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管子
Ⅰ 諸子百家中的管子是誰
管子,一般指管仲,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
管仲(公元前723-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潁上(今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人,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 「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被道教列奉為 「丙申太歲管仲大將軍。」
管子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也是先秦諸子中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這一學派的思想集中體現於《管子》一書。是書篇幅宏偉,內容復雜,思想豐富。如《牧民》、《形勢》等篇講霸政法術;《侈靡》、《治國》等篇論經濟生產,此亦為《管子》精華,可謂齊國稱霸的經濟政策;《七法》、《兵法》等篇言兵法;《宙合》、《樞言》等篇談哲學及陰陽五行等;其餘如《大匡》、《小匡》、《戒》、《弟子職》、《封禪》等為雜說。《管子》是研究我國古代特別是先秦學術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
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國強兵,重視商業,並因開創國營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國性服務業供奉為保護神。《戰國策》、《國語·齊語》、《史記·管晏列傳》、《管子》、《左傳》等都有記載他的生活傳記,《論語》、北宋蘇洵的《管仲論》對管仲的事跡做出了分析和評價。
------------------------------
評價:
一代能臣
管仲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還給後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書中記錄了他的治國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張法治。全國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以法辦事。他認為國家治理的好與壞,根本在於能否以法治國。管仲非常重視發展經濟,他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就是國家的安定與不安定,人民的守法與不守法,與經濟發展關系十分密切。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貴的地方,如他主張尊重民意,他說「順民心為本」,「政之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對後代影響很大。
人品思考
至於管仲的人品,春秋裡面說到,鮑叔牙跟他做生意,他要獲利多,理由是有老母要供養,據說還當過逃兵,後來位居相位,納妾甚多,名為代替君主承擔惡名。這在當時可以說是一種獨特想法,但從中也可以看出管仲是一個才過德的人。
但是,對於豪傑的評價不能僅停留在為人處事上面,正如曹操說,唯才是舉,尾生、許由註定不能平定天下就是因為這個理由,因為沒有必要苛責小節。
儒家評價
孔子曾稱贊管仲:「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論語·憲問篇》)意思是: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發,左開衣襟,成為野蠻人了。又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道:」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恆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歷史上管仲相齊,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諸葛亮相蜀,使劉備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二人皆嘔心瀝血,鞠躬盡瘁,而且居功至偉。
Ⅱ 怎樣讀《管子》
在先秦諸子的著作中,《管子》堪稱最為龐雜的一部。漢代劉向校定《管子》86篇,今存76篇,另有10篇僅保留了題目而內容早已亡佚,可見此書基本保留了漢代以來的面貌。在這部龐雜的古籍中,既有道家、儒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等學派的哲學和政治思想,還包含了天文、歷數、輿地、農業、經濟等方面的思想和知識,讀起來似乎雜亂無章,讓人摸不著頭緒。對於這部書的性質,學術界也有多種看法,如「齊國稷下先生的論文總集」「稷下學宮的學報」「齊國管仲一派的法家論叢」等,莫衷一是。
