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奪罪立法
Ⅰ 搶奪有前科,怎麼判
搶奪罪搶奪罪對公然搶奪他人財物的行為,列為獨立之罪。例如:俄羅斯刑法第90條規定:「以搶奪的方法盜竊國家財產或公共財產的」是搶奪罪,該條文中把它解釋為「公開盜竊國家財產或公共財產(搶奪)而未使用暴力的」行為;中國刑法認為,搶劫罪是重罪,公然奪取僅屬於一種輕微的強力行為,並沒有使用暴力傷人的故意,如視為搶劫的暴力,定為搶劫罪重罰,失之過重;但又與人們習慣上對偷竊行為視為「秘竊竊取」的觀念不符合,不能列入盜竊罪范疇,故採用第三種類刑的立法例,定為獨立的搶奪罪。
Ⅱ 搶劫罪與搶奪罪的區別
搶劫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行劫取公私財物的行為。搶奪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公然奪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二者的區別主要是:
1、客觀行為不相同。搶劫罪表現為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其他強制方法,強行劫取公私財物,而搶奪罪表現為乘人不備公然奪取數額較大的財物,使他人來不及反抗;
2、客體不完全相同。搶劫罪不但侵犯了他人的財產權利,還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權利,而搶奪罪則一般只侵犯了財產權利;
3、犯罪後果要求不同。搶劫罪對財物的數額沒有要求,而構成搶奪罪要求搶奪的財物數額較大。根據司法解釋,搶奪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500元至2000元以上的,為「數額較大」。
4、主觀故意的內容不同。搶劫罪是希望或准備以武力或類似性質的力量迫使被害人失去財物,是希望在被害人不能反抗或無法反抗的情況下取得財物,而搶奪罪是以突然取得財物的故意實施的,是希望通過趁被害人不備而取得財物,而不是希望通過武力威嚇迫使被害人失去財物。
一般情況下,搶劫罪與搶奪罪之間的區別是比較明顯的,通過以上四個方面就基本可以作出認定。但是,由於實際生活的復雜性,一些案件呈現出交織性,因此,需要結合實踐中的實際情況和特殊情形予以認定,並從中歸納出具有一般區分意義的、便於操作的標准。
1、行為人利用被害人不能反抗或不能有效反抗的狀態實施奪取財物的行為。如趁火車、汽車開動時奪取他人的手錶、提包等財物;利用他人處於醉酒狀態,雖然想反抗但無力反抗或不能有效反抗而奪取其財物的行為。筆者認為,由於行為人僅僅利用了被害人不能反抗或不能有效反抗的狀態實施奪財行為,並且所利用的狀態並非行為人造成,因而以搶奪罪論處符合法律規定。如果被害人不能反抗或不能有效反抗的狀態是行為人造成的,則應以搶劫罪論處。
2、飛車搶奪行為,即行為人騎摩托車猛力奪取行人財物並迅速逃走的情形如何處理。一般認為,應根據搶奪罪與搶劫罪各自的特徵分別解決這類案件的定性:(1)如果行為人一下子就搶走了財物,或者未搶走財物就開車逃離,應以搶奪罪論處;(2)如果行為人搶的是一老人,在搶奪時,用力過猛造成老人倒地死亡或傷害,則應作為搶奪罪的從重情節在量刑上從重處罰;(3)如果行為人搶奪財物時被害人不撒手,行為人利用機動車輛行進的力量強行拖拽,而致被害人倒地死亡的,應認為是搶奪過程中遇反抗而轉化為直接以暴力作為手段取得財物,很明顯,應認定為搶劫罪。(4)採取飛車行搶的方式作案,但其主觀故意及客觀行為卻已超出了搶奪罪的范疇。比如,行為人駕駛車輛逼擠被害人或者將被害人逼至空曠區域,使其產生精神上的恐懼,不敢反抗,當場劫取財物的;或者駕駛機動車、非機動車輛,撞擊或強行逼倒被害人以排除其反抗,乘機奪取財物的;或者駕駛車輛強搶財物時,因被害人不放手而藉助高速行使的機動車產生的沖力,採取強拉硬拽方法使被害人不能抗拒或無力抗拒而劫取財物的,等等。在上述情形中,行為人的暴力行為不僅指向被害人的財物,還直接指向被害人人身,對其產生人身上和精神上的強制,使其不敢、不能或無法反抗,從而劫取被害人財物,不但嚴重侵害了公私財物所有權,還同時侵害被害人的人身權益,其行為完全符合搶劫罪的構成要件,應以搶劫罪定罪處罰。
3、攜帶凶器搶奪的。根據司法解釋,「攜帶凶器搶奪的」是指行為人隨身攜帶槍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國家禁止個人攜帶的器械進行搶奪或者為了實施犯罪而攜帶其他器械進行搶奪的行為。有學者在理解這里的凶器時認為,必須是具備「較易致人死傷的效能」,筆者不敢苟同。例如攜帶模擬手槍或者匕首,其不具有致人死傷的效能,但是其足以使人不敢反抗。因此,這里的凶器應該做較為寬泛的解釋。「攜帶」應該理解為為犯罪事先准備或者攜帶,以備使用。這里有以下幾個問題:
(1)少數民族基於風俗和習慣佩帶管制刀具,實施搶奪的。
(2)基於職業習慣而攜帶被劃分為凶器的器具實施搶奪行為的。
在認定「攜帶凶器搶奪」時,應當著重考慮攜帶凶器的原因和目的,如果並非是出於搶奪取財的目的而攜帶,則不能認定為搶劫。如果在搶奪過程中,故意將凶器顯露或者臨時使用凶器威脅,則應該認定為搶劫。
還有人對於這種轉化犯罪在認定時,必須以構成搶奪罪為前提。筆者認為,攜帶凶器搶奪的,並非要以構成搶奪罪為前提,即並非要以所得財物數額較大為前提。從立法上看,並未規定為「攜帶凶器犯搶奪罪的」,而是「攜帶凶器搶奪的」。其次,之所以規定為搶劫罪,是因為這種行為的嚴重性與搶劫罪相等,直接威脅到被害人的人身安全。
綜上所述,在區分搶劫罪與搶奪罪時,應當從以下方面入手。
1、主觀方面。如前所述,搶劫罪是希望或准備以武力或類似性質的力量迫使被害人失去財物,是希望在被害人不能反抗或無法反抗的情況下取得財物,而搶奪罪是以突然取得財物的故意實施的,是希望通過趁被害人不備而取得財物,而不是希望通過武力威嚇迫使被害人失去財物。
2、客觀方面。搶劫主要是使用暴力或者類似強力,使得被害人不能、不敢反抗而得到財物,而搶奪則主要是依靠「出其不意」、依靠一種速度使得被害人來不及反應或反抗而取得財物。
3、攜帶凶器進行搶奪的,也要從主觀和客觀方面統一起來認定。主觀上攜帶凶器是為了可以或者可能在行為過程中使用或者依靠,客觀上使用的仍然是搶奪行為。否則,就直接構成搶劫罪了。
Ⅲ 搶奪罪的類型
搶奪罪的類型:
盜竊罪
把未使用暴力,脅迫的公然搶奪行為,列入盜竊罪范疇。這種類型的立法,一般是對盜竊手段不作秘密竊取的限制,甚至或直接規定包括公開取走。例如:蒙古刑法典第109條認為盜竊罪是一種「未使用暴力或威脅手段,秘密竊取或公開劫取公民個人財產的」行為;義大利刑法典對偷竊罪的加重情節條款中,明文規定有「使用巧妙之方法或自他人手中或身上奪取者」(第625條第4款);西班牙刑法典對盜竊罪的規定是「意圖獲利,未對人使用暴力或恐嚇,也未對物使用武力,但未經主人之同意,取走別人東西」(第514條)。反之,「對別人使用暴力或恐嚇,或對別人之物使用武力,而占據別人物品或動產者,觸犯搶劫罪」(第500條)。
強盜罪
把盜竊罪手段明文限於秘密竊取,而把公然奪取的行為也視為暴力,以強盜罪(即搶劫罪,下同)定勝。例如:日本刑法第235條規定為「竊取他人財物的,是竊盜罪」,同法第336條規定:「(一)以暴力或脅迫搶取他人財物的,是強盜罪」,也無公然奪取他人財物行為的定罪規定。因此,對公然奪取不能解釋為「竊取」,只能理解為較輕微的暴力行為,歸列於強盜罪的范疇。
搶奪罪
