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網路道德論文

網路道德論文

發布時間: 2020-12-20 23:02:11

① 網路與道德 論文

Internet安全問題,是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據有關方面的了解,2001年的愛蟲病毒與2002年的Code red蠕蟲在若干小時之內傳染了幾十萬台主機,每次造成10億美元左右的損失。有一份調查報告談到,截止2002年10月,有88%的網站承認,它們中間有90%已經安裝了防火牆和入侵監測等安全設備。但最後一年內有88%受到病毒傳染,而有關網路的研究表明,Internet具有free scale的性質,其感染病毒的域值,幾乎為零。所以國內外一些有識之士提出安全的「範式轉換」,例如國外對現在的安全範式提出過兩點看法:

1) 傳統的安全範式對Internet的「復雜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安全最麻煩的問題所在是「復雜性」。

2) 以往(例如歐洲)對於信息安全所採取的措施是建立防火牆、堵漏洞,但沒有從整體性、協同方面構建一個信息安全的網路環境。可以說網路的安全問題是組織管理和決策。

如果對Internet(或萬維網www)加以分析,WWW是計算機與網民構成的人 . 網相結合的系統,我們從系統科學的觀點來分析,WWW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OCGS),這種系統是我國科學家於20世紀90年代提煉出來的,但網路專家往往對此不容易接受。我們曾經專門寫了一篇題為「Internet —— 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文章,將在《 中國科學 》上發表專門討論這個問題,這里就不多說了。更為重要的是國內不僅提出像WWW這樣的開放復雜巨系統,而且於1992年提出處理OCGS的方法論,即與「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把各行各業的智慧、群體經驗、古今中外的安全知識與高性能計算機、海量儲存器、寬頻網路和數據融合、挖掘、過濾等技術結合起來,形成一個處理復雜問題及系統風險(Systemicrisks)決策的平台。研討廳體系的精要可概括如下:

1. 電腦是人腦研製出來的,在解決問題時,兩者應互相配合,以人為主,充分發揮兩者的積極作用。我國的一位哲學家熊十力曾經把人的智慧(Human mind,心智或稱腦智)分為性智與量智兩類;性智一個人把握全面、定性的預測、判斷的能力,是通過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培養與訓練而形成的;我國古代的讀書人所學的功課中,包括琴、棋、書、畫,這對一個人的修身養性起著重要作用。

性智可以說是形象思維的結果,難以用電腦模擬,人們對藝術、音樂、繪畫等方面的創造與鑒賞能力等都是形象思維的體現。心智的另一部分稱為量智,量智是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計算,通過科學的訓練而形成的智慧。人們對理論的掌握與推導,用系統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屬於量智,是邏輯思維的體現。所以對青少年的培養來說,藝術與科學是兩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分析現在的電腦的體系結構,用電腦對量智進行模擬是有效的。人工智慧的研究表明了用電腦對邏輯思維的模擬,可以取得成功;但是用現在的電腦模擬形象思維基本上是行不通的。電腦畢竟是人研製出來的,是死的不是活的,我們用不著一定要電腦做它做不到的事。總而言之,明智的方法是人腦與電腦相結合;性智由人來創造與實現,而與量智有關的事由電腦來實現,這是合理而又有實效的途徑。從體繫上講,人作為系統中的成員,綜合到整個系統中去,利用並發揮人類和計算機各自的長處,把人和計算機結合起來形成新的體系。

2. 以「實踐論」為指導,把認識從定性提高到定量

面對未知的問題,採用綜合集成法進行分析與解決的過程如下:首先由專家或專家群體提出解決該問題的猜想,根據以往經驗性認識提出意見,這種意見或見解屬於「定性」性質;再利用精密科學中所用的建模方法(數學建模或計算機建模),用人機結合的方法建立和反復修改模型,達到從定性認識上升到總的定量的認識,這也可以說是專家們的大膽假設通過電腦包括信息網路加以細心求證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計算機軟硬體環境,各種資料庫、知識庫以及信息網路的支持,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體現。

3. 以Internet為基礎,體現民主集中制,尋求科學與經驗相結合的解答

「綜合集成研討廳」可以看成是總體規劃信息革命思維工作方法的核心。它實際上是將我國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運用於現代科學技術的方法之中,並以Internet為工具系統,尋求科學與經驗相結合的解答。

一些從事網路安全的專家的看法歸納為:

1. Internet不是一般的系統,是開放,人在其中,與社會系統緊密耦合的復雜巨系統;

2. Internet是一個時時處處有人參預的、自適應的、不斷演化的,不斷涌現出新的整體特性的過程;

3. Internet的安全管理,不是一般管理手段的疊加和集成,而是綜合集成(metasynthesis)。兩者的本質區別在於強調人的關鍵作用,是人網結合、人機結合,發揮各自的優勢。

在信息社會中網路將逐漸成為人們離不開的工作與生活中的必須品。眾多網民(上網的人)的行為必須有所規范,理所應當的必須遵循「網路道德原則」。下面引用北大出版《 信息科學技術與當代社會 》中,有關「網路行為規范」與「網路道德原則」的論點,作為進一步思考的參考。

(一) 網路行為規范

到目前為止,在Internet上,或在整個世界范圍內,一種全球性的網路規范並沒有形成,有的只是各地區、各組織為了網路正常運作而制訂的一些協會性、行業性計算機網路規范。這些規范由於考慮了一般道德要求在網路上的反映,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目前網路發展的基本需要,因此很多規范具有普遍的「網路規范」的特徵。而且,人們可以從不同的網路規范中抽取共相同的、普遍的東西出來,最終上升為人類普遍的規范和准則。