其實,我們只要弄清楚了這部古籍的年代、作者以及成書的時代文化背景,很多問題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了。
戰國中期,田氏齊國的君主為招攬天下賢才,創立了稷下學宮,很快就吸引了大批來自列國的飽學之士。齊國君主為他們建起了高門大屋,給他們「列大夫」的待遇,讓他們在這里「不任職而論國事」,安心講學授徒、著書立說、切磋論辯,這些舉措使得稷下學宮很快就成為了列國的學術文化中心和百家爭鳴的主要舞台。這些異國學者來自四面八方,帶來了列國的學術與文化,他們在稷下學宮中極為活躍,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勢力。他們在促進了齊國與列國的思想文化交流,豐富和繁榮了齊國文化的同時,必然對齊國固有的思想文化造成極大的沖擊。面對如潮水般湧入的異國思想文化,一些齊國本土的學者不甘於這種喧賓奪主的局面,於是,如何接受外來思想文化的挑戰,弘揚齊國固有的思想文化,使其始終保持齊國特色,與外來思想文化爭奪在稷下學宮中的主導地位和話語權,便成為擺在他們面前的緊迫課題。在這些齊國本土的學者中,除個別自成一派的著名人物如田駢、尹文等人之外,大部分都是佚名學者。他們沒有田駢、尹文等人那樣大的名氣、地位和影響,他們需要一面精神上的旗幟,來號召和團結那些以繼承和弘揚本土思想文化為職志的齊人。於是他們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了輔佐齊桓公「九合諸候、一匡天下」的大英雄管仲,共同創作了齊學的結晶——《管子》一書。他們不僅收集、追記和整理管仲的遺說佚聞,匯集在齊地產生、流傳、發展的特色思想文化,同時又依託管仲之名並結合當時的現實來闡發他們自己的學術思想。他們的學術思想各有所主,各有所長,由此形成了《管子》書中的不同家派和《管子》書龐雜的特點。簡言之,《管子》一書的主體是戰國百家爭鳴時期一批尊崇管仲的齊國佚名學者的集體創作,是齊國本土思想文化的匯集與結晶。在劉向校書之前,這些匯集和創作可能一直在持續,據劉向《管子敘錄》,劉向在整理此書時,共收集到「凡中外書五百六十四篇」,這樣就難免會摻入戰國以後甚至是漢代的作品,例如《輕重》等十六篇講的是經濟理論和理財思想,學術界公認乃是漢代的作品。南宋學者葉適認為《管子》「非一人之筆,亦非一時之書」,堪稱確當。
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就可以較好地梳理《管子》一書的內容,較好地解釋關於此書的一些疑問和爭議了。
《管子》一書雖託名管仲而非管仲親著,但其中確實保留了一些管仲的遺說和佚事,這些遺說和佚事久已在齊國流傳,經過收集和整理而成《大匡》《中匡》《小匡》等追述齊桓公任用管仲事跡的篇章,《牧民》《權修》《形勢》《乘馬》等篇則是關於管仲治國思想的遺說。
《管子》的內容雖然龐雜,但也並非雜湊,而是有自己的中心思想或主導思想,那就是關於法治的思想,以《任法》《明法》《法法》《君臣》(上下)《立政》《七法》《版法》《法禁》《重令》等篇為主體。這些篇章在全書中所佔的比例最大。戰國時期,變法圖強是列國政治舞台上的主旋律,法治的思想最為流行,《管子》以法治為自己的中心思想,正是反映了時代的主流思潮。此外,《管子》中濃郁的法治思想也與姜太公和管仲所代表的齊文化有注重法治的傳統有關,《韓非子五蠹》說:「今境內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也說明《管子》以法治為中心思想。對於《管子》的法治思想,我們要特別強調幾點。第一,《管子》的法治思想不同於以《商君書》《韓非子》為代表的主張專任刑法、排斥道德教化的三晉法家,而是主張禮法並舉,在堅持法治為主的同時也吸收儒家倡導的道德教化,這大概是和齊國緊鄰魯國,齊文化很早就受到發源於鄒魯之地的儒家文化的影響有關。正因為此,以《管子》為代表的齊國的法家思想不像三晉法家那樣的陰森殘酷,而是比較溫和,學術界通常稱之為「齊法家」。第二,《管子》的法治思想不像以《商君書》為代表的早期法家那樣缺乏理論深度,它注重對法治進行形而上的哲學論證,特別是用道家的哲理論證法治的合理性、必要性、權威性和可行性,因而《管子》的法治思想顯得比較有理論深度和思想高度。這顯然是受益於稷下學宮中盛行的道家哲學的影響。正因為此,道法結合、以道論法的《管子》法治思想也被學者們直呼為「道法家」。第三,從道家學說發展的角度來看,道法結合、以道論法的理論模式把道家的「道論」應用於現實中的法治實踐,是對道家學說的一個重大開拓,避免了道家學派因只談抽象的哲理而在「皆務為治」的百家爭鳴中被邊緣化。《漢書藝文志》把《管子》列在了道家類,正是著眼於《管子》對道家理論的重大貢獻。《管子》在道法結合、以道論法的理論模式上進行的探索最多,貢獻也最大。這種理論模式代表了戰國中後期學術思想發展的大方向。
