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意識現象

道德意識現象

發布時間: 2022-02-13 19:39:46

道德是人類所特有的精神現象嗎

道德是人類所特有的精神現象,這種說法是正確的,道德屬於人們的一種意識,意識是人所特有的。

㈡ 個人品德是個人的一種先天稟賦是一種道德意識現象對嗎

還有對人對物的看法和做法。

㈢ 生活中表現道德的現象有那些

1、保護環境

環境道德是社會道德的重要內容,熱愛大自然,實質上也是對人類本身的熱愛,是對生活的熱愛,是對生命價值的重視。自覺遵守這樣的社會公德,從根本上說,是對大多數人的利益的維護,是對人類的生存利益的關心,也是對子孫後代利益的關心。

2、講文明

作為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人們的行為文明狀況,它集中反映的是社會成員的文明教養程度,而禮貌則是這種文明程度在人際交往中的外在表現形式。作為社會公德的一個基本規范,文明禮貌是在人際交往中的一種道德信息,它說明了一個人對別人的尊嚴和人格的尊重。


三、誠實守信

孔子講「民無信不立」,孔子講的是國家與民眾的關系。把孔子的話引申開來,在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也可以說是「無信不立」。今天我們在公民道德建設中,要大力倡導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以信待人、以信取人、以信立人的美德。

四、助人為樂

助人為樂反映的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是反映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的本質特徵。

五、愛物公物

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會的公用設施,如公路、鐵路、水電線路、通信設備、衛生消防設施等等,都關繫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任何一項遭到破壞,都會使人民群眾的利益受到損害,從而嚴重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

㈣ 道德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對嗎

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在社會主義社會,無產階級的道德取得統治地位。但是還存在著剝削階級道德殘余,存在著公與私、善與惡的矛盾和斗爭。因此,或多或少地使不良道德反映到青少年的頭腦中,形成道德品質不良。學生道德品質不良是指學生經常發生違反我國道德准則或犯有較嚴重的道德過錯,學生的不良道德品質是在某種客觀條件影響下通過學生一定的心理活動而形成的。分析不良品德產生的原因與心理因素將有助於教育上來取預防與矯正的措施。

一、學生道德品質不良的客觀原因。

家庭環境的不良因素:家庭環境的不良往往是造成學生道德品質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某少管所對少年犯罪的原因進行調查,發現不檢點的家庭佔27.5%,不廉潔的家庭佔26%,不健全的家庭佔30%,不和睦的家庭佔70%。因此,可以說犯罪和家庭環境就像人和影子一樣密不可分。

社會上剝削階級殘余勢力的侵蝕:社會上一些犯罪分子不僅自己作案而且常常使用欺騙的手段誘使教唆少數青少年學生作壞事,使他們心靈受毒害,從而沾染上不良的品德和惡習;社會上流傳的一些壞書、壞故事、壞風俗,以及殘存的剝削階級的生活方式、意識觀點,也可能使學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改革開放後,國門打開,從外邊飛進來的「蒼蠅」、「蚊子」對於缺乏分析能力的學生如果沒有及時的指導也往往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教育觀點上的錯誤和教育方法的不當也可能給學生不良品德的蔓延和惡化提供條件。

二、學生道德品質不良的主觀原因

學生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如果學生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就可能被強烈的個人慾望、要求所驅使,結果就可能會發生不考慮共產主義道德准則和不顧他人利益的行為。

學生意志薄弱:意志薄弱的學生可能使道德觀念不能戰勝不合理的需要,而不合理的個人慾望卻驅使學生做出某些粗野、消極、利己的事情。

不良行為的習慣作用:從許多青少年犯罪的案例表明,他們在校學習期間,不良行為在開始時常常是偶然發生的,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發生,便使學生形成不良的習慣。錯誤道德觀念的影響:「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等等這些腐朽甚至反動的道德觀念,一旦被學生接受就會產生不道德行為。

三、矯正學生道德品質不良的方法消除學生對教師疑懼心理和對立情緒。

矯正學生的不良品德首先要使學生消除對教師的疑懼心理和對立情緒,使他們相信教師是真心善意的,教師應當懷著深厚的愛心從多方面關心和幫助他們,同時熱情而嚴肅地對他們提出希望,使他們在生活實踐中親身體會到教師的真心善意。

