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選擇案例
❶ 近期道德方面的熱點案例,比較有代表性的
路遇老人摔倒在地,扶還是不扶——這是近期中國最大的道德熱點,已經引起全世界媒體的關注。
你可以通過網路等「搜索引擎」查閱。
❷ 道德案例
參照這里,http://wenku..com/search?word=%B5%C0%B5%C2%B0%B8%C0%FD&lm=0&od=0
❸ 幫我分析個道德案例
人應該有一個基本的信用,如果連這個都做不到,還有臉見人嗎?我認為建行做的沒錯
❹ 關於道德的案例和法律的案例並評析
一般來說,道德可以區分為多種,如社會公德、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等等。其中,職業道德對於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促進社會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行政道德是伴隨著行政管理學科的產生而形成的,具體言之,它是職業道德在政府系統中的特殊表現。也可以說,行政道德指的是調整政府成員個人行為和人際關系的道德規范;確切地說,行政道德是指公務職業道德。 目前,國內學術界已經有了一些關於行政道德理論研究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成果。就現有的一些成果來看,研究者們都能對行政道德進行相應的理論分析,也能舉出案例予以剖析,並能提出自家見解。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們提供了借鑒。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略有突破,於是選擇了道德「沖突」作為切入點,就是從不同層面或不同角色之間行政道德「沖突」的角度,結合相應的案例來考察當代中國的行政道德問題。這個思路實是得益於特里.L.庫珀(Terry L·Cooper)的《行政倫理學:實現行政責任的途徑》行政人員在處理公務時遇到的九類沖突與矛盾。它們是:個體利益與國家利益;效忠上級與效忠公眾;職業義務與組織義務;知識分子與潛規則;客觀責任與主觀責任;責任沖突之一:角色沖突;責任沖突之二:利益沖突;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以及組織利益與公眾利益等。通過分析這些個體自身以及個體與組織的矛盾與沖突,增強個體在道德沖突中的行政選擇能力,建構合理的行政道德價值理念,以及相應的道德秩序。在道德規范內化為人的主體精神時,其作用方式是內省式的自我約束。然而,從行政道德的實現方式來看,沒有外在的社會約束是難以持久的。因此,行政道德的實現必然要經歷兩種途徑:一是著重於行為者自身自律性的內部控制,二是著重於行為者之外的制約——評價機制,即外部控制。
❺ 關於道德抉擇的例子
一個十二歲的男孩,和夥伴們在玩,一不小心,打碎了
最心愛的花瓶。他心裡很害怕,當
問起他的時候,他說是他的夥伴不小心把碰倒了,
看他臉色不對,就又問他:「真的是你的夥伴嗎?那你為什麼這么驚慌呢?」小男孩還是沒有勇氣回答,當姑媽要走的時候,他終於承認了,花瓶是他打碎的,不關夥伴們的事兒,又像姑媽道了歉。姑媽轉過身來,對他說:「孩子,你能勇於承認錯誤,這讓我感到很欣慰,做人要誠實,做事要光明正大,
,為時不晚!以後小心點兒,不要再惹麻煩了。」「謝謝姑媽,我會的!」男孩說道。
小男孩兒經過這件事,從此再也沒有犯過同樣的錯誤,時時刻刻都把姑媽的話記在心裡。
在
里,我們也會經常會遇到一些事:用完了別人借給你的東西,覺得好的,就沒有還給那個人,自己用了起來。一個高個子女孩,借同學一支
,他覺得很耐用,又很好看,所以就給同學說:「能借你一個晚上嗎?同學不好意思拒絕,就答應了。過了一天,同學也忘了自己借出去的東西,借的人也不提這件事,怕她想起來,向她要筆。
過了好幾天,同學看見高個女孩兒在用自己的筆,她才想起來那件事,於是同學走到她跟前微笑著說:「這支筆可以還給我了嗎。」那個人頓時臉紅了,沒什麼可說了,就說出當時自己的想法,並道了歉,把筆歸還了本人,從此那個高高的女孩再也沒有做出類似的事情了。
判斷一件事的對錯很簡單,但真正做起來卻很難,面對道德抉擇我們要做到:善良、誠實、守信!!
