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法治信仰追夢
1. 浙江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堅守法律信仰 實現法治中國一文,博學教育解讀咋樣
「法律要被全社會的人信仰」,意在指明法律信仰的的重要意義。然而,中國式過馬路,行政權力沒有有效的規范和制約,人治大於法治的錯誤思想;企業誠信意識缺乏;法制宣傳不到位等事件屢屢出現。其主要原因是,公民沒有法律意識,未形成法律信仰。這樣不僅會導致個人權利受損之後沒有合法的維權途徑,還會影響社會的法治建設的進程,甚至會影響法治中國的建設。因此,唯有樹立法律信仰,才能實現法治中國。
個人需要樹立法律信仰。法律信仰對於個人發展至關重要,現今出現的「中國式過馬路」即湊夠一撮人就走,管他紅燈綠燈,體現的是國人規則意識的缺乏。中國式過馬路既交通治安和交通環境,還會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其根源在於人們心中沒有規則意識,沒有法律信仰。在法治社會,加強個人法律信仰意義重大,可以通過法治宣傳,向公民普及法律常識,用喜聞樂見或創新的方式宣傳法律,同時建立誠信檔案或失信人名單,以此更好的規范個人行為,幫助其樹立法律信仰。
企業需要樹立法律信仰。企業是法律執行的重要一環,而企業為了實現短期利益將全局和長遠利益拋之腦後,進行違法違紀的生產和經營。其根源在於,一方面是企業的法律觀念薄弱,存在短視行為;另一方面是,企業主沒有形成對法律的信仰,敬畏法律的威嚴性,這樣會導致破壞市場經濟的良性競爭,導致劣幣驅逐良幣。讓企業樹立法律信仰,需要加強企業誠信意識,建立企業信用體系,讓企業更加自律;還需要增加違法成本,加大懲戒,從外部迫使企業形成法律意識。
政府需要樹立法律信仰。黨的是十八大明確指出,要在2020年基本健身法治政府,但是法治政府的建設情況還存在問題。行政權力沒有有效的制約和規范,究其原因,是部分官員不尊重法律,缺乏法律信仰。法律信仰難以形成不僅會損害政府公信力,不利於政府形象的樹立;還會導致人治大於法治,影響法律的權威性,甚至會阻礙法治政府的建設。因此,政府官員嚴格守法,形成法治思維,同時也可以建立監督機制和完善相關的基本法,做到政府行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美國法學家哈羅德·伯爾曼曾經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樹立法律信仰需個人,企業,政府三者共同完成,讓法治成為國人的共識,建立全民的法治信仰,最終實現法治中國。
想要了解更多可以訪問:公務員考試
2. 如何強化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維,帶頭嚴守紀律,嚴明規矩
現代政黨都是有紀律和規矩要求的,沒有紀律規范不能成其為政黨,沒有規矩約束就更不能成其為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規矩是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必須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和基本規則,是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體現,是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完成黨的執政任務的重要保證。黨員幹部講規矩、守規矩首先要學規矩、知規矩、懂規矩。黨的規矩內涵豐富、體系嚴密,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黨章是全黨必須遵循的總章程,也是總規矩。黨章集中體現了黨的性質和宗旨、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黨的重要主張,規定了黨的重要制度和體制機制,在黨內具有最高的權威性和最大的約束力,是全黨必須共同遵守的根本行為規范。黨章就是黨的根本大法,是全黨必須遵循的總規矩。
第二,黨的紀律是剛性約束。黨規黨紀嚴於國家法律,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不僅要模範遵守國家法律,而且要按照黨規黨紀以更高標准嚴格要求自己,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堅決同違法亂紀行為作斗爭。黨紀就是紅線,處分就是懲戒。黨的紀律是多方面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財經紀律、工作紀律和生活紀律等都是黨員幹部必須自覺遵守的規矩。
第三,國家法律是黨員幹部必須遵守的規矩。當前,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這些都是黨員幹部必須自覺遵守的規矩。黨員幹部要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帶頭遵守法律,帶頭依法辦事。
第四,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工作慣例也是重要的黨內規矩。對我們這么大一個執政黨來講,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的建設的任務艱巨繁重,光有成文的規矩不夠,還得有不成文的規矩。黨章等黨內規章制度、黨的紀律和國家法律,這些是成文的規矩。這些成文的規矩不可能囊括所有對黨員幹部的要求,不可能窮盡對黨員幹部思想和行為應當規范的所有事項,還必須以不成文的規矩作為補充,使黨員幹部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使管黨治黨沒有空白、不留盲區。紀律是成文的規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紀律的規矩是不成文的紀律;紀律是剛性的規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紀律的規矩是自我約束的紀律。守紀律是底線,講規矩靠自覺。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工作慣例,經過實踐檢驗,約定俗成、行之有效,需要全黨長期堅持並自覺遵循。
守紀律講規矩,首要的是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
