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舞
1. 道德與大學生、法律、經濟的關系
1
道德建設是關繫到一個民族昌盛不衰的命脈,道德也是一個國家整體素質的重要體現。優良的道德傳統既是是一個國家的瑰寶,一個民族精華所在。其精華部分,往往凝聚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為一個民族迎接新的挑戰、開拓前進的內在精神動力。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精神。登上昆侖,才知道什麼叫做高峻;來到虎門才懂得什麼叫做雄偉;目覽黃河,才知道什麼叫做壯闊;游覽長城,才體會什麼叫做巍峨。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偉大的祖國母親給予我們如此豐厚的物產,同時以她博大的胸懷哺育了生生不息,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古老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享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我們不難忘記: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因憂患國難而投泊羅江;童稚時的孔融將最大最好的梨讓給長輩的動人故事;三國時的諸葛亮,心胸開闊,七擒七縱孟獲;老子在《道德經》中囑咐我們「做一天人就要講一天道德。」這一切的一切,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中國人的道德所在。在這樣豐厚而優良的道德傳統和現實現代化社會的過程中,每個國家都面臨如何對傳統文化怎麼一個更好的繼承和發揚問題。所以,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的成長關繫到國家的命脈,更是讓中華民族昌盛於世界的根本。所以,作好大學生對傳統道德的教育是必要的,是及時的。在對待民族文化的上,要堅持馬克思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以中華民族的利益高於一切的思想,為我所用的目的,即反對全盤的西化,機器照搬,又反對全盤否定、盲目繼承不適應社會發展的傳統,在批判的基礎上加以借鑒、繼承,吸取對社會主義建設有利的精華。
恪守公民道德規范。 社會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彈指一瞬間,人類已昂首進入了二十一世紀。在這一漫長的歲月里,中國戰勝了衰落走向振興;戰勝分裂走向統一;掙脫屈辱走向奮起。中國正以新的姿態向世人展示著自己。但是關於公民道德修養的任務勢在必行。因為沒有倫理道德的社會,將何其混亂不堪!公民道德是一個國家文化,道德的體現,大力的提倡公民的道德規范,對國家的文明建設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深遠意義。大學生進行道德建設是體現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精神的深刻把握。然而,大學生的道德是令人擔憂的,是令人震撼的,是令人憤慨的。是否還記得這樣一篇報道:一位清華大學的學生,為了一個愚蠢的想法,殘忍的將一瓶高濃度的硫酸潑向黑熊的事件。可以見到,我們的大學生的道德是在發生著「質」的變化。
那殘存的一隻眼睛無助的、黯然地望著一切。它真的不明白,那口口聲聲稱自己是朋友的人類,為什要如此兇殘的傷害自己。血不停地涌動著,不時傳來皮毛燒焦的「滋滋」聲,它憤怒了,它竭盡全力的站起身來,重重地捶打著上鎖的鐵門,以垂死的掙扎向人類示威。慢慢的,殷紅的血浸透了大片土地,黑熊帶著滿腔悲恨昏厥過去。這都是為什麼?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竟然會有如此不道德的行為,這確實值得我們深思。社會在發展,知識在爆炸,而人類的道德觀念卻越發淡薄了。人們置身於高質量的生活中,陶醉於燈紅酒綠之下,卻忽略了做人的基本原則:那便是德。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的。如果人們的道德修養落後於時代,那麼這個社會必將停滯不前。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
