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歡案道德和法律
Ⅰ "辱母殺人案"於歡上訴的結果是什麼
"辱母殺人案":已受理於歡等人提出的上訴,正在全面審查案卷,已通知雙方律師閱卷,聽取意見 。
法律規定「正當防衛」行為,目的是要鼓勵公民採取必要措施與不法侵害作斗爭,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從而彌補公力救濟之不足。在司法實踐中,如果將「超過必要限度」的「門檻」抬高,施以無差別的「對待」,只會使公民抗爭邪惡的勇氣遭受遏制,從而與正當防衛的立法精神背道而馳。
「法律是灰色的,而司法之樹常青」。同樣,法律也是冰冷的,但法律精神是有溫度的。任何執法不當與裁判不公,都是對法律精神的背叛與戕害。目前,被告人已經上訴,期待在即將到來的二審中,司法機關堅持「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秉持法律精神公正裁判,實現排除社會危害性與阻止刑事違法性的統一,彰顯法律之正義。
Ⅱ 補發「辱母殺人案」後所欠員工部分工資,如何看待於歡一家人
於歡和自己的母親出獄之後就將之前的機器重新運轉,然後獲得了一些資金,並且將這些資金作為當年拖欠員工的工資發給了他們,也非常的感謝當年的公司員工在他們家出事的時候沒有落井下石,而且也沒有說來跟他們要工資,也是非常的善良了,所以於歡和母親在出獄之後就想著得先把公司員工的工資結上不能一直拖欠了,他們也不能辜負了員工們對自己的信任,而這一舉動在網上出來之後,網友們紛紛評論說,這樣的行為值得贊賞,有這樣的頭腦總有一天會東山再起的。
並且於歡的母親也表示,自己也打算從頭再來,召集了之前的員工,希望能夠繼續為自己做事,作為領導人就要有寬闊的胸襟,在平時的時候對待員工也要有足夠的寬容,該給的工資該有的待遇都不能少,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員工更好的追隨領導者,所以也可以看出來,於歡一家在工作的時候對員工也是非常的不錯,而且於歡對於母親也是非常的維護,這家人的人品和道德都非常的不錯,所以總是會有輝煌的一天。
Ⅲ 於歡二審「全民圍觀」,它承載的東西早已超越了個案
於歡的案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而我也是其中的一員,說實話,剛剛了解這個案子的時候我十分的氣氛,姑且不論這背後到底有怎樣的利益糾葛,但黑社會份子的行為確實觸碰到了個人尊嚴的底線,而與歡和她的母親,出於自身安全以及尊嚴的考量,選擇了報警,可是警察到來之後卻並不能解救他們於危難之中。
我們希望我們活著而不僅僅是活著,我們希望我們能夠有尊嚴的活著,在政府和警察沒能涉黑力量一網打盡,這個社會還不夠清平的時候,我們自己,保護好自己的尊嚴不受侵犯,保護自己的人格不受侮辱,能夠得到法律的支持。正因為這個案子寄予了我們太多的希望,她才會受到這么多人的關注,它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個案,更是人們對於人格尊嚴能夠得到法律保護的訴求。
Ⅳ 於歡案件給我們哪些教育和啟示
雖然媒體、網友們對案件的評論各異、觀點不同,但絕大多數社會公眾都希望二審法院能在查清案件事實的基礎上,依法公正作出處理。6月23日,山東高院依法對案件作出裁判(法院裁定於歡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二審審判程序雖已劃上了句號,但對案件給我們帶來的教育和啟示要銘記。
三是堅持公開審判原則。從媒體報道情況看,旁聽於歡案件二審開庭的各界代表稱贊法庭是「正義的殿堂」「法治的課堂」。這一效果的取得,得益於庭前工作的充分准備,更得益於二審對庭審活動的最大限度的公開。辦案機關要更加重視司法公開的作用,讓所有的訴訟活動都以公開透明的方式展現出來,把開放的法庭變成普法的課堂,把法庭的裁判變成普法的教材。
四是積極回應社會關切。辦案機關要認真梳理案件引發社會關注的主要方面、分析案件引發社會關注的具體原因,將社會關注轉變成查找差距、改進工作、補齊短板的巨大動力,並以實事求是、開誠布公、真誠、友善的態度,對社會關注的問題給予積極回應,努力贏得社會對裁判的信任、認可與支持。
Ⅳ 母親欠債遭11人凌辱,在警方未能妥當處置的情況下兒子刺死1人被判無期,怎麼看待法官的判決