國外研究者認為,每個網民必須認識到:一個網民在接近大量的網路伺服器、地址、系統和人時,其行為最終是要負責任的。「Internet」或者「網路」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網路,它更是一個由成千上萬的個人組成的網路網路「社會」,就像你駕車要達到某個目的地一樣必須通過不同的交通路段,你在網路上實際也是在通過不同的網路「地段」,因此,參與到網路系統中的用戶不僅應該意識到「交通」或網路規則,也應認識到其他網路參與者的存在,即最終要認識到網路網路行為無論如何是要遵循一定的規范的。作為一個網路用戶,你可以被允許接受其他網路或者連接到網路上的計算機系統,但你也要認識到每個網路或系統都有它自己的規則和程序,在一個網路或系統中被允許的行為在另一個網路或系統中也許是受控制,甚至是被禁止的。因此,遵守其他網路的規則和程序也是網路用戶的責任,作為網路用戶要記住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一個用戶「能夠」採取一種特殊的行為並不意味著他「應該」採取那樣的行為。

因此,既然網路行為和其他社會一樣,需要一定的規范和原則,因而國外一些計算機和網路組織為其用戶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規范。這些規范涉及網路行為的方方面面,在這些規則和協議中,比較著名的是美國計算機倫理學會(Computer Ethics Institute)為計算機倫理學所制定的十條戒律(The Ten Commandments),也可以說就是計算機行為規范,這些規范是一個計算機用戶在任何網路系統中都「應該」遵循的最基本的行為准則,它是從各種具體網路行為中概括出來的一般原則,它對網民要求的具體內容是:

1. 不應用計算機去傷害別人;

2. 不應干擾別人的計算機工作;

3. 不應窺探別人的文件;

4. 不應用計算機進行偷竊;

5. 不應用計算機作偽證;

6. 不應使用或拷貝你沒有付錢的軟體;

7. 不應未經許可而使用別人的計算機資源;

8. 不應盜用別人智力成果;

9. 應該考慮你所編的程序的社會後果

10. 應該以深思熟慮和慎重的方式來使用計算機。

再如,美國的計算機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是一個全國性的組織,它希望它的成員支持下列一般的倫理道德和職業行為規范:

1. 為社會和人類作出貢獻;

2. 避免傷害他人;

3. 要誠實可靠;

4. 要公正並且不採取歧視性行為;

5. 尊重包括版權和專利在內的財產權;

6. 尊重知識產權;

7. 尊重他人的隱私;

8. 保守秘密。
國外有些機構還明確劃定了那些被禁止的網路違規行為,即從反面界定了違反網路規范的行為類型,如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網路倫理聲明(the Network Ethics Statement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指出了六種不道德網路行為類型:

1. 有意地造成網路交通混亂或擅自闖入網路及其相聯的系統;

2. 商業性地或欺騙性地利用大學計算機資源;

3. 偷竊資料、設備或智力成果;

4. 未經許可接近他人的文件;

5. 在公共用戶場合做出引起混亂或造成破壞的行動;

6. 偽造電子函件信息。

上面所列的「規范」的兩方面內容,一是「應該」和「可以」做的行為,二是「不應該」和「不可以」做的行為。事實上,無論第一類還是第二類,都與已經確立的基本「規范」相關,只有確立了基本規范,人們才能對究竟什麼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行為作出具體判斷。(二) 網路道德原則

網路道德的三個斟酌原則是全民原則、兼容原則和互惠原則。

網路道德的全民原則內容包含一切網路行為必須服從於網路社會的整體利益。個體利益服從整體利益;不得損害整個網路社會的整體利益,它還要求網路社會決策和網路運行方式必須以服務於社會一切成員為最終目的,不得以經濟、文化、政治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差異為借口把網路僅僅建設成只滿足社會一部分人需要的工具,並使這部分人成為網路社會新的統治者和社會資源佔有者。網路應該為一切願意參與網路社會交往的成員提供平等交往的機會,它應該排除現有社會成員間存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差異,為所有成員所擁有並服務於社會全體成員。

全民原則包含下面兩個基本道德原則:第一,平等原則。每個網路用戶和網路社會成員享有平等的社會權利和義務,從網路社會結構上講,他們都被給予某個特定的網路身份,即用戶銘、網址和口令,網路所提供的一切服務和便利他都應該得到,而網路共同體的所有規范他都應該遵守並履行一個網路行為主體所應該履行的義務。第二,公正原則。網路對每一個用戶都應該做到一視同仁,它不應該為某些人制訂特別的規則並給予某些用戶特殊的權利。作為網路用戶,你既然與別人具有同樣的權利和義務,那麼就不要強求網路能夠給你與別人不一樣的待遇。

網路道德的兼容原則認為,網路主體間的行為方式應符合某種一致的、相互認同的規范和標准、個人的網路行為應該被他人及整個網路社會所接受,最終實現人們網際交往的行為規范化、語言可理解化和信息交流的無障礙化。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要求消除網路社會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網路行為主體間的交往障礙.
當我們今天面臨網路社會,需要建立一個高速信息網時,兼容問題依然有其重要意義。「當世界各地正在研究環境與停車場的時候,新的競爭的種子也正在不斷地播下。例如,Internet正逐漸變得如此重要,以至於只有Windows在被清楚地證明為是連接人們與Internet之間的最佳途徑後,才可能興旺發達起來。所有的操作系統公司都在十萬火急地尋找種種能令自己在支持Internet方面略占上風,具有競爭力的方法。」

兼容原則要求網路共同規范適用於一切網路功能和一切網路主體。網路的道德原則只有適用於全體網路用戶並得到全體用戶的認可,才能被確立為一種標准和准則。要避免網路道德的「沙文主義」和強權措施,誰都沒有理由和「特權」硬把自己的行為方式確定為唯一道德的標准,只有公認的標准才是網路道德的標准。

兼容原則總的要求和目的是達到網路社會人們交往的無障礙化和信息交流的暢通性。如果在一個網路社會中,有些人因為計算機硬體和操作系統的原因而無法與別人交流,有些人因為不具備某種語言和文化素養而不能與別人正常進行網路交往,有些人被排斥在網路系統的某個功能之外,這樣的網路是不健全的。從道德原則上講,這種系統和網路社會也是不道德的,因為它排斥了一些參與社會正常交往的基本需要。因此,兼容不僅僅是技術的,也是道德的社會問題。

