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推到道德層面

推到道德層面

發布時間: 2022-02-13 14:00:18

道德在完整人格的哪一層面

道德在完整人格的第一層面,一個人的完整人格力必須要有道德的制衡

⑵ 婦女在村幹部及公安幹警都在場的情況下情緒失控推倒了一個86歲的老人,後當場被拘留了八小時。

派出所給予的是行政處罰,這種情況達不到刑事立案標准,不構成犯罪。而且根據一事不再罰的原則,他是不能對你多次進行處罰的。如果他再處罰你的話,你可以要求他出具行政處罰決定書。

⑶ 道德問題應不應該上升到法律層面

一、理清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明確的,有分有統。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擁有統一的標准衡量什麼行為是提倡的,什麼行為是禁止的;法律的基本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與此同時道德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對法律的實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正所謂「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還應該值得注意的是道德和法律之間是有著相互轉化的可能性的。
但是無論怎樣,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二、找出真正原因,走出誤區。
(一)我們應該正確分清媒體輿論效應
「小悅悅事件」縱然讓人痛心疾首,我們同情這樣年輕而富有活力的生命就這樣隕落了,這一事件在目前社會上鬧得沸沸揚揚,人們批判路人的冷漠,批判中國的道德淪喪,認為道德應該上升為法律的范疇。但實際上,之所以經過的路人不敢去營救小悅悅,其實與2006年的「彭宇案」有很大的關系。彭宇扶被撞老太反被誣陷索賠,讓人們的同情心遭遇了滑鐵盧,以後人們在見義勇為時都在考慮救人的成本問題了,如果救人反被誣陷,反而得不償失,所以在這個信任危機的時代,在這個充滿欺騙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在經受很大的考驗,很多人不再敢見義勇為,「彭宇案」也算是「小悅悅事件」發生的最原始的導火索。當然,很多時候,事件的效應與媒體有很大的關系,媒體喜歡報道能夠引起觀眾強烈反應的事件,為了吸引觀眾的焦點,對於誰救了誰的事件往往不感興趣,了解到當下人的口味較重,對於這種比較獨特的新聞進行大勢報道,因為媒體的鋪天蓋地,觀眾當然對事件的關注度也不一樣,但是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事件的轟動效應,就去否定整個社會的道德觀問題,應該利用輿論的導向作用,對人們進行正確的引導,相信人間真情的存在。
雖然經歷了「小悅悅事件」,讓人們感嘆人性的悲涼,但是同樣是在佛山,吳登波救童案讓我們看見人心的溫暖。我們不能因為一件事情就要把道德上升為法律的悲哀境地,信任脫離,我們就要重建信任。
(二)倡導自我教育,提高道德修養
道德修養是指人們在道德品質、道德意識方面的自我陶冶、自我鍛煉和自我培養。加強道德修養首先要樹立正確、科學的人生觀,這助於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不同的人對社會起著不同的作用。把人們放在教育主體的位置上,啟發、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培養道德觀念和道德感情,增強道德意志,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行為選擇能力,把社會道德規范「內化」為個人的道德意識,「外化」為個體的道德行為,實現知行的統一。
(二)營造社會道德氛圍,發揮媒體輿論的正確導向作用
輿論是指通過各種渠道向社會散布的消息、觀點、思想等。輿論通過受眾的接受和消化,最終將會指導人們的行為。輿論的力度是無形的,但它對社會的影響卻往往以有形的方式體現出來,正確的輿論,能夠幫助人們樹立健康的言行,錯誤的輿論將引導人們作出非理性、非正常的選擇。因此,要大力宣傳體現時代精神的道德行為和高尚品質,激勵人們積極向上,應注重把公民道德建設貫穿於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的日常報道之中,使新聞媒體成為社會主義道德的重要傳播者和推動者;抵制那些言行不一,表裡不一的現象。
(三)強化黨和政府作用,增強公民道德建設的主導性
公民道德建設重在人們自覺養成,但同時也需要黨和政府積極倡導、大力推動。各級黨委和政府應在推進文化建設中發揮領導作用,把加強公民道德建設作為日常工作的重要內容。堅持把公民道德建設貫穿於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建設之中,使之與黨和政府各方面工作相融合、相協調;善於抓好學校德育,把公民道德建設納入國民教育總體規劃,積極探索符合當代青少年思想特點和成長規律的方式方法,科學有效地把公民道德建設內容體現到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日常管理之中。

⑷ 道德所在領域的不同可以分為哪三個層面

第一是「本體」抄層次,實際上是對倫理道德的最初根源和最高理想的抽象認識,包括道、德、王、聖四個最基本的范疇。無論道家還是儒家或佛家,「道」無疑是最高的范疇,天道、天理成了萬有的根源和原則。
第二是「工夫」層次,是對社會禮教和個人德行的基本原則的概括,包括「禮」和「仁」這兩個最基本的范疇,其各自又分別在知行兩個方面涵括諸多具體的德行概念。
第三是「本體-工夫」層次,這是對由工夫實現本體過程中的基本原則的把握。仁、義、禮、智、信這五德之間的關系,通常認為,仁為至德,而其餘四德是對仁德的體現。正如程顥所言:「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

⑸ 道德層次包括哪些道德

道德層次通常來是指道德自要求的高低、程度上的差別及其上下從屬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在中國社會主義階段,道德的層次性主要為以下幾個情況:(1)與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相適應的倫理道德要求的總體,可分為三個層次,即人類公共生活准則、國民公德、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道德有的分為四個層次,即增加社會主義的職業道德。這些層次,都不包括與社會主義相矛盾的道德在內。(2)共產主義道德體系中道德基本原則和具休道德規范屬不同的層次性,即道德基本原則制約和規定著具體道德規范,具體道德規范是道德基本原則在,定范圍、一定方面的表現和運用:(3)共產主義逍德體系中的每一基本原則和具體規范,因道德境界的高低而分別表現出的不同層次,正確認識道德的"層次」性,有利於團結和引導全體人民在道德上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

⑹ 道德層面和道德制高點,有什麼不同!

