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機關謙抑

立法機關謙抑

發布時間: 2022-02-13 01:10:43

刑法謙抑性原則是什麼

法律分析:謙抑性原則,又稱必要性原則。指立法機關只有在該規范確屬必不可少,在沒有可以代替刑罰的其他適當方法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將某種違反法秩序的行為設定成犯罪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百二十四條 破壞廣播電視設施、公用電信設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過失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七十六條 由於泄憤報復或者其他個人目的,毀壞機器設備、殘害耕畜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壞生產經營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⑵ 刑法謙抑性原則是什麼意思

刑法謙抑性原則指立法機關只有在該規范確屬必不可少——沒有可以代替刑罰的其他適當方法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將某種違反法律秩序的行為設定成犯罪行為。刑法作為懲治犯罪的手段,是法律的最後一道防線,要求刑罰不能過於廣泛的介入社會生活,要本能的保持「謙虛」,不能一有違法行為就馬上動用刑法對其進行處罰,必須有所抑制。刑法的謙抑性主要發生當出現刑罰無效果、可以他法替代、無效益等情況時才會使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四條
【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第二條
【本法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司法克制主義與謙抑主義是什麼

司法克制主義體現了法官在解釋的過程中對規則、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的尊內重,具有堅實的哲學基礎和不可容替代的優勢。司法克制主義通過對形式正義的維護來實現法治,我國歷史上缺少對規則的尊重和對法律的信仰,在法治建設初級階段,司法實踐中應強調以司法克制主義為中心的司法理念。

謙抑性原則,又稱必要性原則。指立法機關只有在該規范確屬必不可少――沒有可以代替刑罰的其他適當方法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將某種違反法秩序的行為設定成犯罪行為。

⑷ 法律為什麼具有謙抑性

謙抑性原則,又稱必要性原則。指立法機關只有在該規范確屬必不可少――沒有可以代替刑罰的其他適當方法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將某種違反法秩序的行為設定成犯罪行為。
刑法的謙抑性主要發生在立法環節
一般而言,下列情況沒有設置刑事立法的必要:

第一,刑罰無效果:

就是說,假如某種行為設定為犯罪行為後,仍然不能達到預防與控制該項犯罪行為的效果,則該項立法無可行性。

其二,可以他法替代:

如果某項刑法規范的禁止性內容,可以用民事、商事、經濟或其他行政處分手段來有效控制和防範,則該項刑事立法可謂無必要性。英國哲學家邊沁有一句名言,稱「溫和的法律能使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具有人性;政府的精神會在公民中間得到尊重」。

(4)立法機關謙抑擴展閱讀:

謙抑的意思就是溫文而又謙卑退讓。刑法謙抑的內容表現在刑法的有限性、迫不得已性、寬容性。有限性指刑法的調控范圍以及刑罰手段的運用是有限的;迫不得已性指不到萬不得已不得把某種行為在刑法中加以規定,不到萬不得已不得動用較重的刑罰。

這也就是很多學者所說的刑法的最後性或者補充性。寬容性最本質的價值內涵在於刑法具有人道性,即給任何人以人文的關懷,刑法要尊重人的自由和尊嚴,能不幹涉的領域盡量不去干涉,盡量使用較寬和的刑罰手段。

具體而言,刑法的謙抑性貫穿於刑法、刑事政策的制定過程中,體現在罪刑法定、疑罪從無、有利於被告原則和嚴格限制死刑等諸多方面。體現在司法活動中,就是盡量慎用刑罰措施,使刑罰逐步輕緩化,行刑更人道等等。

刑法在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演變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自身特有的、內在的、獨具價值的特性,既包括刑事立法、刑事政策的制定,也體現在刑事司法的各環節中。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正確理解刑法的謙抑性原則

⑸ 刑法謙抑性原則是什麼

立法機關只有在該規范確屬必不可少——沒有可以代替刑罰的其他適當方法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將某種違反法律秩序的行為設定成犯罪行為。

刑法的謙抑性,主要發生在立法環節。然而,有人卻誤認為,當某種經濟違法行為因其情節或後果嚴重而同時觸犯刑法時,可根據刑法的謙抑性原則直接適用經濟行政制裁,毋須啟動刑罰。

(5)立法機關謙抑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輕刑化是刑法謙抑性在刑罰程度上的充分體現,輕刑化要求,立法與司法的全面配合和支持,即在立法上,對已經確定為犯罪的行為,如果規定較輕的刑罰就能起到預防和控制的作用,就不能規定較重的刑罰,同樣,在司法上,對已經認定為罪犯的人,如果適用較輕的刑罰就能起到特別預防和懲罰的作用,就不能適用較重的刑罰。

