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杜甫詠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的秋風所破歌》);林則徐銘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觀點、主張,都堅持從國家利益和整體利益至上的原則出發在個人對他人、對社會、對群體的關繫上,「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考慮個人利益時應不違背道德原則,不得傷害社會和他人利益。所謂「義然後取」、「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論語·雍也》)。
(二)仁愛兼利的人際和諧原則
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特別重視和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心,提倡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心,愛護和幫助,力圖構建和諧親善的溫和氣氛。孔子以「仁」作為自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他將「仁」同「愛人」相聯系,把「愛人」作為「仁」的根本要求。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仁」,「博施濟眾者,可謂仁矣」(《論語·述而》)。主張人與人相和,就從自己的慾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增強理解,彼此相互體貼,照顧,給對方以便利,特別是對有困難者以幫助和救濟。墨子從人與人的樸素尊重的功利原則,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倫理原則。他認為,人與人的矛盾、糾紛,都是由於「虧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引起的,即「不相愛」,困此人應當「愛人若愛其身」,而愛人和被人愛是相互聯系的。「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墨子·兼愛中》)。這種人際相愛不僅表現在心理上的同情與關心,更表現在實際生活中的互利互惠,使人得到實際利益。「兼和愛」而「交相利」,默家沖破了儒家「愛有等差」的等級觀念,而倡行兼愛到利的普遍性。力爭使之「廣施周遍」、「廣達四海」。
(三)「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
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的流變,化育而成中國人的人格精神,表現為相互聯系而又相對而生的兩方面:一曰「自強不息」,二曰「厚德載物」。在《易經·易大傳》中,最早提出「剛健」學說,「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象傳》)「剛健」表現為人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剛強不屈的性格,奮發圖強的斗爭精神,「剛健自強」的思想,歷來被歷代思想家所崇尚,成為人們激勵鬥志、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載物」則是中華傳統倫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懷,也是實現剛健自強的現實途徑。《易經·象傳》中指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主張君子應象大地那樣以博大的胸懷、孕育、承載與容納萬物,從而使自己成為博大精深的聖人。這一優秀的品質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以喜悅的情懷容納別人,善待別人,善待人生,凡事多從好處看,在生活中 發現美,發現對人類,對自己有益的東西,與人相處,多發現共同點,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其二就是以謙遜的態度,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長處,取長補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與不足,這種廉和態度促使人不斷充實自己,從而使自己日益壯大起來。
(四)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的道德修養原則
注重加強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是中華傳統道德中獨具特色的倫理文化,在這個方面可資借鑒繼承的精神遺產也最為豐富。
在中國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而儒家一派在這方面的思想資料最為系統,儒家學派為人們構畫著「三綱八目」的修養系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三綱」,明確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根本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各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禮記·大學》)這里的「修身八目」詳細地規劃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八個階段,而且他們認為,道德修養是社會上所有的人們共同的立身之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儒家學派既概括了道德修養的完整體系,肯定道德修養的極端重要性。同時還為指導人們的道德修養,提出了許多具體可行的道德修養方法,諸如「立志」、「學習」、「克己
⑸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回意識和奉獻精神。答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作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
6、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
