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的機
『壹』 擁有立法權的機構有哪些
按照我國現行《憲法》和《立法法》的規定:
立法機關:《憲法》第五十八條和《立法法》第七條都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由此可見,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是我國的立法機關。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國家機關都不是立法機關。
享有立法權的機關:《立法法》第七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第五十六條規定:「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第六十三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本法所稱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第六十六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第七十一條規定:「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第七十三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由此可見,在我國,享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包括:
1、國家權力機關系統(人大和人大常委會)的: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常委會,自治州、自治縣的人大。
2、國家行政機關系統(政府及政府下設機構)的: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委、央行、審計署、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國務院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除此之外,其他國家機關都不享有立法權。
由此可見,凡是立法機關都有立法權,享有立法權的機關不一定都是立法機關。
『貳』 中國立法機構有哪些
立法部門除了制定來法律源外,通常亦負責審批政府(行政部門)的公共開支要求、監督政府運作、同意司法首長的任命等,在議會制中,行政部門亦是由立法部門產生,向立法部門負責。
『叄』 中國立法機構有哪些
我國的立法機構有: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憲法和基本法律(如刑法、婚姻專法);
全國人大常委會——屬制定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如侵權責任法);
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如公安機關組織管理條例);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
『肆』 中國的立法機關有哪些
人大立法委、國務院各部委、縣區以上的人民政府
根據級別可以出台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和規范性文件。
『伍』 議會制度的立法機構
根據英國憲法實踐的傳統, 起初認為議會的活動范圍以及立法權不應受限制。 但是實際上, 第五共和國議會立法權受兩方面的限制。 一是根據其性質應由政府負責的領域內的事項的立法。 二是來自憲法控制力的強化, 將法律可以規定的事項限制在憲法允許的領域之內。 1958年憲法的起草者借鑒第三和第四共和國時期的經驗, 意識到議會傾向於在較小的領域乃通過大量的法律或者在法律中加入一些原本應由政府決定, 從而並不需要作為國家主權代表的議會來決定的條款。 明確了這一點, 憲法的起草者試圖將那些應由法律界定的規則和基本原則的事項與其他不太重要的事項區分開來。 憲法第37條規定根據普通法上所確立的原則, 政府具有制定法律規范的職能。
這種包含在憲法34和37條中的「法律和規章的劃分」與根據1789年人和公民權利宣言第六條確立的法國法律和議會法傳統相悖, 這一條寫到:「法律是對公意的表達」。 因而這一劃分在1958和1959年招致了嚴厲的批評。 支持傳統解釋方法的議會和司法機關成員對這種議會不再能針對所有事項進行立法的情形反映強烈。
大拿市, 從1958年起, 議會實際上享有著廣泛的立法權。 憲法的起草者們早已審慎的把所有有關自由、個體地位、公司法、社會關系的基本原則、勞動法、國家教育體系、主權(包括鑄幣權)、國防、法院組織——幾乎所有可能產生政治爭議的事項——都納入了議會立法的范圍。
1958年憲法還建立了管轄權的劃分體系。 但為了避免混亂, 國家委員會對1958年憲法生效前的法律、憲法委員會對1958年憲法生效後的法律有權決定所爭議的問題是屬於法律還是規章調整。 因而, 只能在事後修改中適用糾正程序。 但是很快顯示出二者的區分並非像人們當初想像得那麼重要, 許多因素使那些急待解決的問題幾乎變得無可爭議。 首先, 政府更加傾向於將規章列入其議案, 其次, 那些屬於規章范圍內的修正案一般都能通過, 最後, 憲法委員會認為含有規章內容的法律並不違憲。 因而六十多年後, 那部被認為剛性很強的1958年憲法已不再是激烈爭論的焦點了。 法國憲政傳統認為法律可以規制的范圍是不受限制的。 它不承認法官有權對議會辯論的結果施加相當的影響。 每當一部法律是否和憲的問題被提出來, 無論是在行政法官還是普通法官面前, 回答都是一樣的:由於議會通過的法律是公意的體現, 司法機關無權提出異議。 這一傳統隨1958年憲法委員會的建立有所改變。
憲法委員會由九名法官組成, 任期九年。 其中3名由共和國總統任命, 3名由國民議會議長任命, 3名由參議院議長任命。 憲法委員會審查法律和條約是否與憲法相符並且對事關重大的選舉進行裁判。 憲法61條規定基本法律——有關公共權力組織的法律和與憲法實施直接有關的法律——必須在其被議會通過後和由共和國總統公布之前提交憲法委員會審查。 雖然對一般性法律並不要求證明其和憲性, 但是共和國總統、總理或國會議長或參議長都有權要求將某一部一般性法律提交憲法委員會審查。
由於政治和法律上的原因, 直到1971年憲法委員會對一部有關結社的法律加以審查, 違憲審查才得以成為法國政治生活的一部分。 3年後, 議會中的少數——即六十名國會代表或參議員也享有了在法律通過和公布期間將其提交憲法委員會審議的權力。