刑之謙抑,是罪行相適應原則的合理延伸,這不僅能有效的保護對犯罪人的合法權益,對社會秩序的穩定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⑹ 謙抑性原則的刑法的謙抑性主要發生在立法環節

謙抑性原則又稱必要性原則,指立法機關只有在該規范確屬必不可少——沒有可以代替刑罰的其他適當方法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將某種違反法律秩序的行為設定成犯罪行為。一般而言,下列情況沒有設置刑事立法的必要:第一,刑罰無效果。就是說,假如某種行為設定為犯罪行為後,仍然不能達到預防與控制該項犯罪行為的效果,則該項立法無可行性。其二,可以他法替代。如果某項刑法規范的禁止性內容,可以用民事、商事、經濟或其他行政處分手段來有效控制和防範,則該項刑事立法可謂無必要性。英國哲學家邊沁有一句名言,稱「溫和的法律能使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具有人性;政府的精神會在公民中間得到尊重。」這句話可謂刑法所以要奉行「謙抑性」原則的法哲學依據。故而,那種將群眾的違法行為動輒規定為犯罪的立法法不可取。其三,無效益。指立法、司法與執法的耗出要大於其所得收益。
由此可見,所謂刑法的謙抑性,主要發生在立法環節。然而,有人卻誤認為,當某種經濟違法行為因其情節或後果嚴重而同時觸犯刑法時,可根據刑法的「謙抑性原則」直接適用經濟行政制裁,毋須啟動刑罰。例如,曾有來自刑事實務部門的人士談及,說現在全國各地發生了近百餘起濫砍電纜的行為,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屢禁不止。其中有的人已觸犯刑律,本可適用刑法。但是,既然有關電信行政管理條例已經對其作出了行政處罰設置;其他經濟行政法也對其作出了相應的行政罰則規定,那就應當根據刑法的謙抑性原則,在可以適用經濟法、其他行政法的時候,不要動用刑罰。按照這種觀點,對此類人等,僅由有關電信行政管理部門給予行政處理即可,毋須再動用刑法。我們認為,這個觀點可謂對刑法謙抑性原則的重大誤解。如上所述,謙抑性原則主要發生於刑事立法環節。立法過程中,的確存在當其刑事立法與民商或經濟行政立法「等效」時,即不作刑法設置的「謙抑性」立法選擇。然而,在司法、執法環節,假若某行為因其危害程度嚴重,不僅觸犯了有關民商或經濟法規范,更觸犯了刑法規范之際,司法機關豈能「謙抑」地不去適用刑法而僅適用民商法或經濟法?可見,司法實踐中必須明確:當其某一行為同時觸犯兩種輕重不一的部門法時,司法適用上首當選擇的是「重法優於輕法」原則而非「謙抑性」原則;而當其同時觸犯的兩種部門法之中含有刑法規范時,刑法理所當然地優於其他部門法的適用。
需要指出的是,這樣說並非一般性地否認謙抑性原則也可適用於刑事司法過程。但是,在司法環節,這一過程僅僅體現在適用「刑法」這同一部門法過程之中。此時,司法機關宜在充分遵循罪刑法定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和人人平等原則的前提下,去適度克減不必要的犯罪認定或抑制不必要的重刑主義傾向。顯然,這一處理方式與行為已經觸犯刑律、卻撇開刑法不去適用而去「謙抑性」地適用行政法的「克減」辦法,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前者是有法必依、違法必究、依罪刑法定原則行事的表現;而後者——對犯罪行為只作行政處理的司法、執法法,實屬有職不守的瀆職行為。

⑺ 法律中的謙抑性是什麼意思...

一、法律中的謙抑性的含義:

1、謙抑性原則,又稱必要性原則。指立法機關只有在該規范確屬必不可少——沒有可以代替刑罰的其他適當方法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將某種違反法律秩序的行為設定成犯罪行為。

2、刑法的謙抑性主要發生當出現刑罰無效果、可以他法替代、無效益等情況時才會使用。

3、刑法的謙抑性主要發生在立法環節。

二、一般而言,下列情況沒有設置刑事立法的必要:

1、刑罰無效果:即假如某種行為設定為犯罪行為後,仍然不能達到預防與控制該項犯罪行為的效果,則該項立法無可行性。

2、可以他法替代:如果某項刑法規范的禁止性內容,可以用民事、商事、經濟或其他行政處分手段來有效控制和防範,則該項刑事立法可謂無必要性。將群眾的違法行為動輒規定為犯罪的立法法不可取。

