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揭開道德經

揭開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2-13 18:41:03

Ⅰ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大方無隅,大音希聲」

大方無隅,大音希聲的意思是最為廣大而方正的事物沒有角落,最為動聽的音樂沒有聲音。這句話展現了老子的觀點,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在聖經之外,道德經是世界上被傳播最多的名著。按照道德經中的觀點,人們若想要實現社會的安定,則需要在自然秩序中尋找治理社會的方法。大方無隅對人具有重要啟示,我們可以從中感悟到氣量宏大的人沒有陰暗之心。

擺脫外在束縛才能達到物我合一,道家思想強調的是精神解放,而非形骸放縱。外在功利、物慾將阻礙人的精神自由,且會給人帶來各種困惑,若想要實現心靈解放,那麼就需要超越外物的束縛,尊重個體獨立,從而擁有自由自在的人生。物我合一需以尊重萬物為前提,所以要肯定自我和其他人事物存在的意義,進而個體則能夠與天地相通,實現個體解放。

Ⅱ 道德經揭開了宇宙之謎的學者是誰

道德經揭開了宇宙之謎的學者是空心菜(網名),姓廖

Ⅲ 《道德經》揭開宇宙之謎,中國學者為什麼這么說

《道德經》揭開宇宙之謎這說法是因為這本書讓人看了很有哲理的涵義在裡面,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起來也能夠得到很好地效果,比如一些企業管理,運用起《道德經》的道理來管理真的是很好的。

Ⅳ 國學經典《道德經》真的被蓄意篡改過嗎

個人認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道德經》肯定不是原版,至於是否被蓄意篡改,我內認為有一定的可能性。容

《道德經》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老子當時留下《道德經》的時候,肯定不是以現今的簡體字留下的吧?在當時,老子書寫《道德經》的時候肯定使用古文,無論是用石鼓文,金文,戰國文字,還是別的古文,我們肯定是不認識的,並且,在那個時代,也沒有斷句一說,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道德經》是王弼所翻譯注釋的,不說別的,大家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都知道,有時候一個單字在不同的文章里都會有不同的意義,何況在春秋戰國時期,一個文字所代表的意義跟後世理解的可能大不相同,如果一個字理解錯了,可能整篇就理解錯了,再加上斷句,就有不同的寓意。

就像道可道,非常道,如果說是道可,道非,常道。是不是也可以說的通?