網路道德的互惠原則表明,任何一個網路用戶必須認識到,他(她)既是網路信息和網路服務的使用者和享受者,也是網路信息的生產者和提供者,網民們有網路社會交往的一切權利時,也應承擔網路社會對其成員所要求的責任。信息交流和網路服務是雙向的,網路主體間的關系是互動式的,用戶如果從網路和其他網路用戶得到什麼利益和便利,也應同時給予網路和對方什麼利益和便利。

互惠原則集中體現了網路行為主體道德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從倫理學上講,道德義務是「指人們應當履行的對社會、集體和他人的道德責任。凡是有人群活動的地方,人和人之間總得發生一定的關系,處理這種關系就產生義務問題。」作為網路社會的成員,他必須承擔社會賦予他的責任,他有義務為網路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有義務通過網路幫助別人,也有義務遵守網路的各種規范以推動網路社會的穩定有序的運行。這里,可以是人們對網路義務自學意識到後而自覺執行,也可以是意識不到而規范「要求」這么做,但無論怎樣,義務總是存在的。當然,履行網路道德義務並不排斥行為主體享有各種網路權利,美國學者指出,「權利是對某種可達到的條件的要求,這種條件是個人及其社會為更好地生活所必需的。如果某種東西是生活中得好可得到且必不可少的因素,那麼得到它就是一個人的權利。無論什麼東西,只要它生活得好是必須的、有價值的,都可以被看作一種權利。如果它不太容易得到,那麼,社會就應該使其成為可得到的。」

② 尋論文一篇關於網路道德的論文、、

網路道德失范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摘要】隨著網路飛速發展,網路道德失范日益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嚴重問題。文章從分析網路道德失范對於大學生的危害性入手,探究了在新的網路環境影響下的高校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強調了高校德育工作必須在認識到網路發展的必然性的同時,不斷積極發展思想道德教育內容,加強思想道德工作管理,趨利避害,使網路為我所用。 【關鍵詞】網路道德;網路道德失范;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一、網路道德與網路道德失范
國際互聯網的出現和飛速發展,正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在網路強勢進入人們的現實生活的同時,網路道德也以新的姿態隨之而來。網路道德並不是游離於社會道德體之外的一種社會道德概念,它是社會發展歷史進程中所出現的一種與新的社會生活方式相適應的階段性或以後長期存在的一種道德形式,但卻與傳統的道德有著明顯的區別,在網路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凸現出間接的特點。網路社會中的道德不像傳統道德那樣,主要依靠輿論來規范個體行為,而是靠網民以「慎獨」為特徵的道德自律。「慎獨」意味著人獨處時,在沒有任何外在的監督和控制下,也能遵從道德規范,恪守道德准則。也就是說,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規范在網路上的虛擬社會中往往會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習慣和道德信念層次上,才能更有效地規范個體的網路行為。
網路作為新的技術平台,具有的交互性、即時性、便捷性、開放性等特點。但在為人們提供大量信息和便利條件的同時,由於其隱秘性的特點也帶來了相當范圍內的道德失范現象的發生。仔細分析一些典型的案例會發現,大多數道德失范現象往往有著深厚的商業化、社會經濟合理性的動機,與網路架構日益呈現出的社會合理化及社會自動化控制機制的同步發展有關,對網路弱勢社群如未成年人、一般上網者的控制和損害的日益嚴重。從微軟霸權到網路色情暴力泛濫、間諜軟體、廣告軟體、網路牛皮癬、隱私權侵犯、網路誹謗、垃圾郵件,在背後往往找出自動化銷售、電子商務、網路安全及整個IT業不斷成熟的並行軌跡。
二、大學生網路道德失范的危害性
網路的虛擬性、隱蔽性和無約束性之特徵會助長學生的僥幸與放縱心理。許多學生由於忽視網路文明而導致網路道德失范,進而引發網路犯罪,使之成為一個新的社會問題。實際上,網路道德失范已經不是一種簡單的錯誤行為,它是當代大學生道德意識和品德心理畸形發展的具體反映,這種行為從某種角度折射出了大學生內心的諸多問題,極具危害性。
首先,網路道德失范易導致大學生人格發展錯位。在人格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環境是僅次於個性的第二大因素。大學生正處在身心急劇發展和自我意識分化,矛盾逐漸走向統一的特殊時期,大學階段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再者,網路道德失范嚴重弱化了大學生個體社會化的進程。社會心理學理論認為,社會化作為一種發展過程,是通過個人和他人間一種連續的、經歷著許多階段和變化的相互作用的過程,現實中的人際溝通對個體社會化進程至關重要。最後,網路道德失范導致學生素質下降,校園不穩定因素增加。
三、網路道德失范下高校道德教育的開展
大學生是網路世界中最活躍、最中堅的力量,如何在網路環境下探求一條行之有效的高校德育模式,是高校每一個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高度重視和認真思考、探討的問題。我們看到,網路在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難度同時,也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更新觀念,創新方法,探求二者的最佳結合點也許就是解決網路環境下高校德育工作負面影響的一劑良方。
(一)轉變德育觀念
面對網路的出現和發展,我們應該及時更新觀念,認識到它是信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通過利用網路開放性、交互性、及時性等特點,我們不但可以及時獲取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和資源,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網路交流的自由、開放和民主,鼓勵學生把自己關心和感興趣的話題、存在的情緒與困擾,通過網路直接反映、直率表達,這就有利於我們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把握問題的關鍵,與學生進行溝通,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對策,使學校德育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現實,最終達到入腦、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績效。
(二)建設德育制度
我們在網路環境下的德育工作也應體現制度化,要摒棄那些不合時宜且毫無成效可言的條條框框,盡快制定出切合高校實際的校園網路規范守則,明確獎懲措施,對違反上網規范的學生予以嚴懲,對一些利用網路進行犯罪活動的學生要移交司法部門。同時,要與輿論監督機制相結合,善於藉助輿論的力量,樹立正確的網路道德導向,使恪守規范者受輿論的肯定、宣傳,反之則受到輿論的譴責、批判。 (三)拓新德育視野
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我們可以讓高校的德育工作也來分享網路的一杯羹,利用網路把大學生拉回正道。即所謂以彼之道,為我所用,還治彼心。一是建立高校自己的網上黨校、網上團校,設立理論學習,努力增強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德育思想「進網路」,這不僅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二是鼓勵德育工作者個人設立網頁,充分利用本校網站進行教育。通過有目的組織,幫助一些德育工作者設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網頁,提出一些社會問題,與熱心網友進行溝通、對話、答疑、咨詢活動。三是製作生動直接的德育教學軟體用於德育教學。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為大學生提供了色彩艷麗的圖片,活潑的三維動畫及其他的多媒體仿畫面,使大學生如臨其境,其效果是傳統思想教育方法無法比擬的。四是以德育為主線在大學生中策劃網路技術競賽。比如個人網頁大PK、個人博客「秀」、論壇招募等活動,讓大學生在活動中有意識、有目的擷取身心所需的營養。五是疏通師生之間網路溝通的通道。可以採取網上聊天的方法,在網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因勢利導的「滲透」教育才能有效。通過「閑侃」,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現實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答疑解惑講道理。或者採取「網上」咨詢的方法。在網上開展信息咨詢,如學生工作信息咨詢,包括有關學生工作方面的獎勵、處罰的政策規定,校內重大活動的具體內容和日程安排,校內熱門話題,遵章守紀,文明禮儀等方面的內容。
(四)拓展德育內容
要引導大學生文明上網、依法上網,將網路道德的培養作為個人思想道德教育一個不可缺少的方面。一是網路道德教育。在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課中增加了「網路道德與文明」的內容,重點進行網路道德規范、網路法律規范、網路安全以及網路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二是網路法規教育。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網路法規教育,使他們了解法律法規方面的各項規定。教師還應該關注這方面的動態,及時把最新的網路法規、管理規定等向學生傳達。三是網路安全與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
(五)改進德育教學評價內容及方式
教學評價是對教育效果進行的價值判斷,是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高校德育教學評價應對學生正確思考與行為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網路環境下,公正、客觀地評價一個學生的在校表現,可以把網上道德作為一項評價指標。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能力,21世紀的受教育者已經不再是一個只會吸納大量事實信息的人。面對信息時代的嚴峻挑戰,學校必須將信息素養納入教育的目標與評價體系之中。
總之,今天的大學德育與網路共處一個時空,時刻面臨著網路傳媒的沖擊與挑戰,面對網路道德的失范,我們高校德育工作必須在認識到網路發展的必然性的同時,不斷積極發展思想道德教育內容,加強思想道德工作管理,趨利避害,使網路為我所用。 參考文獻
[1]揚霞.論加強高校網路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0).
[2]盧勃.論新時期高校網路道德教育.湖北光報電視大學學報,2006(2).
[3]路琴.公民道德教育 高校教育新視角.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4]徐振祥.新時期高校德育現代化的基本特質.雲夢學刊,2006,(5).
[5]梁宏偉,王永輝.淺議網路環境對高校德育教育的影響及對策,2006,(1).