(5)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的主要特點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傳統道德一般都是在社會穩定時發揮作用,而社會劇烈變動時則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謂「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古人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大學生學習和繼承中華傳統美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學生社會的精英分子,是祖國未來建設的主力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繫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繫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命運。
⑹ 如何理解中國傳統道德的主要內容新的歷史時期如何踐行這些道德
摘要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指中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並得到不斷創新發展,有益於下代的優秀道德遺產。概括起來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習慣的總和。它標志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它也是我國人民兩千多年來處理人際關系、人與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的結晶。
⑺ 《中國傳統道德》
這里有
《中國傳統道德:簡編本》
作者:羅國傑 主編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7300021891
印次:2
紙張:膠版紙
出版日期:1995-12-1
字數:338000
版次:1
定價:13元
當當價:11.1元
折扣:85折
購買網址:
http://www.dangdang.com/league/leagueref.asp?from=P-133592&backurl=http://www.dangdang.com/proct/8600/8600523.shtml
內容提要:
《中國傳統道德》簡編本是在中央領導同民的關心支持下,由國家教委組織編寫的。該書主要用於在大、中、小學校進行中國古代優秀傳統道德的教育。我們這里所講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主要是指從先秦到辛亥革命時期,以儒墨道法各家倫理道德傳統為內容的倫理思想以及道德實踐活動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其中,由於中國歷史的特殊原因,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佔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影響。
目錄:
規范篇
第一章 人際交往道德規范
第二章 處己立身道德規范
第三章 職業道德和文明禮儀規范
德行篇
第一章 胸懷天下 愛國愛民
第二章 公忠為國 清正廉明
第三章 獨立特行 清節自守
第四章 勤勞勇敢 質朴儉約
第五章 勤奮好學 尊師重道
第六章 修身自律 崇德重義
第七章 家庭和睦 孝慈友恭
第八章 樂群貴和 德洽鄉里
教育修養篇
第一章 德教與修身
第二章 立志
第三章 為學
第四章 存養
第五章 克治
第六章 力行
第七章 理想人格與理想境界
名言篇
第一章 教化德治
第二章 公私義利
第三章 人生處己
第四章 待人交友
編輯推薦:
此書可作為德育的參考教材,在學術試用一段時間,收集一下各方面的意見和反映,然後再組織力量,在此基礎上編寫出適合各級各類學校學生使用的教科書。同時,還應把此書內容通過電化教育手段和文藝作品的形式傳播開來,以擴大傳統美德的教育面。
當當是國內最大的書和音像銷售網站,有圖片和音像30多萬種,我一般買一些難找的書都是在當當上買。
記住購買網址是:
http://www.dangdang.com/league/leagueref.asp?from=P-133592&backurl=http://www.dangdang.com/proct/8600/8600523.shtml在當當網上買這本書的付款方式可以是郵政匯款、網上銀行支付、銀行電匯等等,如果你在大中城市裡還可以選擇貨到付款。然後就等著送貨上門了。我已經在當當網上購書好幾年了,我現在在一個小城鎮里,但是通過網上銀行匯款還是很方便的,匯款後我這邊也能送貨上門的。
最後祝你您順利買到書!
⑻ 我國傳統道德的內容與特點
中華傳統道德的基本特點
中華傳統道德是以人為本的道德。有兩個基本觀點:
第一個基本觀點,就是肯定人的價值,肯定人的尊嚴。孟子講過兩句話:「所欲有甚於生者」意為我所要求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即人格尊嚴;「所惡有甚於死者」,意為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甚的,就是喪失人格。堅持人格尊嚴,一方面要堅持自己的人格尊嚴,不能受別人的侮辱:另一方面要尊重別人的人格尊嚴,對於別人要加以尊敬,這是傳統道德的一個基本觀點。
另一個基本觀點就是注重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在古代就叫做「人倫」,所謂人倫就是人與人關系的次序。孟子概括了封建社會中最重要的五種人倫關系,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夫婦有別」。中國傳統道德強調和重視父母子女之間的人倫關系。「父子有親」就是「父慈子孝」,把「孝」看作一切道德的根本。「父子有親」在今天看起來應該是肯定的,長幼有序,在今天也是應該承認的。朋友有信,就是人與人之間不能說假話,不應該欺騙,這在今天也是應該加以肯定的。
總的來說,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可以從五個方面來體會和把握。
(一) 強調為民族、為整體、為國家的整體主義精神。整體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核心。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一個有道德的人應當「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盡忠保國」、「先公後私」、「一心為公」已成為人們所尊奉的崇高的道德要求。 中華民族的這種為國家、為民族的整體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強大的凝聚力,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基石。
