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中若

道德經中若

發布時間: 2022-02-12 08:15:14

A. 道德經里的「大德若偸」啥意思

摘要 親,原文中是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B. 道德經中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書中的“上善若水”,應該聯系老子的一整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來理解,意思就是說作為一個真正善良的人,應該像水一樣清純善良、滋潤萬物,對世間萬物只有利而無害,懂得包容和謙讓世人,不與世人產生爭端和矛盾。

上善若水應該得到弘揚

上善若水這種為人觀念是我們現在缺乏的,如果很多人都能夠靜下心來體會其中的意境,並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把這種與人為善的心態貫穿下去,我們的人際關系和心態就會發生改變,這是從內心的真正變化,會為人類和社會帶來很大益處。

C. 《道德經》中的":治大國,若烹小鮮"如何理解!~

若烹小鮮
詞義:
意為治理大國要像煮小魚一樣。煮小魚,不能多加攪動,多攪則易爛,比喻治大國應當無為。後常用來比喻輕而易舉。

詞音:
ruò pēng xiǎo xiān

出處:
《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韓非子・解老》:「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貴靜,不重變法。故曰:『治大國者若烹小鮮。』」

使用舉例:
夫百姓,魚獸之類也,上德治之,若烹小鮮,與天地同操也。
★漢・王充《論衡・自然》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

烹煎小魚,不可常常翻動,因為翻動太多,小魚容易破碎。

治理大國,因溝通不便,傳達容易錯誤,相互信任不易,因此不可經常有變局,否則容易崩壞。

最重要的是清靜無為,以道蒞臨天下。天神人鬼各安其位,鬼不假裝為神,非但鬼不會假裝為神,神也不會隨意傷人,不僅神不傷人,握有權位在上階層也不隨便傷人。

在上位的君王和在下位的人民,都不相互傷害,才能很快建立長遠的共識,維持住國家的安定。

不安常會快速地傳染。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冤情,都來自於想像。

人類彼此要相信的確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兩地相隔甚遠的情況下,很少有人會從善意去解釋他人的行為。

治大國若烹小鮮,公司長大了也是一樣啊!

D. 道德經第二十章中:澹兮其若海,X兮若無止。X那個字怎麼讀及來源,謝謝了!

飂 liù
部首筆畫抄
部首:風 部外筆畫:11 總筆畫:20
五筆86:MTJE 五筆98:WTJE 倉頡:HNSMH
筆順編號:35325121454154134333 四角號碼:77212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8C2

基本字義

1. 飄:「~兮若無止。」
2. 古國名,在今中國河南省唐河縣南。
3. 姓。

E. 道德經中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而攻堅強莫能勝之。」意思是說,最高境回界的善行就像答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如果來勢兇猛,沒有什麼能阻擋的。在道家學說里,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涌;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污淖是一種奉獻。逝者如斯乎,人生尤如奔流至海的江水。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而在這里水是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希望可以幫助你解決你的困惑 望採納答案哦

