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設責任
㈠ 誰要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
黨政主要負責人切實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
㈡ 黨政主要負責人推進法制建設應履行哪些職責
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憲法法律至上,反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堅持統籌協調,做到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權責一致,確保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堅持以身作則、以上率下,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黨政主要負責人作為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應當切實履行依法治國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的職責,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法治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對法治建設重要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點環節親自協調、重要任務親自督辦,把本地區各項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
㈢ 法制建設第一責任人有關規定有什麼意義
您好,以下內容摘自人民網。
2016年12月,中辦、國辦聯合印發的《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對於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和任務,對於使法治真正成為各級黨委、政府治國理政的准則和基本運作方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中央之所以在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兩年後又頒發此規定,特別明確縣級以上地方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為推進治建設第一責任人,並具體規定黨政主要負責人作為「第一責任人」推進法治建設應當履行的主要職責,其背景和緣由在於: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定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和任務以後,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大多予以高度重視,絕大多數黨政領導幹部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大力推進本地區本部門的法治建設。但是也有個別地區和部門,其黨政領導幹部對法治的意願不高,重視不夠,不願意或不習慣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雖然他們在各種會議上也講法治,在各種文件中也提出法治的種種要求,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卻把法治棄之一旁,甚至完全背離法治。特別是當依法辦事可能影響他們正進行的「政績」工程的效率,從而影響他們的切身利益時,他們可能會指示或命令其下屬選擇採取違反法治或規避法律的方式行事。他們違反法治或規避法律的違法行為不可避免地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滿,有時甚至引發群體性事件,造成社會不穩定或導致惡劣的政治影響。正是為了糾正這些問題,保證依法治國目標和任務的實現,中央特別針對各地區各部門黨政主要負責人發布了上述規定。之所以特別針對黨政主要負責人,即黨政一把手,而不是針對一般幹部或一般黨政負責人發文,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能否實現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黨政一把手是否真心實意推進法治建設是關鍵
一個地區、一個部門,能否真正實行法治,能否不斷推進法治建設,能否將法治的要求落實到各項具體的事業和工作中,關鍵在於該地區、部門的黨政一把手是否有真正實行法治的意願,是否真心實意推進法治建設。只有我們各級黨政一把手有真正實行法治的意願,不僅在法治有助於其所進行的相應事業、相應工作的開展、推進,有助於給其「政績」、利益加分時有實行法治、依法辦事的意願,而且在法治對其所進行的相應事業、相應工作形成一定製約,有可能影響相應事業、相應工作的進度、效率,無助於給其「政績」、利益加分,甚至給其「政績」、利益減分時仍然有實行法治、依法辦事的意願,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和任務才能實現。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給予各級黨政一把手以實行法治,推進法治建設的一定「壓力」,促使他們不得不像抓其他事業、其他工作一樣抓法治,像重視其他事業、其他工作一樣重視法治,使他們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對法治建設有鬆懈情緒和敷衍塞責的態度。
正是基於此,所以中央特別發文,明確各級黨政一把手是所在地區、部門推進法治建設的第一責任人。賦予各級黨政一把手「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的地位既是確立其推進法治建設的責任,同時也是將其推進所在地區、部門法治建設的情況與其政績掛鉤,其所在地區、部門法治建設取得進展,其政績自然加分,反之,其政績也就相應減分,甚至要被追責、問責。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各級黨政一把手們對其所管轄地區、部門的法治建設真抓實干,而不是光說不幹,或虛與委蛇。
㈣ 法治建設的基本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推進中國法治建設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關於依法執政理念,提出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關於法治的價值,強調樹立法治信仰,提出憲法的根基在於人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憲法的偉力在於人民出自真誠的信仰,要以法治凝聚共識,讓人民群眾充分相信法律、自覺運用法律。關於法律實施,要求執法者必須忠實於法律,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保證憲法和法律的遵守和執行。關於法治與德治的關系,要求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他律和自律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公民既依法維護合法權益,又自覺履行法定義務。關於弘揚法治精神,提出堅持法治教育和法治實踐相結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促進形成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等等。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國,中華法系源遠流長。早在公元前21世紀,中國就已經產生了奴隸制的習慣法。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國開始制定成文法,出現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唐朝(618年-907年)時,中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封建法典,並為以後歷代封建王朝所傳承和發展。中華法系成為世界獨樹一幟的法系,古老的中國為人類法制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為了改變國家和民族的苦難命運,一些仁人志士試圖將近代西方國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國,以實現變法圖強的夢想。但由於各種歷史原因,他們的努力最終歸於失敗。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逐步走上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道路。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開啟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新紀元。從1949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是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初創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制定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其他一系列法律、法令,對鞏固新生的共和國政權,維護社會秩序和恢復國民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及隨後制定的有關法律,規定了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公民的權利與自由,規范了國家機關的組織和職權,確立了國家法制的基本原則,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20世紀50年代後期以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年-1976年)動亂,中國社會主義法制遭到嚴重破壞。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共產黨總結歷史經驗,特別是汲取「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作出把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重大決策,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並明確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國家的原則。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權威性,使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成為改革開放新時期法治建設的基本理念。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方針指引下,現行憲法以及《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行政訴訟法》等一批基本法律出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了全新發展階段。