③ 如何提高大學生的網路道德素質論文範文

網路道德是信息網路社會的時代產物,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們的上網行為,調節網路時空中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網路道德是人們對網路持有的意識態度、網上行為規范、評價選擇等構成的價值體系,是一種用來正確處理、調節網路社會關系和秩序的准則。伴隨網路的迅速發展,我國網民數量急劇增加,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已經成為網路的生力軍,上網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互聯網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和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網路生活直接影響大學生的認知、情感、心理和學習生活,也影響到大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素養、行為規范。互聯網在帶給大學生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其直接後果就是網路道德失范問題在大學生群體中不斷顯現,已經成為當前大學生德育建設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網路具有虛擬性、匿名性、開放性等特點,正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的大學生的網路活動往往缺乏外部監督和社會規范的制約,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負面影響,上網成癮、沉浸聊天、痴迷網游、瀏覽黃站、扮演黑客等問題已是司空見慣,近年來因沉迷於網路游戲而不能正常學習或被勒令退學的現象普遍存在;學術欺騙、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行為在高校時有發生;社會不良現象與西方消極文化通過網路對一些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直接影響。針對網路對大學生道德觀念和行為帶來的消極影響,必須採取有效對策化解網路道德缺失現象。
1 強化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面對網路及網路文化對大學生思想觀念與行為帶來的挑戰,必須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德育工作,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以科學的理論引導、教育學生。在充分發揮德育工作的傳統優勢的同時,利用網路技術拓展新的領域,實現德育工作的科學化、現代化,把網路建設成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新平台。各高校應著力建設積極健康的校園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系統,通過建設思想政治教育主流網站,以及就業指導、心理咨詢等服務類網站,在校內形成全方位的德育工作網,通過 BBS 、聊天室、互動式界面、聯網點播直播等各種網路技術手段,對大學生進行網上正面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網路道德素養。
強化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努力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學生高度的道德責任感。不斷充實德育的內容,注重加強道德責任教育,提升大學生的道德修養,積極預防網路道德失范,有效避免學生出現孤僻、固執和不合群等網路心理障礙。加強大學生的主體性教育,使其充分樹立網路道德主體和社會主體的主體性意識和責任觀念,明確網路只是自己掌握和利用的技術工具,而不是沉迷其中不能自控,明確自己所擔負的社會責任,為自己的網路行為負責,不得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否則就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接受道德的譴責與法律的制裁。
網路社會多元價值共存,各種信息充斥,要提高大學生對網路信息的科學甄別和道德選擇能力,使其主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正面信息,不傳播、不製造有害信息,為綠色網路、文明網路建設作出貢獻。要培養大學生的網路自律精神,加強大學生的網路自控能力,使其自覺抵制網路有害信息的誘惑,主動承擔維護網路秩序的重任,形成健康有序的網路道德環境。
在德育工作中,要引導大學生加強自我調適,塑造健全人格,正確處理網上與網下的人際關系,正確對待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的區別,避免雙重或多重人格等人格異常的發生;在發生心理沖突時作出合理的判斷和選擇,採取理智的應對方式,防止受到網路犯罪的侵害或自身走向犯罪;正確認識網上情感問題,以積極健康的心態處理網戀問題,避免道德失范和情感失調。
課堂是培育大學生網路道德的重要平台,一些西方國家已經開設「倫理學和互聯網」、「網路道德」和「網路法律」等專門課程。國內高校可以借鑒有關經驗,開設類似的課程供學生選修,在「兩課」中融入網路道德教育的內容。充分發揮大學課堂的整體德育功能,將網路道德教育貫穿於相關課程,如在計算機技術課程中,加入網路道德教育內容,讓學生在學會技術的同時,樹立自覺遵守網路道德規范的意識和習慣。
2 加強校園網路文化建設
建設健康的校園網路文化,是優化校園網路環境、加強大學生網路道德建設的重要保障。校園網路文化具有開放性、互動性的特徵,對大學生的影響極為深刻,要將其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規劃。要不斷將黨的方針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輸入網路,充分利用網路的吸引和集聚效應,針對大學生身心特點開展一系列健康的校園網路文化活動,努力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增強辨別和抵制各種不良信息及消極思想的能力。高校可以充分發揮團委、學生會及其他學生社團等組織的作用,開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網路道德教育活動,如組織各類以網路道德教育為主題的報告會、研討會、演講賽、辯論賽、徵文等活動,加強網路道德知識的傳播,引導學生開展廣泛的網路道德的交流與討論,通過活動促進大學生確立正確的網路道德觀念,在思想上增強網路自律意識,在具體的網路行為中自覺抵制不文明行為。引導學生參與校園網路文化的建設和管理,讓學生以管理者的身份來對待和評判各種網路問題,通過親身參與,強化大學生的網路自律意識和道德觀念,提高網路的自我教育功能。