大學生與誠信道德。大學生的誠信意識、誠信行為、誠信品質,關系良好社風尚的形成,關繫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大學生只有誠實守信為重,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講誠信、講道德,言必信、行必果。才能不斷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知識和健康素質,實現全面發展。但是,現在的大學生誠信度已經不適應和諧社會的需要。
大學生群體是未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參與者,對其加強知榮辱、樹誠信的道德建設意義深遠。不可否認,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問題客觀存在,其表現形式通常為:作業抄襲、考試舞弊;偽造證件、簡歷注水;拖欠貸款、工作違約等。究其原因,除了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襲,還與目前高校對德育重視不足、約束和激勵機制缺失、不良學術風氣的負面影響有關。
誠信,即誠實守信。它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不論哪個時代,哪個國家,哪個社會,什麼階層的人,誠信的人都是社會所稱贊的,是人之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誠信」二字具有及其重要的分量。古人雲:「言而有信,君子也」。「仁義禮智信」是人們倡導並力求遵循的行為准則。子曰「人而無信,未知其可也。」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中華民族形成了重然諾,守信義的道德傳統,留下了不少「千金一諾」、「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之類的美談佳話。「誠」就是誠實,真誠,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不欺人,不做作,不掩飾。「誠」不僅僅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方法和態度,而且是人的道德素質藉以體現的重要方面。「信」就是守信,就是一言一行都要遵守自己的諾言,不論對自己和他人,凡是自己承諾的便一定要兌現。因此,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已經迫在眉睫。
加強大學生的道德建設,加強大學生自我道德意識,是完成現代化的和諧社會的基礎,是提高全民素質的根本這是一個充滿了創造的世界,這是一個呼喚創造的時代。勇敢、主動的去開拓、去創造,讓生生不息的優良道德成為托起我們民族未來、祖國希望的脊樑吧!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在看「焦點訪談」時,常常看到記者們為了掌握事情內幕而採取偷拍的方式,將其公之於眾。我想:站在世俗的角度看,這的確是大快人心,懲惡揚善;但是從道德角度看,又似乎有點不近人情、不合道義。我還曾一度認為,這種行為正在法律上也未必站的住腳。但事實上,所謂「法不容情」,在大眾傳播這一特殊領域,法律和道德常常與傳媒發生錯綜復雜的關系。
民法上規定,公民的肖像權不得受侵犯,任何人不能擅自使用他人肖像。但又特別指出,在新聞報紙中,采訪或爆光不文明現象而使用公民肖像的行為,是不違法的。由此看來,「焦點訪談」的做法是合法的,但的確是不喝道德標準的。法律是國家以國家強制力為保障實施的,任何自然人和單位人都必須遵守。而道德只是人們自覺形成的某些行為共同意識,較之法律而言,自然少了一些約束力,也就不強制人們去執行。作為大眾傳播這一職業,必然要遵守法律;而出於一種敬業、責任之心,有時必然和傳統道德發生沖撞。
這里我想到老師曾提到一個——記者雨中拍行人落坑。很多人指責這名記者的行為是不道德的,也有不少人說他是很敬業的。事實上,任何一個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如果當時這名記者選擇僅僅立一個牌子在坑邊了事,那麼知情者大概又要指責說他「缺少敬業精神」了。要評價一種方法的運用是否正確和合理,我以為,應當以結果的實現情況為標准,無疑,這名記者雨中等候很多小時的報道引起了極大反響,結果要比僅僅立一個牌子明顯的多了。所以我認為,每個職業都有其特殊性,大眾傳播尤其如此。既然道德本身給了人們足夠的空間去選擇完全遵守還是適當違背,那麼為了正當的職業目的而無傷大雅的違背一點道德是無可厚非的。否則,我們將失去無數得到事實真相的機會,而傳播也失去了存在的真正價值。