一次不公的裁判,其惡果遠甚於十次犯罪。犯罪雖是無視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的審判則摧毀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培根·《論司法》
近日,山東22歲青年於歡「刺死辱母者」案,在網路上引起軒然大波,僅網易新聞中一則報道即有近200萬跟帖。此案之所以受到民眾空前關注原因主要有:(1)11名催債人使用手段極其卑劣,突破了人們的道德底線;(2)警方出警後,對於置身困境的於歡母子幾乎坐視不理,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悲劇的發生;(3)法院判處在極度憤怒與絕望中揮刀刺死凌辱母親者於歡無期徒刑。
可以說,如果前兩者綜合起來導致了悲劇的發生,那麼第三者對本案在互聯網中劇烈發酵直接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該案的一審判決不符合人們觀念中的公平正義,因而民意如潮水。
【基本案情】
山東女企業家蘇銀霞背負135萬元年息高達120%的高利貸之後,在前後不到兩年時間內,總計支付本息約254萬元以後,無力支付餘款,11名催債人暴力催債,在債務人企業的接待室前後2天時間內使用卑劣下流手段當著蘇銀霞之子22歲的於歡的面對蘇銀霞極盡凌辱之能事。警方趕來以後只是說,「要賬可以,但是不能動手打人」,隨即離開。於歡幾近崩潰欲隨沖出房間未果,慌亂中摸出一把水果刀刺傷在場的四人,其中一人因失血過多搶救無效死亡。
這是首發於《南方周末》的報道,這起案件發生於2016年4月14日,目前一審完畢,於歡因故意傷害罪被判處無期徒刑,目前該案在上訴中。
【正當防衛VS故意傷害】
本案一審判決最大的爭議是被告人於歡的行為究竟是否構成正當防衛:
來看看我國刑法故意傷害罪的量刑幅度:
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即使法官不考慮當時於歡面臨的處境,所受的屈辱,即使法院認為他的尊嚴不值得法律去保護、去捍衛,但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完全可以判決十年以上(包括十年)有期徒刑。如果當初一審法院當真如此判決,可能也不至於引發現在的滔天輿論。
【期待可能性】
期待可能性是刑法理論之一,期待可能性理論認為,如果不能期待行為人在特定的場合實施其他合法行為,就不能對其所實施的違法行為進行「法」的非難,因而不存在刑法上的責任,或者可以減輕刑法上的責任。
在那樣的場合,在母親面臨11名催債人極端的侮辱和拘禁而救助無門的情形下,作為法官,請你告訴我,你期待他怎樣「正確處理沖突」,如果換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的確,法不容情,但人應有情。法官斷案,應該遵守法律,也應該遵循良知。
Ⅵ 如何看待於歡案於歡被判無期徒刑
嫌疑人於歡(或被害人於歡及其母親),被害人(或嫌疑人)放高利貸的。於歡角度專出發談及倫理道德屬,個人意見認為於歡做的很對,警察到場後並沒有立即組織犯罪只是口頭勸阻然後出去探明情況,我認為於歡在警察離場後拿出刀來正當防衛無錯。反而錯在警察(不作為),然後防衛過當捅傷三人一人致死,防衛過當,背叛無期徒刑,這里需要談及美國的不退讓法:一個人可以名正言順地使用武力自衛,有合理理由相信非法的威脅,沒有義務先撤退。
而中國法律不夠完善每年都在修繕(其實各國每年也在修繕法案)只有遇到某一大案特案,以此為戒。然而從法理出發我認為判處無期也太過,防衛過當與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有很大區別,雖然他們為受生命威脅,可高利貸者涉嫌強將未遂,這足以證明於歡不是故意殺人。雖說他沒有故意殺人可也不能無罪,防衛過當也是要負刑責的,但是,對方有多人,正當防衛是讓犯罪嫌疑人失去犯罪能力,可因對方多人,一個失去能力還有多個,案件細節沒有紕漏,所以如果在於歡阻止犯罪時還有人要進行犯罪於歡絕對無罪。
從個人角度出發,如果我是於歡,在場所有放高利貸的都要死。
Ⅶ 論述我國法律為什麼同時具備政治法律和道德三種素養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