道德層面和道德制高點,有什麼不同:
道德層面是指道德的范疇。
道德的制高點是指道德的最高境界。
(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⑺ 如何看待誠信從道德層面到法律層面的普及

(一)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

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至少可歸結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道德與法律又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於上層建築,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任何社會在建立與維持秩序時,都不能不同時藉助於這兩種手段,只不過有所偏重罷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動的。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社會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會要維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傷害他人、不得用欺詐手段謀取權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類包括那些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緊密關系的原則,如博愛、無私等。其中,第一類道德通常上升為法律,通過制裁或獎勵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類道德是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轉化為法律,否則就會混淆法律與道德,結果是「法將不法,德將不德」。〔15〕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於人們道德的培養。因為法律作為一種國家評價,對於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有一個統一的標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評價標准與大多數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准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第一,法律應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第二,道德對法的實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第三,道德對法有補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調整的,或本應由法律調整但因立法的滯後而尚「無法可依」的,道德調整就起了補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並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總之,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區別的,不能相互替代、混為一談,也不可偏廢,所以單一的法治模式或單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時,法律與道德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補的,都是社會調控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德法並治模式有了可能。

⑻ 出軌在道德層面上有錯嗎

曾經和人 討論過這個問題,很驚詫的發現很多人覺得賣淫,和聚眾淫亂 要遠比 出軌道德更低, 當然討論的時候要對這三個詞進行限定,賣淫指的是自願賣淫一對一,聚眾淫亂指的是單身者,或者夫妻在配偶都同意或者都參與的情況下的私密 派對,而出軌指的是隱瞞另一方 而可能導致 替換配偶的長期非婚性關系。
在我的觀點里,無論怎麼算,從道德層面上,嫖娼純粹滿足生理需求,支付報酬,虧的只是小德,而所謂聚眾淫亂,大家自願,還是那句話 夫妻關系不好可能來一起參加?可以說只是行為失當, 但是出軌 除了涉及 生理需求 還涉及 背叛契約,欺騙,隱瞞甚至牽扯到大量的經濟利益。
而且從 社會危害層面,前兩者很難催生惡性案件(當然嫖娼盜竊或者嫖資糾紛 這些引起的案件其實出發點並不是嫖娼本身),但是出軌引發惡性案件則層出不窮。
從倫理角度,我很難理解,一個男人 40多歲發現自己養了十幾年的兒子不是自己的,居然沒有任何合法手段 可以給予妻子 合理的懲罰,一個女人 把自己的 整個青春交給了 一個男人,扶持他度過了最困難的創業期,結果年老色衰的時候 居然被小三上位 坐享其成,而沒有任何 合法的手段去報復 這個男人和小三。 這是何等荒誕的事情?(別說離婚分財產什麼的,正常想好好過日子的,基本不會非常留心這方面,被對方轉移走幾乎沒有辦法追回)

⑼ 道德建設從哪四個層面進行

1、要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必須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信念指引人生方向,引領道德追求。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新中國的歷史和改革開放的歷史已經證明,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完全正確的,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是完全正確的。

2、要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必須盡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給我們每一個公民提出了行動准則,是新時代中國人民共同遵守的價值規范,承載著中華民族、中國人民共同的心靈願望與精神追求。

3、要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必須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和諧協調的人倫關系,「為公」「為群體」的整體主義觀念,孝老愛親的傳統家風,「民本主義」「重民」思想以及「見利思義」「先義後利」「義然後取」的義利觀等思想,對於弘揚社會主義道德、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4、要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必須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體現。時代精神是一個時代的人們在文明創建活動中體現出來的精神風貌和優良品格。

(9)推到道德層面擴展閱讀:

道德建設的總體要求:

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著眼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促進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密團結在一起。

在全民族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全面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持續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

⑽ 女朋友總是喜歡把簡單的事情放大,動不動就上升到道德啊權利啊法律啊這個層面

那你也給她講講民權民主民生等大道理不就行了。如果不會我可以教你。

熱點內容
紀律責任與法律責任關系 發布:2025-02-05 13:56:59 瀏覽:766
行政法規立法程序是什麼 發布:2025-02-05 13:51:27 瀏覽:52
昆明市司法鑒定 發布:2025-02-05 13:30:52 瀏覽:984
李晨被法院 發布:2025-02-05 13:19:50 瀏覽:10
考研刑法學碩 發布:2025-02-05 12:21:09 瀏覽:764
永遠居留條例 發布:2025-02-05 12:05:08 瀏覽:796
美國律師守則 發布:2025-02-05 11:15:41 瀏覽:138
李金律師 發布:2025-02-05 10:43:25 瀏覽:36
法學背書知乎 發布:2025-02-05 10:16:42 瀏覽:815
生活中行政法事例 發布:2025-02-05 10:08:49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