但是,不是說只要是事實,我們傳媒就一定有義務要人們完全了解,甚至為了這而不惜放棄到底、不顧法律。法律是一切權利和義務的基礎。香港媒體有很多都忽略了這一點,尤其是那些狗仔隊、八卦小報,今日爆料「某某明星卸妝後慘不忍睹」,明天又是「某某與某某在地鐵偷吻」,後天再來「某某女星整容前的照片」,花樣百出。這些都是明星的私人空間,是明星人身權的一部分,無論從道德還是從法律上,都是絕不被允許侵犯的。所以香港的明星活的極為辛苦,連偷偷搔個癢也要保持最優美的姿勢。這些八卦新聞無疑只是為了迎合人們好奇、好趣的心理,從而鼓足自己的腰包,但他們的行為已經使報道走向了一種病態的極端,也給明星的心理和身體帶來惡劣極大的壓力。
總之,凡事不可一概而論,法律與道德在大眾傳播中扮演的角色,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判斷。作為傳媒工作者,我認為,必須作到嚴格遵守法律;同時,進可能的不違背道德准則——至於這個程度問題,我相信每個人都在心中有一個准確的天平。
3 第一,商業社會打破了陳舊的傳統道德標准。在過去的基督教的道德習俗中,一味地提倡「愛人如己」,要求人們具有同情、仁愛、獻身的品質和精神,光把給人無酬地服務或把東西白送給別人的行為才視為是道德的和高尚的,一旦有償服務或把東西與人交換,往往就視為是不道德的,並受到鄙視。斯密認為,這種道德評價不適合商業社會的道德價值觀。因為在商業社會中,人們的需要和利益的滿足大部分是通過交換和買賣取得的,不可能無償贈送,這意味著人們的生活不能僅僅求助於他人的仁慈,必須依靠互利互惠的原則。所以,商業社會的道德觀念不同於基督教的絕對排斥利益的傳統道德觀念,它不僅認為社會領域的無私奉獻的利他行為是道德的,而且也認為經濟領域的為己不損人的行為也同樣是道德的。
第二,商業活動培植了人們許多優良的道德品質。交換作為分工、技藝和貿易的結果,不僅使人們的不同資質才能交相為用,增進了人們生活的便利,而且加強了人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互助協作,有利於人們的團結和友誼;交換的實現,使人們的勞動得到了報酬,就會鼓勵人們勤勉,精神勃勃的工作,避免閑盪、偷懶、耍猾的惡習;通過契約完成的商品交換,就會使交易雙方養成誠實無欺、守時信用的習慣,以致斯密感嘆到「在野蠻民族之內,誠實是極其希罕的美德,推廣誠實和遵守時間的道德乃是商業」。斯密還認為,在交易的活動中,雙方為獲取自己的利益而討價還價、斤斤計較,這不是庸俗不堪的東西,恰是商品交換的正常現象。也正是經濟人的自利動機和賺錢慾望,驅使他們注重經濟效益,減少生產成本,降低商品價格,並形成了勤奮節儉、改革創新的品質。
第三,商業交往造就了自由、平等、和平的社會。在斯密看來,商業是自由、平等與和平的發祥地,因為商業交換和契約是人們在平等基礎上自願締結的結果,它排斥外在的強制和特權,人們擁有平等的地位和交換的自由;人們之間的貿易往來、互通有無,則使人們之間及國與國之間相互依存,這種共同的利益就會使人們之間、國與國之間和平相處;而商業貿易又使每個地方的人們有機會了解他國的風俗習慣,有利於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相互借鑒和融合,改掉不良的陋習。
總之,亞當·斯密不僅論證了商業促進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而且認為商業蘊含了互助友愛、自由平等、誠實守信、勤奮節儉等美德。盡管斯密所說的這些美德都是按照資本主義經濟要求的理想道德,在資本主義的經濟活動中常常不能得到很好的貫徹,甚或有背道而馳的現象,也不排除斯密作為忠誠的資產階級理論家,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掩飾資本主義文明的腐敗方面,但他的思想核心始終堅持市場經濟能夠培育出不同於封建社會的新的道德品質,經濟活動的成功同與之相適應的道德品質是協調一致的。還有,從歷史的角度來考察,亞當·斯密的這種思想是17、18世紀英法思想家的普遍看法。法國的孟德維鳩在《論法的精神》及伏爾泰在《風俗論》中都有論述。在英國,許多經濟學家也都有相關的論述,如托馬斯·孟、巴爾、諾斯。這表明,商業精神對社會的促進作用及商業蘊含著道德的思想在當時已是公論,斯密不可能再提出劃界的觀點。有些人把他視為「劃界論」的首創者,可能是基於他的「二元論」的人性論思想。斯密在人性問題上,一方面主張人性是自私的,一方面主張人性是仁愛的,二者並列起作用,所以,他的經濟學以自私論為根據,他的倫理學以同情、仁愛為基礎,有所謂的「經濟人」和「道德人」之說,以致於一些人由此得出斯密是「劃界論」的倡導者