(二) 推崇仁愛原則,強調「推己及人」和人際和諧。「仁者愛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這就是人們在處理個人同他人關系時所依據的原則。中國傳統道德強調「和而不同」、「人和」、「和諧」和「以和為貴」、「和氣生財」的思想。為了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中國的傳統道德又特別強調「待人以寬,責已以嚴」、「助人為樂」、「捨己救人」等道德要求,以調節人和人的關系。在中華民族長期的發展中,這種思想對協調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穩定,發生了重要的作用。
(三) 重視人倫關系,提倡人倫價值。中國古代特別強調「孝」,即對父母盡孝,這是傳統道德的一個重要內容。孝敬父母有兩個要求。一是要贍養父母,供給父母的生活。二是尊敬父母。
(四) 追求精神境界,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中國古代道德教育,首先是注重改變人的氣質,培養人的品德,即學習怎樣做人。中國傳統道德對於高尚的道德境界的追求,總是同一種「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人生哲學相聯系,總是同「發憤忘食」、「樂而忘憂」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生態度共同發展。從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出發,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特別強調要從兒童起,就注意對他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管仲說:「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由於注意了從少年兒童時就對人們進行必要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和各種禮儀的教育,力求使他們自幼就熟習這些原則和規范,也就使他們在長大後不會對這些規范禮儀產生抵牾的逆反心理,也就能夠收到教育所希望達到的效果。
(五) 強調修養踐履,注重知行統一。首先,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特別強調「為仁由己」的道德主觀能動性。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其次,中國傳統倫理道德,重視「知行合一」。「吾日三省其身」,「三人行必有吾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等等,都同道德的修養踐履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古代還強調「慎獨」的思想。
對中小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內容
我們今天重視道德修養問題,包含著重新認識道德的社會作用的深刻用意。我們現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下還需不需要道德呢?一段時間來,「道德無用論」、「道德代價論」等觀點引起廣泛的爭論,但社會道德狀況嚴重滑坡的教訓使我們上了深刻的道德教育課。雖然道德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道德作為社會關系的強有力的調節器,那麼,這個社會就連正常的生活都難以保障。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法制社會,也需要建立一個道德社會。
基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重視道德品質的傳統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從少年兒童抓起,才有可能使之潛移默化,化道德認識為道德行為。所以有必要在中小學進行中華傳統道德教育。那麼,對中小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有哪些基本內容呢?
一是正義。「正義」是一個具有廣泛意義的道德規范。儒家認為,「義」有正當、公正、應當、符合原則的意思。在中國傳統道德中,總是把「義」和「利」聯系起來,加以考慮,即所謂「義利之辯」。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即君子只知道去追求「義」,小人只知道去追求利。孔子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又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些話說明孔子並不反對個人的利益和富貴,只是強調利益的取得必須合於義。而孔子也認為在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首要的是要使老百姓都能富起來。
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由於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和文化的影響下,在一部分人中滋生了享受主義、拜金主義,出現了損公肥私的現象。因此,怎樣對待義和利的問題,在義和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怎樣取捨,是判斷人們道德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中小學生中進行正義和義利之辯的教育,對他日後處世,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作出正確選擇,具有現實意義。
二是仁愛。仁是中國古代最基本、最高的道德要求,也是一切其他道德規范的根本。在不同的人際關系中,對不同的人,仁愛有不同的內容和不同的表現。如對父母要孝,對朋友講忠信。等等。父母對子女的愛,表現於撫養、愛護、教育等方面,是慈愛。子女對父母的愛,則表現於感恩、尊敬、贍養等方面,是孝敬。仁愛精神的一個基礎,是惻隱之心,另一個基礎是報恩的心理。報恩心理是孝的基礎。墨子說:「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孟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都是說,知恩圖報,對別人給予自己的愛利恩惠給予回報,是人之常情。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體現了一個精神,就是「推己及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這就是為仁的方法。凡事想到他人,尊重他人,關心他人,是愛人的出發點。推己及人,時時事事顧及自己言行對他人、對社會的影響,也是社會公德的基礎。推己及人也滲透在對日常人際關系的處理中。推己及人。這是仁愛的基本精神,這一點最簡單,人人都能夠做到。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往往沒有做到。所以,對仁愛精神的提倡、培養,需要我們在日常的事情上,一點一滴地去做。
