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五色令人

道德經五色令人

發布時間: 2022-02-12 13:44:01

1. 《道德經》說五色是哪五色

青、黃、赤、白抄、黑
宮、商、角、襲徵(zhǐ)、羽
甜、酸、苦、辣、咸
是具體的五色,五音,五味的解釋,但是道德經中更強調的並不是這些「五」的具體意義,而是強調「被認為劃分後的自然屬性」,老子認為自然中本來存在的色,音,味是渾然純凈的,而是這種「五色五音五味」的劃分,讓人對它們產生了錯覺,所以道德經中的「五色五音五味」不僅指
青、黃、赤、白、黑
宮、商、角、徵(zhǐ)、羽
甜、酸、苦、辣、咸
這些具體的色音味,而是強調「被認為劃分」這種行為

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看不懂

對於這一章,人們普遍認為老子是針對奴隸主貴族貪欲奢移、縱情聲色而寫的,是揭露和勸誡,也是嚴正警告。但對此章在具體解釋時,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說,老子從反對統治階級腐朽生活出發,得出一般結論,即反對一切聲色,否定發展文化。持此觀點的人認為,老子所謂「為腹不為目」的說法,是把物質生活和精神文明對立起來,是他的愚民思想的一種表現,即只要給人們溫飽的生活就可以了,這是徹底的文化否定論。另一種意見認為,老子所說的「五色」、「五聲」、「五味」、圍獵之樂、難得之貨,並非都是精神文明,所以不存在把物質生活與精神文明對立起來的問題,這些反映了奴隸主貴族糜爛生活那令人目盲、令人耳聾、令人心發狂的腐朽文化,這種文化的價值也不過等同於打獵之樂和難得之貨。這兩種意見都有自己的道理,有理解上的差異,也有學者價值觀的區別。不過,此處的爭論倒是提醒我們今天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重視精神文明的發展,反對物慾橫流引起的精神腐蝕。
老子生活的時代,正處於新舊制度相交替、社會動盪不安之際,奴隸主貴族生活日趨腐朽糜爛。他目擊了上層社會的生活狀況,因而他認為社會的正常生活應當是為「腹」不為「目」,務內而不逐外,但求安飽,不求縱情聲色之娛。在此,老子所反對的奴隸主貴族的腐朽生活方式,並不是普通勞動民眾的,因為「五色」、「五味」、「五聲」、打獵游戲、珍貴物品並不是一般勞動者可以擁有的,而是貴族生活的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認為老子的觀點並不是要把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對立起來,並不是否定發展文化,不像有些學者所言,認為老子的這些觀點是他對人類社會現實和歷史發展所持的狹隘庸俗的反歷史觀點。他希望人們能夠豐衣足食,建立內在寧靜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貪俗的生活。一個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渦里,則越會流連忘返,產生自我疏離感,而心靈則會日益空虛。所以,老子才提醒人們要摒棄外界物慾的誘惑,保持內心的安足清靜,確保固有的天性。如今,現代文明高度發達,許多人只求聲色物慾的滿足,價值觀、道德觀嚴重扭曲,在許多場合可以普遍看到人心發狂的事例。讀了本章,令人感慨不已。人類社會的精神文明應與物質文明同步發展,而不是物質文明水平提高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緊跟其後。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3. 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的意思