至於是否出現過蓄意篡改的現象,也許會有那種為了私心而篡改的吧。畢竟《道德經》包含的內容太多。

Ⅳ 我為什麼要重解《道德經》

朋友們對於我重新譯解《道德經》都懷著難以理解的疑惑,支持他們最主要的一個理由,是認為現有《道德經》註解方面的書籍已經太多,沒有重新註解的必要。單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認識並不是沒有道理。自從《道德經》問世的兩千五百多年來,它有過數以千計的注釋者。除了最著名的西漢河上公、魏晉王弼之外,竟然還有好幾位皇帝也位列其中: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宗等。這個現象是《道德經》所獨有。近、現代以來,除特殊歷史時期外,《道德經》的注釋始終處於熱門領域。尤其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人們對於傳統文化價值的重新認識和覺悟,國學再次步入了文化復興的歷史階段,《道德經》也因此更加受到國人的重視,各種註解、探秘、講壇競相登場,為推動《道德經》的民間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遺憾的是,在林林總總的《道德經》疏解、注釋中,有真知灼見者少,誤解臆斷者多。尤其是今人注譯,始終沒有擺脫《道德經》註解中的歷史慣性和錯誤定論,使得《道德經》每每經過註解之後,反而顯得更加晦澀而虛玄,喪失了其固有的哲學性、邏輯性、可讀性和教化性。人們無法從現今的註解中領略到《道德經》的本來意義。為使讀者對於《道德經》通行註解所存在的問題有個初步認識,下面列舉數例今人典型譯文加以批評,並以此作為我回答朋友們疑問的根據。例句中引用的譯文來自於網路,如有雷同者請多見諒。
例一,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一章)
譯文一:可以語言交流的道, 非真正意義上的道;可以明確定義的名, 非真正意義上的名。 天地在開始時並無名稱, 名只是為了萬物的歸屬,因此常用無意識以發現其奧妙, 常用有意識以歸屬其范圍。 兩種思維模式同出自一個地方但概念卻不相同,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關竅。 它是打開一切奧妙的不二法門。
譯文二:可以用語言表達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用文字表述的名,就不是常名。無,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創生萬物的根源。所以常從無中,去觀照道的奧秘,常從有中,去觀照道的端倪,無和有這兩者,同一來源而不同名稱,都可以說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批評:這兩則譯文存在的主要問題:①沒有總體把握到本章宗旨;②沒有正確理解「非常道」「妙」「徼」「玄」「玄之又玄」的本義;③缺乏邏輯性;④沒有哲學意境;⑤缺乏語言美感。
本書的譯解:可以用言辭表述的道,不是普遍意義的道。可以用言辭表述的名,不是普遍意義的名。無名是天地混成的開始,有名是萬物存世的本源。因此,常去主觀意念,以感悟事物的本質奧妙;常生主觀意念,以洞察事物的相互聯系。「妙」和「徼」這兩方面,是同出於萬物而名稱不同,我們一並稱之為「玄」。在把握「玄」的基礎上運用「玄」進行推理演繹,是探究萬物之奧妙的方法和途徑。
註:非常道:不是普遍【指哲學上的「普遍」概念】意義的道。妙:事物的本質奧妙。徼:通「繳」。糾纏,徼繞不明,引申為事物的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玄:指不包含精神價值的「道」,是「道」的內涵。玄之又玄:是指在認識和掌握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運用規律進行演繹推理的方法。其他注釋詳見正文。
例二,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第五章)
譯文:天地沒有偏愛,把萬物當芻狗,讓他們自然生長;聖人沒有偏愛,把人民當芻狗對待,讓他們自然繁衍生息。
批評:譯文所存在的主要問題,誤解了老子使用「不仁」和「芻狗」的本意。在這里「不仁」並不是古今注家所理解的那樣「沒有仁愛」「沒有偏愛」,而是指有條件地「不施與仁愛」,為什麼會不施與仁愛呢?是因為天地、聖人都遵守「道」的法則運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而按照「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第三十八章)的邏輯,天地、聖人 「遵道」 所以就「不仁」—不以「仁」約束萬物和百姓。老子認為,天地、聖人不以「仁」約束萬物及百姓,就如同把萬物、百姓當作獻給「道」的祭品,這才是「以萬物為芻狗」和「以百姓為芻狗」的真正含義。
本書的譯解:天地(遵道)不以仁的規則約束萬物,(讓萬物以自然生息),猶如把萬物當作道的祭品;聖人(遵道)不以仁的規則約束百姓,(讓百姓自然生息),猶如把百姓當作道的祭品。
例三,原文:「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第二十七章)
譯文:所以,善人可以做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鑒作用。
批評:這是今人注本的普遍譯解。其錯誤在於:①沒有把握到本章「使用而不教化,利用而不推崇」的主旨;②沒有關照章節前後的邏輯關系;③沒有正確理解「善人」「不善人」「資」的本意;④違反文言句式的翻譯規則。
本書的譯解:因此,善於挽救人的人,不善於做人的老師;不善於挽救人的人,善於開啟人的天資。不尊崇人之老師,不愛惜人之天資。
註:善:善於。善人者:善於救人的人;不善人者:不善於救人的人。資:天資。詳見正文。
例四,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第五十三章)
譯文:假使我稍微有些認識,在大道上行走,擔心唯恐走入邪路。大道很平坦,但是人君卻喜歡走斜徑。朝政腐敗極了,弄得農田非常荒蕪,倉庫十分空虛。
批評:這是今人注本的普遍解譯。其存在的問題在於:①沒有把握到本章主旨是,抨擊貴族苛政治國奢靡享樂的亂象;②對「使我介然有知」「施」 「徑」 「朝」等解讀錯誤。
本書的譯解:(由於)知道以下情況令我有所不安:行走在大道上,唯獨(當今)所施政令是讓人畏懼的。大道很平坦,而百姓喜好走小路。朝廟(祭祀)甚至廢除,田園非常荒蕪,倉廩十分空虛。
註:「使我介然有知」是「有知使我介然」的倒裝句。介然:心有所不安,耿耿於懷。施:施政、施法。徑:步道,小路。朝:朝廟,祭祀。
以上案例不足存在問題之百一。現行《道德經》註疏的誤解之多,離本義之遠,是我決計要重新譯解《道德經》的根本原因。目的在於消除繆誤、探尋本義,揭開《道德經》的玄秘面紗,復明《道德經》的經典光輝。而每每念及於此,我常常潸然淚下。