4 1、人際關系的真誠原則。真誠是打開別人心靈的金鑰匙,因為真誠的人使人產生安全感,減少自我防衛。越是好的人際關系越需要關系的雙方暴露一部分自我。也就是把自己真實想法與人交流。當然,這樣做也會冒一定的風險,但是完全把自我包裝起來是無法獲得別人的信任的。
2、人際關系的主動原則。主動對人友好,主動表達善意能夠使人產生受重視的感覺。主動的人往往令人產生好感。
3、人際關系的交互原則。人們之間的善意和惡意都是相互的,一般情況下,真誠換來真誠,敵意招致敵意。因此,與人交往應以良好的動機出發。
4、人際關系的平等原則。任何好的人際關系都讓人體驗到自由、無拘無束的感覺。如果一方受到另一方的限制,或者一方需要看另一方的臉色行事,就無法建立起高質量的心理關系。
最後,還要指出,好的人際關系必須在人際關系的實踐中去尋找,逃避人際關系而想得到別人的友誼只能是緣木求魚,不可能達到理想的目的。我相信,受人歡迎有時勝過腰纏萬金。
以上是在學校我們應該怎麼處理好在學校中的人際關系,但是人不可能一直在學校,不它入社會,我們同樣要面臨著工作,在工作中,我們也會面臨著不同的人,而在工作中我們又應該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呢?
人際關系是職業生涯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特別是對大公司企業的職業人士來說,良好的人際關系是舒心工作安心生活的必要條件。如今的畢業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剛從學校里出來,自我意識較強,來到社會錯縱復雜的大環境里,更應在人際關系調整好自己的坐標。
對上司——先尊重後磨合:任何一個上司(包括部門主管、項目經理、管理代表),干到這個職位上,至少有某些過人處。他們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待人處世方略,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精彩的過去和驕人的業績。但每一個上司都不是完美的。所以在工作中,唯上司命是聽並無必要,但也應記住,給上司提意見只是本職工作中的一小部分,盡力完善、改進、邁向新的台階才是最終目的。要讓上司心悅誠服地接納你的觀點,應在尊重的氛圍里,有禮有節有分寸地磨合。不過,在提出質疑和意見前,一定要拿出詳細的足以說服對方的資料計劃。
對同事——多理解慎支持:在辦公室里上班,與同事相處得久了,對彼此之間的興趣愛好、生活狀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作為同事,我們沒有理由苛求人家為自己盡忠效力。在發生誤解和爭執的時候,一定要換個角度、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為人家想想,理解一下人家的處境,千萬別情緒化,把人家的隱私抖了出來。任何背後議論和指桑罵槐,最終都會在貶低對方的過程中破壞自己的大度形象,而受到旁人的抵觸。同時,對工作我們要擁有摯誠的熱情,對同事則必須選擇慎重地支持。支持意味著接納人家的觀點和思想,而一味地支持只能導致盲從,也會滋生拉幫結派的嫌疑,影響公司決策層的信任。
對朋友——善交際勤聯絡:俗話說得好:樹挪死,人挪活。在現代激烈競爭社會,鐵飯碗不復存在,一個人很少可能在同一個單位終其一生。所以多交一些朋友很有必要,所謂朋友多了路好走嘛。因此,空閑的時候給朋友掛個電話、寫封信、發個電子郵件,哪怕只是片言只語,朋友也會心存感激,這比邀上大夥撮一頓更有意義。
對下屬——多幫助細聆聽:在工作生活方面,只有職位上的差異,人格上卻都是平等的。在員工及下屬面前,我們只是一個領頭帶班而已,沒有什麼了不得的榮耀和得意之處。幫助下屬,其實是幫助自己,因為員工們的積極性發揮得愈好,工作就會完成得愈出色,也讓你自己獲得了更多的尊重,樹立了開明的形象。
而聆聽更能體味到下屬的心境和了解工作中的情況,為准確反饋信息、調整管理方式提供了詳實的依據。美國一家著名公司負責人曾表示:當管理者與下屬發生爭執,而領導不耐心聆聽疏導,以至於大部分下屬不聽指揮時,我首先想到的是換掉部門管理者。
