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選編
Ⅰ 國學經典有哪些
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國學和文學數學的意思不同,並非是國家之學或者治國之學.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經典著作
經部——儒學經典
經部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群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石經類」、「匯編類」,主要是儒家經典和注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重要書目如:《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古籍
史部——各種體裁歷史著作
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匯編類」,重要書目如:《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戰國策》、《宋元明史紀事本末》等等.
子部——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著作
子部分為「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演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叢書類」、「匯編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耶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重要書目如:《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孫龍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孫子》、《山海經》、《藝文類聚》、《金剛經》、《四十二章經》等等.
集部——諸子百家及藝術、譜錄
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重要書目如:《楚辭》、《全唐詩》,《全宋詞》,《樂府詩集》、《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等等.
定義
國學,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中國古代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范疇.
附錄:經部
十三經
周易 尚書 詩經 周禮 禮記 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論語 孝經 爾雅 孟子 儀禮
其他
四書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鄭氏周易 大戴禮記 韓詩外傳
易緯是類謀 易緯坤靈圖 易緯乾元序制記 陸氏易解 中庸
東坡易傳 周易正義 輕松學詩經 尚書正義 易傳
韓詩外傳 毛詩正義 泰泉鄉禮 深衣考誤 深衣考
儀禮註疏 禮記正義 周禮註疏 春秋左傳正義 大學
春秋穀梁傳註疏 孝經註疏 春秋公羊傳註疏 周易參同契 大學集注
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論語集注 孟子字義疏證 大學問
論語註疏 孟子註疏 爾雅註疏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記 宋書 梁書 魏書 陳書
南史 北史 南齊書 北齊書 周書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晉書 隋書
舊唐書 新唐書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遼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其他
資治通鑒 續資治通鑒 唐才子傳 貞觀政要 逸周書
古列女傳 徐霞客游記 大唐西域記 荊楚歲時記 戰國策
前漢紀 後漢紀 華陽國志 東觀漢記 通典
唐會要 唐律疏議 吳越春秋 洛陽伽藍記 越絕書
前漢紀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國故事 鄴中記
三楚新錄 江南餘載 吳越備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
東觀奏記 北狩見聞錄 竹書紀年 五代史闕文 官箴
平宋錄 大金吊伐錄 松漠紀聞 翰林志 高士傳
李相國論事集 赤松山志 真臘風土記 荊楚歲時記 北戸錄
岳陽風土記 溪蠻叢笑 吳中水利書 歲華紀麗譜 吳地記
平江記事 南嶽小錄 嶺表錄異 東京夢華錄 風土記
益部方物略記 游城南記 淳熙三山志 桂林風土記 朝鮮賦
南宋都城紀勝 桂海虞衡志 洛陽名園記 南方草木狀 佛國記
捕蝗考 宋朝事實 大清律例 三國雜事 史通
子部
兵書類
武經七書
《孫子兵法》 《吳子兵法》 《六韜》 《司馬法》
《三略》 《尉繚子》 《唐李問對》
其他兵書
《孫臏兵法》 《百戰奇略》 《握奇經》 《練兵實紀》 《將苑》 《何博士備論》
《三十六計》 《守城錄》 《孫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簡注》
《兵制》 《陰符經》 《太白陰經》 《歷代兵制》 《素書》 《備論》
其他子部
墨子 列子 莊子 荀子
申鑒 說苑 新語 論衡
茶經 棋經 中論 鄧子
蓋廬 人物誌 潛夫論 初學記
洛陽牡丹記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經 論衡校釋
夢溪筆談 太平廣記 孔子家語 韓非子
鬼穀子 歸田錄 唐新語 公孫龍子
搜神記 搜神後記 周易參同契 山海經 校注
藝文類聚 穆天子傳 唐摭言 顏氏家訓
古畫品錄 鹽鐵論 宋高僧傳 廣弘明集
老子道德經 鈍吟雜錄 弘明集 宣室志
世說新語 金匱要略注 九章算術 呂氏春秋
黃帝內經靈樞經 黃帝內經素問 備急千金要方 傷寒論注
難經本義 神農本草經 孔叢子 抱朴子內篇
法言義疏 風俗通義 鶡冠子 齊民要術
潛夫論 范子計然 西京雜記 晏子春秋
周髀算經 朱子語類 山房隨筆 林泉高致集
吳子兵法輯佚 銀雀山尉繚子 司馬法逸文 群書治要三略
孫子略解 水戰兵法輯佚 群書治要六韜 敦煌寫卷六韜
懷王墓竹簡六韜 六韜逸文 漢墓竹簡六韜 老子集注
范蠡兵法輯佚 太公兵法 太公金匱 太公陰謀
端溪硯譜 歙州硯譜 揚州芍葯譜 橘錄
糖霜譜 劉氏菊譜 洗冤錄集 荔枝譜
高僧傳 陰符經 隨隱漫錄 畫繼
續高僧傳 方言校箋
集部
楚辭
楚辭 楚辭補注
總集類
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漢文 全後漢文 全三國文
全後周文 全北齊文 全陳文 全梁文 全齊文
全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唐文拾遺 唐文續拾
全宋文 全晉文 全後魏文 全唐詩 全宋詞
千家詩 文心雕龍 文選 樂府詩集 全元曲
全宋詩 歷代詩詞賦
其它集類
優古堂詩話 誠齋詩話 庚溪詩話 草堂詩話 藏海詩話
六一詩話 後山詩話 彥周詩話 二老堂詩話 懷麓堂詩話
滄浪詩話 詩品 詩人玉屑 中山詩話 觀林詩話
李太白全集 王右丞集箋注 歐陽修集 國 語
其他
四庫全書目錄(介紹、史話、乾隆《文淵閣記》)
總 目 經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證
輯注類
三字經 莊子集解 商君書 漢官六種 漢魏南北朝墓誌匯編
千字文 孟子全譯 史記三家注 九家舊晉書輯本 敦煌變文集新書
百家姓 老子校釋 世說新語箋疏 太平經合校 管子輕重篇新詮
幼學瓊林 列子集釋 新語校注 龍文鞭影 八家後漢書輯注
論衡校釋 孫子兵法論正 明夷待訪錄 裴注三國志 文心雕龍注
古文觀止 曾國藩文集 菜根譚 傳習錄 文心雕龍考異