Ⅵ 國學經典老子《道德經》真的被蓄意篡改過嗎

《道德經》真的是老子所寫嗎,到底有沒有被蓄意篡改呢?

老子的《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傳播度和影響力。曾經古老神秘的一本書,真正讀進去,你會感覺奧妙無窮。

《道德經》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它揭示了自然界的規律和法則,可貴的是,這樣一本上古奇書,並沒有多少生僻晦澀的古文字,整本書行文流暢,文字簡練易懂,實屬難得。

在《道德經》通行本風靡於世的同時,一種質疑的聲音也出現了。那就是,有些人認為:現在通行本的《道德經》並非老子的原著,而是經過儒家蓄意篡改過的,甚至有人直接說現在通行的《道德經》就是一部偽經。

事實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如果說《道德經》通行本確實存在篡改,那麼老子的原著又是什麼樣的呢?

要揭開事實真相,首先要從《道德經》的作者——老子說起。

老子,春秋時期楚國,也就是今河南鹿邑人。

很多人認為老子的身份是一個謎,因為曾經有三個被稱為老子的人:老聃,老萊子,周朝的太史儋。

其實這三個是同一人。先說老聃,聃就是大耳朵的意思,老和李上古時期發音相同,所以,老聃有個別名就是李耳。

至於老萊子,筆者認為他就是老聃。《史記·老子列傳》記載:老萊子者,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修道家之用,修道而養壽也。並且孔子也曾經專門請教過老萊子,從這些資料看,很可能老萊子就是老聃,而郭店簡本的《道德經》,就是老子這一時期所寫。因為是老子在楚國時期寫的,當時民風淳樸,仁愛之風盛行,所以當時的老子是並不反對仁義的,這就是為什麼郭店簡本沒有通行本對於仁義的激烈反對的言辭。

而周朝太史儋,就是出函谷關,寫五千言的那個老子。

當然,這只是一種推斷,因為所有的史料,對老子生平記載很少,而且大多是《神仙傳》一類神乎其神的傳說。唯一靠譜一點的《史記》,也是寥寥數語,語焉不詳,並沒有對老子的身份給個最終的說法。而且,當時老子出函谷關所寫的五千言,是沒有名字的,《道德經》這個名字是後人給起的。

所以,事實的真相很可能就是:郭店簡本是老子也就是老萊子所寫,五千言是老子也就是太史儋出函谷關所寫。《道德經》並不是五千言,而是在五千言的基礎上,後代道家學者整理而成,經馬王堆的帛書本,發展到現在的通行本。

結論:《道德經》不存在蓄意篡改,它只是逐步完善。

《道德經》也不是偽經,無所謂篡改。《道德經》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包括很多的世界名人,政要,都對通行本《道德經》推崇備至,如果質疑通行本《道德經》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甚至是假經,真當那些風雲人物是傻子?