黨的紀律和規矩涉及黨內生活方方面面,廣大黨員幹部都要自覺遵守。在所有黨的紀律和規矩中,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最關鍵的是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政治上清醒,才能行動上自覺;政治上堅定,才能經得起考驗。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是遵守黨的全部紀律和規矩的基礎,是堅持黨的政治立場、政治原則和政治方向的前提,是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的關鍵。當前,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要自覺做到「五個必須」。一是必須維護黨中央權威,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必須維護黨的團結,堅持五湖四海,團結一切忠實於黨的同志。三是必須遵循組織程序,重大問題該請示的請示,該匯報的匯報,不允許超越許可權辦事。四是必須服從組織決定,決不允許搞非組織活動,不得違背組織決定。五是必須管好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不得默許他們利用特殊身份謀取非法利益。
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牢固樹立紀律和規矩意識,在守紀律講規矩上作表率
風成於上,俗化於下。中國的事情,向來是上行則下效。在我們黨內,領導幹部以身作則、以上率下既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優良傳統,也是基本的工作方法。守紀律講規矩就是要從各級領導幹部首先是高級幹部做起。領導幹部職位越高、權力越大,越要對黨忠誠、對黨的紀律和規矩心懷敬畏戒懼。黨的觀念、組織觀念淡薄,對紀律熟視無睹,不按規矩辦事,終將自食其果,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提高對黨的紀律和規矩的認識,不僅要帶頭守紀律,更要帶頭講規矩。要堅持從我做起,向我看齊,按規矩辦事、按規矩用權,切實樹立標桿、作出表率。要自覺維護中央權威和黨的團結統一,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徹底破除「特殊黨員」的思想,不以任何理由任何借口脫離黨組織的監督、脫離黨規黨紀的約束。遇到違反黨的紀律和規矩的行為,必須挺身而出、進行堅決斗爭。
加強教育、管理和監督,在全黨營造守紀律講規矩的氛圍
黨員幹部不守紀律、不講規矩,黨組織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黨組織疏於教育、怠於管理、憚於監督,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發現不及時,對違反黨規黨紀的行為處理不嚴肅,就可能導致小錯釀成大錯、違紀走向違法。教訓極為深刻,必須引以為鑒。各級黨組織要把全面從嚴治黨的責任切實擔負起來,把嚴守紀律、嚴明規矩放到重要位置來抓,加強教育以提高黨員幹部的紀律觀念和規矩意識,嚴格管理監督以規范黨員幹部行為。
要自覺對照違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行為表現,逐條進行自查自糾,真正做到對黨忠誠,嚴守底線,心存敬畏,謹言慎行,保持定力,讓守紀律、講規矩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追求、一種常態。要強化責任擔當,把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放到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中統籌謀劃,系統推進。要加強宣傳教育,使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入腦入心,轉化為黨員幹部的思想自覺和行為自覺;堅持抓早抓小,對黨員幹部在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方面存在的苗頭性問題,及時進行約談提醒,防止小錯釀成大錯、違紀走向違法;加強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對違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行為,嚴格實行「一案雙查」,形成有效震懾。
3. 如何強化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維,帶頭學法尊法用法
1、要堅持帶頭學法,不斷提高法治素養。把學習憲法和黨章作為首要任務,原原本本地學,逐條逐章地看。把學習做好領導工作必需的法律法規作為關鍵所在,既要學習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也要本著「干什麼、學什麼」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學習與履行職責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堅持勤學、真學、善學,帶著問題學習,聯系實際思考,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推動學法常態化、制度化。
2、要堅持帶頭尊法,發自內心信仰法治。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切實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自覺性堅定性,增強在黨的領導下全面推進依法治省的自覺性堅定性,牢牢把握人民在法治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堅持憲法法律至上,大力弘揚憲法精神,切實增強憲法意識,帶頭抓好憲法實施,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把加強道德修養作為堅守法治的思想基礎,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行引領社會風尚、培育法治文化。
