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建設法治建設途徑

建設法治建設途徑

發布時間: 2022-02-13 11:33:50

A. 建立法治社會的根本途徑是什麼

法治的途徑

(一)法治形式的完善

法治有內容和形式之分。法治的內容,是指根據法治目標而建立起來的各法律主體應然的權利義務和實然的權利義務。法治的形式,是指根據法治目標而建立起來的各法律主體權利義務的實現形式和存在形式。對法治的內容和形式,我們在以往過分地強調了法治的內容,而忽視法治的形式,並認為西方國家所強調的法治形式只是騙取公眾合作和信任的工具。對法治的內容,我們又過分地強調了法治的本質,認為法治就是政治統治和階級斗爭。這種演繹的結果,卻是踐踏法治。

我們認為,法治的內容及其本質應得到正確的強調,但法治的形式應受同等重視。這是因為:第一,形式是內容的外在表現。沒有形式的內容是難以捉摸的,形式有欠缺的內容是容易引起誤解和爭執的。法治的存在,不能僅僅要求人們用思想去感受和體會,而且還要讓人們的眼睛看得見、雙手摸得著。法治不僅應當真正存在,而且還要讓人們相信它存在。然而,人們只有通過形式,才能看清或確認法治內容的客觀存在。第二,形式是內容的前提。法治的形式是對法治內容的一種規范。只有通過法治的形式,才能實現法治的內容。例如,迴避、聽證和表決只是法律公正的一種形式,但只有通過這些形式才能保障法律公正的實現。第三,形式比內容更具可行性。法治的形式是有限的、易行的和確定的,法治的內容是無限的、有難度的和模糊的。例如,人民當家作主的形式是容易做到的,而當家作主的內容卻是不容易做到的。如果連容易做到的都沒有做到,那麼要做到難以做到的就值得懷疑或就是空談了。因此,我們必須首先實現法治的形式。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盡管法治的內容並不完備,但法治的形式更欠缺。例如,盡管政府在當時為公眾提供了許多服務,卻既沒有用貨幣來衡量也沒有用相應的形式來確認,因而既難以為公眾所感受也可隨時予以取消。因此,我們必須建立和完善與法治目標及法治內容相適應的法治形式。在當前,我們首先必須完善司法制度這一法治形式,因為這既是法律主體最後可獲得的、可信任的服務形式,也是法律主體間最後的合作機會。如果連這一服務形式都難以真正享受、不可信任,連這一合作機會也被錯過或剝奪,那麼將沒有什麼法治可言了。因此,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的一切形式都必須得到完善和保障,任何障礙都應被清除。司法腐敗不論程度多大,性質上比其他腐敗更為嚴重和惡劣,必須盡快得到徹底消除。司法受黨的領導,但黨也必須服從法律。黨服從法律的形式標志,就是尊重司法審判。

(二)溝通渠道的拓展

「合作是一個過程」,[30]信任有賴於溝通。過程的法制化就是法律程序。法律程序具有可預測性。人們通過法律程序,可以預測他人的意志及其形成過程,從而作好合作的准備。現代法律程序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即雙方主體的交互作用程序。因此,程序意味著參與。通過參與,可以了解對方主體的內心活動和意志形成過程,並溝通雙方的內心活動,達成意思表示的一致和相互信任,消除可能發生的磨擦和沖突,從而使最終結果具有可接受性、公正性、准確性和效率性。20世紀法治進步於19世紀法治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不僅重視法律行為的結果,而且關注該法律行為的形成過程;並不是強制或強迫對方來接受自己的單方面決定,而是要求對方來了解自己的決定過程和參與決定的作出。

根據傳統的私法自治原則,私法領域的合作程序和溝通機制並不需要法定主義。但在現代社會,人們的社會依賴性日益密切,傳統已不能適用於私法的一切領域。我們認為,員工與業主之間的和平合作、信任融洽,在員工的勞動條件和勞動報酬等問題上,就必須有法定的溝通機制。在煤氣、電力、交通、教育、衛生、通訊、農產品收購和農業生產資料供應等壟斷領域,有關服務質量和價格調整等問題,僅僅依賴政府部門的監督似乎也是蒼白無力的,公眾往往被任意宰割,因而必須有公眾的參與機會和法定的溝通途徑。