高校要及時向大學生推薦好的網址,指導學生正確上網,用科學、文明的信息感染學生,營造大學生健康的網路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發揮聰明才智、開展創造性學習的舞台;提倡讀書、上網相結合的學習方式,組織學生針對當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網上討論。學生可以通過網路自由選擇點擊名師和精品課程,進行學術探討、思想交流、知識獲取;教師可以通過網路進行信息引導、啟發、釋疑、解惑。加強校園網路信息資源的開發,在校園網中充分體現學校的宣傳文化規劃與活動部署,設立權威性的專業學術站點的鏡像,設置內涵深刻、形式豐富的專業學術主頁,開發集思想性、知識性、娛樂性、易操作性的中文軟體,豐富大學生的課外生活,提升其理論素養與文化品位。
3 加強校園網路管理
大學生在網路社會中自我控制能力較弱,自我表現慾望強烈,法制觀念淡薄,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陷入網路道德失范。同時,由於網路社會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約,大學生相應地缺少法律的保護,個人隱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容易成為網路犯罪的侵害對象。因此,要加強網路管理工作,為大學生營造健康的網路環境。2004年教育部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校園網路管理工作的意見》中要求:「校園網BBS是校內網路用戶信息交流的平台,要嚴格實行用戶實名注冊制度。要加強對校園網BBS的規范和管理,及時發現和刪除各類有害信息。對有害信息防範不力的要限期整改,對有害信息蔓延、管理失控的要依法予以關閉。」此後,國內許多高校校園網BBS開始按照實名制進行操作,並取得了積極成效。高校要結合本單位實際,進一步探索對校園網進行規范和管理的有效途徑與方式。
高校要建立和完善與網路有關的規章制度,進一步規范校園網路的運行。要明確網路監管的責任部門和相應的責任人;切實加強對學校BBS、個人主頁、博客及其鏈接的審查和管理,並落實實名登記制;對涉及政治、宗教、民族、外交和易引發社會爭議的焦點問題要及時進行審查;對違反法律的內容要盡快清理並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嚴肅處理。

化解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需要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凈化網路環境,完善網路相關技術,包括網路社會交往中的登錄、交往行為以及信息發布等方面的技術。通過建立與IP地址的關聯等手段防止網路身份欺詐;利用網路防火牆等技術對黑客等攻擊性行為進行嚴格控制,防止盜取信息現象的發生;在信息的發布與傳播方面,通過加強內容審查或安裝過濾軟體等方式加以控制。要嚴密監控互聯網入口,從源頭上控制不良信息的傳播,及時填補網路漏洞,最大限度地剔除和限制色情、犯罪等不健康的內容和信息,努力營造積極向上、健康有序的網路環境。
4 健全網路道德規范體系
網路道德規范是網路道德建設的基礎。在建設有效的網路道德規范過程中,必須結合網路社會的本質特徵,依據現實與虛擬相結合的原則,立足於現實社會道德,運用遵循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則並適用於網路實踐的道德規范,形成統一的網路道德體系。加大網路道德的宣傳力度,引進現實社會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指導大學生在多元道德體系中遵守適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發展要求的道德規范,發展和弘揚既有道德的優勢。高校應在法律規定和一般性道德規范之外,根據大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建立相應的網路道德規范,制定網路道德約束機制,通過明確具體的道德准則來規范和約束大學生的網路行為,制定包括《大學生網路道德規范》、《校園網文明公約》、《大學生網路違紀處理條例》等規章制度。為充分發揮校園網路道德規范的約束作用,可以將網路道德指標納入大學生德育考核體系,使大學生的網路行為表現直接與學分掛鉤,促進大學生良好網路行為習慣的養成。
5 完善網路法律法規制度
遏制網路道德失范和網路犯罪現象,必須依靠強有力的法律法規。在當前公眾的網路規范意識普遍缺乏的情況下,可以通過適當的道德立法來提高人們遵循道德規范的自覺性。在網路道德建設中,應把重要、基本的網路道德規范納入法律,融入管理制度,對那些嚴重違背網路道德的行為和現象,應制定出相應的懲罰措施。面對我國網路建設的嚴峻形勢和迫切需要,各種網路法規、條例相繼出台。目前,我國與互聯網相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計算機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關於網路游戲發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見》、《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互聯網IP地址備案管理辦法》、《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備案管理辦法》、《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等,對網民的行為作出嚴格的規定,對凈化網路環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從總體上看,隨著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現有的法律法規還難以對眾多的網路違規行為進行全面的約束。因此,要加快網路法律法規建設,完善與網路道德相關的法律制度,盡快制定出更加細致與更具操作性的相應法規,防止和打擊相應的網路違規行為。同時,對利用網路進行詐騙、盜竊、煽動、傳播色情、製作病毒等違法犯罪行為,加大打擊和懲治力度。