向競爭對手——露齒一笑: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處處都有競爭對手。許多人對競爭者四處設防,更有甚者,還會在背後冷不妨地「插上一刀踩上一腳」。這種極端,只會拉大彼此間的隔陔,製造緊張氣氛,對工作無疑是百害無益。其實,在一個整體里,每個人的工作都很重要,任何人都有可愛的閃光之處。當你超越對手時,沒必要蔑視人家,別人也在尋求上進;當人家在你上面時,你也不必存心添亂找茬,因為工作是大家團結一致努力的結果,「一個都不能少」。無論對手如何使你難堪,千萬別跟他較勁,輕輕地露齒微笑,先靜下心干好手中的工作吧!說不定他仍在原地怨氣,你已完成出色的業績。露齒一笑,既有大度開明的寬容風范,又有一個豁達的好心情,還擔心敗北嗎?說不定對手時早已在心裡向你投降了。
2. 中國教育之父是誰
如果問起誰被譽為「中國近代科學教育之父」?我們就會想當然地認為是哪位中國人,但卻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一位白皮膚的外國人,而且還是一位傳教士。他,就是美國基督教北長老會來華傳教士狄考文。
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1836—1908年),國際學界及基督教界公認的近代美國來華著名傳教士、教育家、翻譯家,是19世紀教會教育理論的集大成者,他所創立的文會館的課程設置模式在教會學校中具有一定典型性。
狄考文1836年1月9日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坎伯蘭縣,但狄家不久就加入前往中西部拓荒的行列,因此他的童年是在不斷遷徙與充滿挑戰中度過的;他的父母育有七個子女,狄考文是家中長子,幫助父母克服困難的機會最多,因此鍛煉出他健壯的身體、倔強的個性、堅韌的毅力和凡事自己動手做的習慣,而這些素質都有助於他以後來華的傳教生涯。後來他們兄妹長大後共有四位離開家鄉遠赴中國宣教。
狄考文進入大學和神學院讀書時,在當時美國席捲全國的宗教復興運動的感召下,他確定自己要做一名海外傳教士,到異教國度去撒播基督之愛。幾經周折,他選定並最終達成了到中國的心願,臨行前,他向國內的同行們鄭重宣告:「我已決定把一生獻給中國;我期望住在那裡,死在那裡,葬在那裡。」狄考文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1863年7月3日,他偕新婚半年的妻子狄邦就列,還有蜜月中的同工郭顯德夫婦(參看我的文章:),在紐約登上了遠赴中國的帆船,歷經5個多月的漫長艱辛海上旅程,於是年12月16日抵達上海。稍作休整後,翌年1月到了山東登州(今蓬萊市),自此直到1908年9月28日於青島福伯醫院去世,狄考文在中國山東生活和工作了整整45個年頭,死後葬在了煙台毓璜頂美國北長老會墓地,實現了他年輕時的諾言。
狄考文在中國生活的近半個世紀時間,恰恰也是中國社會經歷痛苦蛻變的時期,他親歷了這一蛻變過程,也為這一蛻變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晚年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他說「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有著美好的未來。我很高興有機會做我所能做的使她邁向美好未來的事情。」
狄考文年輕時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中國,也信守誓言艱辛備嘗兢兢業業忘我奮斗至生命的終點,那是從宗教信仰出發,決心向中國傳布上帝之愛,引導中華歸主,但在他給中國帶來了基督福音、上帝之愛的同時,他也給中國帶來了合乎時代進步要求的現代文明。
狄考文不但是一位傳教士,也是一位教育家,他一生從事於教育工作,對中國近代科學教育的發展,貢獻尤大。
狄考文於1864年創辦的私立學校「蒙塾」,1876年改稱「文會館」,1881年開設大學預科,1882年紐約長老會總部批准以tengchow College(登州學院)為學校英文名稱,以「文會館」作為中文名稱。是中國第一所教會大學,是齊魯大學的初創階段,是中國最早的現代型大學,傳播和介紹西方近代科學,為中國早期高等學堂輸送了大批師資力量。
3. 急找《公民道德歌》的快版MP3的音樂,廣場舞的那版。謝謝!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1NzY1NzM2.html請打開看看是否是你想要回的版本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