解讀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絢麗多彩的追求,讓你眼花繚亂如入迷叢,也許活得不如一個瞎子,張著明眼四處亂望,不知所措,整天只為了這些亂人眼的色彩而突視了本身的感受。也許一個瞎子的世界比這都更加美好,永存在他們心中的那份美麗定是勝過這些繁華似錦。
「五音令人耳聾」迷人亂性的音樂雖然激刺著你的神經,讓你亢奮,讓你充滿了興奮,可那終究有一天,你會發現那都很假,終有一天讓你生出疲倦,在熱鬧中迷失自己,這比聾子還慘,聾子的世界聽不到這迷人亂性的聲音,可是在他們寧靜的內心世界裡,沒有喧鬧帶來的苦惱,沒有糜糜之音帶來困惑,從內心裡尋找屬於自己的音樂,最終感受到生命最美妙的旋律,有耳,是福是禍活得就是一個心境。
「五味令人口爽」有些富人什麼都吃,因為部分富人富得有點莫名其妙,他們會跟那些窮到沒東西吃而隨便亂吃東西的人一樣什麼都吃,那種為了口腹之慾的樣子,並不比沒有那沒有吃的人好多少?不過是追求的東西不一樣罷了,但是那種迫切的追求,彷彿與飢餓的人吃到一頓飽飯並沒有多大區別。那種看上去高高在上的挑吃的傢伙,其實都是被飢餓永遠折磨的東西,我們應該可憐他們,他們過著這么一種病態的生活,讓這個社會也變得有些病態。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縱橫在世間,如果不是為了理想,而只是為了貪圖一時的暢快激爽,其實也是一個慾望的奴隸,一個人只是忘記追求,從而注重過程,在過程與追求,需要有得有失,維持自然界的生存平衡,如果才不至於在追求中迷失,心因為過份的激動而狂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人們在追求虛無中的獨立無二,忘記了在精神上追求的天人合一,最終那獨一無二的標榜也變成了一種為了承認而努力,最終結果還是沒有被承認,需要別人的承認的成功才算成功嗎?一切都以自己努力為本源吧,只是做那天人合一,眾生息息相關的追求,你才能幸福的。沒有人追求黃金的稀少,便不會因它而引發多少悲劇,非洲沒有鑽石,戰亂一定會少很多很多,中東沒有石油,戰亂也一定會少很多很多,美國不搞霸權,恐怖怎會存在,富人照顧窮人,窮人怎麼會不感恩富人,仇富,鄙窮是相生相剋,若是不能放棄成見,世界那天會和諧?這一句,跟"不尚賢,使人不爭!"的道理有些相近,一者講物,一者講名.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因此聖人只要吃飽就好,斷然不會為了那虛妄的人生目標而圖傷腦筋,他們更注重於與人相處,與自然相處,與天道合一。

4. 五色令人目盲全文

十二章
五色(1)令人目盲(2);五音(3)令人耳聾(4);五味(5)令人口爽(6);馳騁畋獵(7),令人心發狂(8);難得之貨,令人行妨(9)。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10),故去彼取此(11)。

【注釋】
(1)五色:青、赤、黃、白、黑叫五色,此指繽紛的色彩。
(2)目盲:比喻眼花撩亂。
(3)五音:古代音樂的五個基本音階,即宮、商、角、徽、羽。這里代指紛繁的音樂。
(4)耳聾:比喻聽覺不靈。
(5)五味:酸、苦、甘、辛、成。這里代指豐美的食物。
(6)口爽:爽,傷。口爽,一種口病,這里比喻味覺差失。
(7)馳騁畋獵:馳騁,馬奔跑。畋獵,即圍獵。意即縱情玩樂。
(8)令人心發狂:使人內心放盪而不可抑止。
(9)行妨:妨,害,傷。行妨,破壞人的操行。老子在這里指出了物慾對人性的損害,提出正常的生活應當是為"腹不為目",但求安飽,不縱情於聲色之娛。
(10)為腹不為目:一說只為吃飽肚子,不求聲色娛樂。一說腹指人的內在自我,目指外在的形象或感覺世界。皆通。為"腹",即建立內在的寧靜恬淡的生活;為"目",即追逐外在的貪欲的生活。而外在的聲色之娛愈過分,心靈就愈空虛。只有擺脫外界的物慾生活,而持守內心的安寧,才能保持心靈固有的純真。
(11)去彼取此:擯棄物慾的誘惑,吸取有利於身心自由的東西。