F. 道德經 聞道 中有一句「建德若偷」

就念tou,看看下文就知道了,摘自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註解的《道德經》
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貞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注】此言道出常情,而非下愚小智之所能知,必欲上根利智可能入也。謂上根之人,志與道合,一有所聞,便身體而力行之。如顏子聞者未嘗不知,知之未嘗不行。故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若夫中人之資,則且信且疑,或日月至焉。故曰若存若亡。至若下根之士,即有所聞,了不相蒙,而且以為怪。故大笑之矣。以道出常情,非愚所測。此輩不笑,不足以為道。以其道與常情,每相反而已矣。何以知之。故古之建言者有雲,明道若昧。此下十二句,皆古之立言者之辭,老子引之以明相反之意。謂小人用智,恃知以為能。聖人光而不耀,以有智而不用。故明道若昧。小人矜誇競躁。聖人以謙自守,以卑自牧。故進道若退。世人崖嶷自高。聖人心與道合,同塵混俗,和而不同。故夷道若類。世人局量扁淺,一毫不容。聖人心包天地,德無不容,如海納百川。故上德若谷。小人內藏瑕疵,而外矯飾以為潔。聖人純素貞白,一塵不染,而能納污含垢,示同庸人。故大白若辱。小人一德不忘,必恃自多而責報於人。聖人德被群生,而不以為功。故廣德若不足。小人一善之長,必炫弄自售,欲求知於人。聖人潛行密用,凡有所施於人者,惟恐人之知己也。如泰伯三讓,民無德而稱。故建德若偷。小人隨時上下,見利而趨,望勢而變。聖人之心,貞介如玉,而不可奪。而能與世浮沉,變化無窮,無可不可。故質貞如渝。渝,變也。世人圭角自立,一定而不化。聖人心如太虛,無適不可。故大方無隅。隅,猶定向也。世人小智自用,以圖速效。聖人深畜厚養,藏器於身,待時而動。迫不得已而後應,乘運而出,必為天下之利具。故大器晚成。所以然者,譬夫大音之希聲,大象之無形,殊非常情之所易見易聞。宜乎下士聞而大笑之也。以其世之所尚者,名也。然道隱於無名,又豈常情所易知耶。所以聖人之廣大難測者,以其有大道也。夫惟道也,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曲成萬物而不遺。故曰善貸且成。聖人如此,所以世人皆以大似不肖。而輕笑之。然不笑,不足以為道也。

G. 《道德經》中,如何理解「明道若昧,進道若退」

就是古代真正的高手大多的數時間都是很糊塗,看不清未來的事。水平越高的人就越像新手,判斷力看起來越低。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道」是唯一的,也就是說大家證到的東西肯定是一樣的。古今中外,不是誰其實也都是一樣的,不一樣的只是我們這些不肖的徒子徒孫而已。

H. 《道德經》中,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說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潤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盡力去為。水的這種特性,可謂之「上善」。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於水。為什麼說水德近於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於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濕的地方。在此後的七個並列排比句中,都具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並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後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滅,老子朝逃往楚國,用今天的話說55歲的老子失業了,回到了家鄉(可能是務農吧,這一段沒看仔細)。這時比老子小20歲的孔子曾拜訪過老子,向老子請教學問,典故「孔子問李」就是這樣來的。孔子將老子比做「龍」,來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測、難以著磨。二人見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說:「逝者如斯乎」,老子卻說:「上善若水」。信奉「禮教仁義」的孔子與一心想「回歸自然」的老子兩位聖人之間的交流,為後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鋪下了奠基。
《荀子·宥坐》記載了孔子答弟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在此處,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這里涉及到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疇。這其中的觀點與道家有顯而易見的區別,但也有某些相似之處。可以此段引文與《道德經》第八章參照閱讀。
轉自《都江堰》(余秋雨):
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涌浪疊,無比強大;看似無色無味,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雲為雨,為虹為霞;看似沒有造型,卻能作為滋潤萬物的救星而被殷殷期盼……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實際上,一切成功的治水方案都是因為人領悟了水,應順了水,聽從了水。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出現天人合一,無我無私,長生不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便是道。

I. 請問高人道德經中「求若所欲」怎麼解釋,如何理解.

成語: 緣木求魚 (拼音:yuán mù qiú yú)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意思: 緣木:爬樹。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的。

例子: 若想善出此關,大王乃~,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也。(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三回)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如果以武力滿足自己獨霸天下的慾望,不但達不到目的,其後果不堪設想!

熱點內容
刑事司法學英文 發布:2025-02-05 17:37:59 瀏覽:903
城陽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2-05 17:37:47 瀏覽:250
法院杜雲發 發布:2025-02-05 16:57:31 瀏覽:449
這得問候南京那位法官 發布:2025-02-05 16:30:58 瀏覽:497
保安法律知識培訓ppt 發布:2025-02-05 16:22:37 瀏覽:20
法家法治國誤導 發布:2025-02-05 16:14:19 瀏覽:427
很多公司上班時間與勞動法不一致 發布:2025-02-05 16:11:11 瀏覽:900
陽泉市礦區法院 發布:2025-02-05 16:10:01 瀏覽:289
司法拍賣北京房產 發布:2025-02-05 15:50:12 瀏覽:11
非全日製法律碩士學費 發布:2025-02-05 15:39:35 瀏覽: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