④ 當代大學生如何建立網路道德議論文模板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網路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而大學生群體作為網路活動的主力軍,其網路意識和行為對整個網路社會的道德現狀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大學生在利用網路獲得大量信息和愉悅身心的同時也陷入了形形色色的網路陷阱之中,出現網路道德失范現象。本文旨在闡述大學生網路失范現象,分析現象出現的原因,進而探索如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路道德觀。
關鍵詞:大學生;網路道德失范;正確引導
根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大學生網民占網民總數的近40%,大學生群體已經成為網路活動的主力軍,大學生網路行為和意識將影響整個網路的發展。因此如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路道德觀念,規范其運用網路的行為成為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的關鍵。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受到了學校、家庭、社會的重視,網路教育研究逐步向專業化方向發展。然而,諸如網路語言不文明行為、網路欺騙盜竊行為、網路誹謗行為、傳播計算機病毒與網路黑客、網路色情等行為的凸顯,說明大學生在使用網路時面對良莠不齊的網路陷阱常常做出錯誤判斷,從而引發各種網路道德失范的行為出現。
一、大學生網路道德失范現象
網路的虛擬性使得大學生網路誠信缺失。網路交往中大學生可以完全隱去自己真實的身份,以一個或者多個的虛擬身份從事網上活動。一旦自己不滿意,可以隨時終止自己某種身份而不必承擔任何責任。同時,網路還允許發表個人意見而忽視了發表言論的道德化與合法化,虛擬的世界解除了現實社會對人的身份、角色的束縛,網民可以隨心所欲的享受自己的「精神樂園」,並一次性緩解在現實生活中長期壓抑的情緒,從而獲得內心的發泄和平衡。基於這樣的原因,大學生在網路生活中不顧道德和誠信的約束,在網路交往上產生不負責任的懈怠思想。至今,不少人尚未將網路上的非誠信行為視為不道德的行為。由此引發的網路誠信危機,以及在網路活動中的精力消耗,勢必會造成大學生與周圍同學關系的淡薄與疏遠。
同時,網路的不良誘導使得網路犯罪率上升。網路不單單為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紛繁復雜的網路信息也帶來了很多社會問題,使大學生難免其害。網路的飛速發展催生了「網路犯罪」這個名詞。如網路游戲的內容多是帶搏殺、武鬥、色情等情節,使得一些痴迷於網路游戲的大學生深受其害,甚至紛紛效仿。不良信息的誘惑,使得大學生難以分辨,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由於網路不良誘導而發生的大學生犯罪事件。同時,由於大學生的自控能力比較弱,過度沉迷網路游戲,由於沒有經濟來源,無經濟能力支付游戲費用,但又抵擋不住游戲的誘惑,從而產生違法犯罪的念頭,為達目的鋌而走險。
二、大學生網路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首先,大學生自身價值觀不穩定,網路道德認識不高從而導致信念不堅定。大學生的自製力相對較差,意志力薄弱,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各種干擾就會改變甚至扭曲其正確的價值觀,在網路社會中道德防線很容易崩潰,心中的道德良知很容易泯滅。
其次,由於利益的驅動,網路法規的不完善,網路上充斥著追逐私利和享樂的個人主義的消極思想和不良信息。網路的日益普及使得人類社會出現了新的生存空間——電子空間。電子空間由於互聯網所採用的特殊離散結構,沒有中心,沒有國界,不受任何組織機構的控制,更沒有健全的法規制約,加上利益的驅動,電子空間就脫離了網路法規的限制和約束,各種軟體開發商開發出雖利潤空間大但包含暴力色情等不利於大學生身心發展的游戲、軟體,從而腐蝕大學生身心,引發一系列不良社會問題。
再次,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缺乏有針對性、積極的教育引導機制。網路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而現行的網路道德教育卻將道德從活生生的網路世界中抽離出來,變成了僵硬的教條,讓大學生背誦、記憶,將網路道德變成了沒有情感與意志的抽象物,使得大學生很難從中找到與自身發展的切合點,無法把道德內化成自身的理念,外化為自己的行為,造成絕大多數大學生明知網路文明公約,卻在網路上進行各種不道德行為,獲得自我滿足。除此之外,生硬的「灌輸教育」和「全程講授」的教育方法無法滿足大學生的內在需求和自我需要,學生沒有機會對所接受的道德觀念教育進行批評性思考,沒有將各種觀點進行比較,而是被動的接受,思想灌輸並沒有真正成為塑造大學生性格的手段,反而降低了學校教育引導的效率和成果。目前,學校、社會、國家都還沒有一套針對大學生網路道德的積極有效的教育引導機制。因此建立有針對性的積極的教育引導機制迫在眉睫。
滿意,……

⑤ 《對大學生的網路道德的思考》2000-3000字的標准格式論文

對大學生的網路道德的思考
偶在寫的時候,都是有人指導的,你可以去找客服幫您一下。我知道一家,他們的文章不錯,免費指導您寫作,也會為您推薦優秀資料.加為好友就行
:四







⑥ 求一篇《當代大學生如何加強網路道德自律》的論文。字數1500左右,尋高手!