《管子》中的《內業》《白心》《心術上》《心術下》四篇,由於提出了極具特色的精氣理論,長期以來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郭沫若等人曾提出此四篇是「宋尹學派」的作品,後來張岱年等學者提出不同意見,認為這四篇文章的思想與《莊子天下》等文獻記載的宋?、尹文的思想不合。現在看來,宋、尹二人的思想差異很大,應該分屬於不同學派。朱伯??等人提出這四篇是慎到的著作,張岱年也提出了不同意見。《內業》等四篇的作者認為精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精氣流行於天地之間,是人的生命、思維和智慧的源泉,當人心排除了私慾等不潔之物,達到了正、定、虛、靜的特定狀態時,就會吸引和積聚精氣,最終成為擁有最高智慧的「得道」之人。《管子》以精氣論「道」,豐富和深化了「道」論,是道家學說在齊地的新發展。精氣論的產生,同齊文化注重行氣養生的傳統有很大的關系。齊人很早就注重「心」和「氣」的密切關系,探討吐納、導引等行氣養生的方法,通過精氣神的治養實現健康長壽和提高智慧。到了戰國時期,《內業》等篇的作者把這種齊文化中固有的心氣論傳統同當時流行於稷下的老子的「道」論結合起來,形成了具有濃郁齊學特色的精氣理論,不僅豐富了「道」的哲學,也把中國古代的氣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管子》中還有一組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的文章,那就是《四時》《幼官》《五行》《輕重己》四篇。這四篇文章在古代陰陽五行思想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陰陽和五行原本是產生於不同地域並且各自獨立發展的兩個互不搭界的學說體系,後來實現了合流,合流的原始證據就保留在《管子》中。很顯然,以四時教令為主要內容的陰陽學說是偶數系列,而以金木水火土為主要內容的五行學說是奇數系列。這兩種學說要實現合流,就必須解決奇數系列和偶數系列如何搭配結合的問題。這個問題是極難解決的,又是必須解決的,《幼官》《四時》《五行》和《輕重己》就如實地記錄了陰陽五行家們為解決這一難題而絞盡腦汁設計出來的幾種方案。他們分別配成了以五行為構架,以陰陽消長為動力的不同的宇宙圖式,並把所能觀察到的各類事物和現象都按照陰陽和五行的分類統統塞進這些框架中,用來解釋世界萬物的本質和運動變化的規律,並用來指導人類的社會生活特別是政治活動。這些宇宙圖式標志著陰陽說與五行說合流的初步實現,也標志著陰陽五行家作為一個獨立的學派正式出現。
陰陽說和五行說之所以合流於《管子》,也是由於稷下學宮所帶來的歷史機遇。稷下學宮創立之後,來自四面八方的學者們匯聚於此,帶來了不同地域的思想和文化,來自南方的陰陽說和來自北方的五行說也在這里相遇。它們原本都是試圖解釋世界的本質、萬物的生成和探索宇宙萬物變化發展規律的哲學學說,存在著交融合流的可能性。陰陽與五行的合流是先民力求更全面、更精確地認識和把握世界的努力的結果,稷下學宮的長期存在,為這一合流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和良好的條件。陰陽說與五行說合流於《管子》還有其特殊的政治背景,稷下學宮薈萃百家,推動了齊國的強盛,齊、秦兩大強國的君主曾一度醞釀並稱「東帝」和「西帝」,這也刺激了稷下的學者們,他們為配合齊國的帝制運動,試圖創造出一種包羅天地萬物並解釋一切現象,能夠配得上「西帝」的身份和排場,並為之提供政治上乃至生活起居的具體指導的宏大學說,陰陽與五行的合流,就是這一理論努力的結果。對齊國的帝制運動最為熱衷且為之造輿論的,理應是齊人自己,所以《幼官》《四時》這組文章的作者,最有可能就是當時活躍在稷下學宮的齊國本土的一批佚名學者。
參考閱讀版本推薦以下三種:《管子校正》,(清)戴望,中華書局《諸子集成》本;
《管子集校》,郭沫若、聞一多、許維?,科學出版社1956年出版;
《管子注譯》,趙守正,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Ⅲ 《管子》表達了管仲什麼樣的治國思想
《管子》是中國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齊國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學派的言行事跡。《漢書·藝文志》將其列入子部道家類,《隋書·經籍志》列入法家類。史學家章學誠說:《管子》,道家之言也。據中國日本學者統計《管子》全書幾乎各篇都有《老子》的語言片段與哲學思想。也是先秦時期各學派的言論匯編,內容很龐博。[5]
《管子》一書以黃老道家為主既提出以法治國的具體方案,又重視道德教育的基礎作用;既強調以君主為核心的政治體制,又主張以人為本,促進農工商業的均衡發展;既有雄奇的霸道之策,又堅持正義的王道理想;既避免了晉法家忽視道德人心的傾向,又補充了儒家缺乏實際政治經驗的不足,在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抹殺的重要地位。
《管子》一書原為86篇,至唐又亡佚10篇,今本存76篇,託名春秋管仲著。其實《管子》同先秦許多典籍一樣,既非一人之著,亦非一時之書。是一部稷下黃老道家學派的文集匯編。當前,學術界普遍認同這種觀點。