20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由此進一步奠定了法治建設的經濟基礎,也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7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將「依法治國」確立為治國基本方略,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並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大任務。1999年,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載入憲法。中國的法治建設揭開了新篇章。
進入21世紀,中國的法治建設繼續向前推進。2002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將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2004年,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2007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並對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中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確立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成為國家基本方略和全社會共識。以依法治國為核心內容、以執法為民為本質要求、以公平正義為價值追求、以服務大局為重要使命、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證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逐步確立。全社會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普遍增強,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正在形成。
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能力顯著增強。中國共產黨不斷增強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同時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堅持憲法和法律至上,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通過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不斷鞏固。
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在現行憲法基礎上,制定並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法律體系日趨完備,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基本實現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質量不斷提高,法律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各項權利、確保國家權力正確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斷增強。
人權得到可靠的法制保障。在通過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同時,國家高度重視通過憲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隨著法律規定、司法體制、維護權益機制的不斷完善,人權在立法、執法、司法等各個環節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人權事業全面發展,公民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得到切實尊重和全面保障。
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法治環境不斷改善。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中國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維護市場秩序、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法律和制度,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建立健全行政執法和司法的組織法制和工作機制,保證了行政和司法機關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行政立法和制度建設進一步加強,各類公開辦事制度不斷完善,法治政府建設不斷推進。公安機關依法履行職責,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治安秩序,保障人民安居樂業。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和實現司法公正和權威。
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得到加強。不斷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已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監督體系和監督制度,監督合力和實效不斷增強。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法對本級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進行監督。人民政協充分發揮民主監督作用,監督行為逐步制度化、規范化。公眾和新聞輿論對政府及司法工作的監督渠道不斷拓寬。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的日益健全,保證了對國家公務人員的監督有力有效。
㈤ 法治建設的目標是什麼
1、目標: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2、要求: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3、任務: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
4、強調: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創新執法體制,完善執法程序,推進綜合執法,嚴格執法責任,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中國法治建設的最高目標:
中國法治建設的最高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實現這個總目標,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㈥ 公民在法治建設中的責任
要真正建立起法治社會,公民的參與對社會法律信仰的建立和公民法治意識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法治是依據法律的治理,其包含著人民主權的價值理念。一個社會法治水平的高低有賴於廣大公民對法的信仰和介入其中的程度。因此,在推進法治建設中,公民無疑是一個起決定作用的重要主體。
⒈公民參與法治建設是公民的憲法權利。
我國《憲法》第2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法治建設作為一項國家事務、社會事務,廣大人民群眾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參與管理某些國家事務、社會事務和法制建設事業。對公民而言,參與法治建設更多的蘊涵著一種責任和擔當。
⒉公民參與可以促進全社會法治意識的提高。
良好的公民法治意識是法制建設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法律的真正活力不在於被知曉,而在於被使用。可以說,法治現代化追求的目標之一就是人人在法制原則下去思考和行為的社會秩序狀態。公民參與的態度發揮著公民法治意識內源性基礎的作用。
⒊公民參與可以保證法律的有效實施。
如果沒有法治觀念和法律信仰的培養,很容易導致公民產生消極的法律意識。相當多的違法行為,比如違反交通規則、違反市場秩序等之所以屢見不鮮,並不是行為人不懂法,不知道這些行為的違法性,而是因為他們沒有端正自己的法治意識,沒有真正地樹立起對法律的信仰。法律信仰是指人們對法律發自內心的信任、信服乃至敬畏,並自覺將其作為行為規范的法律情感。公民參與有利於法律制度得到公民的認知、認同和信仰,從而在內心真正樹立起法的權威,只有讓公民充分參與立法,法律才能切實反映不同社會階層的需要。
