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法治的沖突

道德與法治的沖突

發布時間: 2022-02-12 20:08:56

A. 如何解決道德與法律的沖突

法律能夠為社會道德的生成提供有益制度構架,為個人道德培育提供良好生活環境。法律固然不是道德,但能夠凈化人們的內心,讓人們激濁揚清、去惡存善。因此,雖然法律規則不等同於道德良知,但可以培育和激發人們的道德良知。

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講規則,都按照法律規則處事,那麼,這個社會就是一個不壞的社會,雖然可能還不是一個美好的社會。而法律要深入人心、發揮作用,也必須符合社會的道德追求。換言之,法律規則要有道德性。這個道德性不是法律規則自身生長出來的,而是法律規則吸收了道德理念,從而彰顯一個社會的道德價值。

與此同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提升,可以使人們強化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弘揚社會公序良俗,自覺遵守法律。另外,實踐中被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也可能上升為法律規則。

對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我們不能簡單地分割或統合。使二者絕緣甚至截然對立起來肯定不行,但混同亂用的做法也行不通。應當明確,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義秩序,是任何一個社會都離不開的基礎。今天,我們既要贊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

法治社會從來不排斥道德在其中的作用,甚至過去傳統社會那種由自然情感演化的道義必須升華為經由理性熏陶才能擁有的社會責任感,才能與法治相輔相成,去彌合那些法律與現實之間的縫隙,去潤滑法律在人與人之間搭建起的冷冰冰的社會關系,從而大大降低一個社會良好運行所耗費的成本。

(1)道德與法治的沖突擴展閱讀

法律與道德向來是相互合作的。我國古代儒學家就特別注重德的作用,強調禮法並治。孔子主張德治,「以政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這一思想為幾千年的封建王朝所採納,證明了其強大的生命力。秦王朝只重視「治政以法」,焚書坑儒,雖大統於一時,但終歸迫使老百姓揭竿而起。歷史已經很明了地向主政者發出警示:在強調法的重要性的同時,德也同樣不能忽視。

法律與道德的碰撞並不意味著二者的相互排斥,卻恰恰可以看做是二者交融過程中的磨合和借鑒。

如果把法律看做是武者,把道德看做是文人,則二者之間的微妙關系有如和珅和紀曉嵐一樣:和珅再怎麼強勢有時候也需要紀曉嵐的不溫不火式微調和,紀曉嵐再怎麼足智多謀有時候也需要和珅的果敢強硬適度平衡。法律和道德只有相互補充,才能真正描繪出社會治理的絕佳藍圖。

B. 四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14課:當沖突發生時(最新部編人教版五四學制)

面對沖突,你有哪些好的處理方法呢?

C. 關於道德與法治問題

公民有權舉報非法案件的

D. 中國目前是否有信仰,與道德、倫理和法制是否沖突

有啊,自一八四零年以來,「西方」先是敲開來往中國的物質意義上的大門,然後接著就是精神意義上的了,影響之遠之廣,恐怕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有切身的體會。宏觀的看,中國哲學界現在的「中」「西」「馬」三足鼎立就是最好的詮釋了。

E. 道德與法治的,,一個女的失手把它哥打死了,被村裡一個人看見了,完了就威脅他和他睡覺,之後那女的他爹

依據刑法這是誤傷判五年巴,當然關於她和異性發生關系屬於違背意願就可以追究當事人的責任。

F. 如何看待現實生活中道德與法治的沖突

1.要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實現價值 2.積極投身於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活動 3.在個人與社會中實現價值 4.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5去創造事物,來彰顯人生精神價值,為共產主義社會主義事業奮斗,貢獻力量

G. 道德與法治當自己在生活中遇到欺負時如何正確處理

道德與法則當自己在生活中遇到欺負時,如何正確處理應該去用法律去保護自己。

H. 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3、當沖突發生 教案

《3、當沖突發生》教案: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會遇到一些矛盾和摩擦,也可能會遇到被他人欺負的情況。 

2、了解校園中的欺負行為主要有哪些,認識到被人欺負是痛苦的,如果我

們不抵抗,欺負可能變本加厲,痛苦也會加劇。 

3、引導學生面對校園中的欺負行為時,一定要勇敢的對欺負行為說「不」,同時要學會用正確的方法來應對欺負。

4、認識到在校外受到欺負的時候,也需要採取措施保護自己,並採用合理的方法擺脫煩惱。

二、教學重點:

