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普世

道德普世

發布時間: 2022-02-12 12:30:52

① 普世價值觀是什麼意思

普世(適)價值觀,顧名思義,就是普遍適用的價值觀。它超越民族、種族、國界和信仰,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價值觀,是衡量是非善惡的最低尺度,或者說是人類道德的共同底線。

具體的說,普世價值觀由三個基本要件組成:公平、正義、自由。

公平不是指物質財富的絕對平均,他是指競爭機會的均衡和基本人權的對等,簡單說就是不能有特權,就是在規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義就是事實真相,就是人的行為和事物的最終結果,必須符合邏輯、合乎道德規范。更通俗的說,正義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澄清事實,還原真相,懲惡揚善,就是維護正義。

自由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意志;二是指我們每個人,必須要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以及承擔必要的責任,以便不妨礙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權利,不違背公平正義的大原則。

(1)道德普世擴展閱讀:

普世價值與法律:

狹義的道德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人性的闡述,另一部分則給出價值判斷與行為准則,對人性進行約束和引導。

人類社會的道德源自於宗教信仰,說白了,道德就是人的社會倫理、行為規范、判斷善惡是非的尺度。道德的現實意義,就是約束人的惡性,發揚人的善性。所謂的良知,就是道德水準在人心理活動中的具體體現。

很多人認為只要實現了憲政法治,一切社會問題都將得到解決,公平正義自然就能實現。

那麼,法律又是怎麼來的呢,法律又是依據何種原則來制定的呢,事實上法律也是道德的一部分,只是法律帶有強制性,屬於外在約束機制,區別於一般意義上的道德規范。法律,可以說是道德的底線之底線,一但逾越了最後的界限,就必須採取強制措施。

法律的制定,不能違背人性,不能違反倫理道德和普世原則,否則就是惡法,就是黑幫的幫規;如果法律逼著人去作惡,那它就是邪教的教規。這樣的法律,毫無遵守的必要。比如1994年之前,南非實行的種族隔離政策,1961年之前美國實行的種族歧視法規

一個社會,如果只講道德,不講法律,那就等於沒有底線,沒有懲惡的機制。如此,權力就會成為法律的替代品,社會的走向將取決於掌權者的個人操守;如果只講法律,不講道德,則是非善惡無從分辨,法律或將背離道德准則,那時任何人間慘劇都有可能發生,希特勒時期的德國就是例證。

② 什麼是普世教育

本義
普世一詞源於希臘文oikoumene,意為「整個有人居住的世界」。中文裡的「普世價值」在拉丁文中對應Oecumenical value和Universal value。
1) 「普世的」是拉丁文oecumenicus的意譯,這個詞來源於希臘文,除「普遍」之義外,還含有「根」的意味,是一個富含價值意義的詞。中世紀以來被基督教會用來自稱「普世教會「,該組織興起於19~20世紀間,其目的是為了協調世界各地基督教內部各派別的關系,形成統一的傳教活動,該運動鼓吹教會的普世性,主張「教會一家」,終止基督教各大教派及各大宗教的對立,提倡相互間的對話,建設「以自由、和平、正義為基礎」的「大社會」。
2)Universal value是一個哲學或心理學上的概念,是指人類對自身價值的最基本的評判標准。包括人的需求(即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能否滿足,人類最基本的社會道德、人的價值觀等等。因此,Universal Value更好的翻譯應當是「普適價值」。
3)中國討論:中國普遍討論的「普世價值」的「普世」二字,應該是對Oecumenical的解讀,源於基督教。「普世價值」也應翻譯成Oecumenical value。而大家經常提及的Universal Value,翻譯成「普適價值」較為妥當。「普世價值」一詞在中國受到關注,則源於2008年5月23日《南方周末》刊登的文章《汶川震痛,痛出一個新中國》,該文並無具體作者,署名「南方周末編輯部」,其中提到「國家正以這樣切實的行動,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兌現自己對於普世價值的承諾。」並由此引發了對「普世價值」一詞含義的爭論。

普適(世)價值:已經存在的,並不具有廣泛爭議的公共秩序以及風俗習慣。「普世價值」是英文「universal value」的意譯,其實譯為「普適價值」更為准確。
在哲學等人文科學上,普適價值(英語:universal value)泛指那些不分領域,超越宗教、國家、民族,出於人類的良知與理性之價值觀念。普世價值與絕對真理是兩個不同領域的概念,易被混淆。
普適價值包括但不限於: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等等。國家有義務捍衛國民與生俱來的權利,如生存的權利、免於恐懼的權利、生育的權利、知的權利、免於匱乏的權利、思想的自由、表達的自由。
普世價值既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也不是人類文明的最高成果,它只是人類道德的最低底線,是人性最後的那塊遮羞布。

③ 普世什麼意思

普適(世)價值:已經存在的,以自律、平等、博愛為基礎的,並不具有廣泛爭議的公共秩序以及風俗習慣。「普世價值」是英文「universal value」的意譯,其實譯為「普適價值」更為准確。

普世價值包括但不限於: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等等。國家有義務捍衛國民與生俱來的權利,如生存的權利、免於恐懼的權利、生育的權利、知的權利、免於匱乏的權利、思想的自由、表達的自由。

普世價值未必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但確實是目前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普世價值是人類文明共有成果,不應該把普世價值等同於西方價值觀。

(3)道德普世擴展閱讀

主要內容:

人類應追求長遠和短期兼顧的安全、進步、快樂、自由、民主、法治、公正、人權、合法地新建和發展黨派團體和宗教組織、合法適度地方自治。

高效率和效果、節約、環境保護、適度博愛和互助、合作、善良、仁慈、寬容、和平、講信用、對話講邏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道德),防止不顧他人和整體利益的極端自私行為。

西方社會學者試圖用普世價值觀保持人類各宗教、組織、國家、地區、意識形態、政治黨派之間在道德底線上的統一,以提前避免人類過度分裂、斗爭。

④ 普世道德與人倫道德有什麼區別

你所說的普世道德應該是指普世價值觀吧,人倫道德則是專指中國儒家所說的做人的倫理、綱常。

⑤ 怎樣理解普世主義

普世主義是哲學上的一個分支,它強調普遍的事實能夠被發現且被理解。在倫理上,普世性就是指能夠應用在所有人身上的價值觀或事物。這種思想存在於許多宗教或哲學體系之中。普世主義最早出現於宗教、神學和哲學概念上的普世。

既代表活力又意味著穩定的普世主義原則是帝國的基本力量之一,也就是說,帝國應當平等地對待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民族。這種態度能夠將各被征服的民族和個人納入帝國核心,從而不斷擴大帝國的權力范圍,超越最初的民族基礎。

被這一體系所同化的人群規模不斷擴大,因為它允許被統治者將自己重新定義為統治者。在被征服者的眼中,征服者最初的暴力轉變成寬宏大量。

普世主義被用於數個方面,在宗教上,它是宗教的普遍原則-----比如基督教普世主義(Christian Universalism),是基督教的普遍原則,包括信上帝,信耶穌,信靈魂不滅,信原罪和死後賞罰。

哲學上的用法來自康德,極其晦澀我也看不懂。君主制的普世主義---似乎相當於世界之王,把君主制推廣到全世界的意思。

和我們接近的普世主義,應該是道德普世主義---尋找和推行能為人類廣泛接受的普遍道德觀念。要超越種族,宗教,國家的限制。對此有一個簡單的法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喬姆斯基的原話很復雜,大致意思就是這樣)。

⑥ 誰能說一說 社會的基本的道德 有哪些 世界的普世價值觀

道德,核心乃仁義二字。
世界價值觀即是仁義,公平,公正。

⑦ 判斷題 道德有普世價值

我選正確。以下內容轉處網路

普世價值泛指那些不分領域,超越宗教、國家、民族,回只要本於良知與理性答皆為所有或幾乎所有的人們認同之價值、理念。普世價值與絕對真理是兩個不等同的概念,經常性地被人們所混淆。它可能包括但不限於:「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等等。國家有義務捍衛國民與生俱來的權利,如生存的權利、免於恐懼的權利、生育的權利、知的權利、免於匱乏的權利、表達的自由、思想的自由。

⑧ 西方的普世價值觀是什麼意思

普世(適)價值觀,就是普遍適用的價值觀。普世價值觀主要由公平、正義和自由三個基本要素組成。

公平是指競爭機會的均衡和基本人權的對等,簡單說就是不能有特權,就是在規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義就是事實真相,就是每個人所收到的結果必須符合他之前的行為。更通俗的說,正義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澄清事實,還原真相,懲惡揚善,就是維護正義。

自由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意志;二是指我們每個人,必須要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以及承擔必要的責任,以便不妨礙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權利,不違背公平正義的大原則。

(8)道德普世擴展閱讀:

普世價值觀的起源:

基於「人性本私,善惡並存」這一客觀事實,為制約人性之惡、保障所有人的基本人權,由宗教信仰中的道德標准經弱化後,形成了一個適應世俗社會的價值體系,即所謂的普世價值。可以把普世價值看做是道德底線,以及衡量是非善惡的最低標准。普世價值就是把「保障所有人的基本人權」作為社會底線和國民共識。

人性永恆不變,故普世價值亦恆定不變。它不是誰能夠定義的,誰也不能賦予它新的含義,也不存在什麼舊的版本,更沒有什麼「西方普世」與「中國普世」之分。人性是人類的共同屬性,普世價值適用於全人類,它超越地域、民族、種族。人性善惡並存,故普世價值能容人之惡,主張人有一定限度的作惡權利。

⑨ 普世道德需要嗎

需要啊..不然人類之間就註定沒有妥協,對立到最後就是互相毀滅

⑩ 道德具有普遍性 因而具有普適性對嗎

道德作為一種來價值觀、社自會意識、文化形式、上層建築,是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政治的歷史與現實結合在一起的,是在一定社會群體的實踐中形成的。
既有共性也有鮮明的民族個性。因此,道德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都是相對的,不能誇大。
普適性有時也叫普世性,在不同的民族與不同的國家,這種道德的普世性是有條件地存在的。

熱點內容
刑事司法學英文 發布:2025-02-05 17:37:59 瀏覽:903
城陽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2-05 17:37:47 瀏覽:250
法院杜雲發 發布:2025-02-05 16:57:31 瀏覽:449
這得問候南京那位法官 發布:2025-02-05 16:30:58 瀏覽:497
保安法律知識培訓ppt 發布:2025-02-05 16:22:37 瀏覽:20
法家法治國誤導 發布:2025-02-05 16:14:19 瀏覽:427
很多公司上班時間與勞動法不一致 發布:2025-02-05 16:11:11 瀏覽:900
陽泉市礦區法院 發布:2025-02-05 16:10:01 瀏覽:289
司法拍賣北京房產 發布:2025-02-05 15:50:12 瀏覽:11
非全日製法律碩士學費 發布:2025-02-05 15:39:35 瀏覽: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