對公然搶奪他人財物的行為,列為獨立之罪。例如:俄羅斯刑法第90條規定:「以搶奪的方法盜竊國家財產或公共財產的」是搶奪罪,該條文中把它解釋為「公開盜竊國家財產或公共財產(搶奪)而未使用暴力的」行為;中國刑法認為,搶劫罪是重罪,公然奪取僅屬於一種輕微的強力行為,並沒有使用暴力傷人的故意,如視為搶劫的暴力,定為搶劫罪重罰,失之過重;但又與人們習慣上對偷竊行為視為「秘竊竊取」的觀念不符合,不能列入盜竊罪范疇,故採用第三種類刑的立法例,定為獨立的搶奪罪。
Ⅳ 犯盜竊罪詐騙搶奪罪應該怎麼定罪啊,求解
犯盜竊罪、詐騙罪、搶奪罪,應當數罪並罰。數罪並罰是指對犯兩個以上罪行的犯人,就所犯各罪分別定罪量刑後,按一定原則判決宣告執行的刑罰。數罪,指一人犯幾個罪。各國刑事立法規定構成數罪的時間界限有所不同:有的規定發生在判決宣告以前,有的規定在判決確定以前,還有的規定在刑罰執行完畢以前。
判決宣告前一人犯數罪的,除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的以外,應當在總刑期以下、數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決定執行的刑期,但管制最高不能超過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過一年,有期徒刑總和刑期不滿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過二十年,總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過二十五年。
Ⅳ 請問搶奪罪的認定只要有哪些疑難方面謝謝.
搶奪罪的構成以當場公然非法佔有他人財物而不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強制方法為其特徵。對此,刑法界已在很多問題上達成共識,但也不乏一些爭議甚至對立,如搶奪行為是否以「乘人不備」為必要,乘人「有備」而取財者,是否構成搶奪;搶奪行為觸犯其他罪名的,是數罪並罰還是按一罪處斷,其根據何在;作為搶奪罪構成要件的數額較大,是僅指實際奪取到的財物數額,還是行為人意欲奪取的財物數額,以及由此產生的搶奪罪的完成形態如何界定,都不甚明確。本文擬對這些爭議問題展開進一步研究。
一、搶奪行為的合理界定
搶奪罪以「搶奪」為其行為方式,自不待言。但如何理解「搶奪」,刑法學界存在著四種不同的觀點。一曰,所謂搶奪,是指乘人不備,公然奪取公私財物;[①]二曰,搶奪是指公然奪取公私財物;[②]三曰,搶奪是指乘人不備或者他人有準備而公然奪取公私財物;[③]四曰,搶奪是指公然奪取公私財物,但未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強制手段。[④]這幾種觀點的共同之處是,都將「公然奪取」作為搶奪的行為內容。問題在於,第一種觀點在手段上沒有進行限制,如乘人不備、公然奪取公私財物而使用了威脅手段的是否屬於搶奪,並不明確;第二種觀點同樣沒有手段上的限制,同時,它又未強調「乘人不備」,如果是乘人有備,可否構成搶奪?後兩種觀點雖然表述不同,但亦均未將「乘人不備」作為其行為構成的必備要素。對此,有學者明確指出,在財物的所有人或者保管人對行為人搶奪意圖已有所覺察、有所防備,甚至行為人本人也明確知道這一點的時候,行為人利用當時的客觀條件,如在偏僻無人的地方,或者在治安秩序不好、無人敢出面干預的具體情況下,或者在財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因病、輕中度醉酒等原因而喪失或者基本喪失防護財物能力但神智清醒的情況下等等,還是公然奪走或者拿走了被害人的財物,這種情況雖系「乘人有備」,但完全符合搶奪罪的構成要件,應以搶奪罪論處。[⑤]依此觀點,搶奪罪的構成無需以「乘人不備」為必要。我們認為,這種見解值得商榷。在我們看來,搶奪罪之「有備」和「無備」的區分,不在於財產的所有人、持有人等佔有人是否注意到他人會否不法侵害自己的財產,而在於其是否來得及對其財產予以保護:來得及保護的,即屬於「有備」,因為在此情況之下,佔有人對其財產必然採取切實有效的看管措施以避免財產被奪,行為人慾對此項財產予以奪取,必然要藉助於強制手段,此可謂強力排除障礙而取財,是為搶劫而非搶奪;如果行為人對其財產被侵害的可能雖然有所察覺,但來不及保護的,仍屬於「不備」,因為這時,財產的佔有人尚未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避免財產被奪,行為人無須藉助於強力即可實現非法佔有,此種取財行為即是搶奪而非搶劫。易言之,無論財產的佔有人在實際上是否注意到其財產將要被侵犯,只要未來得及予以保護,或者雖有條件採取保護措施但實際上並未採取措施保護的,都屬於「無備」;否則,如果佔有人已經注意到了財產將要被侵犯的事實,並且採取措施予以保護的,行為人又通過強力手段排除其保護進而奪取財物的,都屬於「有備」。就此而言,搶奪行為的構成應當以「乘人不備」為必要。
基於上述,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所謂搶奪,是指乘人不備,不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強制手段,當場公然非法佔有他人財物。如果不是公然,可能構成盜竊;如果不是當場,亦不屬於搶奪。所謂乘人不備,如前所述,是指乘財物的所有人、保管人、持有人等佔有人尚未來得及保護其財產之時機;所謂不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強制手段,是指非法佔有他人財物並非藉助於對財物佔有人使用的足以壓制或者排除被害人反抗或者意志的強制手段;所謂當場,是在實現非法佔有他人財物意圖的地點;所謂公然,是指非法佔有他人財物足以使其佔有人立即發現,至於是否為他人立即發現,在所不問。即使他人或者周圍群眾立即發現,但財物佔有人本人沒有立即發現,亦不構成公然,從而不能認為是搶奪。同時,公然也意味著,行為人非法佔有他人財物完全不顧他人意願,即不管財物佔有人是否同意而決意佔有,這與詐騙罪之取財方式在表面上徵得財物佔有人之同意,有著嚴格界限。
然而,司法實踐中經常發生這樣的現象:一是本欲搶奪,但搶奪過程中由於財產佔有人有所覺察,保護較為有力,以致於行為人使用了較為嚴重的「奪取」行為,並因此造成佔有人的傷害甚至死亡。對此,實踐中有人認為應當以搶奪罪論處,也有人認為應以搶劫罪處斷。我們認為,在此情況之下,行為人對財物佔有人造成的死傷結果不是為非法佔有他人財物而使用的暴力或者其他強制手段所致,而是源由於其非法取財行為,這種致人死傷的結果僅僅是奪取財物的伴隨狀態或者伴隨結果,並非其實現佔有他人財物意圖的手段所致,因此不符合搶劫罪的行為要件所要求的以暴力等強制方法為手段而奪取他人財物的本質屬性,自應以搶奪罪論處。否則,雖欲實施搶奪,但由於遇到了強有力的反抗而使用了暴力或者其他強制手段,其強制手段與非法佔有財物之間存在著前因後果關系,則應以搶劫罪論處。二是本欲搶奪,但未被財物的佔有人立即發現從而取得財物的,或者本欲盜竊,但被他人發現並決意將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行為實施完畢的。對於前者,行為人實施的自以為可以被財物的所有人立即發現的方式,結果實際上並未被其立即發現,因此屬於秘密竊取,故應以盜竊罪論處;對於後者,本著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如果盜竊行為已經實施完畢,雖被立即發現,仍構成盜竊罪;如果盜竊行為尚未實施完畢即被發現,並在發現以後繼續實施其非法佔有財物行為的,自不構成盜竊罪,根據行為人是否實施暴力或者其他強制手段,分別論之以搶奪罪或者搶劫罪。