3、要堅持帶頭守法,切實做到依法用權。把握權力邊界,按照「法定職權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的要求,對已經明確的權力邊界,要嚴格貫徹執行;對權力邊界不清晰的,要抓緊依法界定清楚。堅持秉公用權,處理好情與法、利與法、權與法的關系,切實做到公正用權、公平處事。主動接受監督,習慣於在「聚光燈」下行使權力,在「放大鏡」下開展工作,確保權力在陽光下規范運行。充分發揮制度的監督約束作用,有針對性地立制度、建平台、定規矩,帶頭強化制度執行,主動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4、要堅持帶頭用法,嚴格依法依規辦事。善於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想問題作決策,把合不合法、合不合規作為決策的前置審查條件,最大限度防止決策不當、決策失誤。善於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改革發展,自覺在法治基礎上凝聚改革共識,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風險,確保改革於法有據、蹄疾步穩。善於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從嚴管黨治黨,把黨章作為管黨治黨的根本依據,與時俱進加強黨內法規建設,落實主體責任,嚴守政治規矩,不斷提高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4. 如何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法治信仰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法治精神」是兩個內容互相銜接的科學命題。前者的關鍵在於強調法治的社會主義方向和基本原則,諸如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等;後者的關鍵在於強調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戰略思想和法治的普適精神。
實行法治,沒有完全相同的模式,在中國實行法治,也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完全照搬。在遵循法治建設一般規律的基礎上,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中國特色法治建設的途徑和方式。我國封建社會歷史較長,「人治」等封建思想有一定影響,注重綱常倫理使中國社會具有「關系社會」、「人情社會」的色彩,這都成為了法治建設的歷史和文化障礙。要從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傳統的實際出發,繼續尋找建設法治的可行途徑和方式,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唯有如此,在中國厲行法治,才能保持經濟、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才能維護社會安定與和諧,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我們所說的弘揚法治精神,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現代法治思想內涵全面落實到立法、行政、司法、法律監督、公民行為和黨對法治建設的領導等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上,協調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制社會建設,全面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和諧。
我們所說的法治精神就是以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核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突出以人為本、人民主體、執政為民、社會和諧;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為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奮斗。
總之,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弘揚法治精神,就是要把作為普適價值的法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深刻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性、長期性、艱巨性,既要堅持法治的一般原則和觀念,又要根據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實際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堅持和有效地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探索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嶄新道路。
5. 求一篇信仰法治,守護公正演講稿
http://www.wenmi.org/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6377
6. 馬列發言稿:法治中國、公益、追夢(200字左右)
就在不久前,已從央視辭職的青年記者柴靜推出了她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引起了社會強烈而廣泛的關注。當柴靜擲地有聲地發問「拿什麼來拯救藍天」時,「把霧霾裝進法治的籠子」已經成為全民之夢,並且這個夢想毫無疑問地推動了社會進步。
今天,法治中國夢強大的能量足以令我們即使面對重重困難也依然滿懷信心,因為這樣一個深刻調整社會秩序,促進和諧發展,保證人民群眾追求公平正義、自由和尊嚴的夢想,它正匯聚成磅礴的暖流來滋潤每一顆願意奮斗、願意奉獻的中國心。
法
治不僅是靜態威嚴的條律,不僅是轟動社會的法制事件,更是全民共有的信仰和平凡充實的生活。而你,是否因制止過他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而覺得欣慰;是否
因傳遞著法律知識而深感責任重大;是否因走訪基層參與公益普法而感慨良多;是否因敲響法槌、維護合法權益而倍感安心;是否因懲惡揚善、保佑百姓平安而由衷
驕傲?是的,這就是我們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演繹出的法治夢,它,就在我們的眼裡、肩上、腳下和手中。
正是由於我們每一個人做出的點滴努力,
甘願在青春綻放時成為追夢人,法治中國夢才護航著法治社會的建成。在最美的年華,我們要怎樣挖掘出最為濃烈的奮斗熱情和最有色彩的創造力?我不由想起了
2014年度法治人物許崇德先生,他是中國憲法學奠基人之一,生前全程參與了1982年憲法修改,同時還參與起草香港、澳門兩個特區的基本法,率先提出
「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的觀點,窮盡畢生所學,完成著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史》。許老先生為研究憲法學孜孜不倦地堅持了一輩子,他把寶貴而光榮的青
春都綻放在了傳遞法治精神,建設法治中國的道路上,在憲法的光芒里,我們將永遠記得他追逐夢想溫暖的背影。
盡管追逐法治夢不只是青年的重任,可就是有那麼一股勢不可擋的青春力量在引領著社會進步。站在法治中國的新起點上,青年更應以法律精神為指引,捍衛法治權威,讓法治成就青春之夢,讓夢想推動法治進步,讓青春與法治同行!