三是寬恕。寬恕這一道德規范,大致包括這樣一些內容,其一,要寬容、寬厚待人,不要過分地挑剔人;其二,在與別人發生矛盾時,要有寬廣的胸懷,豁達的氣量,允許別人有不同的意見。其三,要容許別人有過錯,寬容人、諒解人、饒恕人。其四,要有仁愛之心,將心比心,為他人著想。
四是禮儀。禮儀與道德互為表裡,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仁就是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在人際交往中,有一定的禮儀形式。如朋友見面要握手問好,早上見面道「早安」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言行舉止、衣著打扮、行走坐卧等都要講究禮儀。禮儀習慣的形成,要靠在日常生活中點滴地積累和養成。要從幼兒園起,從小學起,對兒童進行文明禮儀的養成教育。我們提倡禮貌用語,請、謝謝、對不起、你好、再見十個字,這是禮儀建設的重要方面。但實際使用的情況並不好。禮儀和道德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要從小進行養成教育,一方面又要進行道德教育,使人人都了解禮儀的思想內容,保證禮儀不流於形式。
五是勤儉。勤儉美德有兩層含義,一是勤勞,一是節儉。勤勞與安邦定國相聯系,如「克勤於邦」;勤勞與「自強不息」相聯系,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節儉與「儉以立德」相聯系,如司馬光認為,儉是大德,一切德行皆從節儉中來;奢是大惡,所有惡行都從奢侈發端;儉與「持家治國「相聯系。中華民族的勤儉美德從古至今是一以貫之,但近年來也確實出現了某種不良現象。尤其中小學生不經歷創業的艱苦,坐享父輩的勞動成果,再加上長輩對獨生子女的溺愛,勤儉教育已是勢在必行了。
六是愛物。愛物是仁愛規范的進一步延伸。保護生態環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貫精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尊重自然、取物以時、取用有度、物盡其用、保護野生動物。等等。現階段最重要的認識是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七是自強。中國傳統道德所講的自強,是立志為國家、民族建功立業的自強,是「以天下為已任」的自強,而不是自私自利、個人主義的自強,這是中國傳統道德自強的基本精神。要自強就必須有理想,立大志。自強還必須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增強本領。要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抵制錯誤思想的影響。自強還要注意加強團結。國家和民族的自強,固然要靠每個人的自強,但還必須有人們的團結合作,自強才有保證。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更強。
八是誠信。處世待人,誠信為本。老子也強調「言善信」,就是我們所說的「說話算數」。近些年來,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由於拜金主義和極端利己主義的消極影響,這一道德要求經常受到破壞。我們要在中小學生中進行誠信教育,以誠信自我約束,會使我們社會文明程度有更大的提高。
九是謙虛。「謙虛」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一大美德,也是我國傳統道德中的一個重要規范。謙虛道德表現在待人接物上,應當尊重別人,對人恭敬有禮。謙虛道德表現在學業方面,則應當採用誠懇虛心地向他人學習的態度,以不斷地增進自己的學問和才幹。《周易》說:「謙,亨。君子有終」意為謙虛能使人亨通,能使人順利辦好事情,君子之行必有好結果。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充分體現孔子的謙虛好學的精神。我們每個人都應發揚中華民族的謙敬美德,虛以處己,敬以待人。
十是孝行。孝是做人的起碼的道德。在中小學生中加強孝行教育具有深遠的意義。獨生子女受父母的寵愛,但如果沒有孝的教育勢必使學生養成自私的毛病,再加上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子女贍養老人的困難加重,如果不進行孝行的教育,也許今後會出現不「能養」的情況。進行孝行的教育,也是培養學生的感恩的心,使之可以更好的融入社會,與人和諧共處。
⑼ 中國傳統道德有哪些基本內容
我國傳統道德具有悠久的發展史,傳說堯、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經》,到漢朝傳為《五經》,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
孔子發展的學說,被稱為儒家學說,以後儒家又將《五經》發展為《十三經》,這些儒家經典學說,成為我國道德的主要思想來源。盡管各個時代我國社會的道德觀並不完全符合孔子的儒家思想,但儒家學說是歷代我國社會道德觀的重要依據。
道德具有普遍性,對整個社會的所有人,不論身份,全都適用,道德面前是人人平等。《大學》上說: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人之有階級、等差,各國均不能免。他族之言平等,多本於天賦人權之說。吾國之言平等,則基於人性皆善之說。以禮之階級為表,而修身之平等為里,不論階級、等差,人之平等,唯在道德。
道德是人們評價一個人的尺度。一個人若違背社會道德,比如不仁不義、不忠不孝,那麼人們就會給他負面的評價,造成他沒有好的名聲,從而對他形成一種來自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約束他的行為。
另一方面,對很多人來說,道德是個人良心的自覺遵守,無需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制約。人們對一個人的道德評判,主要來自於這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言行。一般來說,我國傳統道德基本內容主要有如下幾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