三是在搶奪財產以後被他人發現而追趕的過程中,致傷甚至致死他人的,如何處理,實踐中不少人主張以轉化的搶劫罪處斷。我們認為,這種情況應當具體分析:在實施搶奪被人發現追趕的過程中,如果不是出於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逃脫追趕而荒不擇路,並因而致他人於死傷的,其行為業已觸犯了數個罪名,並且這種行為並非搶奪過程中的奪取行為所致,而是在搶奪行為完成以後被追趕過程中的另外一個獨立的過失行為所致,因而另行構成過失重傷罪、過失致人死亡罪,應與搶奪罪數罪並罰;如果是為了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使用暴力致人傷亡的,自應根據刑法第269條的規定,以搶劫罪處斷;當然,在人民群眾已經對其形成合圍的情況下,行為人置圍堵群眾的生命和健康於不顧,為了「突圍」逃跑而致死傷有關人員的,自應依照轉化的搶劫罪處斷。
二、罪數形態的妥當把握
行為人為搶奪而犯他罪,或者在搶奪的過程中觸犯其他罪名的,如何處理,我們認為,應當本著犯罪構成和罪數形態的基本原理予以界定:如果搶奪行為與其他犯罪行為之間具有包容、競合、吸收或者牽連關系,則應分別按照刑法上處理法條競合、想像競合、吸收犯或者牽連犯的原則從一重處斷,如搶奪槍支、彈葯的,分別觸犯搶奪罪和搶奪槍支、彈葯罪,他們形成法條競合關系,應本著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的原則,以特別法即搶奪槍支、彈葯的規定予以處斷;搶奪他人財物後又予以銷售的,銷售贓物的行為即被搶奪罪當然吸收;在搶奪財物的過程中,為窩藏贓物、抗拒逮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其行為已由搶奪轉化為搶劫;如果另行實施的其他犯罪行為與搶奪之間不存在上述包容、競合、吸收關系,如前述在搶奪財產以後被追趕的過程中過失致人於死傷的,或者在搶奪他人財物後又強奸婦女的,則不能以一罪論處,而只能實行數罪並罰。
實踐中分岐較大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是,搶奪他人財物由於用力過猛致使被害人身體受到傷害甚至死亡的,如何處理,刑法界存在著四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應按搶奪罪和過失重傷罪或者過失殺人(過失致人死亡)罪合並處罰;[⑥]第二種觀點認為,如果搶奪數額巨大又造成被害人重傷或者死亡,應作為「情節特別嚴重」的搶奪罪定罪處罰,對於數額較小或者剛剛達到「較大」而又造成被害人重傷或者死亡的,可以作為「情節特別惡劣」的過失重傷罪或過失殺人罪定罪處罰;[⑦]第三種觀點認為,如果搶奪財物中用力過猛而無意中造成被害人輕傷的,應按搶奪罪從重處罰;如果造成被害人重傷甚至死亡,則是搶奪罪與過失重傷(過失殺人)的牽連,如果搶奪侵犯的財物數額尚不構成犯罪的,按照過失重傷罪或過失殺人罪定罪從重處罰,如果搶奪行為本身也構成犯罪,則應從一重定罪從重處斷,考慮到搶奪罪加重構成的刑罰更重,而且犯罪的性質是搶奪,故應按照搶奪罪「情節特別嚴重」的規定處罰;[⑧]第四種觀點認為,搶奪用力過猛無意中造成被害人輕傷的,因過失輕傷不構成犯罪,只能按搶奪罪定罪,過失輕傷作為情節考慮,如果無意中造成重傷或者死亡,屬於一個犯罪行為同時觸犯兩個罪名的想像競合犯,從一重處斷,即按搶奪罪和過失致人重傷罪與過失致人死亡罪中較重的罪定罪處罰。考慮到搶奪罪加重構成的法定刑更重,而且犯罪的基本方面是搶奪財物,故應按搶奪罪定罪,按情節嚴重或者情節特別嚴重的法定刑量刑。如果搶奪致人重傷或者死亡,但數額較小不構成搶奪罪,則按過失重傷罪和過失致人死亡罪定罪,搶奪行為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⑨]對此,我們認為,由於這種情況下,他人死傷結果的出現並非行為人另外實施的獨立的非搶奪行為所致,僅是其搶奪「過火」所致,根本不存在數個犯罪行為,因此主張數罪並罰的第一種觀點和認為構成牽連的第三種觀點都值得研究,前者與犯罪構成理論不相符合,因其犯罪行為只有一個並無數個,談不上數罪之有;後者與牽連犯理論不相一致,因為牽連犯是由兩個相對獨立的犯罪行為構成,一個行為自無牽連犯存在的餘地。第二種觀點將致人重傷或者死亡的結果僅作為搶奪罪的情節,忽略了行為人對此結果的發生還存在著罪過這一事實,因此在罪名的評價上有失全面。相比之下,第四種觀點既認識到了這種情況下的一行為本質,同時也考慮到了一行為觸犯數個罪名的現象,因此較為可取,並且得到了司法解釋的支持。最高法院院於2002年7月20日公布施行的《關於審理搶奪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規定,實施搶奪公私財物行為,構成搶奪罪,同時造成被害人重傷、死亡等後果,構成過失致人重傷罪、過失致人死亡罪等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然而,值得深究的是,該解釋中的「等」字是否窮盡了搶奪行為所涉及的罪名全部,即搶奪行為所觸及的罪名是否僅指過失致人重傷罪、過失致人死亡罪,還是包括著其他罪名?如按前述第四種觀點,這里的「等」字即屬於窮盡式規定,僅限於過失致人重傷、過失致人死亡罪,並不包括其他犯罪。但是,雖然一般情況下搶奪者對其搶奪行為所引起的他人的死傷結果在主觀上系出於過失,但也不能排除在特定的情況之下,尤其是對於那些以摩托車或者其他機動車輛為手段而經常搶奪過路行人的「慣習性」行為人來說,他們是在已經認識到這種行為可能發生傷害甚至死亡結果的前提下,進而實施搶奪行為的,只不過,在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目的支配下,他們早已置財物佔有人的死傷於不顧,行為人的這種心理態度在最終發生了傷害甚至死亡結果的時候,無疑屬於放任而構成間接故意,自應以相關的故意犯罪論處。顯然,上述司法解釋中的「等」字,是一個未窮盡所有的語詞,這就意味著,實施搶奪罪既可能觸犯過失致人重傷和過失致人死亡罪,也可能觸犯其他種類的罪名包括故意犯罪。也就是說,搶奪行為人對其搶奪行為造成他人傷害甚至死亡的結果系出於放任從而觸犯相應的故意犯罪的情況,是可能存在的。易言之,在搶奪致人死傷的情況下,行為人雖然對此結果的發生一般是出於過失,但也不排除故意的情形,因此需要分別罪過形式作不同處理:(1)在行為人對傷害、死亡結果的發生出於過失的情況下,如系輕傷,由於過失輕傷不構成犯罪,當然只能以搶奪論處,其輕傷的結果可作為酌定從重情節;如造成了重傷或者死亡的結果,但搶奪數額未至「較大」,本應以過失重傷罪或者過失致人死亡罪論處,並將其搶奪行為作為量刑情節。但由於刑法第267條在對搶奪罪規定以數額較大為基本犯要件的同時,也規定了以數額巨大和嚴重情節為要件的加重犯,以及以數額特別巨大和情節特別嚴重為要件的特別加重犯,因此這種情況應本著罪刑法定原則,將其過失致人重傷結果作為搶奪的嚴重情節,適用搶奪罪加重犯的規定,對其過失致人死亡結果作為搶奪的特別嚴重情節,適用搶奪罪特別加重犯的規定。當然,如果搶奪行為同時構成犯罪,則屬於一個行為觸犯兩個罪名,因而成立想像競合犯,應以一重罪即處刑較重的犯罪處斷:過失致人重傷的法定最高刑是3年,過失致人死亡的法定最高刑是7年,而搶奪罪情節嚴重的法定最高刑是10年,情節特別嚴重的則是無期徒刑,因此應適用搶奪罪的規定處斷。(2)在行為人對於傷亡結果的發生出於放任故意的情況下,如果搶奪數額未至「較大」,不管是輕傷還是重傷,抑或是死亡,都僅成立故意犯罪即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搶奪數額僅系量刑情節;如果搶奪行為同時構成犯罪,則屬於想像競合犯,從一重處斷:在輕傷的情況下,輕傷罪的法定最高刑是3年,搶奪罪情節嚴重的法定最高刑是10年,因此應以情節嚴重的搶奪罪處斷;在重傷的情況下,重傷罪法定最高刑是10年,[⑩]搶奪罪情節嚴重的法定最高刑也是10年,但其情節特別嚴重的法定最高刑則是無期徒刑,因此,應以情節嚴重或者情節特別嚴重的搶奪罪從重處斷;在致人死亡的情況下,由於故意殺人罪的法定最高刑是死刑,自應以故意殺人罪處斷,搶奪作為量刑從重情節。