增廣賢文 曾國藩家書 金人銘 眾家編年體晉史 文心雕龍義證
Ⅱ 我國有哪些國學作品(至少三部)
一、論語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鑒賞
《論語》的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還有就是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時語言淺近易懂,接近口語,也是一個特點。
《論語》多為語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不僅篇幅較長,而且注重記述,算得上一篇結構完整的記敘文,人物形象鮮明,思想傾向通過人物表情、動作、對話自然地顯露出來,具有較強的藝術性。
Ⅲ 道家論著的匯編是什麼
應該是《道德經》,道家學說的集大成書籍。另外還有《莊子》,也是道家學說的經典之作。都值得仔細閱讀,深入研究。
Ⅳ 有什麼比較好的古文,就是閱讀能鍛煉心境還有聽說道德經強身健體的。這種東西有要求么
道德經》境界太深,理解太難,建議找些容易的讀,古帶散文的名篇大都可以,反復誦讀即有收獲
Ⅳ 老子、論語、莊子、禮記、袁氏世范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漢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又說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民權縣境內)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陽,漢族,楚國苦縣(今河南周口鹿邑縣)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守藏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並在函谷關(位於今河南靈寶)前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名《老子》),最後不知所終。《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從漢代起,歷代帝王就開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袁氏世范碴不到
Ⅵ 老子《道德經》養生之道的內容簡介
《老子<道德經>養生之道》就是將老子《道德經》所述宇宙天地人萬物變化規律,同時將《道德經》內隱含達到返樸歸嬰,長生久視理想目標的中華養生最高層學問:中國道家養生學核心內丹養生之道敬獻給人們,促進宇宙天地人萬物和諧相處,共同發展,與時俱進。老子《道德經》古今中外公認為「東方聖經」。
老子《道德經》是揭示宇宙天地人萬事萬物變化規律高度濃縮的「網路全書」。
1.老子《道德經》博大精深,其內含哲學思想與養生之道,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達到身心康壽、事業興旺、天人合一的成功法寶。
為了使讀者能夠盡快全面學好、掌握好老子《道德經》哲學思想與養生之道。我們特意選編了《史記老子傳》明確記載為老子親傳弟子:老子《道德經》誕生後最早的讀者尹真人(即周朝函谷關令尹喜),根據老子親傳《道德經》精義而寫出的千古流芳的《文始真經》。
我們還特意從秘傳於老子故里一中國河南鹿邑道家內部的手抄古秘本《真源丹功秘笈》中,精選出《尹真人東華正脈皇極闔辟證道仙經》。
2.老子《道德經》問世以來,注釋者不可勝數,但真正理解掌握其精義者稀之又稀。究其原因,真如中國道學真人呂洞賓祖師所言:「非修者不能傳。」基於此,我們特精選呂洞賓祖師的老子《道德經》秘注本兩種敬呈給讀者,呂洞賓秘注老子《道德經》,古今中外行家評價甚高,尤以中國太極拳祖師張三豐為最,其用詩贊曰:「多少注家推此本,寶函長護鎮昆侖」。
3.世界東方科學的核心機制是「經驗科學」,而老子《道德經》內含道家哲學思想和道家內丹養生之道,是世界東方經驗科學的精華,故稱其為「東方聖經」。縱觀古今中外學習老子《道德經》有大成者,大多是在得道高師親傳之下而有大成,故古語道:「得訣歸來好看書。」為此我們特意根據中國當代老子《道德經》內丹養生之道得道高師,世界著名壽星吳雲青秘傳而編著。
Ⅶ 國學著作有哪些
經部——儒學經典
經部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群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石經類」、「匯編類」,主要是儒家經典和注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重要書目如:《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史部——各種體裁歷史著作
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匯編類」,重要書目如:《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戰國策》、《宋元明史紀事本末》等等。
子部——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著作
子部分為「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演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叢書類」、「匯編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耶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重要書目如:《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孫龍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孫子》、《山海經》、《藝文類聚》、《金剛經》、《四十二章經》等等。
集部——諸子百家及藝術、譜錄
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重要書目如:《楚辭》、《全唐詩》,《全宋詞》,《樂府詩集》、《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等等。
Ⅷ 陳榮捷的翻譯著作
陳榮捷在國外弘揚中國哲學60年,著作等身,還從事中國經典哲學的英譯。除《道德經》外,他又譯過《近思錄》、《傳習錄》、《北溪字義》、《六祖壇經》。陳氏英譯,不只是譯文而已,為了推闡中國哲學於歐美,為了方便讀者,凡與所譯之書可能相關而又必要的知識,以及能增進讀者對經典全面了解者,無不悉備。以英譯《近思錄》為例,除原文622條之外,有長篇引言詳述《近思錄》編纂及譯注之經過,並選譯出有關的言論及宋明清與朝鮮日本注家評論共600條,另有附錄《近思錄》選語統計表、《近思錄》選語來源考、中日韓注釋百餘條,與後來仿造《近思錄》選輯之書22種的書目。參見韋政通《白鹿薪傳一代宗師——國外弘揚中國哲學六十年的陳榮捷先生》
華靄仁整理【美】、彭國翔譯《陳榮捷(1901-1994): 一份口述自傳的選錄》,《中國文化》15-16(1997年12月)
《莊子哲學》(Philosophy of Chuang Tzu),Cambridge,1929年
《評吳經熊和初大告的〈道德經〉譯本》(Review of Wu』s Lao Tzu』s The Tao and its virtue and Chu Ta Kao』s Tao Te Ching),《美國東方學會會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61(1949),196頁
《現代中國的宗教傾向》(Religious Trends in Modern China),New York,1954年
《老子之道》(The Way of Lao Tzu),印第安那不勒斯(Indianapolis)、紐約:玻白斯-麥瑞爾股份有限公司(The Bobbs-Merrill Co., Inc.),Library of Liberal Arts,1963年,285頁