自1971年以來, 大量的法理原則發展起來, 凡是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或者在政治和司法上頗受爭議的法律都要提交憲法委員會。 憲法委員會發展起來了一套基本原理, 概括的講就啊要保護公民的個人自由和基本權利。 立基於1946年憲法(第四共和國)前言中的人和公民權利宣言, 共和國法律認可的基本原則以及1958年憲法中的那些特定的原則所體現的有關憲法制約的標准, 憲法委員會已形成了一套均一的、和諧的、能發揮良好制衡作用的司法原理, 實際上, 這就對議會的自主立法權形成了限制。 人和公民權利宣言第六條寫到:「法律是公意的體現。」但是, 憲法委員會在1985年8月23日針對法國的一個海外領地NEW CALEDONIA的變革, 認為:「只有當法律同憲法相一致時它才是公意的體現。」提交議會表決的法律有可能受到憲法委員會控制, 這樣就迫使政府在起草議案時, 或國會或參議院在辯論時對其所提出或通過的文本的合法性予以特別重視。 當大的政治爭端出現時, 如移民或法國在歐洲的地位問題, 很容易使問題由政治爭端轉化成一個重要的憲法爭議。
現在的問題已不是再回到過去的做法或者迴避法律的和憲性, 而應擴大和憲性這一名詞本身的內涵。 與歐洲大部分國家和美國不同, 在法國, 已經生效的法律不能被提起違憲審查。梅特蘭總統曾在1990年提議對這一做法加以修正, 但遭到了參議院的否決而未能通過。 這一問題在今後很有可能再被提出, 針對已經生效的法律的憲法審查將建立起一套制度。
『陸』 中國的立法機構是什麼
中國的立法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
立法機關是國家機關的內重要組成部分。容行使國家立法權的機關,即有權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的機關。
在古代,奴隸制國家和封建制國家大多數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國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最高權力都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沒有獨立的立法機關,即使有修訂、編纂法律的機關也是從屬於君主的。
現代立法機關是代議政治的產物,其性質的最明顯的特徵,在於它的代議性,即由人民選舉代表或議員,組成立法機關,以統一制定法律和監督行政。立法機關的性質的特徵是代議性,但它具體地、直接地代表誰,以及代表與被代表的關系應當如何理解,各國學者在理論上是頗有爭議的。
(6)立法的機擴展閱讀:
在我國,享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包括:
1、國家權力機關系統(人大和人大常委會)的: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常委會,自治州、自治縣的人大。
2、國家行政機關系統(政府及政府下設機構)的: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委、央行、審計署、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國務院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除此之外,其他國家機關都不享有立法權。
參考資料:網路-立法機關
『柒』 我國的立法機構是什麼
我國的立法機構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省市(直轄市)自治區、省轄市,經國務院批准較大城市等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是法律,有立法權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是地方性法規。
『捌』 立法機構有哪些
人民代表大會。 望採納
『玖』 享有立法權的機關
法律分析: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是我國的立法機關。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國家機關都不是立法機關。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拾』 中國的立法機關有哪些
一、立法機關:
《憲法》第五十八條和《立法法》第七條都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由此可見,全國人大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是我國的立法機關。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國家機關都不是立法機關。
立法機關是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的國家機關。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機關是議會。中國的立法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就廣義的「法」而言,立法機關的范圍也相應擴大。如國務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可以制訂自治法規等。
二、在政治學學者看來,立法機關的性質可概括為如下四個特徵:
1、代表民意。立法機關組成人員究竟應代表本選區的選民、本選區、全國人民、所屬政黨、還是本人良心、盡管說法不一,但立法機關代表民意,則是政治學界的共識。
2、議事公開。民主政治是公開的政治,代表民意的立法機關,其議事應盡可能地公開。代表的提案、發言、表決,都應當讓人民知道。所謂議事公開,是指立法機關開會時,允許人民自由旁聽及新聞記者自由采訪;除關涉國防、外交及一經泄漏即可能對國家、社會產生不良後果的事項,得舉行秘密會議外,會議均應公開舉行。公開舉行會議,除可以自由旁聽和采訪外,會議的一切文件及記錄,均應公開發表。
3、言論自由。代表在立法機關開會時,必須不遭受威脅,無所顧及其言論、行為會對本身有不利的後果,才能敢於講真話,暢所欲言,自由表決。為此,各民主國家對代表的言論自由,都從法律上予以保障。為了保障代表的言論自由,許多國家的憲法或代表法規定,代表在院內或在會議時所為之言論或表決,對院外或會外不負責任,即使其言論有錯誤,或詰難政府官員或政策,以及如何表決,均不得成為追訴的對象。當然,代表也應當正確運用此免責權,不得恣意謾罵,人身攻擊或揭人隱私等。
4、統一立法。同一政治系統內的所有法律,應由同一立法機關統一制定。如果各機關可以自行立法,則法與法難免彼此沖突、矛盾或抵觸,人民便無所適從,法律也就失去了規范作用。立法機關的立法權具有概括的獨占性,無論在總統制國家還是在內閣制國家,立法須經過國會的立法程序,由國會制定法律。
三、性質:
現代立法機關是代議政治的產物,其性質的最明顯的特徵,在於它的代議性,即由人民選舉代表或議員,組成立法機關,以統一制定法律和監督行政。立法機關的性質的特徵是代議性,但它具體地、直接地代表誰,以及代表與被代表的關系應當如何理解,各國學者在理論上是頗有爭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