三、犯罪形態的准確區分
搶奪罪的成立以數額較大為必要,這是刑法的明文規定。然而,這里的數額較大,是指實際奪取到的財物數額,還是指行為人意欲奪取的財物數額,有學者認為,搶奪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才成立搶奪罪,如果搶奪財物的數額不大,就不以犯罪論處。[11]如僅從論者的字面含義看,這里的數額似乎是實際奪取到的財物數額,也就是說,只有實際奪取到數額較大的財物才成立搶奪罪,否則即不能以犯罪論處,由是似可得出搶奪罪的「數額較大」是構成犯罪即犯罪成立標志的結論。但這種結論顯然與犯罪形態的基本理論和刑法的明文規定相悖。按照刑法界的通說,刑法分則規定的直接故意犯罪及其法定刑的設置均以犯罪既遂形態為其標志。因此,搶奪罪雖系以「數額較大」為必要,但數額較大僅是根據刑法分則第267條的規定單獨進行處斷的標准,並非搶奪罪的成立標志,而是其既遂標志。如果實施了搶奪行為,並且意欲奪取的財物數額較大甚至巨大,只是由於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在實際上奪取到的公私財物尚未達到數額較大,甚至未奪取到任何財物的,是否構成搶奪罪?這就牽涉到搶奪罪是否存在未遂和其他未完成形態的問題。顯然,如果將數額較大僅理解為搶奪到的財物數額,那麼,對於那些意欲奪取數額較大的財物但未得逞的搶奪行為,即不能以搶奪罪處斷,這無疑是值得研究的。
從刑法理論上講,搶奪罪既是出於非法佔有目的的直接故意犯罪,自應有諸種犯罪形態存在的餘地,並且其犯罪形態的界定不能脫離刑法的明文規定。刑法總則雖然未對犯罪既遂予以規定,但卻規定了犯罪未遂。根據刑法總則第23條的規定,已著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依此可作如下當然解釋:著手實行犯罪而得逞的,即為犯罪既遂。顯然,在犯罪既遂與未遂的區分上,刑法立法是以「得逞」與否為判斷標準的:行為人實施的行為得逞了,就構成既遂,如未得逞,則構成未遂。至於如何判斷得逞與否,刑法界存在著「犯罪目的實現說」、「犯罪結果發生說」和「犯罪構成要件齊備說」的分野。「犯罪目的實現說」主張以犯罪目的是否實現作為認定犯罪既遂的標志,行為人實現了其預期的犯罪目的的,構成既遂,否則構成未遂;「犯罪結果發生說」主張以犯罪結果是否發生作為認定犯罪既遂的標志,犯罪結果發生了,構成既遂,否則構成未遂;「犯罪構成要件齊備說」主張,應當以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是否齊備刑法分則所規定的具體犯罪的全部構成要件,作為認定犯罪既遂的標志,構成要件齊備了,成立既遂,否則構成未遂。[12]一般認為,「犯罪結果發生說」以行為是否發生犯罪結果為標志決定犯罪的完成與否,對於非結果犯的場合並不適宜;「犯罪目的實現說」對於目的尚未實現的犯罪,則難以准確界定犯罪的完成與否。因此,學界普遍認為,「犯罪構成要件標准說」是判斷犯罪是否完成的較為妥當的標准。依此通說,搶奪罪的完成應以搶奪行為實施完畢和構成要件的齊備為標志,但又如何理解搶奪罪構成要件的齊備呢?根據犯罪構成的基本理論,顯然是指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基於其自由意志,在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目的支配下,實施的作為犯罪客觀方面要件的搶奪行為造成了法定的危害結果,並且侵害了刑法所保護的財產關系。如斯,犯罪構成的四個方面的要件缺一不可:就犯罪客體而言,搶奪行為必須對刑法所保護的財產關系造成了侵害,僅僅造成威脅並未實現客體的齊備;[13]就犯罪客觀方面而言,行為人實施的搶奪行為已經完成,即在實際上非法佔有了他人財物;就犯罪主體而言,行為人必須是年滿16周歲的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就主觀方面而言,行為人必須是出於故意,並且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缺乏其中任何一個方面的要件,都不能算是搶奪罪的完成形態,其中尤以搶奪行為的完成和該行為對財產關系的現實侵害最為重要。如果搶奪行為尚未完成,何談整個犯罪的完成和得逞呢?只有搶奪行為完成了,才會對他人的財產關系造成侵害,從而也才有可能「得逞」。也就是說,搶奪行為的完成是界定搶奪罪完成形態的最為重要的標志。那麼,何為搶奪行為的完成呢?刑法界也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認識。一曰「失控加控制說」,認為搶奪罪的既遂應當以財物是否脫離所有人或者保管人的完全控制、支配及行為人已否實際控制為標准。只要行為人已搶到財物,不論佔有時間多麼短暫,即使被追趕就棄贓而逃,亦應視為既遂;[14]二曰「控制並逃離現場說」,認為行為人只有奪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並且攜贓逃離現場,即實際控制所奪取的財物的,才能認定是搶奪罪既遂,未實際控制所奪取的財物的,是搶奪未遂;[15]三曰「控制說」,認為應以行為人是否實際控制所奪取的財物為標准,搶奪行為人已實際控制所奪取的財物的,為搶奪的既遂,未實際控制所奪取的財物的,為搶奪未遂。[16]如何認識這三種觀點?根據現代漢語的一般見解,搶奪是指使用強力把別人的東西奪過來。[17]「奪過來」指的就是據為己有。顯然,如果雖然實施了搶的行為,但尚未奪過來據為己有,自不屬於搶奪行為的完成。就此而言,搶奪行為的完成即意味著將他人的財物控制起來,據為己有。易言之,搶奪罪的完成以搶奪公私財產,並且實現了數額較大為必要。顯然,「失控加控制說」並非完全從搶奪行為的角度而是同時從被害人的角度界定搶奪罪的完成形態,這在判斷既遂形態的標准上加上了危害行為以外的其他標准,並不合適。同時,雖然在一般情況下,只要搶奪他人的財物並予以控制,就會使財物佔有人失去對財物的控制,但也不能說他們就處於一一對應的關系,個別時候或許會存在著搶奪人佔有財物與佔有人失去控制不一致的現象。「控制並逃離現場說」雖以控制財物為認定搶奪完成的標准,但以行為人是否逃離現場為進一步認定其是否控制財物的標准,無疑縮小了控制財物的范圍。雖然一般情況下,行為人是否控制財物是以逃離現場為標志的,但司法實踐中存在著不少尚未脫離現場但卻已控制財物的現象,尤其是在共同搶奪案件中,直接控制財物的行為人與其他共犯並不一定都逃離現場。就此而言,對於搶奪行為的完成,以行為人在實際上控制了他人財物為標准較為合適。申而言之,著手於搶奪行為的實行,並在客觀上實現了非法佔有公私財物數額較大,行為人的搶奪行為即屬於「得逞」,從而構成既遂;著手於搶奪數額較大的財物的實行行為,但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即在未實際上非法佔有或者控制到財物,或者雖然佔有到了財物但未達數額較大的,屬於犯罪未遂;著手於搶奪數額較大的財物的實行行為以後,在非法佔有或者控制數額較大的他人財物完成以前自動中止其行為的,屬於犯罪中止。為搶奪的實施准備工具、創造條件的,如准備搶奪工具,尋找搶奪對象的,等等,屬於犯罪的預備階段;在此預備階段,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著手實施搶奪的實行行為的,屬於犯罪預備,如在為實施搶奪購買工具、物色搶奪對象的過程中,被他人發現而制止的;基於自己的意志而未著手於搶奪的實行行為的,則屬於預備階段的中止。