在國家機關或政府部門之間的公法領域,溝通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因為,國家機關或政府部門之間只有相互溝通,才能形成統一的國家意志,才能使所作的國家意志具有統一性、連續性和穩定性,才能得到公眾的信任。現在的溝通主要表現為會議和文件,盡管有文山會海之稱,效果卻有限。在立法上,法律規范之間的脫節和沖突並非個別現象,部門立法的壟斷主義和地方立法的保護主義嚴重影響了國家法律的權威性和統一性。在決策上,問題同樣存在。例如,「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依法治鄉」和依法治某某部門,並不是對依法治國精神的貫徹,而往往是對依法治國的肢解和歪曲。另外,民族與民族、地區與地區之間,也需要加強溝通。

與上述公法領域的溝通同樣重要的,是政府與公眾之間這一公法領域中的溝通。這一領域的溝通,近十幾年來有了長足的發展,相繼建立了行政訴訟、行政復議機制和行政處罰程序。但是,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畢竟是一種事後的溝通,並且范圍有限、成本過大,事前的溝通途徑還很少。盡管事前的溝通途徑已在行政處罰領域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個人的參與機會並不充分,作為溝通機制核心的聽證制度僅限於個別行政處罰案件。在其他領域,如行政許可和行政徵收等領域,事前的溝通機制尚未建立;在內部行政領域即政府與公職人員之間,甚至連事後的溝通機制也還是空白,就工資報酬、編制核定等問題的事前溝通機制似乎尚未列入議事日程。

總之,拓展溝通途徑是實現法治的途徑之一。

(三)價值取向的轉變

統一和對立都是利益關系的運動形式。但是,我們,作為已經取得統治權的人們,在意識形態上就不能只強調或過分強調利益關系的斗爭性而否認或輕視利益關系的統一性。否則,只能人為地動搖本政權所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導致非法治的運動治國。在18世紀,處於革命時代的資產階級,為了奪取政權強調了利益關系的對抗性,提倡分權制衡、天賦人權和個人自由,並延續到取得統治權後的19世紀。於是,無產階級利用了這一武器,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工人運動,甚至最終奪取了政權。因此,以狄驥為代表的壟斷資產階級的代言人,為了鞏固本階級的統治,幾乎全面拋棄了啟蒙思想,只承認利益關系的一致性,提倡以階級合作為反動本質的全面合作,強調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要求國家轉變法治目標。列寧等社會主義者也給我們提供這樣的經驗。在俄國革命時,列寧強調了民族利益的對立性,提倡民族自決權,強調自決權中的分離權,號召各民族從資本主義陣營中分離出來成立獨立的民族國家;在俄國革命勝利後,列寧又強調民族利益的一致性,提倡民族自決權中的聯合權,號召各民族加入社會主義陣營,成立統一的蘇維埃聯盟。在蘇維埃政權建立後,布哈林也及時提出了消除社會沖突,穩定社會秩序的「平衡論」。這些經驗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依法治國這一治國方略的提出也表明,我們的價值取向已經發生轉變。因為,利益對抗和階級斗爭不需要任何法治。

然而,治國方略的根本轉變,依法治國觀念的確立,並不等於說人們的觀念都已經轉變到法治觀念上來。法治觀念的深入人心和全面確立還需要艱苦努力。要使人們間社會聯系的觀念,從相互間的感情和友誼聯系轉變到法律聯繫上來;要把市場經濟的觀念,從爾虞我詐的競爭經濟轉變到互利互惠的合作經濟上來;要讓人們的訴訟觀念,從我勝你敗的法律對抗機制轉變到溝通與合作的法律和平機制上來;要將人們的國家權力運行觀念,從權力分立、相互牽制和保持平衡轉變到職責分工、相互尊重和團結合作上來;應將政府與公眾間關系的觀念,從命令與服從轉變到服務與合作、信任與一致上來。總之,我們的觀念,應當從找領導和組織全面轉變到找法律和法院上來。

法治之路是漫長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目前容易做到的和迫切需要做到的,恐怕還是以上三個方面。

五、後記

從認識論上說,人們的認識既有科學性認識的一面又有價值性認識的一面。價值性認識體現了主體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但科學性認識卻不涉及階級性,只有正確與錯誤之分

B. 怎樣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途徑

只要是想建立法制國家,首先司法要獨立,法律要凌駕於任何人和任何組織之上,否則不要談法制。

C.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怎樣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新華網北京4月25日電 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憲法,對於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大的意義。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憲法明確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我們所說的法治,不應是「治民」,而應是「民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治理國家。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具體來講,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要加強立法工作,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第二,要加強執法工作,行政機關要依法行政,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