:隨著網路的普及和發展,它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網路在給大學生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些負面效應,並且嚴重地沖擊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 關鍵詞:網路文化;大學生;負面影響;對策 網路時代所構建的新的生存方式和生 摘要:隨著網路的普及和發展,它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網路在給大學生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些負面效應,並且嚴重地沖擊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
關鍵詞:網路文化;大學生;負面影響;對策
網路時代所構建的新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價值取向、道德判斷、文化理念等諸多方面。網路文化的興起與發展,正加速改變著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影響著他們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網路文化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對網路時代大學生行為的教育和管理提出幾點建議,以期達到正確引導的目的,從而使大學生能夠健康成長。
一、網路文化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網路是一個開放的世界,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特別是在目前網路立法監督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網上反動、色情的信息隨處可見。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不能給他們提供一個健康積極安全的網路環境,就會很容易導致他們缺乏是非辨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選擇能力,進而使得他們難以抵禦網上的各種不良信息的侵蝕,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不良影響,網路的不文明現象,甚至網路犯罪也就顯現出來了。
一是網路的多元化,使得各種思想、各種價值觀都出現在網路之中
網路能夠超地域無障礙的交流,它既是信息的集散地,又是信息的垃圾場,各種合法信息與非法信息、有益信息與垃圾信息都混雜其中,從而產生網路「信息污染」現象。在多種觀念相互激盪、多種意識形態相互影響、多種文化相互融合的網路時代,大學生網民的思想觀念面臨著西方意識形態的全面滲透和前所未有的沖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基本掌握著網路信息的關鍵技術,網路正在成為灌輸西方價值觀的一個基本工具。我國作為技術上的「後起國」,在網路信息中,維護教育主權和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防止敵對勢力對我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其任務是十分緊迫和艱巨的。[1]網路中的垃圾文化的傳播會導致大學生價值沖突,使其價值取向多元化,進而大學生的道德意識逐漸弱化。
二是網路的開放性,易忽視現實的規則約束
網路是一個失去了某些強制「他律」因素的自由空間,是一個虛擬社會,在網路環境中缺少社會輿論的監督和現實的規范約束,使「他律」作用下降,容易誘發道德行為的失控。網路世界裡沒有相同於現實世界的規則約束,它的開放性容易使他們忽視現實生活中的社會規范和道德約束力,違規行為便頻頻出現了。很多的網路不文明現象在不斷增多,有個別大學生網路道德自律性差,在網上匿名肆意泄露並宣揚他人隱私,攻擊侮辱他人人格,給他人造成嚴重的精神傷害,對他人聲譽造成不良的影響。網路黑客行為不僅對網路信息和網路安全構成巨大威脅,而且還嚴重干擾了網路社會的正常秩序,甚至危害到現實社會。
三是網路的虛擬性,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網路引發了大學生的虛擬社會交往行為。網路的虛擬性使得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更願意選擇與網友交往,但是大學生在虛擬世界擴大社會交往范圍的同時,在現實世界裡又縮小了交往的范圍。他們整天坐在電腦前,漫遊在網上世界裡,與真實社會慢慢脫離,變得日益孤僻,加深了與同學,老師和親友間的感情隔閡。[2]從而使得他們極力迴避現實的人際關系,變得與現實社會相隔離,不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導致自主創造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的逐漸削弱;不少大學生沉溺於虛擬世界、與符號化的對象交往而不能自拔,以致孤獨感、抑鬱感增強,形成自我封閉的心理,導致心理扭曲,不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應對網路文化負面影響的措施
當代大學生是時代的弄潮兒,是祖國未來的承載者,作為網路影響最普遍的一個群體,越來越扮演著網路文化先鋒的角色。網路文化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是多層次、多角度和多方面的。我們必須直面挑戰、積極應對、主動介入,採取有效對策控制網路文化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營造良好的網路文化氛圍。
第一,加強網路的法律法規和道德規范建設
要加強網路立法,迅速提高司法人員在計算機網路管理與執法方面的能力。到目前為止,我國已頒布的有關網路的法律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互聯網管理暫行辦法》、《中國互聯網域名注冊實施細則》、《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互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我國有關部門還應該注意借鑒國外網路道德規范建設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精神,制定出更具科學性、操作性的網路道德規范要求,以便使高校開展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有章可依,能正確地引導大學生的網路行為。
第二,加強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
加強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要針對大學生網路道德的現狀,要施行以辨識為主、辨識與灌輸相統一的道德教育方法。[3]把管理和教育結合起來,自律和他律結合起來,使大學生的網路自由與自律、責任與道義相互統一。加強倫理道德教育、法律意識和安全意識教育,樹立和宣傳良好的網路道德榜樣,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使他們能夠提高分析辨別能力和「免疫力」,增強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自覺地防止和抵制網路不良因素的影響。
第三,加強「慎獨」教育,培養自律精神
網路社會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種以「慎獨」為特徵的自律性的道德。它強調在個人獨處之際,沒有任何的外在監督和控制,也能遵從道德規范,恪守道德准則。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 [4]充分體現出道德自律的重要性。由於網路行為的隱蔽性特徵,它對人們的自律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們具有更高的道德境界。網路空間又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大學生暢游在豐富多彩而又復雜的網路文化中,更需要大學生自覺強化自律精神和責任意識,自覺主動地增強網路道德意識。因此,自主、自律性的道德規范教育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第四,加強自我修養教育
自我修養是道德內化為良心和品質的內在要素。網路信息的開放、快捷、隱秘、廣泛、虛擬等特徵,使網路信息污染成為不可避免的一個嚴重問題。作為新時期的大學生,要確立自己遠大的人生目標,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健全人格,提高個人的交際能力,矯正不良的上網習慣。從自身的層面來說,大學生要加強自我修養教育,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應培養自己的意志品質,增強自我約束能力,保持健康的情緒,從而增強抵禦網路環境負面影響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何志峰.網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07,(9).
[2] 董耘.網路對大學生行為的影響及其對策探究[J].教育與職業,2006,(18).
[3] 陳德敏.大學生網路道德問題初探[J].中國成人教育,2007,(4).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⑦ 思修論文題目:聯系實際論述如何遵守網路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要求,文明上網