Ⅵ 搶劫罪的犯罪認定
(一)本罪與非罪的界限
1、搶劫罪是侵犯財產罪中危害性最大、性質最嚴重的犯罪。在一般情況下,凡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行奪取公私財物的行為,就具備了搶劫罪的基本特徵,構成了搶劫罪。立法上沒有搶劫的數額和情節的限制性規定。但是依照本法第13條的規定,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行為,不認為構成了搶劫罪。例如:青少年偶爾進行惡作劇式的搶劫,行為很有節制、數額極其有限,如強索少量財物,搶吃少量食品等,由於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屬於一般違法行為,尚不構成搶劫罪。
2、因為婚姻、家庭糾紛,一方搶回彩禮、陪嫁物,或者強行分割並拿走家庭共有財產的,即使搶回、拿走的份額多了,以及類似的民事糾紛,也屬於民事、婚姻糾紛中處理方法不當的問題,不具有非法強占他人財物的目的,不構成搶劫罪。
3、為子女離婚、出嫁女兒暴死等事情所激怒,而糾集親友多人去砸毀對方家庭財物,搶吃糧菜雞豬,屬於婚姻家庭糾紛中的泄憤、報復行為,一般應做好調解工作,妥善處理,不要作為搶劫論處。
4、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條第2款規定:「搶劫賭資、犯罪所得的贓款贓物的,以搶劫罪定罪,但行為人僅以其所輸賭資或所贏賭債為搶劫對象,一般不以搶劫罪定罪處罰。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刑法的相關規定處罰。」即行為人僅以所輸賭資或所贏賭資作為搶劫對象的,不構成搶劫罪。
(二)本罪既遂與未遂的界限
關於搶劫罪既遂與未遂的區分標准,是法學界和司法實踐中爭論的一個重要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觀點:(1)應以行為人的搶劫是否非法佔有了公私財物為標准,已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為既遂,尚未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是未遂。(2)認為搶劫罪是以暴力、脅迫或其他方法為特徵的侵犯財產權利,同時也侵犯人身權利的犯罪。因此,無論搶到財物與否,只要在搶劫中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權利,就是既遂;(3)認為本條對搶劫罪分兩款作了規定,實際上是兩個犯罪構成,因此,應當按照兩種情況,分別確定既遂與未遂的標准,即第一款是一般搶劫罪,就應以搶到財物與否為既遂與未遂的標准;第二款是結果加重犯,不存在未遂的問題。
區分搶劫罪的既遂與未遂,應當以搶劫罪的犯罪構成要件是否具備,即法定的犯罪結果是否已經造成為標准。依照本條的規定,搶劫罪的犯罪構成有基本的和加重的兩種形態。因而,其既遂未遂標准應分別考察,當犯罪事實屬於基本的犯罪構成時。以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是否取得財物為准;當行為人的行為屬於本條所定加重情節之一時,已具備加重形態的全部要件,無論行為人是否搶到財物,應是犯罪既遂。
(三)搶劫罪立案標准
根據刑法第263條的規定,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的,應當立案。
搶劫罪是行為犯,刑法對構成搶劫罪沒有規定數額、情節方面的限制,只要行為人當場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實施了搶劫公私財物的行為,無論是否搶到錢財,也不論實際搶到錢財的多少,原則上都構成搶劫罪,公安機關應當立案偵查。
(四)本罪與故意殺人罪的界限
搶劫罪與故意殺人罪,是兩個性質不同的犯罪。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
1、客體要件不同。前者的客體是復雜客體,既侵犯了公私財產所有權,又侵害了公民的人身權利;後者的客體是單一客體,即公民的生命權。
2、犯罪目的不同。前者是為了非法佔有公私財物,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是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一種手段,二者之間存在目的與手段的內在聯系;後者的犯罪目的,是非法剝奪他人的生命權利。由於這些區別的存在,在司法實踐中,二者的界限一般是不會發生混淆的。但二者之間又存在一定的聯系,這些聯系表現在:
(1)搶劫罪雖然主要是侵犯公私財產的所有權,但同時又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權利,而公民的人身權利包括公民的生命權,因此。搶劫罪的客體要件與故意殺人罪的客體要件間存在包容關系。
(2)搶劫罪的行為方式是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故意殺人罪的行為方式,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非暴力的,因此,在犯罪的行為方式-,二者之間也存在交叉關系。
(3)搶劫罪一般是先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而後取得財物,使用暴力、劫取財物者是故意的;故意殺人罪,行為人殺人後,劫走被害人的財物的情況也是很常見的,其殺人、劫物也都是故意的。因此,在這方面二者也有相似之處。對搶劫殺人案件的定性,要根據案件的特點,具體案件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從司法實踐看,搶劫殺人案件主要有三種情況:
A、先殺人後拿取財物的案件,即事先只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目的,而無搶劫他人財物的目的。殺人以後,見財起意又將被害人財物拿走的案件。應以故意殺人罪和盜竊罪定罪處罰。
B、在實施搶劫財物過程中先殺人後劫物的案件,即在搶劫財物過程中,先將財物的所有人、經管人殺死,剝奪其反抗能力,當場劫走其財物,殺人是劫走財物的必要手段的案件。雖殺人在先,劫取財物在後,但都發生在搶劫過程中,而且殺人是劫取購物的必要手段。因此,應定搶劫罪。