第三,要完善民主監督制度。

第四,要大力開展普法教育,廣泛進行法制宣傳,不斷提高廣大幹部和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特別是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形成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

D.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重要途徑有哪些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重要途徑有以下幾點:
1、推動全社會樹立法制意識;
2、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
3、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
4、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
5、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

E. 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措施有哪些

1、強化依法辦事的理念。

堅定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中國,必須保證憲法和法律的全面有效實施。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和法律尊嚴,就是捍衛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和法律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

各級領導幹部都應當帶頭依法辦事,帶頭遵守法律,牢固樹立法律紅線不能觸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的觀念,始終對憲法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

特別是司法機關作為法治建設的生力軍,必須始終保持理論上的清醒,堅定法治信仰,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政法幹警核心價值觀,自覺抵制西方錯誤思想觀點的滲透,始終做到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憲法法律。

2、發揮好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的作用。

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實踐表明,良好的道德風尚既可以減少各種矛盾紛爭、凈化社會環境,使司法機關能夠集中精力解決一些重大疑難案件,又可以使法律的實施得到廣泛的道義上的理解與支持,減少法律實施的阻力,提高法律權威。

要通過依法打擊犯罪、保障人權,釐清責任、明辨是非,平衡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充分發揮司法裁判的教育、評價、指引、示範等功能,引導全體公民切實增強法律意識、道德意識,依法行使權利,主動履行義務,做到知榮辱、明善惡、重品行,促進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

3、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但是法治建設仍然任重道遠。法律不能只寫在紙上,而是要寫在公民的心裡。只有人心思法、人心思治,才能形成推動法治進步的強大力量。

習近平同志強調要以法治凝聚共識,樹立全社會對法治的信仰,培育法治文化,弘揚法治精神,對於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弘揚法治精神,必須堅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通過依法審判處理各類案件,把法律觀念、法治精神融入當事人和社會公眾的心中;必須加強法制宣傳教育,讓憲法和法律家喻戶曉,促進在全社會形成憲法至上、守法光榮的良好氛圍。

必須引導公民以法治方式表達訴求,使大家相信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訴求,通過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從而能夠發自內心地擁護法治、信仰法治。

(5)建設法治建設途徑擴展閱讀

法治國家的相關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僅需要制定完備的法律制度,而且需要使這些法律制度為廣大公民接受認同並遵循運用。黨的十七大強調,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

公民意識是公民對自己在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和法定權利義務的認知、情感、態度和行為的統一,加強公民意識教育能為社會主義法治中國建設提供堅實的思想理念支撐。

因此,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應大力加強包括權利義務、民主法治、道德文明意識教育在內的公民意識教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治國家

F. 推進民主法治建設的根本途徑是什麼

民主方面:1、 要選擇正確的方向
民主不是喜歡不喜歡的問題 而是不可阻擋的潮流,
2 、要選擇正確的時機
重點領域的改革不突破 非法腐敗可能轉化成合法特權,
3、 要選擇正確的路線
從黨內民主到社會民主 從基層民主到高層民主。
如何做到法治:
法治建設就是在一定的階級范圍內,按照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按照平等原則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大力普法。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治國方略,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在民主體制下,人民擁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權,盡管世界各民主政體間存在細微差異,但民主政府有著區別於其他政府形式的特定原則和運作方式。民主是由全體公民——直接或通過他們自由選出的代表——行使權力和公民責任的政府。
民主是保護人類自由的一系列原則和行為方式;它是自由的體制化表現。民主是以多數決定、同時尊重個人與少數人的權利為原則。所有民主國家都在尊重多數人意願的同時,極力保護個人與少數群體的基本權利。民主國家注意不使中央政府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政府權力分散到地區和地方,並且理解,地方政府必須最大程度地對人民敞開和對他們的要求做出反應。