【譯文】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撩亂;紛繁的音樂,使人聽覺不靈敏;豐美的飲食,使人味覺遲鈍;縱情圍獵,使人內心瘋狂;稀罕的器物,使人操行變壞。因此,有「道」的人只求安飽而下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擯棄物慾的誘惑而吸收有利於身心自由的東西。

5. 五色使人盲目中的五色是哪五種是誰說的

「五色令人目盲」,不是佛學之語,而是出自老子《道德經》中。五色指青、黃、赤、白、黑。此處指色彩多樣。目盲比喻眼花繚亂。這句話說的是繽紛的色彩,會使人眼花繚亂。

6.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略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請問什麼意思呀

該句出自道德經,意思是: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聲使人聽覺失靈;版濃厚的雜味使人味覺受權傷;縱情獵掠使人心思放盪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於不軌。

《道德經》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6)道德經五色令人擴展閱讀: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7. 老子 五色令人目盲 什麼意思

「五色令人目盲」意思是: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

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經·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盪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7)道德經五色令人擴展閱讀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朴、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

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一書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對於《道德經》第十二章,人們普遍認為老子是針對奴隸主貴族貪欲奢移、縱情聲色而寫的,是揭露和勸誡,也是嚴正警告。

老子生活的時代,正處於新舊制度相交替、社會動盪不安之際,奴隸主貴族生活日趨腐朽糜爛。他目擊了上層社會的生活狀況,因而他認為社會的正常生活應當是為「腹」不為「目」,務內而不逐外,但求安飽,不求縱情聲色之娛。

在此,老子所反對的奴隸主貴族的腐朽生活方式,並不是普通勞動民眾的,因為「五色」、「五味」、「五聲」、打獵游戲、珍貴物品並不是一般勞動者可以擁有的,而是貴族生活的組成部分。

這里老子是希望人們能夠豐衣足食,建立內在寧靜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貪俗的生活。一個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渦里,則越會流連忘返,產生自我疏離感,而心靈則會日益空虛。所以,老子才提醒人們要摒棄外界物慾的誘惑,保持內心的安足清靜,確保固有的天性。

《道德經》十二章中,老子提出「為腹不為目」的主張。

從修身角度來看,「為腹不為目」首先意味著對「慈愛原則」的肯定,慈愛原則意味著對於仁愛原則的弊病的克服和超越。慈愛原則所根據的是大道的原則,慈愛原則施行的意義就體現在具體的愛他者的過程中,而不是通過一種愛人的行為來確立主體自身的價值。

在實際的施為過程中,慈愛的原則強調以無為的方式來進行。無為的方式避免了個體對於他者的壓迫,體現出對於他者的意志和價值的充分尊重,故而慈愛原則又是以「容」的原則作為其首要的價值原則。

而從治國角度來看,「為腹不為目」意味著政治的首要目標就是讓老百姓能夠各正性命,保有自身的素樸本性。從具體施為上來看,「為腹不為目」意味著不以「刑名」的方式來施政,而主張「愚民」。

從統治者自身而言,其統治的意義並非出於對於權力的慾望、利益;而是出於對於他的子民之愛,並欲為之安頓的責任。故而在政治實踐中,老子所主張的是「和」的原則,而不是「法」的原則。

熱點內容
刑事司法學英文 發布:2025-02-05 17:37:59 瀏覽:903
城陽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2-05 17:37:47 瀏覽:250
法院杜雲發 發布:2025-02-05 16:57:31 瀏覽:449
這得問候南京那位法官 發布:2025-02-05 16:30:58 瀏覽:497
保安法律知識培訓ppt 發布:2025-02-05 16:22:37 瀏覽:20
法家法治國誤導 發布:2025-02-05 16:14:19 瀏覽:427
很多公司上班時間與勞動法不一致 發布:2025-02-05 16:11:11 瀏覽:900
陽泉市礦區法院 發布:2025-02-05 16:10:01 瀏覽:289
司法拍賣北京房產 發布:2025-02-05 15:50:12 瀏覽:11
非全日製法律碩士學費 發布:2025-02-05 15:39:35 瀏覽: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