《朱熹對老子的評價》(Chu Hsi』s Appraisal of Lao Tzu),《東西方哲學》(Philosophy East and West)25:2(1975),131-144頁
《王弼〈老子注〉》(Wang Pi』s Commentary on Lao Tzu),與魯姆堡(Arrienne Rump),夏威夷大學出版社,1979年,東亞與比較哲學叢書之六
《中國哲學綱要與注釋書目》(An Outline and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Chinese Philosophy),紐黑文:耶魯大學遠東出版社(Far Eastern Publications),1959;1961;1969年
《中國哲學原始資料/中國哲學文獻選編》(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63年。楊儒賓、吳有能等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中國傳統之本源/根源》(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與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1919-)、華茲生(華生 Burton Watson)、梅貽寶(Mei Yibao)編輯,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60年;1964年第2版
《朱熹與新儒家》(Chu His and Neo-Confucianism),紐約:1985年
Ⅸ 如何涉獵唐詩宋詞
論語去看
於丹論語心得
。宋詞去看
迦陵講演集
。還推薦一本清代河塘退士選編的
唐詩宋詞元曲
。其他比如周易我也不太了解。其實讀太多的書也不好消化。因為只要初步了解了。你自己的見解會更重要一些。
Ⅹ 四書指《論語》《孟子》《老子》《墨子》;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
五經是《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四書——《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據稱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匯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
《四書五經》之《大學》:《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人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四書五經》之《中庸》:《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於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於《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
《四書五經》之《論語》:《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復章節出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四書五經》之《孟子》:《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聖而作」。所以,盡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 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二、五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四書五經》中的《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四書五經》之《周易》:也稱《易》、《易經》,列儒家經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應是筮官,經多人完成。內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各方面,包含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以前的人們對自然與人聖變幻規律的認識模式,從沒有超越陰陽八卦的思維框架。相傳龍馬馱「河圖」出現在黃河,上古聖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記》又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說伏羲重卦,有說神農),並作爻辭(或謂周公);後至春秋,又有孔聖作「十翼」之說,世稱「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漢書·藝文志》)。《周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應的卦名、卦辭、爻名、爻辭等組成。《傳》一共七種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古人把這十篇「傳」合稱「十翼」,意指「傳」是附屬於「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
《四書五經》之《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稱《尚書》。「尚」便是指「上」,「上古」,該書是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 相傳為孔子編定。《尚書》有兩種傳本,一種是《今文尚書》,一種是《古文尚書》,現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古時稱贊人"飽讀詩書","詩書"便是分別指《詩經》、《尚書》。
《四書五經》之《詩經》: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古者《詩》三千餘篇,及於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傳為孔子編定。《詩》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網路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喜歡詩詞的朋友,相信都有讀過。
《四書五經》之《禮記》: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雖只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於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禮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另一種,也便是我們現在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
《四書五經》之《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史記》稱作者為春秋時左丘明,清代今文經學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說是魯國歷代史管所寫)。它的取材范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後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左傳》本不是儒家經典,但自從它立於學官,後來又附在《春秋》之後,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