在
青春綻放時,做一個堅定的法治追夢人。作為基層法院的一名普通幹警,我知道,青年法官,一群法庭上的追夢人,他們青春的意義或許就在於那些寫過的判決書,
審理過的案件和化解的執行難題中。法槌起落間,案卷翻飛中,青春總是太匆匆,更珍貴。面臨成家立業、構築人生關鍵時期的80後、90後年輕幹警們,他們以
蓬勃的朝氣和敏捷的思維來激活正義事業,我們的法律服務逐步細化,網上訴訟服務中心正式上線,訴訟二維碼服務全市率先,新媒體運用進一步深化……因為青
春,我們積極為新時期的審判事業輸送最新鮮的活力,因為青春,我們甘願用司法公正為民司法的追求來升華夢想!
我一直認為「夢想」是一個有溫
度的詞語,勇於實踐的人覺得它如此溫暖,就像生命中的太陽照耀著我們走過路。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到「人民群眾共享人生出彩的機會」,法治中國夢凝
聚著一代代追夢人堅持奮斗的共識。如果「夢想」是一棵能紮根的樹,我想為它的頂天立地、枝繁葉茂、開花結果而奮斗終生,它深情地紮根於實踐的沃土便是我生
命的追求。是的,青春終將逝去,可只要堅持法治夢想,珍惜走過的路,那所有的青春歲月、所有的青春意義都將忠誠地裝點那一程追夢之路。所以,綻放吧,青
春!奔跑吧,追夢人!
7. 法治格言以格言警句,積極向上為形式和主調,兼顧反面警醒,不超過50字,緊扣主題,立意新穎,語言精練
正義從來不會缺席,只會遲到——休尼特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孟德斯鳩
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內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康德
法律是一切人類智慧聰明的結晶,包括一切社會思想和道德。——【古希臘】柏拉圖
任何人無義務控告自己。
婚姻的結合要求夫妻雙方都要忠實,忠實是一切權利中最神聖的權利。——【法】盧梭
一件事不能判兩次罪
緊急時無法律(緊急避險)
刑罰的威懾力不在於刑罰的嚴酷性,而在於其不可避免性。——貝卡利亞
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法諺
要理解法律,特別是要理解法律的缺陷。——【英】邊沁
公正不是德性的一個部分,而是整個德性;相反,不公正也不是邪惡的一個部分,而是整個邪惡。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種預測,即對公共權力通過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動產生影響的預測。——【美】(官)霍姆斯《普通法》
法律不保護權利上的睡眠者--法諺
契約是當事人間的法律
任何人均不得因其不法行為而獲益
法院不得對於未向其訴求的事項有所作為
當事人給法官事實,法官給當事人法律
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古羅馬法諺
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則把水源敗壞了。——【英】培根《論司法》
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
法律不強人所難
法律沒有禁止的,都是公民的權利
不知事實可以作為借口,但不知法卻不能開脫(罪責)。
任何人不因思想受處罰(Nemocogitationis poenam patitur ; Cogitationis poenamnemo patitur)。——羅馬法法諺
無犯意則無犯人(Non reu nisi mens sitrea)——英國法諺(即不能對不具有犯意的行為進行刑事處罰(如意外事件、精神錯亂、年幼無知等均不能歸責於行為人)
刑為盛世所不能廢,而亦盛世所不尚。——【中】《四庫全書·政法類·法令之屬按語》
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嶺。——西方法諺程序先於權利。——英國法諺
法官不得因沒有法律拒絕裁判。
為了不使刑罰成為某人或某些人對其他公民施加的暴行,從本質上說,刑罰應該使公開的,及時的,必需的,在既定條件下盡量輕微的,同犯罪相對稱的並由法律規定的。——貝卡里亞
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國王,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 ——卡爾.馬克思
私有財產的真正基礎即有佔有,是一種事實。一個不可解釋的事實,而不是權利。只是由於社會賦予實際佔有以法律的規定,實際佔有才具有合法佔有的性質。 ——馬克思
任何人在被證明有罪前,皆應被視為無辜。
任何人無義務控告自己。
存疑時有利於被告(in bio prereo)。
警察是法庭的僕人。——英美法諺(就主要是指警察必須根據法庭傳召出庭作證)
證明責任是訴訟的脊樑。
素樸的絕對的正義感,往往卻是證據法則最大的殺手。
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林 肯
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麥克萊
呆板的公平其實是最大的不公平。 ——托馬斯·福勒
一份不公平的合同也好過一場冗長的官司。——德國諺語
正義從來不會缺席,只會遲到——休尼特
遲來的正義即非正義(Justice delayer is justice denied)。 ——西方法諺
法官乃會說話的法律,法律乃沉默的法官。 [美]愛德華·S·考文
一切違背人的自然感情的法律的命運,就同一座直接橫斷河流的堤壩一樣,或者被立即沖垮和淹沒,或者被自己造成的漩渦所侵蝕,並逐漸地潰滅。[意]貝卡里亞
好的法律應該提供的不只是程序正義。它應該既強有力又公平;應該有助於界定公眾利益並致力於達到實體正義。 [美]諾內特 塞爾茲尼克
在我看來,失手殺人其罪尚小,混淆美醜、善惡、正義與不正義,欺世惑眾,其罪大矣。[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
法律的制訂是為了懲罰人類的凶惡背謬,所以法律本身必須最為純潔無垢。[法]孟德斯鳩
人與人是不相同的,人們不能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成平等就是一視同仁、人人相等。[奧]路德維希·馮·米瑟斯
任何人不得通過損害他人的方式為自己獲利
行使自己權利以不損害他人權利為限
不得推定任何人遺棄自己的財物。
契約勝法律。The agreement of the parties overrides the law.