C、搶劫以後又殺人的案件,即搶劫財物後,為了保護贓物、抗拒逮捕、毀滅罪證,當場又殺人的,或者為殺人滅口而殺死被害人的案件。殺人滅口行為,與搶劫沒有內在聯系,因此是兩個獨立的犯罪,應分別定搶劫罪和故意殺人罪,實行兩罪並罰。至於搶劫後為了護贓等而當場使用暴力殺人的,應視為搶劫行為的繼續,仍只能定為搶劫罪,為護贓而當場行凶殺人,可作為從重處罰情節。
根據上述分析,對於搶劫殺人案件的定性要把握兩條界限:一是殺人是否發生在搶劫財物過程中,二是殺人是否是搶劫財物的必要手段,是否與非法佔有公私財物之間存在目的與手段的內在聯系。如果殺人行為發生在搶劫過程中,而且是搶劫財物的必要手段,應定搶劫罪;如果殺人行為發生在搶劫財物過程之外,或者雖與搶劫財物過程有聯系,但與搶劫財物無內在聯系,應定故意殺人罪。
(五)本罪與搶奪罪的界限
搶劫罪與搶奪罪的主要區別是:
1、客體要件不同。搶劫罪侵犯的是復雜客體,即公私財產所有權和公民的人身權利;搶奪罪侵犯的是單一客體,即公私財產的所有權。
2、犯罪客觀方面不同,搶劫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劫取公私財產的行為,劫取公私財物的數額不限;搶奪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公然奪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這些區別為我們區別搶劫罪與搶奪罪的界限提供了客觀標准。但由於搶劫罪與搶奪罪同屬侵犯財產的犯罪,彼此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比如:(1)在客體要件上,二者都侵犯了公私財產所有權(2)在客觀方面,雖然搶劫罪使用的是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往往造成被害人傷亡;搶奪罪使用的是強力奪取的方法,直接作用於被搶奪的財物,但有時也會發生致人重傷死亡的結果。暴力和強力性質不同,但從一定意義上說,暴力也是一種強力。因此,二者在客觀方面,不僅行為方式有相似之處,而且危害結果也可能相同。(3)在一定條件下,搶劫罪和搶奪罪可以相互轉化。刑法第269條的規定,其中包括了犯搶奪罪轉化為搶劫罪的情況。另外,在司法實踐中,有的犯罪分子為了達到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的目的,往往作了幾手准備,哪種手段能達到目的,就使用哪種手段。有的犯罪分子出於搶劫的故意,身帶凶器,准備使用暴力、脅迫手段,到作案現場後,發現不需要實施暴力、脅迫方法,由搶而變為偷。有的犯罪分子出於盜竊的故意,在實施盜竊行為時被人發覺,遇到反抗,繼而使用暴力、脅迫方法,則由暗偷轉化為明搶。在處理此類案件時亦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六)本罪與敲詐勒索罪的界限
1、搶劫罪的「威脅」是當著被害人的面,由行為人直接發出的;敲詐勒索罪的「威脅」,可以是當面發出的,也可以是通過書信、電話、電報等形式發出,可以是行為人本人發出,也可以通過第三人發出。
2、搶劫罪的「威脅」是揚言當場實施,「威脅」的內容都是當場可以實施的;敲詐勒索罪的「威脅」一般是揚言將要實施,並不一定當場實施,威脅的內容可以當場能夠實施的,也可以是在以後的某個時間才能實施。
3、搶劫罪是迫使被害人當場交出財物;敲詐勒索罪迫使被迫交出財物的時間、地點,可以是當場,也可以是在以後指定的時間、地點交出。
4、搶劫罪佔有的財物只能是動產;敲詐勒索罪佔有的財物可以是動產,也可以是不動產。
5、搶劫罪除使用威脅手段外,還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因而往往同時侵害了被害人的人身權利;敲詐勒索罪,不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因而不侵害公民的人身權利。
6、主觀故意的內容不同。搶劫罪故意的內容是搶劫;敲詐勒索罪故意的內容是敲詐勒索。
(七)本罪與綁架罪的界限
搶劫罪與綁架罪的主要區別是:搶劫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對財物的所有人、經管人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迫使其當場交出財物或者當場將其財物劫走;綁架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對財物的所有人(不排斥財物所有人)、經管人的親屬使用暴力、脅迫或麻醉手段,將其劫持,利用被綁架人的親屬或者其他有關人員對被綁架人安危的憂慮,迫使被綁架人的親屬或者其他人交出一定的財物,換取被綁架人的人身安全,因此財物不是當場取得,而是在以後的特定的時間、地點取得;不是由被綁架人直接交出財物,而是由被綁架人的親屬或者其他有關人交出。
(八)關於搶劫罪數的認定
根據2005年6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單問題的意見》第八條規定。行為人實施傷害、強奸等犯罪行為,在被害人未失去知覺,利用被害人不能反抗、不敢反抗的處境,臨時起意截取他人財物的,應以此前所實施的具體犯罪與搶劫罪實行數罪並罰;在被害人失去知覺或者沒有發覺的情況下,以及實施故意殺人想犯罪行為之後,臨時起意拿走他人財物的,應以此前所實施的具體犯罪與盜竊罪實行數罪並罰。
(九)轉化型搶劫罪的認定
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條第二款規定,「攜帶凶器搶奪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第二百六十九條規定,「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可見,轉化型搶劫罪分兩類:第一類是攜帶凶器搶奪轉化而成的,第二類是犯盜竊、詐騙、搶奪罪後出於某種目的繼續實施特定行為轉化而成的。在這二類轉化型搶劫罪中,第一類是基於前提行為「攜帶凶器」而轉化,第二類是基於後續行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而轉化,二者相對而言,「攜帶凶器」是靜態的、消極的,而「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是動態的、積極的。為便於闡述,本文姑且將第一類稱之為消極轉化型搶劫罪,將第二類稱之為積極轉化型搶劫罪。
Ⅶ 盜竊罪 侵佔罪 搶奪罪 三者的區別
此三罪雖然犯罪目的相同,但實施手段與方式有較大區別:盜竊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秘密竊取;侵佔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非法佔為己與拒不交還;搶奪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公開奪取。