了解校園中的欺負行為,並且勇敢的向校園中的欺負行為說「不」,學會採用正確的方法應對欺負。

三、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學會採用正確的方法應對校園里和校園外的欺負行為,學會保護自己。 

四、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課本插圖等等。 

五、預習要求:

讀一讀課本23頁到27頁的內容,初步了解校園里和校園外的欺負行為。 觀察在校園里和校園外有哪些欺負的行為。

六、課堂總結:

同學們,通過今天這堂課的學習,認識到不管是在校內,還是在校外,都存在一些欺負行為,當我們遇到這些欺負行為的時候,一定要採取正確的方法,保護自身安全,勇敢的向欺負行為說「不」,採用正當的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I. 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新的《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給德育課程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帶來了新氣象,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是,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的深入,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隨之出現,比較典型的是在課堂教學實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現如下:
1、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中倡導活動化教學,注重相互溝通、與生活的聯系以及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種他人田,荒自家園」的現象卻屢見不鮮。在探討某一個話題時,把很多時間花在唱歌、跳舞、繪畫、游戲上,一節課下來,學生興 奮過度,課堂倒是熱熱鬧鬧,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和體會方面的收獲卻令人懷疑。筆者認為,課堂活動不等於課堂活力,學生參與活動的多少並不是活動化教學的精髓,品德與生活課也不應是完全的「唱遊」 課、「游戲」 課、「美術」課、「舞蹈」課。我國第八次新課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學科的課程設置,就在於學科之間有相對的獨立性,每一門學科有自己的教學任務。
2、通過培訓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種示範,如果「照葫蘆畫瓢」,原封不動地搬到自己的課堂上,失去了原來特定環境下的幽默與風趣。品德課十分強調回歸兒童的生活,教學一定要結合不同環境、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學生實際。教學的活力來自於每位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和依據自己的真實體驗對課堂教學的重構與創新。

J. 道德與法治的關系,二者應如何相互促進

道德與法律相互滲透、相互依賴。道德與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都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都可以成為指引、評價人們行為的尺度,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法律側重對人們的外部行為進行調整,道德則更多的規范人們的內心世界,二者從不同角度作為人們社會行為的調節者,維持社會的公秩良序,使之和諧、文明、健康地發展。

道德與法律相互補充、相互作用。法律是人們共同生活下所必需的社會秩序保障系統,是調整當今社會經濟、文化、道德、思想等各種社會關系的巨大整合器,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但是法律功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全覆蓋所有生活空間,一般說,違反法律的行為也違反了社會道德,但違反道德的行為卻不一定違反法律,法律作為一種成文的規范,有相對穩定性,不可能頻繁變動,因此法律對於社會具有滯後性,單純依靠法律是不充分的,道德在此時的作用就顯而易見。

(10)道德與法治的沖突擴展閱讀:

道德對於人們的約束機制,是它能夠在不良行為發生前阻止其發生,具有前傾性,則重治本;而法律則適應實際造成嚴重後果的不良行為,後發制人,側重治標,二者緊密聯系,相和益彰。法律離不開道德的支持、配合,道德也需要法制的保障和輔導,既要發揮教育的感化育人作用,又要同法制的強制功能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一手抓道德,一手抓法制,才能取長補短,互相促進,保證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健康快速有效地發展。

熱點內容
這得問候南京那位法官 發布:2025-02-05 16:30:58 瀏覽:497
保安法律知識培訓ppt 發布:2025-02-05 16:22:37 瀏覽:20
法家法治國誤導 發布:2025-02-05 16:14:19 瀏覽:427
很多公司上班時間與勞動法不一致 發布:2025-02-05 16:11:11 瀏覽:900
陽泉市礦區法院 發布:2025-02-05 16:10:01 瀏覽:289
司法拍賣北京房產 發布:2025-02-05 15:50:12 瀏覽:11
非全日製法律碩士學費 發布:2025-02-05 15:39:35 瀏覽:993
民法課推薦 發布:2025-02-05 15:33:50 瀏覽:4
昌平法院法官遭槍殺 發布:2025-02-05 15:33:45 瀏覽:56
單位規章制在哪公示 發布:2025-02-05 15:30:02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