總覽《管子》全書,內容較為龐雜,匯集了道、法、儒、名、兵、農、陰陽、輕重等百家之學。但其思想的主流是黃老道家思想,其思想特點是將道家、法家思想有機地結合起來,既為法治找到了哲學基礎,又將道家思想切實地落實到了社會人事當中,這同三晉法家思想是有根本區別的。《漢書》把《管子》分在道家類,《隋志》以後的類書卻把它分在法家類。不同的歸屬恰好說明《管子》的思想特點。同時,黃老道家兼容並包,積極吸收儒、墨等學派的思想長處,將禮義和等級名分的理論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中,主張禮法結合,倡導確立嚴格的等級名分體系及以之為基礎的社會道德規范。這些都適應了戰國中期的時代需要,反映了齊國變法時期的政治實踐。[6]
《管子》一書中的《心術上》、《心術下》、《白心》、《內業》、《水地》、《形勢》、《宙合》、《樞言》、《九守》、《正》、《形勢解》「、《版法解》、《勢》等等文章側重於用道家哲學來闡釋法家政治,通常被認為是黃老道家的作品⑨。它集中地反映了黃老道家道法結合、兼容並包的學術特點,是繼《黃帝四經》之後黃老道家思想的又一大發展,它促使黃老學派的思想進一步走向成熟。[6]
《水地》提出水是萬物本原的思想﹐學術界有人認為這是管仲的思想﹐也有人認為是稷下唯物派的思想。
《心術》上下﹑《白心》﹑《內業》中﹐提出了精氣為萬物本原的樸素唯物主義精氣說﹐認為萬物﹑人都產生於精氣﹔精氣是一種精細的氣。說「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文中也講「道」﹐認為道是「虛而無形」﹐不能被感官直接感知﹐口不能言﹐目不能見﹐耳不能聽。道與精氣的關系﹐講得不明確。
Ⅳ 五、論述:我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在《管子評傳》(1909)寫道:「法治者。治之極軌也。
贊同,法家起源於先秦,他們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法家在法理學方面做出了貢獻,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系等基本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他們認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這是很公平的,正確的主張。
雖然法家的「法治」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區別,法家是以法治國而不是依法治國,法家的法治是建立在君主專制與個人獨裁的基礎上的,而我們現代意義上的法治是以民主為基礎的。但是他們的思想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現在的人們借鑒的。
Ⅳ 法制與法治的區別是什麼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一,法制的概念不包含價值;法治包版含了價值內涵,權強調了人民主權。
二,法制只是強調形式意義方面的內容,而法治既強調形式意義的內容又強調實質意義的內容。
三,法制更偏重於法律的形式化方面,強調「以法治國」的制度、程序及其運行機制本身,它所關注的焦點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5)法治管子擴展閱讀: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當前,社會上對執法司法狀況意見還比較多,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司法腐敗問題還比較突出。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實現公正司法的目標,強調了「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明確了「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對以法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出了全面部署。
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讓人民群眾感到不公時有地方說理、有地方評理、有地方處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讓司法為社會撐起公平正義的天空。
參考資料:網路:法治
Ⅵ 法治格言警句
法律是明燈,指引著生活的航程;法律是標尺,刻劃出人生的去從。
法治格內言警句
1、刑一而容正百,殺一而慎萬。
2、人心是桿秤,法律是准繩。
3、法律不知父母,只知真實。
4、極端的法規,就是極端的不公。
5、法律是社會習俗和思想的結晶。
6、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
7、不平何以持法,不廉何以為人。
8、好法律是由壞風俗創造出來的。
9、法律是人民道德觀念的具體化。
10、舉證職責之所在,即敗訴之所在。
11、弱者比強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護。