3、無效益。指立法、司法與執法的耗出要大於其所得收益。

(7)立法機關謙抑擴展閱讀:

法律中的謙抑性的解讀:

1、謙抑性原則主要發生於刑事立法環節。

立法過程中,的確存在當其刑事立法與民商或經濟行政立法「等效」時,即不作刑法設置的「謙抑性」立法選擇。

2、但是在司法、執法環節,假若某行為因其危害程度嚴重,不僅觸犯了有關民商或經濟法規范,更觸犯了刑法規范之際,司法機關不能「謙抑」地不去適用刑法而僅適用民商法或經濟法。

可見,司法實踐中必須明確:當其某一行為同時觸犯兩種輕重不一的部門法時,司法適用上首當選擇的是「重法優於輕法」原則而非「謙抑性」原則;而當其同時觸犯的兩種部門法之中含有刑法規范時,刑法理所當然地優於其他部門法的適用。

3、需要指出的是,這樣說並非一般性地否認謙抑性原則也可適用於刑事司法過程。但是,在司法環節,這一過程僅僅體現在適用「刑法」這同一部門法過程之中。

司法機關宜在充分遵循罪刑法定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和人人平等原則的前提下,去適度克減不必要的犯罪認定或抑制不必要的重刑主義傾向。

顯然,這一處理方式與行為已經觸犯刑律、卻撇開刑法不去適用而去「謙抑性」地適用行政法的「克減」辦法,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前者是有法必依、違法必究、依罪刑法定原則行事的表現;而後者——對犯罪行為只作行政處理的司法、執法法,實屬有職不守的瀆職行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謙抑性原則

⑻ 什麼叫做刑法謙抑性

謙抑性,來又稱必要性。指立法機關只源有在該規范確屬必不可少沒有可以代替刑罰的其他適當方法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將某種違反法律秩序的行為設定成犯罪行為。

刑法的謙抑性主要發生當出現刑罰無效果、可以他法替代、無效益等情況時才會使用。

(8)立法機關謙抑擴展閱讀

下列情況沒有設置刑事立法的必要:

第一,刑罰無效果。就是說,假如某種行為設定為犯罪行為後,仍然不能達到預防與控制該項犯罪行為的效果,則該項立法無可行性。

其二,可以他法替代。如果某項刑法規范的禁止性內容,可以用民事、商事、經濟或其他行政處分手段來有效控制和防範,則該項刑事立法可謂無必要性。

英國哲學家邊沁有一句名言,稱「溫和的法律能使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具有人性;政府的精神會在公民中間得到尊重。」這句話可謂刑法所以要奉行「謙抑性」原則的法哲學依據。故而,那種將群眾的違法行為動輒規定為犯罪的立法法不可取。

其三,無效益。指立法、司法與執法的耗出要大於其所得收益。

⑼ 刑法的謙抑性怎麼理解。

謙抑性原則,又稱必要性原則。指立法機關只有在該規范確屬必不可少,沒有可以代替刑罰的其他適當方法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將某種違反法秩序的行為設定成犯罪行為。
刑法的謙抑性主要發生在立法環節。

⑽ 刑法的謙抑性是什麼呢

刑法的謙抑性是指立法機關只有在該規范確屬必不可少,沒有可以代替刑罰的其他適當方法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將某種違反法律秩序的行為設定成犯罪行為。

刑法的謙抑性主要發生當出現刑罰無效果、可以他法替代、無效益等情況時才會使用。

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的法律。

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熱點內容
民法課推薦 發布:2025-02-05 15:33:50 瀏覽:4
昌平法院法官遭槍殺 發布:2025-02-05 15:33:45 瀏覽:56
單位規章制在哪公示 發布:2025-02-05 15:30:02 瀏覽:759
法律碩士研究生找工作 發布:2025-02-05 14:15:24 瀏覽:474
刑事訴訟法歷年司考真題 發布:2025-02-05 14:11:59 瀏覽:868
紀律責任與法律責任關系 發布:2025-02-05 13:56:59 瀏覽:766
行政法規立法程序是什麼 發布:2025-02-05 13:51:27 瀏覽:52
昆明市司法鑒定 發布:2025-02-05 13:30:52 瀏覽:984
李晨被法院 發布:2025-02-05 13:19:50 瀏覽:10
考研刑法學碩 發布:2025-02-05 12:21:09 瀏覽: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