避免損害者較取得利益者為優先。
債務證書在債務人之手中時,推定該債務已清償。An evidence of debt found in possession of the debor is presumed to be paid.
法理乃法律之精神。The reason of the law is the soul of the law.
人民之安寧乃最高之法律。The safety of the people is the supreme law.
法是關於人世和神世的學問,關於正義與不正義的科學。---《法學階梯》
法律解釋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尋獲其時代問題的答案。
——拉倫茨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話,全部藏書就會變成廢紙。
——基希曼
法律的真理知識,來自於立法者的教養。
——黑格爾
解釋法律系法律學之開端,並為其基礎,系一項科學性工作,但又為一種藝術。
——薩維尼
法律是人類為了共同利益,由人類智慧遵循人類經驗所做出的最後成果。
——強森
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
——哈耶克
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而沒有法律的信仰將蛻變成為狂信。
——伯爾曼
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於人的價值的尊重。
——陳弘毅
法律職業的社會地位是一個民族文明的標志。
——費爾德
盡量大可能把關於他們的意志的知識散布在人民中間,這就是立法機關的義務。
——邊沁
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國是距離法治最為遙遠的一種,甚至與歐洲形成了兩極相對的反差。
——滋賀秀蘭
法律顯示了國家幾個世紀以來發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視為僅僅是數學課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霍姆斯
憲法創制者給我們的是一個羅盤,而不是一張藍圖。
——波斯納
法律提供保護以對抗專斷,它給人們以一種安全感和可靠感,並使人們不致在未來處於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魯納
民眾對權利和審判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對法律來說,是一個壞兆頭。
——龐德
在一個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銘是什麼?那就是「嚴格地服從,自由地批判」。
——邊沁
一項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裡以惡行為前提,那麼它本身就越好。
——拉德布魯赫
無論何人,如為他人制定法律,應將同一法律應用於自己身上。
——阿奎那
真想解除一國的內憂應該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機會。
——亞里士多德
憲法是一個無窮盡的、一個國家的世代人都參與對話的流動的話語。
——勞倫·卻伯
法律的基本原則是:為人誠實,不損害他人,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
法律是一種不斷完善的實踐,雖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絕不是一種荒唐的玩笑。
——德沃金
法發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學,也不在司法判決,而在社會本身。
——埃利希
自由是一種必須有其自己的權威、紀律以及制約性的生活方式。
——李普曼
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體系中生活比在無拘無束的孤獨中更為自由。
——斯賓諾莎
自由就是做法律許可范圍內的事情的權利。
——西塞羅
由於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舉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舉止才能維護法律。
——馬基雅弗利
8. 2021年版思想道德與法治,結合自身實際,談談為什麼要堅定信仰信念信心
摘要 一個人只有堅定自己的信仰、信念、信心,才能在實現個人理想的基礎上,將實踐所得貢獻與國家和社會。同時,將自己的遠大抱負和崇高的理想,同國家和社會的願景結合在一起,為社會盡能力,為國家謀發展。
9. 如何讓法治成為信仰」徵文
大學,作為青年進入成人社會的預備階段,大學生經常在校園內、社會上看到與法治背離的情形。對此,不少大學生感嘆,法律的實踐效果與他們內心中的效果存在較大的差異,甚至存在以情代法、執法不嚴的現象,沖擊著青年人的法律信仰。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的青年正處於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傳統的文化思想,加之,在教育體系內,法治教育並不充分,青年的法治信仰存在一定的「缺位」。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已經有這樣一種共識,「法治中國」是重要的途徑之一,也是保障的支柱。因而,作為未來國家建設的主力軍,如何讓法治成為青年的信仰就顯得至關重要。
美國法學家伯爾曼說過一段膾炙人口的話:「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他將形同虛設。」對於法的重要性,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種解釋,各有側重。但可以肯定的是,讓青年具備法治信仰,一定是將法治從法律條文,內化為一種約束、一種責任感。絕不會逾越法律的底線,這是一種將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信仰。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出:「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裡。」當下的青年,雖然在中學、大學階段,學習了一定的法律知識,但是對於法治的認同還遠遠不夠。相對於冷冰冰的法條如何因勢利導,讓法制觀念直擊青年的內心深處就顯得至關重要。
目前,大學已經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以增強大學的法律意識,同時也是德育課程的重要陣地。可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少老師對這門課並沒有「精耕細作」,有的學生甚至覺得上課有些「無聊」。作為教師,要在課程上下功夫,既不能對內容泛泛而談,也不能只講重點。試著運用理論+案例的方式,讓課程成為法律常識課程的同時,也進行法治信仰教育。