根據刑法第264條的規定,盜竊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秘密竊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公私財物的行為。盜竊罪是最古老的侵犯財產犯罪,幾乎與私有制的歷史一樣久遠。
侵佔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將他人的交給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還的行為。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凡年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本罪。本罪在主觀方面必須出於故意,即明知屬於他人交與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而仍非法佔為己有。過失不能構成本罪。構成本罪還必須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
搶奪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乘人不備,公開奪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是介於盜竊罪與搶劫罪之間的一種犯罪形態,是中國刑法第五章侵犯財產罪中的一項罪名。
Ⅷ 搶奪罪的類型有哪些,搶奪罪怎麼認定
一、搶奪罪的類型有哪些
1、盜竊罪,把未使用暴力,脅迫的公然搶奪行為,列入盜竊罪范疇。這種類型的立法,一般是對盜竊手段不作秘密竊取的限制,甚至或直接規定包括公開取走。
2、強盜罪,把盜竊罪手段明文限於秘密竊取,而把公然奪取的行為也視為暴力,以強盜罪(即搶劫罪,下同)定勝。刑法規定:「(一)以暴力或脅迫搶取他人財物的,是強盜罪」,也無公然奪取他人財物行為的定罪規定。因此,對公然奪取不能解釋為「竊取」,只能理解為較輕微的暴力行為,歸列於強盜罪的范疇。
3、搶奪罪,對公然搶奪他人財物的行為,列為獨立之罪。我國刑法認為,搶劫罪是重罪,公然奪取僅屬於一種輕微的強力行為,並沒有使用暴力傷人的故意,如視為搶劫的暴力,定為搶劫罪重罰,失之過重;但又與人們習慣上對偷竊行為視為「秘竊竊取」的觀念不符合,不能列入盜竊罪范疇,故採用第三種類刑的立法例,定為獨立的搶奪罪。
二、搶奪罪怎麼認定
搶奪公私財物。搶奪公私財物,必須要求數額較大,才構成犯罪,即數額較大是成立搶奪罪的法定條件。因此,如果行為人搶奪公私財物價值未達到「數額較大」的標准,不構成犯罪,應當視為違反治安管理法規的行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搶奪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的規定,搶奪公私財物雖然達到「數額較大」的標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視為刑法典第37條規定的「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處罰」,免予刑事處罰:
1、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作案,屬於初犯或者被教唆犯罪的;
2、主動投案、全部退贓或者退賠的;
3、被脅迫參加搶奪,要求行為人的行為不可能構成搶奪罪。例如,債權人多去債務人的財物以抵償債款或實現債權的行為,屬於民事糾紛,不應以搶奪罪論處。
Ⅸ 論文答辯 題目論搶奪罪
搶劫罪作為一種特殊情形的搶劫罪,是由我國現行刑法典第269條予以規定的。它是指在盜竊、詐騙、搶奪的實施過程中或實施完畢後非法狀態持續的一定期間內,由於行為人在主客觀方面出現了特定的變化,使整個行為的性質惡化,從而在法律評價中要以搶劫罪論處的情形。作為一種特殊情形的犯罪,司法實踐中,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特別是准確界定轉化型搶劫罪的定義和特徵,把握其適用條件,認定其犯罪形態,是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中非常重要的課題。本文通過對轉化型搶劫罪的諸多問題的探討,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為作為轉化型搶劫罪前提條件的「盜竊、詐騙、搶奪罪」既不要求數額較大,也不應要求必須達到既遂才能轉化;作為時空條件的「當場」是認定轉化型搶劫罪的焦點所在,對其含義的界定既不能太嚴,也不能過松,而應為實施盜竊、詐騙、搶奪行為的現場或剛一離開現場就被人及時發覺而立即追捕過程中的場所;對於具有加重情節的轉化型搶劫罪的既遂與未遂標准,仍然應當綜合考量犯罪行為對被害人的財產權利及人身權利的侵犯狀況,不應全部採納只要具備加重情節即為既遂的觀點。 本文的寫作以刑法理論為基礎,以現實的司法實務為參照,以試圖解決司法實踐問題為目標,通過對轉化型搶劫罪的立法規定加以歷史考察,並把中外關於轉化型搶劫罪的規定予以橫向比較,仔細研究和闡釋轉化型搶劫罪的法律內涵。進一步論證了轉化型搶劫罪的定義、法律特徵及其罪行轉化的法理依據,然後具體分析了轉化型搶劫罪的前提、主體、客觀、主觀四個方面的成立條件。通過對犯罪形態的具體分析,試圖說明幾種犯罪形態下是否存在著轉化型搶劫罪。 本文在分析轉化型搶劫罪的諸多問題之後,對我國現行刑法典第269條的規定試陳完善建議,希望對刑法理論的發展和司法實務部門准確地定罪量刑有所裨益。 關鍵字:盜竊,詐騙,轉化型搶劫罪,犯罪形態 刑法第269條劃定,犯偷竊、詐騙、劫掠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大概撲滅罪證就地使用暴力大概暴力相威脅的,以搶劫論處。此條是對轉化型搶劫罪的劃定,筆者試對轉化型搶劫罪的立法明確、適用條件及既遂與未遂的尺度題目談點看法:……
一、對轉化型搶劫罪的立法明確
要准確明確轉化型搶劫罪現行立法,是離不冒犯刑法定原則的。作為刑法的基源頭根基則,罪刑法定原則貫串於刑法始終,引導刑事立法和刑事執法的全歷程,它雖然也是我們准確認定轉化型搶劫罪的指針。
現行刑法關於轉化型搶劫罪的劃定是切合罪刑法定原則的。所謂惡行法定原則,簡言之即是「法無明文劃定不為罪,法無明文劃定不處罰。」對此我國刑法第三條有明確劃定:「執法明文劃定為犯惡舉動的依照執法治罪處罰;執法沒有明文劃定為犯惡舉動的,不得治罪處罰。」惡行法定原則有幾項基本要求:1、惡行法定化,即犯法與刑罰必須事先由執法作出明確劃定,不容許法官自由擅斷;2、惡行實定化,即搪塞什麼舉動是犯法和犯法所孕育發生的具體執法效果,都必須作出實體的執法劃定;3明確化,即刑法條文必須翰墨清楚,意思確切,不能暗昧其詞或模稜兩可。從刑法第269條看,該條劃定「犯偷竊、詐騙、劫掠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大概撲滅罪證而就地使用暴力大概以暴力相威脅的,依照本法第263條的劃定治罪處罰。」刑法的上述劃定切合「法定化、實定化、明確化」的要求的,因而是切合罪刑法定原則的。
二、轉化型搶劫罪的適用條件