有人會說,我要的就是老子原著,怎麼可以修改呢?

老子原著是介於甲骨文和大篆的文字,像蟲子一樣形態各異,有的字體已經缺失,如果不修訂,你確定看的懂?既然修訂過,肯定就已經和原著有所不同,這是在所難免的,所以才會有版本的變化,可以說,現在的通行本就是最完美的,因為挑不出大毛病,而郭店簡本,馬王堆帛書,或多或少都有解釋不通的地方。

既然《道德經》經過修改,那麼是否是儒家所為,又是否蓄意呢?

肯定不是蓄意,因為動機不成立。說是儒家所為,郭店簡本並沒有針對儒家思想的言辭,而通行本是反對儒家仁義的,說儒家篡改,難道儒家神志不清,自己打自己?這顯然說不通。

所以,有志於修道。或者對《道德經》以及道家文化感興趣的朋友,不要再糾結於版本的不同和差異,也不要再疑心重重,不管哪一個版本,都是在闡述道法自然這個核心,核心沒有變,也就不要糾結於只言片語的差異。

很多事,因為年代久遠,已經無從考證,變成謎一樣的存在。如果我們在已經變成謎的事情上繼續分辨執著,那就難免應了「夫人神好靜而心擾之」,應該放下執念,內觀其心,心無其心,這就是道,有道之人,看什麼都是道,又豈是些許文字的改變所能左右的呢?

《道德經》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對那些義憤填膺,火冒三丈的指責《道德經》被蓄意篡改的朋友,我想送給你一句話:

其實《道德經》它就是一本書,不要把它看成神一樣的存在,道可道非常道,即便是老子本人,一說出來就已經不是道,寫出來更不是,被很多人傳抄更改過就更加不是,《道德經》的意義就是給你一點啟示,讓你轉變思想,轉換思維,讓你醒悟,學會變通,僅此而已。如果不能澄其心,遣其欲,學道又有什麼意義呢?即便老子原話原文寫給你,又有什麼意義呢?

怎麼學習《道德經》?怎樣修道,悟道,證道?

很多人學習《道德經》,迷惑於眾多的版本,不知道該從哪一個版本下手,我的建議是,以通行本為主,適當的可以參考下郭店簡本和帛書本。

至於各家註解,可以參考,但不必盲從,包括那些大師級的人物,註解的也就那麼回事,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場,都是一家之言。學《道德經》重要的還是要有自己的體會和領悟,並結合自身,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我在上面已經說過,《道德經》不是道,它只是給你指明方向,那麼道究竟在哪裡?

不用找了,道就在你自己身上,換言之,你自己就是道。

為什麼這么說?很簡單,道法自然。

道是恆常的主宰,周行不殆。道生萬物,道法自然,就是說,道雖然化生萬物,長養萬物,但同時也藏於萬物,一花一草,一塵一土皆有道。道的規律就是效法它自己,人也一樣,每個人都是有道之人,但是並不能得道,為什麼?被後天的慾望雜念淫滅了自性。

如果可以放空慾望,放空雜念,「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這樣就可以明心,明心就可以體會到「觀空亦空,空無所空」的真空境界,真空生妙有,妙有就是見性,也就是道的境界。

那麼在日常生活裡面怎麼修道呢?

很簡單,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給出了方法: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什麼意思呢?

為道日損,就是要你放下。放下什麼?

放下慾望重重,放下自私猶豫,放下急功近利,從此不再瞻前顧後,行事不再顛三倒四,錯誤百出。

只要是妄念,你就放下。一樣一樣的放下,一天一天的放下。這就是損之又損。

損之又損的結果會怎麼樣呢——以至於無為。無為就是道。

有人會說,我無為了,是不是就一無所有了?當然不是,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

憑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你做到了無為,你的狀態就是最正確的,你的行為就符合天道,符合本質規律,符合根本法則。你就能成事,你事成之後,應該得到的自然也就一樣都不會少。

Ⅶ 老子《道德經》的精髓與核心是什麼

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外,因為《道德經》所享有的盛譽,一方面很多人為之著迷和自豪,但另一方面很多人又覺得它讀起來艱澀難懂。那麼,《道德經》到底在講什麼呢?