❻ 什麼是逆向選擇、道德風險請舉出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予以說明。
逆向選擇是指在買賣雙方信息非對稱的情況下,差的商品總是將好的商品驅逐出市場;或者說擁有信息優勢的一方,在交易中總是趨向於做出盡可能地有利於自己而不利於別人的選擇。
在二手車市場上,假定有若干輛質量不同的二手車要賣。舊車主知道自己要賣的車的質量,質量好的索價高些,質量差的索價低些。但買主不知道每輛舊車的質量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買主只能按好的舊車和差的舊車索價的加權平均價格來購買。這樣,由於買主無法掌握舊車的准確信息,從而其出價並不區分舊車質量的好壞,質量好的舊車會退出市場,質量差的舊車留在市場上。一旦發生這樣的情況,質量差的舊車比例增加,買主會進一步降低出價,使質量稍好的舊車也退出市場,如此循環下去,舊車市場就會逐漸萎縮。
道德風險是指在雙方信息非對稱的情況下,人們享有自己行為的收益,而將成本轉嫁給別人,從而造成他人損失的可能性。道德風險的存在不僅使得處於信息劣勢的一方受到損失,而且會破壞原有的市場均衡,導致資源配置的低效率。
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當代理人為委託人工作而其工作成果同時取決於代理人所做的主觀努力和不由主觀意志決定的各種客觀因素,並且主觀原因對委託人來說難以區別時,就會產生代理人隱瞞行動而導致對委託人利益損害的「道德風險」,道德風險發生的一個典型領域是保險市場。解決道德風險的主要方法是風險分擔。
❼ 舉一個道德的案例來說明道德的功能在這個案例中是如何體現的
遇到的的功能有很多時候就是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我們幫助別人,別人也幫助自己。
❽ 關於道德的事例
這個就很多了,古時候的摘錄幾個:
01.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
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
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
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
「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
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❾ 關於道德的例子
好人好事
1、蔣國珍 男,81歲,中共黨員,新余市羅坊中學退休教師。他的慷慨震撼人心:32年前,他把補發的9600元工資一次性捐獻給國家;32年來,他資助、獎勵學生達2萬人,累計金額20餘萬元,超過他離休工資的總和!他的節儉世間少聞:一條毛巾,他剪成兩塊使用;一個鹹蛋,他分三餐下飯;四季吃紅薯飯,穿破爛衣,點煤油燈,區區幾百元就可度過一個年頭……這是一個大愛無私的人,他捐資助學從不圖回報。這是一個境界高尚的人,他的精神感動萬千心靈。他一生無兒無女,但在他的心裡,學生們卻親似兒女。他是新余市渝水區一名普通離休黨員教師。他的先進事跡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2010年5月,新華社記者撰寫的《離休教師蔣國珍傾盡所有助學扶困》一文在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發表,引起中央領導高度關注,並作出批示,要求宣傳其先進事跡。1957年,由於歷史原因,蔣國珍被錯誤劃為「右派」,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他平反後的第一個舉動,就是將國家補發給他的22年共計9600元的工資,一次性捐給當地政府用於發展教育事業。從此以後,捐資助學便成了蔣國珍生活的一部分。1983年蔣國珍因病提前離休,雖然離開了他所熱愛的教師崗位,但卻沒有因此而停止對學生們無私的關愛。他主動與羅坊鎮下山橋中學聯系,對每學期期終考試成績前50名者,分等級每人分別給予5元、10元、20元的獎勵。對一些家境貧困面臨輟學的學生,蔣國珍開始十幾元、幾十元地代交學費,讓他們得以繼續上學。個人先後榮獲「全國老幹部先進個人」、「新余市首屆道德模範」等榮譽,2010年榮登「中國好人榜」上榜好人。2、詹學銀 男,63歲,中共黨員,都昌縣太陽村主任。從1988開始,詹學銀一共撿到過三個路邊遺棄女嬰,那時,盡管其家庭經濟條件比較緊張,但看到無辜被棄女孩時,他鼻酸流淚,心如刀絞。「我非抱回家不可,第一個我自己養了,後兩個分別送給了我的兩個妹妹,並叮囑他們要細心撫養。」詹學銀欣慰的告訴記者,他養的女兒目前已經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了。