畢竟,法治不是遠離現實生活的空中樓閣,法律條文也不能喚起人們的尊重。對於青年,只有讓法治的實踐與內心的標准產生「共振」,法治的魅力才能釋放出來,讓更多的人信仰。因此,讓法治成為青年的信仰,就不妨為青年提供具體的情景。比如,中學階段,學校完全可以徵求學生的意見制定校規,讓學生組織監督校規的執行。正如有人所言,法律就是解決紛爭、創造合作關系的程序。對於青年而言,讓法治要成為信仰,並非只是個別法律條文的理解,而恰恰是一種質疑。如此,在實踐中完善法治、理解法治、尊重法治,最終才能激起青年對法治的認同感,才能走出將法治等同於工具的誤區。
10. 如何理解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法安天下 德潤人心——怎樣理解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古往今來一個永恆的話題,二者既彼此區別又不可分割,都是國家治理、社會運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這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今天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貫徹和落實好這一重要原則,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一 法治與德治關系怎麼看
「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古往今來,法治都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什麼時候重視法治、法治昌明,什麼時候就國泰民安;什麼時候忽視法治、法治鬆弛,什麼時候就國亂民怨。今天,依法治國已成為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已成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們建設法治中國的決心堅定不移。
但同時也要看到,法律不是萬能的,僅靠法治這一手是不夠的。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的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覺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的強力約束;法律難以規范的領域,道德可以發揮作用,而道德無力約束的行為,法律則可以給予懲戒。可見,法治與德治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需要法治和德治兩手齊抓。
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對古今中外治國經驗的深刻總結。我國既有久遠的法制傳統,又有厚重的道德傳承。從孔子提出「寬猛相濟」,到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從荀子提出「隆禮重法」,到漢代董仲舒強調「陽為德,陰為刑」;從唐代提出「制禮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時期一直延續德法合治,都體現了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治國之道。從世界范圍看,凡是社會治理比較有效的國家,大都堅持把法治作為治國的基本原則,同時注重用道德調節人們的行為。
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大優勢。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我們走出了一條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這條法治道路內涵十分豐富,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堅持法治、德治兩手抓、兩手硬。立足當前、面向未來,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行好,最關鍵的就要堅持走我們自己的法治道路,發揮好這條道路的鮮明特色和突出優勢。這就要求我們更好地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切實推進以德治為基礎的法治建設、以法治為保障的德治建設。
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也是現實的迫切要求。當前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要應對前所未有的矛盾風險挑戰,從根本上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應當清醒看到,我國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單就法治論法治是不夠的,必須著眼全局、系統謀劃,特別要立足我國歷史傳統和現實國情,重視加強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導,著力培植人們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觀念,營造全社會都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的文化環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共同發揮作用。
微評
◆ 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離開德治談法治,猶如缺少精神支柱的人,光有骨架,沒有內涵。
◆ 法律和道德,一個是硬約束、一個是軟約束,一個是外在的他律、一個是內心的自律,但二者又具有內在一致性。
◆ 依法治國是外化於行,以德治國是內化於心。
◆ 法律是准繩,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
問與答
問:「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是什麼意思?
答: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是:只有善德不足以處理國家的政務,只有法令不能夠使自己發生效力。意謂治理國家必須把行善政與行法令結合起來。
問:「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是什麼意思?