教師可明確地告訴學生「一旦從頭做起,好壞看今後的實際表現」。從而激勵犯錯誤學生的上進心。培養和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及集體榮譽感。經常犯錯誤的學生不但缺乏自尊心,而且也缺乏集體榮譽感,因此,他們對教師的批評可能會採取無所謂的態度,這主要是他們經常受到過多的指責和懲罰所造成的。為了培養個人自尊心應當更多地採取贊許、表揚、獎勵、或給予信任性的委託,盡可能多地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利用嚴格要求,組織輿論和獎懲分明的方法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所謂嚴格要求就是提出的要求要切實可行,一經決定必須嚴格執行,同時在執行中作出對每個人的評價,這樣可使學生明確地體會到什麼是正確和高尚的行為,知道應該怎樣嚴格地要求自己。所謂組織輿論就是通過教室牆報、板報、討論會、小評論、演講、文藝節目等提醒、督促學生形成是非觀念。所謂獎懲分明就是有獎有懲,獎,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感情上的愉快。懲,使學生受震動,感情上產生自疚。獎懲分明不僅使學生明辨是非、善惡,而且也是幫助,學生形成是非感的一種手段。

經驗證明,矯正學生的不良道德品質必須防微杜漸,從細微處抓起、抓緊、抓早、抓徹底。只要我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恆,終會使學生改正不良品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㈤ 道德活動現象(名詞解釋)

道德來活動,也稱「道德實踐」源。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指導下有目的的社會活動。包括道德行為、道德評價、道德教育、道德修養以及其他具有善惡價值並應承擔道德責任的活動。道德活動既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意識、道德原則和規范的具體體現和貫徹,又是這些道德意識、道德原則和規范形成或完善的實踐基礎。就活動主體而言,道德活動區分為社會道德活動和個人道德活動。

㈥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作為一種行為規范道德表現為什麼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的特點:繼承性、社會性、自律性。

馬克思主義道德本質說:道德本質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社會道德體系的性質。

經濟關系表現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道德體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社會生活中的共同利益,決定著各階級的共同道德觀念。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引起道德的變化。