⒋公民參與可以推動國家法律的建立與完善。
從世界范圍來看,公民參與國家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已是相當普遍的國家立法方式。近幾年,我國在保證公民參與國家立法活動上也做出了切實的努力,我國《立法法》第5條規定:「立法應當體現人民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目前,我國公民參與立法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公開徵集立法項目建議或法律法規草案稿、立法調研、書面徵求意見、座談會、公布法律草案徵求意見、論證會、列席和旁聽以及立法聽證等8種形式。
當前,受封建等級思想影響,我國公民仍缺乏獨立的主體意識。並未完全擺脫對國家和政府的依附意識,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社會公共活動中具有獨立、平等、自由的主體地位。公民缺乏獨立的主體意識,一方面表現為對公權力的盲目崇拜,把自身的利益和訴求寄託在國家機關和「清官」身上,而不是依法對其行為進行監督和投訴;另一方面,缺乏應有的參與意識和歷史使命感,對法律制定中應有的權益不敢或不願去主動爭取,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助長了人治型和專制型政治文化的頑固不化。
法治建設是一個國家政治文明的重要環節,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成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公民參與法治建設已是必然的選擇,關鍵就是把公民有有序參與納入到良性互動的軌道中。公民參與應該成為國家法治建設的重要因素,這不僅是公民憲法權利的體現,更是一個社會走向法治的必然途徑。建設社會法治國家已成為實現「中國夢」的一個組成部分,需要我們創造條件,從培養文化意識、塑造法律信仰、構建體制機制入手,切實保障公民參與法治建設的機會和權利,只有這樣,法治國家的願景才能早一天實現。
㈦ 如何理解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規定
黨政主要負責人作為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應當切實履行依法治國重內要組織者、容推動者和實踐者的職責,貫徹落實黨 中 央關於法治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對法治建設重要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點環節親自協調、重要任務親自督辦,把本地區各項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
㈧ 誰要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
黨政主要負責人作為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應當切實履行依法治國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的職責,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法治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對法治建設重要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點環節親自協調、重要任務親自督,把本地區各項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
㈨ 一般處級領導是否有法治建設責任
摘要 您好,您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請稍等一會兒~
㈩ 黨政主要負責人在推進法治建設中應履行哪些職責
第一條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全面依法治國的部署要求,推動黨政主要負責人切實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根據有關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於縣級以上地方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人。
第三條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憲法法律至上,反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堅持統籌協調,做到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權責一致,確保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堅持以身作則、以上率下,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第四條黨政主要負責人作為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應當切實履行依法治國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的職責,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法治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對法治建設重要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點環節親自協調、重要任務親自督辦,把本地區各項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
第五條黨委主要負責人在推進法治建設中應當履行以下主要職責:
(一)充分發揮黨委在推進本地區法治建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定期聽取有關工作匯報,及時研究解決有關重大問題,將法治建設納入地區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部署、同推進、同督促、同考核、同獎懲;
(二)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提高黨內法規制度執行力;
(三)嚴格依法依規決策,落實黨委法律顧問制度、公職律師制度,加強對黨委文件、重大決策的合法合規性審查;
(四)支持本級人大、政府、政協、法院、檢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督促領導班子其他成員和下級黨政主要負責人依法辦事,不得違規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
(五)堅持重視法治素養和法治能力的用人導向,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和政法機關領導班子建設;
(六)深入推進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形成濃厚法治氛圍。
第六條政府主要負責人在推進法治建設中應當履行以下主要職責:
(一)加強對本地區法治政府建設的組織領導,制定工作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及時研究解決法治政府建設有關重大問題,為推進法治建設提供保障、創造條件;
(二)嚴格執行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公職律師制度,依法制定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全面推進政務公開;
(三)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推進行政執法責任制落實,推動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
(四)督促領導班子其他成員和政府部門主要負責人依法行政,推動完善政府內部層級監督和專門監督,糾正行政不作為、亂作為;
(五)自覺維護司法權威,認真落實行政機關出庭應訴、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並執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
(六)完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組織實施普法規劃,推動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
第七條黨政主要負責人應當將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情況列入年終述職內容,上級黨委應當對下級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情況開展定期檢查、專項督查。
第八條上級黨委應當將下級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情況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作為考察使用幹部、推進幹部能上能下的重要依據。
第九條黨政主要負責人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的,應當依照《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等有關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法規予以問責。
第十條中共中央、國務院工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縣級以上地方黨委和政府工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鄉(鎮、街道)黨政主要負責人,參照本規定執行。
第十一條本規定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負責解釋。
第十二條本規定自2016年11月30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