答:這句話出自《韓非子·有度》,意思是:執行法令的人堅決,國家就會富強;執行法令的人軟弱,國家就會貧弱。說明依法辦事是國家強盛的保證,如果有法不依,或執法不嚴,國家就很難治理好。
聲音
使法律和道德耦合成為強有力的「組合拳」
李忠傑(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法律規范必須有道德基礎,建立在一定的價值標准之上;而道德規范,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能提升為法律制度,以強化其規范的力度。法制是硬約束,道德是軟約束。許多社會領域,既需要有硬約束,也需要有軟約束。硬約束用外部的強制力量規范行為,而軟約束則側重於解決人的思想觀念問題。法律和道德共同協調,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 怎樣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
位於長江之濱的江蘇張家港,是我國犯罪率最低的城市之一。與之緊密相關的是,張家港還是首批獲評全國文明城市的縣級市。早在20年前,這里就以精神文明建設成就享譽全國。長期的文明浸潤,涵養了這座城市的法治文化,孕育了張家港人的法治精神。
張家港的實踐生動地說明,道德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源頭活水。法律依賴道德而被認同和遵行,一個人的道德覺悟提升了,必然會自覺尊法守法;全社會的道德水準提升了,法治建設才會有堅實的基礎。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必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為法治實施創造良好人文環境。
在道德體系中體現法治要求。我國20字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第一個詞就是「愛國守法」;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赫然在列;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重要一項就是「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可見,守法不僅是法律義務,也是重要的道德要求。要繼續完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使之更好地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銜接、相協調。各行業的職業道德規范,各地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以及學生守則等行為准則,都應把尊法守法作為重要內容突出出來,強化人們的法治觀念、法治意識。
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內涵。道德教化,就是教人求真、勸人向善、促人尚美的過程,也是培育法治精神的重要渠道。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在這個過程中,特別要針對我國人情積習厚重、規則意識淡薄的情況,注重培育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在文化傳承中涵養法治精神。幾千年悠久厚重的中華文化,包含著豐富的道德資源,也包含著豐富的法制思想,是今天我們涵養法治精神的重要源泉。應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其蘊含的「以法為本」「緣法而治」「刑無等級」「法不阿貴」「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等思想精華,並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揚光大。
在文明創建中促進法治實踐。道德重在踐行,法治也重在踐行。最好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具體實踐中,感受道德和法治的力量,樹立崇德尚法的思想。要把法治文化活動納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中,廣泛開展以法律援助、普法宣講等為主題的志願服務,讓人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受到法治熏陶、增強法治意識。引導人們積極參與鄉村、社區、企業等基層依法治理,積極參與公共管理,依法維護自身權益,讓法治的種子在人們心裡落地生根,在全社會開花結果。
三 怎樣把道德要求貫徹到法治建設中
2013年11月21日,江蘇揚州計程車司機程斌發現路邊有人因車禍受傷昏迷,立即將其火速送往醫院。一路上,他連闖7個紅燈,為傷者贏得寶貴的搶救時間。人們在交口稱贊他的義舉的同時,也在關注他會不會因為闖紅燈被處罰。交警部門表示,按照現行道路安全有關法律規定,如果有醫院病歷等證明材料,因救助危難病人造成的超速、闖紅燈等行為可免於處罰,這讓人們鬆了一口氣。不讓好人吃虧,體現了法律對助人為樂善舉的保障與鼓勵。
我們常說,法理不外乎人情;西方也有法律諺語說:「法律之內,應有天理人情在。」法律一般都體現著道德判斷、體現著道德取向,只有符合人民道德意願、符合社會公序良俗,法律才能被人們所信仰、所遵守。因此,無論立法、執法還是司法,都應體現社會主義先進道德的要求,都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
立法要立良法。道德觀念是法律規范的重要來源。自古以來,各個國家一般都把社會中基本的道德規范、重要的公序良俗,通過立法程序上升為法律。我國2013年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子女「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體現了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但也有一些法律法規的某些具體條文和內容,存在與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和核心價值觀要求不協調、不「合拍」甚至相悖的問題。在完善法律體系過程中,應加強與道德的協調和銜接,將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范。還應注重對法律的道德效果和道德風險的評估,對有違道德要求的法律法規及時廢止或修改,使法律體系更加彰顯道德的力量。
