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立法
① 兩漢的法律主要有哪四種形式
律,令,科,比。
1、律,是漢朝經常適用的基本法律形式,即通 常所說的「法典」。
2、令,是皇帝所發布的詔令,這是漢朝主要的 法律形式之一。令是漢代僅次於律的重要的法律 載體,皇權的至高無上賦予它獨立的法律品格, 使之直接成為法律的淵源。
3、科,也是漢朝的一種法律形式,是關於規定 犯罪與刑罰的一種條文,叫作「事條」, 也叫「科 條」。關於科的立法形態,尚有待進一步詳考。
4、比,是以典型案例作為判決的依據。又叫「決 事比」, 是秦朝「廷行事」 的演變與發展。比是漢代 常見的法律術語,也是漢代的法律載體之一。比 有兩個基本含義,一是則例、故事。《禮記•王 制》:「眾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鄭玄 註:「小大猶輕重,已行故事曰比。」法律意義上 的比,即指既定律令、判例成案,是法律載體之 一。
② 漢朝法律有什麼規定
在家庭關系方面,漢朝法律確立了「父為子綱」的父權家長制原則?漢律規定,凡有對家長不孝言行,或觸犯父權統治者,要處以棄市極刑;而毆打殺害家長,更屬大逆重罪,一律嚴懲不貸;甚至告發父權家長罪狀,亦要按不孝罪處死?如西漢衡山王劉賜太子劉爽,即因告發其父謀反,而以不孝罪棄市?
為了發展社會經濟,漢朝政權頒布了一些保護農業生產的法令?比如西漢政權一建立,漢高祖即頒布法令:士兵復員回家,流民各歸本縣,恢復原有田宅,按功勞賞賜土地?
因飢餓自賣為奴者,免為庶人,增加勞動人手?凡不執行此令者,從重論罪?漢朝還放寬土地限制,解除山林川澤之禁,允許民眾墾殖;減輕田稅負擔;重視興修水利等?
漢朝的賦稅,主要有土地稅?人口稅與資產稅?土地稅亦稱田租或田稅,漢初為十五稅一;文帝時兩次減半徵收,後又免稅13年;景帝時改徵三十稅一,遂為定製?
人口稅為按人徵收,凡7歲至14歲未成年人,每年20錢,武帝以後增為23錢,稱為口賦或口錢;15歲至56歲成年人,每年一算,徵收120錢,稱為算賦?資產稅亦稱貲算,按財產每萬錢徵收一算即120錢?
③ 簡述漢朝的立法成就
漢初由於戰亂,人口銳減,政府提倡黃老的「無為而治」不過多的去騷擾人民,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法制也教為寬松,對積蓄國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後到了漢武帝時期,大儒董仲書向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採納,至此儒家在中國思想上的統治地位正式確立,但對內還是採用法家的思想的來治國,故有「外儒內法」的之說.
④ 漢代法律思想的演變
「漢承秦制」,並且秦漢的政治與法律制度都處於封建國家早期發展階段。
漢朝在繼承秦朝政治法律制度基礎之上又有所發展。其指導思想的演化從總體上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1、漢高祖至文景時期
漢朝初年的黃老思想的流行,帝國剛從戰亂中恢復,急需休養生息,無為而治是這一時期的法制思想基礎。無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導思想上就是「輕徭薄賦」、「約法省刑」。
2、漢武帝以後
西漢中期的漢武帝時期的法制指導思想轉型。
這一時期,是以儒家思想為主,並輔之以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輔」。
漢代「德主刑輔」法制指導思想的提出,原因之一是為了避免秦朝專任刑罰之失。漢統治者認為,以德禮教化為先,人有犯罪再施之以刑罰,採用剛柔相濟的兩手,以期穩定社會秩序,達到長治久安,鞏固地主階級專政。這反映了漢代地主階級在立法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因此,這一思想基本上為漢以後歷代封建王朝所承襲。
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詔舉賢良方正,極言納諫之士」對策。董仲舒被詔以「《春秋》大一統」思想應對。他認為,要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首先要有統一的思想,否則便無法實行統一。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董仲舒把儒家思想與陰陽家的思想結合起來,使之神秘化。他在解釋「德」與「刑」的關系時,認為德為陽,刑為陰。兩者關系是:「刑者,德之輔;陰者,陽之助也。」也就是說「德主刑輔」。