互聯網作為開放式信息傳播和交流工具,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國務院新聞辦、全國青聯,全國學聯、全國少工委、中國青少年網路協會等單位共同發布的《全國青少年網路文明公約》,對我們的網路生活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遵守公約,爭做網路道德的規范。我們要學習網路道德規范,懂得基本的對與錯、是與非,增強網路道德意識,分清網上善惡美醜的界限,激發對美好的網路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形成良好的網路道德行為規范。
遵守公約,爭做網路文明的使者。我們要認識網路文明的內涵,懂得崇尚科學、追求真知的道理,增強網路文明意識,使用網路文明的語言,在無限寬廣的網路天地里倡導文明新風,營造健康的網路道德環境。
遵守公約,爭做網路安全的衛士。我們要了解網路安全的重要性,合法、合理地使用網路的資源,增強網路安全意識,監督和防範不安全的隱患,維護正常的網路運行秩序,促進網路的健康發展。
網路在我們面前展示了一幅全新的生活畫面,同時,美好的網路生活也需要我們用自己的美德和文明共同創造。讓我們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要求,響應全國青少年網路文明公約的號召,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自尊、自律,上文明網,文明上網。

⑧ 關於網路道德的1000字論文

論點,是正確、鮮明闡述作者觀點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統帥。任何內一篇文容章只有一個中心論點,一般可以有分論點。
論點應該正確、鮮明、概括,是一個完整的判斷句,絕不可模稜兩可。
①正確性:論點的說服力根植於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而這又取決於作者的立場、觀點、態度、方法是否正確,如果論點本身不正確,甚至是荒謬的,再怎麼論證也不能說服人。因此,論點正確是議論文的最起碼的要求。
②鮮明性:贊成什麼、反對什麼,要非常鮮明,千萬不能模稜兩可,含糊不清。
③新穎性:論點應該盡可能新穎、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見解,不是重復他人的老生常談,也不是無關痛癢、流於一般的泛泛而談,應該盡可能獨特、新穎。
論點的位置一般有四個:文題、開頭、文章中間、結尾。但較多情況是在文章的開頭,段落論點也是如此。當開始與結尾出現類似的語句時,開頭的為論點,結尾處的是呼應論點。
有的議論文的論點在文章中用明確的語句表達出來,我們只要把它們找出來即可;有的則沒有用明確的語句直接表述出來,需要讀者自己去提取、概括。概括出的句子不應含有修辭等手法。
注意:反問句與比喻句不能作為論點,必須是陳述句

⑨ 求一篇5000字大學生網路道德論文

一篇5000字大學生網路道德論文,這里也打不下呀,建議你自己上知乎查找。

⑩ 以"網路道德與網路安全"為題寫一篇論文。1500字左右!

網路安全與道德
當你把各色的原料慢慢擠進一個潔白的調色盤時,你會看到一個五彩紛呈的世界。這里有紅與黑,有明艷與黯淡,有絢麗與朴實。往往為了繪畫的需要,你還會把幾種顏料混合起來,融會出更多復雜的色彩。這就是網路的世界。
信息技術的普遍,毫無疑問為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構建了一個寬廣的平台。查找資料,不用再為圖書館無邊無際的書海而頭疼,只要用滑鼠輕輕一點,大量的相關內容立刻呈現在眼前,並且圖文並茂,有條不紊。閑暇時,更可以盡情領略網路上知識的海洋。無論是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還是優秀的文學篇章、精美的圖片,這里應有盡有。整個地球彷彿就濃縮在一台小小的電腦中,不僅開拓了我們的視野,還拓寬了我們的交往領域,使我們的朋友遍天下。
自然,每件事物都有利有弊,網路也不例外。在這令人眼花繚亂的明艷外表之下,究竟隱藏著多少急流暗涌?頁面上,不良的廣告泛濫成災,有時甚至蓋過了那些優秀文章,使人厭惡。更可恨的是,欺詐、謊言無處不在,它們總是打著最美麗的招牌誘騙一個又一個受害者。那些污言穢語與不堪入目的黃色信息又殘害了多少青少年美好的心靈!在這交叉錯雜的網路世界中同樣摻雜著社會的復雜與險惡。為了謀利,一些人甘願道德敗壞甚至犯罪。對於缺乏閱歷和經驗的青少年,「防火牆」只能勉強地抵擋一些「黑客」與病毒,重要的是我們自身的防護。

只要我們樹立起防範意識,自覺抵制不良誘惑,遵守網上道德和法律,共同維護網路文明,又怎會受他人侵害呢?然而,網路上的虛幻世界,尤其是各種各樣的網路游戲,長久以來一直是困擾著青少年的一大問題。很多同學都身陷其中難以自拔,還有的為此頻頻出入網吧,不惜以高價和身心健康來換取一時的暢快,誠然,那美麗的畫面與壯闊的場景確實誘人,但是絢麗的背後也有它陰暗的一面。每個人都有游戲的權利,關鍵在於如何運用。適度地玩一些健康的游戲,可以調節學習壓力,放鬆心情,但若是沉迷於其中,則有百害而無一利。這也是對我們的一項考驗,你能否從容地把握好游戲與學習的關系呢?
在這萬紫千紅的網路世界中,我們一定要認清方向,找出自己所要的色彩。不要懼怕,不要逃避,時代的發展需要我們挑戰每一項新技術。勇敢地面對吧!只要我們選擇其中的亮麗色彩,融入其中又不受污染,就能過上健康自主的網路生活。

熱點內容
2014民法段波 發布:2024-11-19 12:32:28 瀏覽:204
勞動法里是否有合成工資 發布:2024-11-19 11:37:43 瀏覽:668
國際刑事法院締約國 發布:2024-11-19 10:55:18 瀏覽:312
唐山司法鑒定中心地址 發布:2024-11-19 10:43:57 瀏覽:412
拆迂預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9 10:17:07 瀏覽:430
人力資源涉及到哪些法律知識 發布:2024-11-19 10:00:40 瀏覽:900
交強險無責任賠償限額的法律依據 發布:2024-11-19 09:35:05 瀏覽:878
經濟法戰略聯盟的類型 發布:2024-11-19 09:33:59 瀏覽:129
現代勞動法不包括什麼制度 發布:2024-11-19 09:24:33 瀏覽:358
勞動法被解僱不滿一年怎麼賠償 發布:2024-11-19 09:23:49 瀏覽: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