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的法治化
㈠ 在中國法制史的語境下,「禮」有幾種解釋
禮是中國古代社會中長期存在的、維護血緣和宗法和宗法等級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則和言行規范的總稱。可以是抽象的精神原則,也可以是具體禮儀形式。精神方面強調親親君為首,尊尊父為首,形成忠孝節義等精神規范。禮儀方面主要是五禮:吉禮(祭祀)、凶禮(殯葬)、軍禮(行軍打仗)、賓禮(待客)、嘉禮(婚冠)。
㈡ 法家的法治和儒家的禮治的關系是什麼
法家中的法治是主張,俢建法律,用法律統治管理百姓,儒家禮治主張用禮儀規范人的行為,看似沒有關系。實則,在封建王朝的通知中,往往禮法結合,進行通知。二者在實際應用中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㈢ 中國近代史上的禮法治政的焦點、結果和意義
"禮法之爭」指以修訂法律館沈家本為首的法理派與義張之洞、勞乃宣為代表的禮教派圍繞《大專清新刑屬律》等法律的制定而產生的理論爭執。
以沈家本為首的法律派認為修訂法律應以西方通行法理為立法基礎,因此被成為「法理派」。而以張之洞、勞乃宣為首的封建貴族階層卻要求修訂新律應以中國傳統法律為依據,尤不應偏離中國相傳數千年的禮教民情。因此被稱為「禮教派」。
「法理派」和「禮教派」的爭執主要有以下幾個焦點:
第一,「干名存義「條存廢問題。
第二,「無夫奸」以及「親屬相奸」問題
第三,「存留養親」存廢問題。
第四,子孫能否向尊長行使正當防衛權問題。
第五,封建家族倫理問題。
爭執的結果是《暫行章程》的制定。
「禮教派」認為制定新刑律不應偏離中國男尊女別等禮教,封建階層偏袒這一派意見,因此在《大清新刑律》後附上五條章程。
「禮法之爭」實際上是頑固的中國傳統與西方文化之間的抗爭。
更多歷史問題,可以上招考在線
㈣ 從中國法制史角度看,什麼是禮禮與刑的關系是什麼幫幫忙
禮是行為規范的總則,不符合禮的行為,就是刑所打擊的對象。在身份等差的歷史條件下,行為主體在一定程度和條件下遵循「禮不下出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則。
㈤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的禮治和現在提倡的法治
傳統中國基本上是一個以「禮治」維系的社會,而並非如西方社會主要依靠「法律」來治理.考察與分析中國傳統政治文化與現代法治理念的內在矛盾,探求適合中國國情的從傳統到現代的法治模式轉換,這樣的考察和探討對於未來中國的法治建設既有其理論價值,也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本文從中國與西方政治文化基本特徵的比較研究入手,對中國傳統「禮治」與西方法治兩種政治文化觀念在歷史淵源和現實意義上的差異進行認真對比分析,並通過對中國傳統「禮治」一脈相承的反思和對西方法治的普適性價值的理性思考,深入考察與分析中國傳統政治思想與現代法治理念的內在緊張與矛盾沖突,揭示了中國重建「法治」和法律秩序的三大文化障礙:即傳統政治文化的「權力至上」傳統對現代法治「法律至上」原則的排拒;傳統「禮治」的特殊性精神與現代法律的平等性和普遍性原則的沖突;以及傳統法文化的工具性取向與以保障人權和自由為目的的現代法治理念的沖突.這種沖突與互不相容進一步揭示,在中國這樣一個缺乏法治傳統的大國從事法治建設,其復雜性和艱巨性也是空前的.在歷史的考察中國百年法治進展緩慢及傳統「禮治」對法治建設阻礙的現象後,對現代法治模式轉換進行了探討:中國法治建設的成效,關鍵是取決於我們能否盡快地確立一種機制,以實現傳統「禮治」向現代法治模式的轉換.具體說來,應從思想觀念與法律制度兩方面入手,使執政者和全體公民真正接受現代法治的理念,養成尊重法律、自覺守法的習慣;同時通過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繼承傳統政治文化的優秀成果,實現政治與法律文化的創新,即完備和完善立法、執法、司法和法律監督制度,健全法律體系、確立法律權威、保證司法公正、實現監督有效. 本文旨在說明:現代中國法治建設任重而道遠,它既要遵循共性的法治規律, 又要適應個性的國情差異;既要效法西方法治成功經驗,又要承受傳統「禮治」 根深蒂固的影響;既要吸納外學,又不能割裂傳統.