12、法律因罪惡而發展,並且懲辦罪惡。
13、法律不能被執行,就等於沒有法律。
14、法律和制度務必跟上人類思想進步。
15、法無授權不得為,法無禁止不得罰。
16、不貪不惰弘正氣,無私無畏護法威。
17、種德者必養其心,守法者必利自身。
18、法律的基本意圖是讓公民盡可能的幸福。
19、法者,所以禁民為非而使其遷善遠罪也。
20、公平、公正的實現要有廉潔自律來保證。
Ⅶ 文言文《管子治國》
(第一段原文)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號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國富而粟多也。夫富國多粟生於農,故先王貴之。凡為國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游食,民無所游食則必農。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是以先王知眾民、強兵、廣地、富國之必生於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農事。今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農夫終歲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則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則田荒而國貧矣。
(第一段翻譯)
大凡治國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貧窮就難以治理。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於鄉居而愛惜家園,安鄉愛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懼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貧窮就不安於鄉居而輕視家園,不安於鄉居而輕家就敢於對抗君上而違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難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國家往往是富的,亂國必然是窮的。因此,善於主持國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然後再加以治理。從前,歷代的君主,法度不一,號令不同,然而都能統一天下,這是什麼原因呢?必定是國富而糧多的緣故。國富糧多來源於農業,所以先代聖王都是重視農業的。凡屬於治國之急務,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業和奢侈品的製造,禁止了這些,人民便無法游盪求食,人民無法游盪求食,就只好從事農業。人民從事農業則土地得到開墾,土地開墾則糧食增加,糧食增加則國家富裕,國富則兵力可以強大,兵強則戰爭可以取勝,戰勝則土地也就廣闊了。因此,先代聖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強、國土廣和國家富都一定來源於糧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業和奢侈品的製作,以利於發展農業。現今從事奢侈性的工商業和奢侈品製作的人們,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農民終年勞動,卻不能維持自家生活。這樣,人民就放棄農業而從事奢侈性的工商業。棄農而從事奢侈性的工商業,那土地就荒蕪而國家貧窮了。
(第二段原文)
凡農者月不足而歲有餘者也,而上征暴急無時,則民倍貸以給上之徵矣。耕耨者有時,而澤不必足,則民倍貸以取庸矣。秋糴以五,春糶以束,是又倍貸也。故以上之證而倍取於民者四,關市之租,府庫之徵粟十一,廝輿之事,此四時亦當一倍貸矣。夫以一民養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無積也。
嵩山之東,河汝之間,蚤生而晚殺,五穀之所蕃孰也,四種而五獲。中年畝二石,一夫為粟二百石。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農夫以粥子者,上無術以均之也。故先王使農、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則田墾,奸巧不生。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奸巧不生則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第二段翻譯)
