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論語
Ⅰ 論語中有關道德的句子,配上譯文(越快越好,急啊!!!!)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評析】
這一段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指什麼,這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我們的認識是,孔子這里所講的「道」,系指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和做人的最高准則,這主要是從倫理學意義上說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釋】
(1)約:窮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於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評析】
在這章中,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只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評析】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並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原文】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
孔子說:「士有志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評析】
本章所講「道」的含義與前章大致相同。這里,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麼道的問題。
【原文】
子曰:「君子懷(1)德,小人懷土(2);君子懷刑(3),小人懷惠。」
【注釋】
(1)懷:思念。
(2)土:鄉土。
(3)刑:法制懲罰。
【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評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態,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只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只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點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齊(2)之以刑,民免(3)而無恥(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注釋】
(1)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
(2)齊:整齊、約束。
(3)免:避免、躲避。
(4)恥:羞恥之心。
(5)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制的特點。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Ⅱ 論語的道德准則是什麼
【仁】為仁之本來:仁是孔子哲自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准則。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引申為「愛人」(包含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是一種道德觀念.在《論語》中,孔子對「仁」的解釋.盡管有許多不同,但「仁」的基本內容還是很明確的,這就是「愛人」.孔子極力鼓勵人們「為仁」。仁」是孔子所倡導的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論語》中計有109次談到「仁」,其核心,孔子認為是「孝悌」之道
Ⅲ 關於品德的論語
論 語 名 言(一)
【原文】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
【譯文】 朋友從遠方來了一起切磋交流知識,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
【原文】 有教無類。-<衛靈公>
【譯文】 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原文】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
【譯文】 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原文】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仁>
【譯文】 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原文】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譯文】 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原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憲問>
【譯文】 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本事。
【原文】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述而>
【譯文】 如果富貴合乎於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願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於道就不必去追求,我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幹事。
【原文】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譯文】 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原文】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憲問>
【譯文】 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
【原文】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子張>
【譯文】 子張說:「實行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實堅定,怎麼能說有,又怎麼說他沒有?」
【原文】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譯文】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選擇對的一面學習,看到他不對的地方就改正它。
【原文】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譯文】 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原文】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譯文】 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原文】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衛靈公>
【譯文】 暫時沒有長遠的困難,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原文】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
【譯文】 在考慮自己站得住時,也要想到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這是一個做仁者的處世態度。
【原文】 「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陽貨>
【譯文】 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能夠處處實行五種品德。就是仁人了。
【原文】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泰伯>
【譯文】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斗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原文】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 >
【譯文】 孔子稱贊衛國大夫孔圉,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
【原文】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
【譯文】 求知時在心裡要有一種生怕追趕不上那樣的感覺,對學過的又好像有一種生怕丟掉什麼的感覺。
【原文】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譯文】 只讀,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原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
【譯文】 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的嗎
【原文】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譯文】 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那麼他就可以當老師了。
【原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譯文】 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興趣是最好的導師。
【原文】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衛靈公>
【譯文】 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麼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原文】 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為政》
【譯文】 我整天給顏回講學,他從來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蠢人。
【原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
【譯文】 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舉一反三,那就不再教他了。
【原文】 君子不器。-《為政》
【譯文】 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原文】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
【譯文】 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帶頭走正路,那麼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
【原文】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為政》
【譯文】 提拔正直無私的人,摒棄邪惡不正的人,老百姓就會服從了;反之,則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了。
【原文】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譯文】 靜默思考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困難呢?