G. 建設法治校園常見問題和解決途徑有哪些

高校法治文明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學校整體法治文明意識比較淡內薄。很多學校的法律體系容 不夠完善。加強高校法治文明建設的途徑:加強法制教育,增強依法治校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高校自覺、主動依法治校是法治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法治文明程度的主要表現。加強高 校法治文化建設,文化是文明的起點,大學文化是育人的重要手段, 應把法治文化納入到大 學文化的建設范圍內。完善法規體系,健全學校各項制度,我國的高校是社會的縮影,涉及教 育行政管理人員、教師、學生等多元主體。他們構成高校法治的主體,其權利與義務關系構成 高校法治的對象。這幾個 多元主體彼此相對獨立、 彼此依賴、彼此互相制約而又彼此合作, 權利與權力的相互關聯,關於高校的法制與法規應有針對性地對此加以調控和制約,以實現高 校各主體之間的和諧共進,共同發展。增強聯動力度,密切高校與司法部門的聯合,規范高校 活動依賴於外部的國家法律與高校內部各項制度,這些法律與制度的制定是為了高校有法可依 ,但要做到高校內部的規章制度與國家法規之間不沖突,制定的制度要根據學校外部環境與高 校自身 發展情況,不脫離實際情況的需要。

H.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路線是什麼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與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結合的專民主政體。1996年,第八屆全國屬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指出,到下世紀初要初步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1997年10月,中共十五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1999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對1982年憲法進行修改,將法治與法治國家予以憲法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根本任務和原則,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一個基本目標。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I. 如何推進法治建設

一、要處理好法治與經濟建設的關系

鄧小 平早就指出:「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謂兩手,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既然兩手抓,我們就要注意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法治要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要把法治建設的著力點放在促進經濟發展上,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搞發展。把法治建設的落腳點放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通過抓法治建設,促進經濟快速發展;通過法抓法治建設,保障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通過抓法治建設,推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同樣,搞經濟建設也要有利於推動法治建設。我們在抓經濟工作時,首先要考慮的是是否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我們搞經濟建設,發展生產、上基礎設施項目,既要敢為人先,邁大步子,又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決不能不顧客觀實際與可能,不通過周密的科學論證,不按法定程序操作,盲目搞「形象」工程,熱衷上「政績」項目。其結果不但拿不到什麼「政績」,反而事與願違,得不償失,甚至在不知不覺中觸犯刑律,成歷史罪人。這樣的教訓在社會上並不少見,我們要舉一反三,引以為戒。總的來說,我們要通過抓法治建設,保障經濟健康發展,又通過抓經濟建設,促進文明法治建設。


二、要處理好法治和德治的關系

法治,就是通過依法強制執行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德治,就是通過規范人們行為和過細的思想工作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法治和德治是一個緊密結合的整體,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如果能夠把二者之間關系處理好,使之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就能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要以抓法治促德治,要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危害社會的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維護正常的工作、生產和生活秩序,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持。同樣,要以抓德治為法治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要採取各種形式深入開展公民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活動,以學習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契機,掀起新時期公民道德建設熱潮,不斷增強公民的道德修養,促使遵守法律法規逐漸由外在約束變成廣大公民的內在的自覺行動。由此可見,法治以德治為基礎,德治又需要法治作保障,二者在目標和方向上是一致的,同時二者之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條件下,只有把道德規范這種軟約束和法律規范這種硬控制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更加符合治理國家的客觀規律,才能有效地發揮調節人們行為的作用,以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三、要縱橫結合,各方協作,齊抓共管

縱橫結合,「縱」就是各行業、各戰線,如工業、農業、財稅和教育等要保證本行業、本戰線的法律法規得到有效落實。「橫」就是以行政區域為單位,如省、市、縣(區)要抓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區),也必須在各行政區域里保證國家法律法規的順利實施。就是說,我們既要抓橫的依法治理,又要抓縱的依法治理,並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抓緊抓好,務求實效。同時,在法治建設中,上下之間、部門之間、單位之間必須從建設文明法治社會的大局出發,十分注重抓好協調和合作。工作上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互相協調,通力合作;出現問題,互相補台。真正形成合力,齊抓共管,整體推進法治建設進程。

熱點內容
法律碩士研究生找工作 發布:2025-02-05 14:15:24 瀏覽:474
刑事訴訟法歷年司考真題 發布:2025-02-05 14:11:59 瀏覽:868
紀律責任與法律責任關系 發布:2025-02-05 13:56:59 瀏覽:766
行政法規立法程序是什麼 發布:2025-02-05 13:51:27 瀏覽:52
昆明市司法鑒定 發布:2025-02-05 13:30:52 瀏覽:984
李晨被法院 發布:2025-02-05 13:19:50 瀏覽:10
考研刑法學碩 發布:2025-02-05 12:21:09 瀏覽:764
永遠居留條例 發布:2025-02-05 12:05:08 瀏覽:796
美國律師守則 發布:2025-02-05 11:15:41 瀏覽:138
李金律師 發布:2025-02-05 10:43:25 瀏覽: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