由此,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 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承認西方法治文化的價值,從中借鑒和汲取寶貴資源,作 為構築中國法治文化基礎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應對傳統「禮治」文化重新予以 定位,對原有的價值觀進行重塑,將其激活,更新傳統觀念,對於欠缺法治成長 的精神根基,必須進行創造性的轉換,吸收西方法治精華,對中西文化進行整合, 以實現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現代轉換,為實現法治國家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㈥ 從中國法制史角度看,什麼是禮
法家尚法,儒家崇禮。
古代「禮」有兩種意義,一是標明古代尊卑等級,另一種用禮來規范約束人們的行為,實際上起到了法的作用,不過實際意義作用要大於法,法只是起到了一種輔助作用,禮為主,法為輔。
㈦ 試述禮對西周法制的影響。
禮樂文化是一種制度文化,它的基本特點是,以禮為社會秩序的基礎和核心,明貴賤,辨等級,正名分,一切人和事都要遵循禮的規范和准則。禮分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五種。五禮的節目繁多,有「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之說,基本上涵蓋了國家、社會和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樂,通常與禮相配合,行什麼樣的禮,配什麼樣的樂。禮樂配合,文質彬彬,既盡善又盡美,展示了一個偉大的成熟的文明所擁有的和諧與典雅。
周公制禮作樂,有一個基本的指導思想,即「敬德保民」。「敬德」,是因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有德才會得到上天的保佑。「保民」,是因為「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保民」實際上就是保社稷、保國家。周公提出「敬德保民」,是夏商以來中國思想從敬鬼神到重人事的一大轉變。
㈧ 中國法治史中禮與法的關系,簡述
中國古代的權利構成:
為民定製,為制立禁,為禁立官,為官立君。回
民——制——禁—答—官——君構成了中國古代的政治文明基本構架。
相同點:禮與法都屬於禁,是為制而服務的,而其行使分支都是官和君,沒有制就沒有禁。
不同點:1、維護的制不一樣,禮維護的是井田制,法維護的是自由農經濟。
2、人性基礎不一樣,禮施行的人性基礎是「厚以朴」,法施行的人性基礎是「巧以偽」
㈨ 在中國法制史上禮有幾種解釋
所謂禮刑並用,說的是禮與刑同時都是三代的法律形式即包括禮,也包括刑
在後代,禮與刑就變成了兩個不同的東西,但是在三代時,認為禮與刑是統一的,所謂出禮則入刑就是說的這個意思
㈩ 為什麼「禮」是周代貴族法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謂「禮」,是中國古代社會乃至現代社會發展的基石。
「禮」是所有社會制度的根本,維護血緣宗法關系和宗法等級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則以及言行規范的總稱。
西周的禮制確保了在政治上業已獲取統治地位的家族,其優勢地位的血脈延續性,從而「貴者恆貴」。親親原則,把國家上上下下的政治生活,演變成一個具有血緣關系的龐大家族的家族生活。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家國一體,有朝以來,就這樣以國家強制力作為後盾被塑造。
從後世影響上來看,西周以宗法等級制度為核心的禮的思想,成為中國古代社會正統統治思想的核心。當然在其後的時代,禮的適用范圍和功能發生移轉,從西周之時主要作為政治權力分配功能的原則,到漢代以後轉變為社會生活層面秩序塑造和維持的機制,但禮的基本原則,親親、尊尊、長長和男女有別,並未發生改變,反而得到鞏固和強化。同時,西周意識形態奠定中國古代社會意識形態的基本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