【原文】 過則勿憚改。-《學而》
【譯文】 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
【譯文】 孔子說:「對於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
【原文】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學而》
【譯文】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原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衛靈公>
【譯文】 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
【原文】 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堯曰>
【譯文】 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這樣就可以治理政事了。五種從政美德:君子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卻無所耗費;使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兇猛。
【原文】 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堯曰>
【譯文】 四種從政惡習:不經教化便加以殺戮叫做虐;不加告誡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監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賊,同樣是給人財物,卻出手吝嗇,叫做小氣。
【原文】 苟志於仁矣,無惡也。-<里仁>
【譯文】 如果立志於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原文】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
【譯文】 君子明白大的道義,小人只知道圖小利。
【原文】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譯文】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地方。
【原文】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譯文】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地方。
【原文】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里仁>
【譯文】 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
【原文】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里仁>
【譯文】 不怕沒有位置,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
【原文】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
【譯文】 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裡不願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並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原文】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
【譯文】 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啊。不輕易允諾,不輕易表態,如果做不到,就會失信於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
【原文】 德不孤,必有鄰。-<里仁>
【譯文】 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
【原文】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 >
【譯文】 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牆壁無法粉刷。對於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麼用呢?...現在我對於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在宰予這里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原文】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譯文】 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原文】 食不語,寢不言。-<鄉黨>
【譯文】 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
【原文】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先進>
【譯文】 沒能事奉好人,怎麼能事奉鬼呢?。。。還不知道活著的道理,怎麼能知道死呢?
【原文】 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先進>
【譯文】 如果不沿著前人的腳印走,其學問和修養就不到家。
【原文】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進>
【譯文】 孔子說:冉求總是退縮,所以我鼓勵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我約束他。
【原文】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
【譯文】 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雖然只倒下一筐,這時繼續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原文】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
【譯文】 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
【原文】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
【譯文】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
【原文】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
【譯文】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
【原文】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
【譯文】 君子說話要謹慎穩妥,而行動要敏捷。
【原文】 禮之用,和為貴。-《學而》
【譯文】 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
【原文】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靈公>
【譯文】 君子不會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會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採納他的好話。
【原文】 放於利而行,多怨。-<里仁>
【譯文】 為追求利益而行動,就會招致更多的怨恨。
【原文】 有德者必言有,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憲問>
【譯文】 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論,有言論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原文】 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損矣。-<季氏>
【譯文】 有益的喜好有三種,有害的喜好有三種。以禮樂調節自己為喜好,以稱道別人的好處為喜好,以有許多賢德之友為喜好,這是有益的。喜好驕傲,喜歡閑游,喜歡大吃大喝,這就是有害的。
【原文】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
【譯文】 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於走邪道的人,同善於阿諛奉承的人,同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原文】 六言六蔽?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
【譯文】 愛好仁德而不愛學習,其弊病是受人愚弄;愛好智慧而不愛學習,其弊病是行為放盪;愛好誠信而不愛學習,其弊病是危害親人;愛直率卻不愛學習,其弊病是說話尖刻;愛勇敢卻不愛學習,其弊病是犯上作亂;愛好剛強卻不愛好學習,其弊病是狂妄自大。
【原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譯文】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原文】 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憲問>
【譯文】 貧窮而能夠沒有怨恨是很難做到的,富裕而不驕傲是容易做到的。
【原文】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憲問>
【譯文】 為官者各負其責,各司其職,腳踏實地,做好本職份內的事情。
【原文】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譯文】 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孔子看不起誇誇其談之人,希望人們少說多做,而不要只說不做或多說少做。
【原文】 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憲問>
【譯文】 不預先懷疑別人欺詐,也不猜測別人不誠實,然而能事先覺察別人的欺詐和不誠實,這就是賢人了。
【原文】 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學而》
【譯文】 老師具備了溫和、善良、恭敬、儉朴、謙讓的道德品格,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
【原文】 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憲問>
【譯文】 千里馬值得稱贊的不是它的氣力,而是稱贊它的品德。
【原文】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憲問>
【譯文】 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原文】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憲問>
【譯文】 我不埋怨天,也不責備人,下學禮樂而上達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原文】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衛靈公>
【譯文】 花言巧語就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原文】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衛靈公>
【譯文】 大家都厭惡他,我必須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原文】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衛靈公>
【譯文】 君子只謀求道行道,...君子只擔心道不能行,不擔心貧窮。
【原文】 賢者辟世,其次闢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憲問>第十四第三十七節
【譯文】 賢人逃避動盪的社會而隱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再次一點的逃避別人難看的臉色,再次一點的迴避別人難聽的話。
【原文】 知其不可而為之.
