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薄作者
⑴ 道德經的作者簡介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 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是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著有作品《道德經》。
⑵ 道德經的作者是誰
老子:男,漢族,姓李、名耳,字:聃,又字:伯陽,世稱"李耳"、"李聃"或"老聃",是李姓、老姓的先祖。版春秋時期楚國苦縣權(今河南陳州)人,另一說為:山東曲阜人。生卒年月,失載。
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曾長期在洛陽工作,擔任周朝守藏史,以博學而聞名,魯國的孔子也要入周向他問禮。 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靈寶函谷關時,關令尹喜請老子為其著《道德經》,後歸隱於景室山。東漢時張道陵創立道教,尊老子為道教始祖,演變為"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奉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⑶ 有關道德的故事
1、蘇武牧羊
這個故事講的是蘇武在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邊牧羊,手持漢朝符節,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2、戚繼光勇抗倭寇
戚繼光抗倭即民族英雄戚繼光抗擊日本海盜騷擾的斗爭。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很早以來,兩國人民就友好交往,但在明朝的時候,由於日本國內形勢的變化,便釀成了倭寇侵擾中國沿海地區的倭患,和以戚繼光為首的中國軍民抗擊倭寇的斗爭。
3、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4、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七歲的時候穩重的就像一個大人,聽到老師講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愛,放學之後又為家人講他所學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內涵,從此手裡放不下書本,甚至到了忘記了飢渴,冷熱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有個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放棄他都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水湧出來,小孩也得救了。
5、黃香溫席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內)人。年紀才九歲的時候,就已經懂得孝順長輩的道理。
每當炎炎的夏日到來時,(黃香)就用扇子對著父母的帳子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並使蚊蟲遠遠地避開(黃香雙親的帳子),讓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覺;到了寒冷的冬天,(黃香)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好讓父母睡起來時覺得暖和。因此,黃香的事跡流傳到了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⑷ 道德經的作者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等。流傳的各種版本之間差別或大或小。該書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相傳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也是世界上除《聖經》以外被翻譯最多的經典。
其一,它以道法自然為核心,闡述了如何讓人們的個人修身達到少私寡慾、知足不辱等等境界,如何讓人們的處世達到以柔克剛、不求而得、天人合一等等境界,如何讓君主的治國達到為無為而治、德善德信而令百姓莫之令而自均等等境界,以至於如何用兵、如何讓天地萬物各展本性、並行不悖、即長且久等等境界。
其二,它主要闡述了天地的本源「道」,「道」是最高層次,既是內存也是超越。以「無」為本,以「有」為用,有無一體而衍生、主宰天地萬物運行,「道者,虛極之妙用」。個人修身要虛無致靜,才能「無」,進而可以無所不能、天人合一,治理國家要絕聖棄智、無為而治,對百姓實行「虛其心,實其腹」等政策而取得天下大治。
⑸ 道德經作者是誰
老子
《道德經》,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李聃)著,《呂覺不二篇》漢高誘注回釋老子答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公元前571年農歷2月15日誕生,誕辰: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於陳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即現址河南鹿邑太清宮鎮。著書《道德經》上下篇五千餘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長壽,大概活了一百六十餘歲,或說二百餘歲。與孔子(前551-前479)同時,長孔子20餘歲。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數次求教天道問老子,言老子「猶龍」。
老子,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經過專家大量考證及考古發掘,終於證實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於現在河南鹿邑縣老子故里。具體姓名史料中也頗為不全。
⑹ 《道德經》的作者是誰
《道德經》,又抄台《道德真經之》、襲《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泰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⑺ 《道德經》真正的作者是誰
touxing10134 :你好。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後)版李姓,名耳,字伯陽,楚國權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傳說老子出生時就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故後人稱之為老子。
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
人。其被唐皇武後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被尊為道祖。
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註:相傳老子生下來時,白頭發、白眉毛,所以稱【老子】。
⑻ 道德經的作者是誰需要詳細資料
老子(約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
(今河南鹿邑東太清宮鎮,古屬亳州譙城)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著《老子》。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一書。
註:《老子》一書也稱《道德經》。(《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最初老子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