1轉化型搶劫罪適用的條件條件是舉動人必須是先「犯偷竊、詐騙、劫掠罪」,而不能是先犯其他犯法,這是適用該條的條件條件。偷竊、詐騙、劫掠的財物均要求在到達期「數額較大」才組成上述三類犯法,那麼偷竊、詐騙、劫掠財物舉動組成轉化型搶劫罪是否也要求到達「數額較大」呢?有的以為條件條件是偷竊、詐騙、劫掠的財物必須到達「數額較大」,才氣適用刑法第269條的劃定;有的以為刑法269條的「犯偷竊、詐騙、劫掠罪」,並非限定財物要到達「數額較大」,但也不是數額很小的小偷小摸舉動;有的以為不應對先行偷竊、詐騙、劫掠舉動的數額作任何限定,它既不要求到達「數額較大」也不宜掃除「數額過小」只要先行實驗偷竊、詐騙、劫掠惡舉動(無論是既遂照舊未遂),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撲滅罪證而就地實驗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就應當按刑法 第269條治罪,而不應定為其他犯法。以為著末一種看法較為公正,在評釋上既不與立規則定顯著違背,同時也不致於放縱某些舉動。只要舉動人動手實驗偷竊、詐騙、劫掠舉動,不管既遂未遂,也豈論舉動人取得財物數額巨細,均存在轉化為搶劫罪的大概。
2轉化型搶劫罪適用的客觀條件是舉動人在先行實驗偷竊、詐騙、劫掠舉動後,還必須就地使用暴力大概以暴力相威脅。這一客觀條件可分為舉動條件和時空條件,舉動條件即實驗暴力或暴力威脅舉動,時空條件即這種暴力或暴力威脅舉動是「就地」實驗的。所謂「就地」,有的以為是實驗偷竊、詐騙、劫掠舉動現場;有的以為是指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撲滅罪證有關的地方;有的以為除舉動現場外還包羅以犯法現場為中心與犯法分子活動有關的肯定空間領域,乃至包羅犯法分子尚未開脫監視者力所本事的領域;有的以為是舉動人實驗偷竊、詐騙、劫掠舉動的現場以及被人追捕的整個歷程和現場。著末一種看法比力切合立法原意和執法實踐。由於轉化型搶劫罪是由偷竊等舉動向搶劫的轉化,其暴力或暴力威脅舉動的實驗就要與前舉動的時空細密相聯,完全脫離偷竊等舉動時空的時間和所在並非本罪所謂的就地;同時也要容許有其先行的侵佔財產舉動向後行的侵監犯身舉動轉化的時空限度,完全不容許偶然空的延展,就通常不行能有後行的暴力或暴力威脅舉動實驗的餘地。即本罪的暴力或威脅舉動,與先行的偷竊等舉動在時空上具有連續性和關聯性。
3、轉化型搶劫罪適用的主觀條件是舉動人實驗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的目的是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大概撲滅罪證。窩藏贓物是指掩護已非法取得的財產不被奪回,;抗拒抓捕是指拒絕執法職員的欺壓步伐以及一樣平常黎民的扭送等;撲滅罪證是指燒毀和掃除實驗偷竊、詐騙、劫掠舉動的證據。要是在偷竊、搶劫、劫掠歷程並非出於上述目的,而是出於強行非法佔據目的,則切合一樣平常搶劫罪的組成要件,直接以搶劫罪論處,不應按轉化型搶劫罪論處。
三、轉化型搶劫罪既遂與未遂尺度
轉化型搶劫罪既遂與未遂尺度題目,有的看法以為轉化型搶劫罪是按刑法第263條所劃定的一樣平常搶劫罪處罰,其既遂與未遂的尺度也應該與一樣平常搶劫罪類似;有的看法以為只要舉動人實驗了暴力大概以暴力相威脅舉動,轉化型搶劫犯法即是既遂,換言之,轉化型搶劫罪沒有未遂。
以為第一種看法較為公正。轉化型搶劫罪與一樣平常搶劫罪是罪質類似的犯法,一樣平常搶劫罪把財物取得與否作為既遂未遂的尺度,作為與其罪質類似、傷害性和危害性同等的轉化型搶劫罪就沒有理由接納與此差異的尺度。
具體說來,即是在偷竊、詐騙、劫搶奪得財物後,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大概撲滅罪證而實驗暴力、脅迫舉動時,以舉動人是否終極得到了財物為尺度區分既遂和未遂。要是舉動人終極取得了財物,即是轉化型搶劫罪的既遂,反之即是未遂。由於舉動人出於拒絕交還財物的目的而實驗暴力、脅迫舉動,那麼舉動人終極是否取得了財物就能反應出犯法得逞與否。但舉動人要是是基於制止抓捕大概撲滅罪證的目的而實驗暴力、脅迫舉動怎樣認定呢?舉動人在取得財物後,出於上述二種特定目的而實驗暴力、脅迫舉動客觀上也起著掩護、控制贓物的作用。因此,縱然舉動人是出於制止抓捕大概撲滅罪證的目的而實驗暴力、脅迫舉動,也以舉動人終極是否取得了贓物作為既遂未遂的尺度。
區分轉化型搶劫罪的既遂與未遂因此舉動人終極是否取得財物為尺度,因此在偷竊、詐騙、劫掠沒有取得贓物,出於抗拒抓捕、撲滅罪證這二種特定目的而實驗暴力、脅迫舉動的建立轉化型搶劫罪的未遂。它捉住了此類犯法屬於貪利型犯法這一素質特性,把偏重點放在了是否奪取財物上,而不在於是否實驗了暴力、脅迫舉動,而不因此是否實驗了暴力、脅迫舉動決定既遂與未遂的區別。要是對這種情況認定為既遂,出現的效果是:在平凡搶劫的場所,接納暴力手段而未得到財物,大概就地被物主奪回了財物,一樣平常只能是搶劫罪的未遂。事後搶劫的危害性和傷害性不至於凌駕平凡搶劫罪,把平凡搶劫當未遂處罰的情形,在轉化型搶劫罪中按既遂處理,顯然有失公平。文秘雜燴網 http://www.rrrwm.com
Ⅹ 搶劫與搶奪罪
搶劫罪,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財物的所有人、保管人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其他方法,強行將公私財物搶走的行為。所謂暴力,是指行為人對被害人的身體實行打擊或者強制。搶劫罪的暴力,是指對被害人的身體施以打擊或強制,藉以排除被害人的反抗,從而劫取他人財物的行為。這里的其他方法,是指行為人實施暴力、脅迫方法以外的其他使被害人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的方法。凡年滿14周歲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以構成搶劫罪的主體。
搶奪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乘人不備,公開奪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是中國刑法第五章侵犯財產罪中的一項罪名,是介於盜竊罪與搶劫罪之間的一種犯罪形態。搶奪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是構成搶奪罪的重要條件。此外搶奪的情節對定搶奪罪也具有影響。因此,搶奪公私財物數額不大,情節顯著輕微的,不構成犯罪。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搶劫罪】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入戶搶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劫的;
(三)搶劫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
(四)多次搶劫或者搶劫數額巨大的;
(五)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
(六)冒充軍警人員搶劫的;
(七)持槍搶劫的;
(八)搶劫軍用物資或者搶險、救災、救濟物資的。
第二百六十七條【搶奪罪;搶劫罪】搶奪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攜帶凶器搶奪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