-<憲問>第十四第三十八節
【譯文】 當時有一些人對孔子的看法是,認為他是一個明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
【原文】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衛靈公>第十五 第三十四節
【譯文】 君子不能讓他們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讓他們承擔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讓他們做那些小事。
【原文】 當仁,不讓於師。
-<衛靈公>第十五 第三十六節
【譯文】 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原文】 道不同,不相為謀。
-<衛靈公>第十五 第四十節
【譯文】 主張不同,不能相互在一起共事。
【原文】 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季氏>第十六第一節
【譯文】 不怕貧窮,而怕財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原文】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季氏>第十六第八節
【譯文】 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貴的人,輕侮聖人之言。
【原文】 割雞焉用牛刀?
-<陽貨>第十七第四節
【譯文】 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Ⅳ 《論語》中的道德(句子)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評析】 這一段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指什麼,這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我們的認識是,孔子這里所講的「道」,系指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和做人的最高准則,這主要是從倫理學意義上說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釋】 (1)約:窮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於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評析】 在這章中,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只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評析】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並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原文】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 孔子說:「士有志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評析】 本章所講「道」的含義與前章大致相同。這里,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麼道的問題。 【原文】 子曰:「君子懷(1)德,小人懷土(2);君子懷刑(3),小人懷惠。」 【注釋】 (1)懷:思念。 (2)土:鄉土。 (3)刑:法制懲罰。 【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評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態,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只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只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點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齊(2)之以刑,民免(3)而無恥(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注釋】 (1)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 (2)齊:整齊、約束。 (3)免:避免、躲避。 (4)恥:羞恥之心。 (5)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制的特點。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Ⅳ 論語真的只是道德常識嗎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就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下,不同的人對論語有著不同的解讀。自漢代以來,便有不少人註解《論語》。
它是一部展現先聖孔子風採的語集,更是闡述儒家思想與准則的經典。道德只是其中一部分。
Ⅵ 《論語》中關於道德的話
可以說,論語通篇講的就是一個人的道德。
為師者的道德,為人父母的道德,君王的道德,學生的道德。
Ⅶ 十篇關於道德的論語
整部《論語》就是在談道德品質問題,只不過有的是直接論述,有的則是間接反映,有的是正面的,有的則是反面的,這里列舉一些。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Ⅷ 《論語》中關於道德的有什麼
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的《論語》中關於道德的有:
1、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出自:《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2、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出自:《論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3、子曰:「士志於,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出自:《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讀書人立志於追求真埋,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飯食為恥,這種人就不值得和他談論真理了。」
4、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出自:《論語·陽貨》。
譯文: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5、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出自:《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中懷有的是道德仁義,小人心中懷有的是詩書禮儀;君子心中懷著對刑罰的畏懼,小人心中懷著對小恩小惠的喜愛。」
6、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出自:《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能免於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
Ⅸ 論語關於道德修養的名言
1、如果沒有德行,人類就是一種忙碌、有害和可憐的生物,不會比任何一種渺版小的害蟲更優越。權——培根
2、使自己快樂也使他人快樂,別傷害自己也別傷害他人,我以為這就是倫理學的全部意義。——尚福爾
3、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愛。——英國
4、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行人。——劉備
5、德行的實際是由行為,不是由文字。——誇美紐斯
6、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康德
7、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資治通鑒》
8、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馬克思
9、如果你的道德觀念令你消沉,那它們就一定是錯誤的道德觀念。——史蒂文生
10、德行啊,你是純朴的靈魂的崇高科學。——盧梭
11、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郭沫若
12、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孔子
13、真誠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喬叟
14、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培根
15、我願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貝多芬
——來自於網路
Ⅹ 論語所闡述的道德理念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聖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