2006年9月,詹學銀無意中從一份報紙上看到一篇關於張淑琴創辦中國太陽村救助服刑人員子女的報道,詹學銀為張淑琴的行為而感動,思想上也產生共鳴。在以前工作時,詹學銀就很熱心公益事業。在看了這篇報道後,詹學銀決定在都昌縣創辦一個這樣的太陽村。於是他在第一時間趕到了北京,見到中國太陽村的創始人張淑琴,並把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張淑琴十分支持詹學銀的想法,於是詹學銀開始著手解決太陽村的建設用地問題。為了抓好太陽村鄱陽湖兒童救助中心的建設,詹學銀整天泡在工地上,為了節省每一分善款,他樂當工地的搬運工、值班員。「汽車拉來的沙、石、水泥等建築材料,人手不夠,我和老伴兒也要參加卸貨,到了晚上,我還要值班、看管材料。」詹學銀告訴記者,近半年的時間,他從未休息過一天,為的就是太陽村工程盡早竣工。「一夜春風至,萬樹梨花開」。2007年6月1日,太陽村第一期工程竣工,第一期107名弱勢兒童住進了太陽村,有了家,有了歸宿,詹學銀的夢想成為了現實。詹學銀是太陽村的主任,內部管理的任務十分繁重。100多個孩子的吃喝拉撒和學習全壓在他一個人身上,最讓詹學銀操心的是這些孩子的管教問題了。「因為孩子們都來自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歷、性格和一些不好的小毛病,有的還會因為自己是服刑人員的子女而自卑。」詹學銀告訴記者,他和愛心媽媽們只能一遍遍地教育、開導他們、為他們重建信心。為了改善太陽村孩子的生活,詹學銀在太陽村旁開挖了荒地種上了蔬菜,還利用原魚塘養上了魚,把自己家裡幾畝水田給了太陽村種水稻,山上種上了水果,圈攔養上了生豬,在山上養了雞。詹學銀一有空閑就去勞動,身上曬脫了幾層皮。在太陽村,孩子們都親切地叫詹學銀為詹爺爺,詹學銀像關心自己的兒孫一樣關愛孩子們的成長。他一年365天起五更睡半夜,晚上總要起來為孩子們蓋被子。白天,只要他發現哪個孩子情緒不好,他必定要找到孩子談心。他給孩子們的愛也感動了社會上許多有愛心的人,他們給太陽村的捐款捐物也成為孩子們茁壯成長的有力保證。個人先後年榮獲全國、江西省「勞動模範」榮譽,2010年榮登「中國好人」榜上榜好人。
❿ 關於一篇道德修養的案例分析案例
蘇格拉底的兩道考題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大哲學家,他曾經給他的學生出過兩道考題。有一次,蘇格拉底讓他的學生每個人沿著一壠麥田向前走去,不能回頭,摘一束麥穗,看誰能摘到最大最好的。一些學生根據經驗,定下一個大體的標准,走上一段特別是在走過一半或三分之一的路程後,遇見差不多的便摘下來,心想也許這就是最好的,也許後面還有更好的,但不能好高騖遠,就這樣「認」了。另一些學生是一直往前走,總覺得前面會有更好的麥穗,直到快走出麥田,還沒有選擇出最大最好的。這時要麼放棄選擇,寧缺毋濫,要麼委屈自己,湊合著摘一束,而心裡卻是萬分懊悔,因為自己曾經錯過了最好的機遇。 有一天,蘇格拉底對學生們說:「今天咱們只學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即把你的手臂盡量往前甩,再盡量往後甩。」然後自己示範了一遍,「從現在開始,每天甩臂300下,大家能做到嗎?」學生們感到這個問題很可笑,這么簡單的事怎麼能做不到呢?他們都齊刷刷地回答:「能!」 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道:「每天甩臂300下,哪些同學堅持了?」有90%以上的學生驕傲地舉起了手。 兩個月後,當他再次提到這個問題時,堅持下來的學生只有80%。一年以後,蘇格拉底再次問道:「請你們告訴我,最簡單的甩臂運動,還有哪些同學堅持每天做?」這時只有一個學生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叫柏拉圖,他後來成了古希臘的另一位大哲學家。 蘇格拉底的第一道考題告訴我們,在追求目標時要把握好選擇度。我們在自己的奮斗和追求過程中,應為自己定好目標,通盤審視,在適宜自己發展的情況時就要當機立斷,莫要遲疑,選擇出屬於自己的那束「麥穗」。千萬不要左挑右挑,挑花了眼,挑走了神,結果事與願違,高不成低不就。第二道考題啟發人們,成功在於堅持,堅持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只要願意,人人都能做到;堅持又是最難的事,因為真正能做到的,終究是少數人,柏拉圖堅持做到了,以至他後來能成為古希臘的另一位大哲學家。也許正因為柏拉圖做到了這一點,他給後人留下一句名言:「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應當說這是經驗之談,也是肺腑之言。 閱讀上文,請分析: 大學是人生新的起點,我們同樣面臨「選擇」和「堅持」兩個問題。堅持是對一個人意志和品德的考驗,選擇是對一個人洞察力的檢驗。請回答: 1、你是怎樣處理「堅持」和「選擇」兩者之間的關系的? 2、在確立自己成才目標時,怎樣做到「立長志」而不是「常立志」? 不知道這個可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