執法要揚正氣。執法既是法律行為,也體現鮮明道德導向。嚴格公正執法,是對法律尊嚴的捍衛,也是對先進道德的彰揚;而執法不嚴不公,是對法律尊嚴的無視,也是對惡行的縱容、對美德的貶損。必須通過執法行為,發揮法治扶正祛邪、激濁揚清的社會功能,促進清風正氣的弘揚。執法要嚴格公正,對侵害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社會秩序等行為及時予以規誡遏制,弘揚真善美、打擊假惡丑。執法要文明規范,體現人文關懷,既遵從法律標准又符合道德標准,既於法有據又合乎情理,防止粗暴執法、野蠻執法,使執法活動獲得堅實的道義基礎。
司法要辨善惡。司法斷案最能體現法律懲惡揚善的功能。要堅持公正司法,依法制裁和懲處各種違法犯罪行為,讓人們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感受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法律很多時候只能作出原則性規定,而在司法實踐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具體情況,這就要求司法人員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作出公正合理的裁決,真正起到引導社會向上向善的效果。要加大司法公開力度,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堅決懲治司法腐敗,更好地守護公平正義、弘揚美德善行。
鏈接
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充分體現道德關懷
2013年7月1日,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施行。這次修訂,突出了道德關懷、精神贍養的作用,如第十四條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第十八條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這些條文,體現了中華民族敬老、養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弘揚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會文明之風,受到了廣大老年人和萬千家庭的高度關注和由衷支持。
四 怎樣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
2014年1月,中央文明辦、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等部門共同會簽了《「構建誠信、懲戒失信」合作備忘錄》。這個備忘錄,依照有關法律規定,針對失信被執行人推出了多項信用懲戒措施,如禁止乘坐飛機、列車軟卧,限制貸款或辦理信用卡,不得擔任企業高管等。這一法治措施有效打壓了「老賴」們的生存空間,讓其為自己的失信行為付出代價,也有力弘揚了誠實守信的道德風尚。這說明,法治是保障和促進道德建設的有效手段。
道德是柔性的自我覺悟,源於人們良心的感召。而對於缺少道德自覺的人,道德教育容易變得軟弱無力。當前,面對形形色色的利益誘惑和不良思想的影響,一些社會成員的道德防線轟然倒塌,失德行為屢有發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對於那些傷風敗俗的丑惡行為、激起公憤的缺德現象,單靠道德教育、叩問良心已經遠遠不夠,必須運用法治手段進行治理,對失德敗德者進行懲戒約束,對違法犯罪者進行嚴厲打擊。
明規矩,劃定行為底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是底線的道德,也是道德的屏障。要重視把一些基本的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規范,讓人們清楚地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絕不能做。要明確對失德行為的懲戒措施,讓道德動搖之人心中有所忌憚,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要針對目前突出的誠信缺失問題,抓緊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使人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
懲劣行,形成警示效應。孔子說:「化之弗變,導之弗從,傷義以敗俗,於是乎用刑矣。」意思是說,對經過教化還不改變,經過教導又不聽從,損害道德敗壞風氣的人,就要用法律來懲處。要繼續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加強對社會反映強烈的失德行為的整治,依法依規該勸導的勸導、該處罰的處罰。對食品葯品等領域見利忘義、制假售假的嚴重無良行為,要加大執法力度,加強日常監管,查辦大案要案,讓敗德違法者受到懲治、付出高昂代價,發揮對整個社會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彰善舉,弘揚美德義行。俗話說,好人有好報。但現實中也有時出現好人吃虧、流血又流淚的情況。長此以往,必然寒了好人的心,寒了整個社會的心。我們屢屢看到老人跌倒路人不敢扶的報道,就說明了這個問題。法律法規必須樹立鮮明道德導向,保障實現善有善報、恩將德報。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保障助人者權益的法律。我國大多數省區市也制定了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的政策法規,深圳市還制定了《深圳經濟特區救助人權益保護規定》來為好人提供法律保護。要繼續完善這方面的法律法規,化解好人的道德風險,保障好人的合法權益,褒揚好人的道德行為,引導全社會崇德向善。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千百年來,圍繞法律與道德的話題經久不衰。今天的中國,讓法治的陽光普照,讓道德的清風吹拂,每個人的追夢之路、整個民族的追夢之路必將更加亮堂通暢。
問與答
問:什麼是徵信系統?
答:徵信系統是專業化的、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建立信用檔案和基礎資料庫,依法採集企業、事業單位等組織、個人的信用信息,並依法向信用使用者提供信用報告的系統。2006年,中國人民銀行建成了全國集中統一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即企業和個人徵信系統)。截至2014年6月底,徵信系統共收錄法人1940多萬戶,上半年日均查詢27萬次;收錄自然人8.5億,上半年日均查詢106萬次。2014年,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商平台貸款業務,實現與央行徵信系統的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