這種剛柔相濟的治國之道,便成為漢武帝以後漢王朝法制的指導思想。「德主刑輔」的思想是後世歷代王朝的封建正統立法思想的基石
⑤ 漢朝時期國家的最高立法原則是
立法指導思想
1.漢初黃老思想與「約法省刑」的原則。
秦朝的暴興暴亡,使漢初統治階級開始深刻反思法家思想,嚴厲批判「專任刑罰」、「重刑輕罪」的主張,為了鞏固封建統治,確立了黃老學派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約法省刑」的指導思想。漢高祖劉邦規定由賦十五而稅一,漢景帝實行三十而稅一的經濟政策;漢文帝進行刑制改革,廢肉刑,除「誹謗罪」等。漢初經過連續七十餘年的休養生息,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穩定了漢王朝的統治地位。
2.漢武帝「德主刑輔」思想確立與封建正統法律的產生。
漢初經過七十餘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期,封建國家已經具備雄厚的物質基礎,漢武帝決心改「無為而治」為「有為而治」,儒學思想家董仲舒適時地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系統地闡述了「禮法並用」、「德主刑輔」的法制指導思想。這種思想主張得到最高統治者的肯定,上升為占統治地位的指導思想。這種思想實質上是對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商鞅、韓非法家思想和陰陽等家學說的綜合繼承,正如漢宣帝所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從而豐富了儒家的思想體系,不僅對漢代的統治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對整個封建社會的歷史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
⑥ 漢朝立法思想的演變
漢初由於戰抄亂,人口銳減,政府提倡黃老的「無為而治」不過多的去騷擾人民,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法制也教為寬松,對積蓄國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後到了漢武帝時期,大儒董仲書向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採納,至此儒家在中國思想上的統治地位正式確立,但對內還是採用法家的思想的來治國,故有「外儒內法」的之說。
⑦ 簡述漢朝的法律形式
法律形式 1. 律 2. 令 3. 科 4. 比 1.律.自秦以後,律成為封建國家最基本的法律形式.它是由國家制定的,一般以刑法為主的法典.與其他法律形式相比,律有相對的穩定性.漢代的律很多,如《九章律》,《越宮律》,《朝會律》,《酌金律》,《左官律》等等.此外,與律相同性質的還有"沈命法","相坐法"等.
由於漢代的"律"是經各朝不斷增益而發展起來的,四百年間基本沒有進行過全面整理,因此,漢律的系統性較差,內容交叉,重復的情況比較嚴重,較為龐雜,這是漢代律的重要特點.
2.令.皇帝於律外發布的詔令.令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是漢朝法律最基本的淵源,它可以改變,補充以至取消某些現行的法律.
由於漢代的令是歷朝皇帝隨時,因人,國事發布的,因此,它有如下特點:一是漢朝令的數量特別多.到西漢末年不得不分類整理編成"令甲","令乙","令丙".僅"集為令甲以下三百餘篇."二是漢朝令調整的范圍十分廣泛.其中,有加強封建司法的"廷尉挈令","獄令";有警衛宮廷的"宮衛令";有賦稅徵收的"田令";有祭祀禮儀方面的"祠令","齋令"等等;三是令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同時具有相當大的靈活性.漢朝的令在司法實踐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科.這是關於規定犯罪與刑罰的一種條文,叫"科條",又叫"事條".漢朝科的種類也比較多,西漢初有"寧告之科"'武帝時曾有"首匿之科",到東漢章帝時,已經是"科條無限".
4.比.這是已經判決的典型案例,又稱"決事比".漢朝的"比"是秦朝"廷行事"的演變與發展.比在最初只是律條的一種補充形式,律無正條的,可以比附以為罪.但是由於"比"這種法律形式極為靈活,便於統治者任意斷罪量刑,所以"比"在司法實踐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數量也越來越多,到漢武帝時僅死罪決事比就有13472事.