介紹: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

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㈦ 道德意識的變動

既然道德意識無法從經典倫理學理論之中獲得足夠滿意的解釋,而且道德意識還成為使經典倫理學失效的元素,那麼,道德意識這一概念與主題在倫理學系統中的定位就需要得到更為明確的界定。實際上,由於道德意識還沒有足夠的經典倫理學資源支撐,因此道德意識不足以自身馬上成為一種理論而只能在和其它一些同樣非常重要的倫理學主題的比較中展現其特點。之前已經論證,道德意識不僅與人性有關,而且與道德心理學、道德情感、認識論等皆有關系,現在,這種關系可以更為明確,即道德意識是處於這些概念與主題的最後交匯處。正是通過道德意識,各種不同的倫理學主題才成為一個個尖銳的矛盾。 這不難理解,例如,當慮及好人和壞人的時候,如果不那麼糾纏概念而是立刻就好人和壞人進行討論,那麼就會發現,壞人的道德意識比好人要多得多也精明、深刻得多。雖然這里所言的壞人的道德意識主要指稱道德知識而非最終的善惡價值觀選擇,不過壞人確實既抓住了好人的心理,又相當清晰地知曉了道德行為規則。純真世界觀將認為壞人是不懂道德的人,這並不是一種正確的認識,事實上壞人完全懂得道德規則並且還有惡膽去破壞道德規則。影視與小說中戲劇化的要求及作家的關注習慣常使這一點顯得特別誇張。除此之外,壞人也對好人的心理有充分意識,壞人並不懂得道德規則這樣的例子只能類似於無知的人幫了倒忙或者某人特別茫然地無意識地去干不好的事情,還算不上是特別壞。正因於此,明知故犯、知法犯法才成為相當丑惡並被善良的人們深惡痛絕的道德現象和行為。
好人和壞人道德意識的不同既是程度上的也是個體差異上的。壞人比好人對道德意識的警覺要主動得多,而好人對道德意識的警覺只有當遇到特殊事態時才會被觸動。與這種道德現象不同,道德意識也表現在社會成員的言談與利益合法性論爭上面,由於現代社會眾所周知的特殊性質,社會成員言談合法性與利益合法性的論爭都變得極為尖銳。在此情形下,道德意識不僅被絕大部分社會成員用來作為自向性真實道德動機的自我證明上的掩飾,而且也成為實際言談、利益合法性爭奪時對他人進行自我道德證明的極佳外衣。一般說來,人們在道德合法性的爭奪時總是使用道德意識而使自己的價值觀得到了表達和安慰,又使他人對自我的道德質詢被擔在了道德意識的層次上而已。不管自覺還是不自覺,這種司空見慣的道德意識表現形式都屬於對人我的雙重欺騙。不僅如此,人們也將在道德意識保護與掩蓋的徒有其表的道德行為事實熏陶下變得愈發自以為是。
由於道德意識關繫到人性特質、道德感、道德知識以及對此各方面的反思,而上述各個方面在經驗上都是變數因素,因此局面和情況就將變得極為復雜。道德哲學的淵源或許就可由之解釋。比如可以找到一個人性上很美好的人,他/她並不怎麼具有道德知識,然而其道德情感卻很美好。那麼這個人就可能不具有強烈的反思性道德意識,不過,盡管這個人在道德意識上不進行強烈的反思,但此人卻很極有可能是一個經驗觀察中道德優秀的人,那些農民中的純朴並且能恰當地理解道德感之人就是這方面可設想的典型。隨著各種條件的變化,道德意識將隨著變數的變動而組合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可能。人世間道德圖景有萬千姿態,作為倫理學內部概念之主題,道德意識貢獻了其中的絕大多數。
然而,道德意識也引起了最多的麻煩和矛盾。從元哲學的理想角度,各種倫理學主題中道德意識由於其可分析性、統合性與核心性極為適合進行論證的,但是道德意識也是非常難以論證的。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命題,有必要區分道德意識內部結構中對自我的反思、對道德知識的反思、價值觀以及對原有自我道德的多重反思等不同的部分。在這些道德意識的不同階段和部分之中,對自我的反思由於屬於心身哲學的范疇而沒有更多的倫理學分析價值,對道德知識的反思由於其知識論色彩,也不具有太多的元倫理學分析價值,由此,價值觀以及對自我道德的多重反思就成為了道德意識中最為核心與重要的成分。價值觀作為一個較為綜合的概念主要以綜合、靜態的方式體現,而對自我道德的多重反思則在綜合性之餘具有與價值觀匹敵的變動性。
從歷時性的角度,正是對自我道德的反思與重復反思造成了價值觀的變動,其中,針對價值的部分構成了價值觀上的相對主義,而針對自我與他人的部分則構成了對他人的道德評估。對於道德意識來說,價值觀上的相對主義與對他人道德評估形成的道德唯我主義都有著巨大的危害,其深層次原因在於現代社會碎片式的道德圖景以及外界環境使人們的道德意識與價值觀成為了各方面角逐中最佳的和最輕易的犧牲品。當面臨意識上和價值觀上難題的時候,被輕而易舉地犧牲與改變的常常是人們的道德意識,這初看起來是令人費解的,因為,既然道德意識比物質資源在價值的地位上是更重要的視取,那麼首先被犧牲的就應當是物質資料而非道德意識。但道德意識在事實上更經常性的被犧牲也使人們不得不承認,當各種利益發生沖突時,由於意識結構與意識基礎本身的易變動性質,人們更容易選擇在利益與價值沖突時對道德意識的犧牲。