關於《道德經》到底在講什麼,我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梳理。

1.《道德經》就是在講道德

你也許會想,道德我們大家都懂啊,從懂事開始,就一直在聽成年人的道德說教,心裡都有點煩了。可是你再想一想,為何老子所講的道德那樣迷人呢?為什麼古今中外那麼多成功者那般推崇這部經典呢?

原來,老子所講的道德,跟我們所熟悉的道德有著天壤之別。我們平時聽到比較多的是關於道德的教條,而老子所說的道德卻揭開了天地萬物與人生的秘密。

不少人總在思考:宇宙是從哪裡來的?我們人又是從哪裡來的?老子幫我們發現了這個秘密:宇宙與萬物,當然也包括我們人類,都是一種叫作「道」的力量所造就的,「道」就是宇宙與天地萬物,也包括我們人類最終極的源頭。西方《聖經》中說,是上帝創造了宇宙和人類,但《聖經·新約》中也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說到這里,即使你還不能理解,但應該也大致了解了我們所疑惑的宇宙與人類的終極秘密:大道。

大道生育了萬物,萬物又成了呈現大道的載體和形式。聖人告訴我們:格物即能致知,也就是通過理解萬物的客觀規律,來了悟大道的存在與規律。若是掌握了這個規律,也就等同於掌握了天地間萬物的一把總鑰匙。

說到這里,你也許就明白了,為什麼有那麼多優秀的人以悟道作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看看我們的現實,我們為什麼會痛苦?為什麼會糾結?為什麼會郁悶?為什麼會失敗?根本原因就是我們不懂得規律,如果懂得了萬事萬物的總規律,我們心靈上的這些困擾就會煙消雲散,這才是真正幸福圓滿的人生啊!

在我們的生活中,「道德」是一個詞;在老子這里,「道」和「德」是兩個不同含義的哲學概念,上面我們說的就是「道」,下面我們再來說說「德」。

說到「德」,我們會聯想到「道德」「品德」「美德」這樣一些詞彙;如果再往深處問一下,這些所謂的「德」,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這樣的「德」,對我們人類有什麼用呢?老子在《道德經》中就回答了這個問題。生育萬物的源頭和隱藏在萬物中的規律,就叫「道」;知道了這樣一個源頭,明白了萬物中的規律,並按照規律去做的人,就是有「德」的。「道」在外,是客觀規律;「道」若入心,並驅動行動,就是有「德」。

由此可見,「道」在先,「德」在後,「道」是客觀規律,「德」是人心悟道。因此,自然就會得出一個結論:有「道」才能有「德」,無「道」自然無「德」。

說到這里,人們自然就會想起另外一個問題:我們現在有「道」嗎?在不確定是否有「道」的情況下,我們的「德」是真的還是假的?這就是我想跟大家說的《道德經》的第二個方面的主題。


Ⅷ 誰對老子《道德經》第一章的解釋最佳

請看夢貞先生的解釋http://tieba..com/p/1246480430:
==============================================

原文:

1、道,可道,非恆道;
2、名,可名,非恆名。
3、無,名天地之始;
4、有,名萬物之母。
5、故:
6、恆無,欲以觀其妙;
7、恆有,欲以觀其徼。
8、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9、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簡譯:

1、道,可以授予之道,不是恆久之道;
2、名,可以假借之名,不是恆久之名。
3、無,名隱天地形成的開始;
4、有,名顯衍生萬物的母體。
5、因此:
6、常返過去的無中,可以捕獲道之奧妙;
7、常往未來的有中,可以把控道之范疇。
8、若兩者同出無礙,萬物名雖各異但道相通。
9、堅持不懈的玄修,是打開一切奧妙的法門。