⑧ 漢代法律制度
漢朝的主要立法
1.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俱去秦法。」公開宣布廢秦苛法,是漢朝法制的開端。
2.《九章律》,相國蕭何在《法經》六篇基礎上,吸收奉律部分內容,增加戶、廄、興三篇,合為九篇,故稱《九章律》。《九章律》構成漢律的核心和骨幹。
3.《傍章》,它是漢高祖時叔孫通奉命制定的有關宮廷禮儀方面的法規。高祖還命「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
4.《越宮律》《朝律》是漢武帝時制定的法律。前者是關於宮廷警衛方面專門法規,後者是關於朝賀制度方面的法規。
(三)漢代的主要法律形式是律、令、科、比
「律」是國家的常規法典,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普遍的適用性;而「令」是皇帝隨時頒布的詔令,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令」的法律效力高於「律」,它可以代替,更改甚至取消「律」的有關規定,也可彌補「律」的不足。科即科條是關於犯罪和刑罰的法律規范。「比」是指典型的案例,在律無正條的情況下.採用可以比照判決的典型例進行司法審判,它是較「律」更為靈活的一種法律形式。
漢代文景帝時期刑制改革的內容
漢代司法制度
皇帝掌握最高司法權。中央設廷尉專理司法,審理詔獄和疑獄。丞相、御史大夫參與司法。地方州為最高司法機關,州牧審理郡縣上訴案件。郡由郡守兼理司法.設決曹掾吏專理司法。縣由縣令兼理司法.並設縣丞佐理司法。
訴訟制度主要的有錄囚制,即慮囚,對已經判決但尚未執行的囚犯,由皇帝或其派員定期查訊,對有冤枉或可寬大之處予以平反或寬大的司法制度。春秋決獄是漢代司法制度的特點。它是指漢代中期以後在司法實踐中開始的,以儒家經典《春秋》中的原則與精神作為判案根據的司法活動,實質是「論心定罪」.始創於董仲舒。
西漢初年,中央監察權由御史大夫執掌.御史大夫有權監督丞相,西漢末年.設御史台,作為中央監察機關,其長官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主管監察百官,糾察不法。漢武帝時設司隸校尉,負責監察京師及其臨近各郡,因受皇帝倚重,每逢朝會,獨居一席,同御史中丞、尚書一起被當時人稱為「三獨坐」。地方監察體系方面, 漢武帝時把全國劃分為十部州,每州派刺史一人負責監察,刺史成為固定的監察官。刺史監察內容主要是詞訟、盜賊、鑄偽錢、獄不直等等
⑨ 漢朝的主要立法有哪些
1.約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進入咸陽,在統治基礎尚未穩定的情況下,為了擴大政治影響,籠絡人心,以利於奪取政權,他宣布廢除秦朝苛法嚴刑,與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竊罪,余俱去秦法」,這可以看做是西漢王朝立法的開端。在天下「苦秦苛政久矣」的情況下,劉邦的約法三章,充分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普遍要求。約法三章只是政治策略性的口號,並沒有真正實行。但是劉邦的除秦苛法,並非長久之計,而是在楚漢相爭、勝負未定的情況下所採取的一種爭取民眾的權宜之策。
2.《九章律》
漢朝建立以後,隨著國內政治形勢的發展。依循秦朝舊律已不能適應需要,因此漢高祖五年,命丞相蕭何制定《九章律》。《九章律》是漢朝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法典,它遠取李悝《法經》,近取秦律,於盜、賊、囚、捕、雜、具六律之外,增加戶、廄、興三篇,合為九篇,故稱《九章律》。其中,戶律主要規定戶籍、婚姻、賦稅的內容,廄律是規定畜牧馬牛、驛傳之事,興律主要規定征發搖役、城防守備等事。所增加的內容,大都是民事法規。由於漢初法律制度大多沿襲秦制,因此九章律的基本精神仍在於「御奸」,在結構上也是以刑為主,兼蓄諸法。
3.《傍章律》
這是漢高祖時制定的有關宮廷禮儀方面的法規。漢高祖劉邦當上皇帝以後,深感文臣武將缺乏應對禮儀,懦生叔孫通奉命制定《傍章律》十八篇,主要是參照儒家的禮儀制度,集中規定了君臣朝請及各種官延禮制。《傍章律》是對《漢九章》的補充,與《九章律》並行。
漢高祖時期,除了蕭何的《九章律》、叔孫通的《傍章律》,還命「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由此可見,漢高祖時期立法活動是比較頻繁的,這就為漢朝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礎。
4.《越宮律》與《朝律》
《越宮律》與《朝律》是漢武帝時期制定的重要法規。《越宮律》是漢武帝即位後,命延尉張湯制定有關宮廷警衛方面的專門法規,共二十七篇《朝律》也稱《朝會律》,是御史趙禹奉命制定的關於朝賀制度的專門法規,共六篇。
《九章律》、《傍章律》、《越宮律》《朝律》總計六十篇,統統稱做漢律。這些基本法規構成了漢代成文法的主要內容。據史籍記載,至漢武帝時期,以這些基本法規為主體的漢律令已達三百五十九章,加上各種決事比,構成了漢朝法律極為龐雜的內容。
西漢初年及漢武帝時期的主要立法,形成漢代法律規范的主體框架,被之後漢代各朝所遵循。隨著社會情況的變遷,各朝在不改變這些基本法律的前提下,不斷頒布各種單行法規和法令,使漢律的內容越來越多,體系也越來越龐大。加上兩漢時期不斷積累增加各種判案成例,即「決事比」,使法令繁多,體系龐雜成為漢朝法律的顯著特點。總括兩漢四百年的立法活動,經歷了由繁苛到簡緩,再由簡緩趨向繁苛的多次反復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