這種獨特的道德意識現象來源於一個較為隱蔽的預想,即道德意識是可以返回到原初形態的,然而,這種樂觀的預想並不符合實情。事實上,當道德意識已經從一種狀態轉移變化到另一種狀態和程度上之時,想要再返回原初就成了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之所以將其稱之為幾乎不可能,是由於即使有意地使自己模擬到原初的道德意識狀態,這種狀態依然難以擺脫後來的意識因素。當道德意識改變著價值觀的時候,人們的價值觀和人性也已經受到了不可逆轉的影響,更為嚴重的是,對價值觀和人性的不可逆轉改變將在帶有強烈新認同感的道德意識與警覺影響下使人的一切精神活動形成頑固認同。即使偶爾出現對原先意識的反思或者懷舊,這種意識活動也不能夠從根本上對新的道德意識有所改觀,因為共時性的統合道德意識馬上就將告訴自己,這種活動只不過是沒有最終確定性價值的反思和懷舊而已。就這樣,正確的與錯誤的多重道德意識都將在相同的承諾條件下獲得合法性,不過,既然無法立刻輕易阻止這種反思性道德意識的作用,那麼一旦在意識過程中伴有對道德律的知識信守,它也比沒有此信守在價值觀上要更為穩妥,同時,慎思所能夠給予道德意識的形式性保護以及對他人情況的更多考慮也就是有益的。所稱的康德倫理學中有效的部分是這幾點,其原因恰在於此。功利主義雖然在價值觀和道德感的承諾要求上比義務論更為輕松,但由於功利主義在理論結構上對道德意識各方面的包含考慮,也為道德意識的理論借鑒提供了一定的幫助,然而正如在功利主義節所論證的那樣,功利主義卻也很可能對道德意識的錯誤反思無能為力。從以上層面看來,返身的道德意識行為就相當於一種有害、虛假的自欺。 上一段已經提及,道德意識的變動還將使其在不可逆反的同時更容易具有極其強烈的固執與自以為是的色彩。一般說來,發展了的價值觀不管其在純粹道德的立場上是進步還是退步,以及發展了的道德意識不管其對原先道德意識的更多反思是恰當的還是不恰當的,人們總是願意理所當然地認為現有的道德意識優於原有的道德意識而不是相反。這是一種典型的自以為是。與此不同,從倫理學的學理角度看來,需要的並不是這樣的對現有道德意識的頑固自信與堅持。倫理學作為一種哲學形式其元反思性質所需要的毋寧說是一種最為恰當的道德意識反思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反思方式並不求最為符合一般的道德判斷,而僅僅要求其在一定的道德觀基礎上是最恰當的。
然而,對恰當反思方式的探索並不容易,而且也牽涉到許多其它的方面。反思規定的難度使道德意識的解釋性特質得到了體現。從哲學角度來說,道德意識是解釋性而非方法性的概念,其根源在於道德意識反映了人類道德現象的本質秉性,但另一方面,這種反映也僅是反映而已。一旦所需要的是對真實道德現象的有效解決,那麼即使充分對道德意識加以考慮也基本無濟於事。從某種意義上說,道德意識對倫理學是最重要的,但卻不是最大的。道德意識實際上構成了一個平台,如同晚報、簡訊、網路游戲、學校和單位等事物是一個個自身無涉地容納了不同價值觀社會成員的平台一樣,道德意識是抽象意義上的平台,它容納了比之更大的背景。那麼,最大和更大的是什麼?這讓人們回到了道德意識的規定起點,亦即道德意識的內部倫理學論證性質,它所受到的限制恰恰是外在於倫理學、外在於道德的。如果企圖在哲學上對此進行更深一步的逾越,那麼其形態就將是自然科學或者是不負責任的詭談。
對道德意識的哲學活動似乎就將在得到這個方向性的指引時走到了頭,它面臨的是所有哲學都存在的深刻挑戰。想像一下沒有道德意識的世界,那將多麼簡單,但那樣一來價值上的好壞善惡也就變為無善無惡的尷尬狀態,善惡的雙向轉換以及人類道德的美好可能也將一並喪失,這難以忍受。不過至少還是可以覺察到,在道德意識問題上,值得推薦的或許是一種意識上的天真,這種道德意識的天真不僅適用於價值觀的部分,也適合於對他人的道德評估。天真概念的作用可被視為剛才論及的恰當反思的一個試驗範例。當人們持有一種經過適當界定的天真之時,就能夠避免在價值觀上成為一個盡管口頭承認多元但實際上在更深意識層次上固執己見的相對主義者,也將避免在對他人的道德評估中由於目睹與思考了社會上大量駭人聽聞的敗德之事以及親身經歷了越來越多多的敗德之人而成為一個悲觀主義、厭世主義、或者隨波逐流者。由此看來,道德意識上的天真不啻於是一副混亂與錯誤意識的解毒劑。盡管如此,還是有必要強調這種天真在恰當界定方面的強條件要求,事實上,要真正達到這種意識境界絕非易事,而且如果處理和把握不好,這種道德意識上的天真離更深程度的自欺欺人也僅有一步之遙。
道德意識仍在途中。鑒於人性特質、道德知識、道德情感、反思形式以及外界道德環境等多個方面與道德意識的深刻關聯和復雜相互作用,道德意識就既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現實道德問題與倫理學理論問題,又面臨著艱巨的挑戰。不過,這不妨礙倫理學家深入探索不同類型的人心和人之所思所識,同時也不妨礙身處世間的人們在知識上信守道德律、培植善良心靈、行動善舉、懷有美好的道德情感,並在自我道德意識上努力尋求一種最為恰當的反思與意識。

熱點內容
考研刑法學碩 發布:2025-02-05 12:21:09 瀏覽:764
永遠居留條例 發布:2025-02-05 12:05:08 瀏覽:796
美國律師守則 發布:2025-02-05 11:15:41 瀏覽:138
李金律師 發布:2025-02-05 10:43:25 瀏覽:36
法學背書知乎 發布:2025-02-05 10:16:42 瀏覽:815
生活中行政法事例 發布:2025-02-05 10:08:49 瀏覽:990
省司法廳張敏 發布:2025-02-05 10:08:43 瀏覽:375
公司監事需不需要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5 10:03:50 瀏覽:68
日本古代刑法圖片 發布:2025-02-05 10:03:05 瀏覽:104
司法考試考點組 發布:2025-02-05 09:29:15 瀏覽: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