請看道朴葫蘆老師的解釋http://tieba..com/p/1274557349:
=================================================

道的特點就像磁鐵【道】,
它可以賦予普通鐵的磁性【可道】,
但這塊普通鐵的磁性不會恆久【非恆道】;
名的特點就像新娘子【名】,
剛進門的媳婦可以叫新娘子【可名】,
但這個新娘子的稱謂不會恆久【非恆名】。
我們在沒有出世之前【無】,
名分在天地形成之初隱藏著【名天地之始】,
而當我們出生之後【有】,
名分就會在恩澤萬物中顯現【名萬物之母】。
所以要常回過去的虛無中觀察生命的真諦【故恆無欲以觀其妙】,
常到未來的時空中觀察恩澤萬物的果實【恆有欲以觀其徼】。
如果你能同時往返於過去與未來的時空隧道【兩者同出】,
就能明白為什麼莊子要說「天地一指萬物一馬」了【異名同謂】。
還是拜一個玄門的老師去練練玄功吧【玄之又玄】,
實修才是揭開一切奧妙的不二法門啊【眾妙之門】。

Ⅸ 老子的《道德經》幾乎沒有人能夠看得懂,那莊子是怎樣發揚它的

作為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大名如雷貫耳,但他也曾向老子求教,老子就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老子原本是周朝守藏室史,但後來他不想在仕途中繼續,就准備西出函谷關,去過清靜自由的生活。


莊子對歷史的發展演變,也跟老子一樣,一點都不樂觀,他認為黃帝「使民心一」,堯「使民心親」,舜「使民心競」,禹「使民心變」,導致「天下大駭」,有種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覺,但這不是歷史事實。莊子對人和天地的比較,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人生天地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道盡了人生短暫的慨嘆,也是一種豁達的心態。

Ⅹ 《道德經》揭開宇宙之謎 觀後感

道德經真的可以揭開宇宙之謎嗎?古今中外世界上所有的科學家加起來都不敢說揭開宇宙之謎。
道德經來源於易經,而易經被認為是一種樸素哲學觀念,與科學並沒有關系。
近代科學一個特點就是把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分開,而《易經》的「天人合一」觀念卻將天道、地道與人道混為一談。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科學家和思想家,把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視為近代科學的源泉之一,並認為中國古代文化缺少這個源泉:「中國傳統對於邏輯不注意,說理次序不注意,要讀者自己體會出來最後的結論。」
實際上,中國傳統中不僅缺少合乎邏輯的嚴密推演法,也缺少合乎邏輯的嚴密歸納法。
楊振寧認為易經的「取象比類」、「觀物取象」是歸納法,其實這是在「天人合一」的神秘主義觀念指導下的不合乎邏輯的類比法。
楊振寧指出易經的思想和方法根本就與科學格格不入,甚至要為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承擔罪責,自然也就否定了易經是「科學明珠」、「科學指南」、「科學預言書」種種無稽之談。
如果要寫一篇讀後感,以上可以給您提供參考。

熱點內容
考研刑法學碩 發布:2025-02-05 12:21:09 瀏覽:764
永遠居留條例 發布:2025-02-05 12:05:08 瀏覽:796
美國律師守則 發布:2025-02-05 11:15:41 瀏覽:138
李金律師 發布:2025-02-05 10:43:25 瀏覽:36
法學背書知乎 發布:2025-02-05 10:16:42 瀏覽:815
生活中行政法事例 發布:2025-02-05 10:08:49 瀏覽:990
省司法廳張敏 發布:2025-02-05 10:08:43 瀏覽:375
公司監事需不需要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5 10:03:50 瀏覽:68
日本古代刑法圖片 發布:2025-02-05 10:03:05 瀏覽:104
司法考試考點組 發布:2025-02-05 09:29:15 瀏覽: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