凡是農業,其收入的特點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餘。然而,官府征稅卻急如星火,沒有定時,農民只好借「一還二」的高利貸來應付上面征課。耕田鋤草都有季節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及時夠用,農民又只好借「一還二」的高利貸來僱人澆地。商人秋天買糧的糧價是「五」,春天賣糧的糧價是「十」,這又是一項「一還二」的高利貸。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進來,成倍索取農民的地方就達到四項,因為關市的租稅、府庫的徵收、十分之一的征糧和各種勞役放在一起。—年四季加起來,也等於一項「一還二」的高利貸了。—個農民要養四個債主,所以對於外逃者處刑,國君也不能制止農民外流,這乃是糧少而農民沒有積蓄的緣故。
從高山東麓到黃河、汝水之間。作物生長期早,凋落期遲,是糧食增產的好地方。四季皆種而五穀皆收。中等年成畝產兩石糧食。一個勞力可以耕百畝收二百石。如今國家糧倉空虛而百姓沒有積存。農民賣兒賣女,其原因就在於君主沒有辦法均衡人們的收入。所以先代聖王總是注意讓農、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換其行業,他們每年的收入也無法互相超過。這樣,農民專—務農而收入可以與其他各業均衡。農民專一務農田野就得到開墾,奸巧之事也不會發生。田野開墾則糧食增多,糧食多則國家富裕。沒有奸巧之事人民又會安定。富裕而安定,這正是成王業的道路。
(第三段原文)
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參徙成國。舜非嚴刑罰重禁令,而民歸之矣,去者必害,從者必利也。先王者善為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所謂興利者,利農事也;所謂除害者,禁害農事也。農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雖變俗易習、驅眾移民,至於殺之,而民不惡也。此務粟之功也。上不利農則粟少,粟少則人貧,人貧則輕家,輕家則易去、易去則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則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則戰不必勝、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戰不必勝,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此由不利農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塗,治國之道也。
(第三段翻譯)
不生產糧食的國家要滅亡,生產糧食而吃光用盡的國家僅能稱霸,生產糧食而又能食用不盡的國家才可以成其王業。糧食,能吸引人民;糧食,能招引財富;糧食,也能使領土開拓。糧食一多,則天下的物產都來了。所以,舜第一次率民遷安發展農耕建成「邑」,第二次遷徒建成「都」,第三次遷徒建成「國」。舜沒有採用嚴重的刑罰和禁令,而人民都跟定他了。因為離開他必然受害,跟著他必然有利。先代聖王,正是善於為人民除害興利,所以天下人民都歸附他。所謂興利,就是有利於農業。所謂除害,就是禁害於農業。農業發展則糧食收入增多,糧食收入增多則國富,國富則人民安於鄉居而愛惜家園,安鄉愛家則雖改變他們的風俗和習慣,對他們驅使和調遣,以至於有所殺戮,人民都是不憎惡的。這都是致力於糧食生產的功效。人君不發展農業則糧食必少,糧少則人民貧困,貧困則輕視家園,輕家則容易外逃,人民輕易外逃則君令不能做到「必行」,君令不能行則禁律也不能做到「必止」,禁律不能必止則戰爭不能做到必勝,防守也不能做到必固了。法令不能必行。禁律不能必止,出戰不能必勝,防守不能必固,這叫作寄生的君主。這都是不發展農業缺少糧食的危害。所以增產糧食乃是成王業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務,是招引民眾的途徑和治國的道路。
Ⅷ 管仲的法治觀及形成背景
摘要 管仲的法律思想:1、管仲法治思想倡導「事斷於法」,實質是以法治國。
Ⅸ 法治名言
1、不以規矩來,不能成方圓。——孟自子
2、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
3、法不阿貴,繩不繞曲。——韓非子
4、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管子
5、國不可無法,有法而不善與無法等。——沈家本
6、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 ——列寧
7、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林肯
8、我們成為法律的奴隸,是為了能夠保有自由。 ——西塞羅
9、你所說的話不一定正確,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伏爾泰
10、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亞里士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