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市攻堅決勝年
A. 新時代深入推進依法治市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一、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
依法治國是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徵,從而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二、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在治國理政方略上作出的重大抉擇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領導人民在什麼是社會主義以及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主題下,對治國理政方略進行了長期艱辛的探索。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後,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清醒地認識到,實行法治才是社會主義中國的治國之道和理政之策。與此同時,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對實行法治形成了強烈的呼喚,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都需要以良好的法治環境作為前提。不僅如此,改革開放以後所出現的我國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的深刻變化,社會成員生活方式、行為習慣以及思想意識和文化取向的重大改變,也對舊有的社會治理方式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和嚴峻的挑戰,從而進一步強化了在我國實行法治的現實需求。正是基於對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認識,以及對社會發展現實及發展趨勢的正確判斷,我們黨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歷史機遇,在我國社會發展的關鍵時刻,作出了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實現了我黨治國理政方略的重大轉變和歷史性飛躍。
三、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是一項浩瀚龐大、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
深入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1.堅持科學立法,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依法治國方略實施的必要前提。迄至今天,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了有法可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新領域、新情況、新特點,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質量,及時制定、修改、完善各項法律制度,使立法更加充分地反映廣大人民的意志,更加適合我國的具體國情。
2.堅持嚴格執法,切實做到依法行政。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行政機關是實施法律法規的重要主體,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一個關鍵環節,是法治國家對政府行政活動的基本要求。深入貫徹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要求必須堅持嚴格執法,切實做到依法行政。
一是要求合法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沒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
二是要求合理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平等對待行政管理相對人,恰當行使自由裁量權,正確使用相關行政措施和手段,避免損害當事人的正當權益。
三是要求程序正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盡可能公開,注意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應嚴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對人、利害關系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救濟權。
四是要求高效便民。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守法定時限,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五是要求誠實守信。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
六是要求權責統一。通過科學的法律和其他制度,合理規定和配置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和責任,保持責任與權力的對應;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切實做到執法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
3.堅持公正司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發揮著保證法律的正確實施,保障社會成員合法權益,建立和維護正常社會秩序等重要作用。實現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對於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要堅持司法公正。嚴格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同時理性地權衡案件所關涉的各種社會利益,妥善把握和處理好案件所關涉的各種關系,對各類案件作出正確處理,對各種糾紛予以有效化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要實現司法高效。合理配置司法資源,不斷完善司法程序,切實改進司法作風,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全面提升司法活動的效率,有效應對社會生活中不斷增長的司法需求。
要樹立司法權威。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要切實做到公正、高效、廉潔司法,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全社會要依照憲法的規定,尊重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尊重司法機關作出的生效裁決。
4.堅持全民守法,形成守法光榮的良好氛圍。社會成員知法、信法、守法、用法,是依法治國方略實施的社會基礎。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每一個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模範帶頭遵守法律;每一個社會成員在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的同時,必須自覺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尤其是在享受自由和行使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以及其他社會主體的合法權利與自由,必須依照法定的程序、運用法律規定或法律允許的方式與手段表達利益訴求,維護自身權益。要廣泛深入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使全體社會成員掌握和熟悉法律法規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
5.強化監督制約,構建權力制約監督體系與機制。社會主義法治是「治官之治」和「治權之治」。要從法律上構建起「以權力制約權力、以權利制約權力、以道德制約權力」的權力制約監督體系與機制,以保證執政黨的權力和立法、執法、司法等各種權力的設置和行使始終不偏離我國民主政治的正確軌道。要圍繞權力運行的總體目標,進一步完善各種權力的配置,統籌發揮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人民法院對於行政機關行政行為的監督、專門監督機關的監督以及行政機關自我約束與監督的作用,擴大公民對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的有序參與,強化人民群眾對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廣泛監督,同時重視和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要從法律上規范各種監督行為,不斷提升監督的科學性、合理性、建設性和實效性。
B. 南京市歷來重視依法治市,近年來我市為推動法治南京建設做出的重大決策是
2011年10月中共南京市委第十三次黨代會確定要實施法治建設工程
C. 我國精準脫貧攻堅戰決勝年是哪一年
今年,2020年就是脫貧攻堅決勝年。如今,國家正在組織人員對脫貧攻堅成果進行驗收。
D. 如何推進依法治市,建設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的建設要加強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尤其是對重要的權力。因此,要在現有回的簡政放權、放答管結合和取消行政審批事項的基礎上,大力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讓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削減行政權力,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同時,激發市場的活力和發展的動力,切實劃清政府和市場、社會、企業之間的關系。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權力運行受到嚴格的規范和制約。
E. 依法治國16字方針舊版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使中國迎專來了法治的「柳暗花明屬」。十一屆三中全會強調了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重要性,並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針。
由此,中國開啟了法治建設的歷史性進程。正如鄧小平於1992年在深圳所言:「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
擴資資料
新16字方針:
1、科學立法:科學立法,體制先行。要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了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
2、嚴格執法: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人民群眾對法治政府的要求越來越高。
3、公正司法:實現公正司法,歸根結底還要靠制度保障,讓執法司法權在制度的籠子里運行。
4、全民守法:小到文明行走,大到依法治國,法治的根基在於公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法治的偉力源於公民出自真誠的信仰。
參考資料來源:共產黨新聞網-全面依法治國
F. 如何推進依法治市,提高社會治理能力
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通常需要按照如下內容執行:
第一,進一步解回放思想,努力沖答破不合時宜的舊觀念的束縛。
第二,加強頂層設計,從戰略上謀劃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第三,總結地方治理改革創新經驗,及時將優秀的地方治理創新做法上升為國家制度。
第四,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學習借鑒國外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好經驗。
第五,堅決破除阻礙社會進步的體制機制,建立和完善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現代國家治理體制。
第六,破除官本位觀念,消除官本主義流毒。
G. 脫貧攻堅決勝年是哪一年
脫貧攻堅決勝年是2020年。
因為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咬定既定脫貧目標,落實已有政策部署,到2020年確保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注意事項:
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關鍵是要找准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
要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確保把真正的貧困人口弄清楚,把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要解決好「誰來扶」的問題,加快形成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
H. 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治國基本方略是在哪年
1997年的十五大正式提出,1999年九屆人大最終確立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治國基本方略
。
I. 今年是依法治國第幾年
你好18年了: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的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2、法律地位的確認:
1999年九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其作為憲法的第五條第一款。這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破天荒的事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國方略的重大轉變。
J. 全面推進依法治市的重點工作有哪些
全面推進依法治市的重點工作有: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專1、嚴格屬執法,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
2、公正司法,提升司法為民的公信力。司法是保障人民自由權利、實現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屏障。
3、全民守法,共同營造良好法治環境,人民群眾是法律實施的重要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