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感悟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感悟

發布時間: 2022-02-13 23:59:09

『壹』 道德經前三十章感悟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理解:
特別善於駕車行進的人從不留下撤跡;善於辯論演講的人,他的話讓人不抓不著把柄;善於計算的天才,無論多復雜的計算,他不用計算器就能准確無誤的算出結果;善於閉鎖門戶的人,他不用設置所謂的門栓,你不通曉機關就打不開,可算是防盜的高手;善於打結的人,他打的結根本不用繩索,你卻解不開。這些高人,技術爐火純青,真可謂無招勝有招。

聖人就是這樣的高人,他善於救人救物。
聖人覺得每個人都有其才,沒有不可用的,所以他救助一些被社會拋棄的人,因材施教,並因才施用,那些人因為有了用武之地,而不再被拋棄,所以聖人救人,不棄人。
在聖人眼裡,世間沒有不可用的東西,一切廢物垃圾,都可以重新利用。他收集被遺棄的廢物,因其屬性對其重塑,使廢物新生,進而可以重新被人們使用,所以聖人救物、不棄物。
這就叫做循環利用的智慧。

所以那些幫助別人的人,是被幫助人的老師,被幫助的人,是幫助別人的人的訓練對象。

不用去尊貴那些教導你的老師,也不必去珍愛想念那些你幫扶過的人,雖然你從被教導和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學到了一些智謀,但你要始終保持迷惑拷問的心態,多問自己「真的是這樣么?」「既然是這樣,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原因找到了,應該用那些辦法呢?」「怎樣才能做得更好呢?」「整個過程哪裡疏漏了呢?」等等,這就叫做探求奧妙。

進而不斷超越自己的認識、不斷超越自己的技術,最終成為那些無招勝有招的高人。

注釋:
呼應第四十九章。

注釋:
善,善於、善良、善待、喜愛。撤跡,行車時車輪留下的痕跡。言,主張、號令、話。
瑕字本義:玉中非原生的斑點。謫字本義:針對罪犯所作的判詞。數,計數。
籌策,古時計算用具。關楗,關閉門戶用的橫木或木閂。不可,不可能。
繩字本義:可以無限制低成本接續延長的纖維索帶。繩約,繩索。是以,所以。
常,規律、恆久、經常。襲,重復。明,智慧。資,貨也《說文》。
貴,地位高,高價,重視。智,計謀、智謀。迷,惑也《說文》。要,探求。妙,奧妙。

譯文:
善於行走的不留撤跡,善於言談的不留話柄,善於計數的不用籌策,
善於關門的人不用關楗,別人也打不開,善於打結的人不需繩索,別人也解不開。
所以聖人總是善於救助別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
總是善於拯救物體,所有沒有遺棄之物。這就叫重復的智慧。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鑒。
不必貴重自己的老師,不必珍愛自己的借鑒,雖然知曉卻要保持迷惑,這就叫探求奧妙。

『貳』 道德經感悟第36章蘊含什麼人生價值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釋:

歙,縮鼻也。從欠,翕聲《說文》。固,堅決地、堅固、已經。

廢,廢棄。興,起也《說文》。

微,小也《廣雅》。明,智慧。

不可,不可能。脫,脫離。淵,深潭。利,利銛也《說文》、有利、財利。器,皿也《說文》。

譯文:

想要收斂它,必定堅決地擴張它;

想要削弱它,必定堅決地強化它;

想要廢棄它,必定堅決地興盛它;

想要奪取它,必定堅決地給予它。

這就是細巧的智慧。

柔弱勝過剛強。

魚不可能脫離水淵,國家的優勢器物不可以展示於人。

理解:

過於翕就會張、過於強就會變弱,物極必反這個精巧的智慧告訴我們:持久的剛強一定會失敗。就像希特勒強悍而無法遏制的野心,最終因為過度膨脹而被徹底熄滅一樣。所以,柔弱伸縮卻是一種實力的保留,就好像《論持久戰》所揭示的,保留有生力量,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暫時的示弱和退縮不是失敗,因為柔弱到了極限就是真正剛強。所以柔弱勝剛強。魚和利器分別是水和國家的核心力量。魚藏於水中,離開水暴露於空氣中會死。利器藏於國家中,暴露於戰場會被摧毀。所以即便柔弱,也要保留核心力量,也要有剛。柔中寓剛,以柔護剛,保有以剛作出奇閃擊的後續潛力是老子貴柔的有機組成部分。

『叄』 關於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應解為:《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版。雖有榮觀,燕處超然權。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緣由:
嚴可均曰:「輕則失臣」,王弼作「失本」,大典作「失根」。
謙之案:此文當作「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與上首句「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相對成文。遂州本、傅、範本「失臣」均作「失本」。畢沅曰:「王弼同河上公作『輕則失臣』。」范應元曰:「『本』字,嚴遵、王弼同古本。河上公作『輕則失臣』,與前文不相貫,宜從古本。」馬敘倫曰:「老子本作『根』,『根』寫脫訛成為『木』,後人改為『本』以就義。」又永樂大典王弼本作「輕則失根」,吳澄、焦竑、李贄及釋德清諸本同此。俞樾曰:「當從之。蓋此章首雲『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故終之曰『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言不重則無根,不靜則無君也。」至「君」「臣」對立之文,則為後之尊君者所妄改,當非老子本文。

『肆』 解析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老子》第二抄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遐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譯文: 善於駕車的人,不會在路上留下絲毫的車輪痕跡;善於說話的人,不會在言語上留下任何的破綻;善於記數的人,不要籌碼也能計算;善於閉守的人,不需要機關,別人也無法把它打開;善於打繩結的人,不需捆起,別人也無法解脫。 所以聖人總想拯救每一個人,所以他眼裡絕不會有無用的人;聖人總想愛惜每一件物品,所以在他眼裡絕不會有無用之物。這叫做內藏的絕頂的聰明。 所以,聰明的人是不聰明的人的老師,不聰明的人也可以成為聰明人的後事之師。如果不尊重老師,不珍惜後事之師,即使絕頂聰明也會辦下糊塗之事,這叫做為人處世的訣竅。 大意: 本章闡述了「無為」的妙處。「無為」之人,做事能恰到好處,待人接物也能使人盡其才,物盡所用。因為無為就是順其自然,不以偏見對外界事物。

『伍』 讀完《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後的感受是什麼

講的是抄概念的衍生關系,以及概襲念的內涵。例如曲則全,直線條是一種圖形,也僅僅是許多圖形中的一種,如果能夠畫彎曲的線條,就能夠畫所有圖形。例如夫唯不爭,故 天 下 莫 能 與 之 爭 ,說的是爭至少需要兩個以上相爭的對象,所以不參與,就不會產生紛爭的意思。而曲也包含獲得真理採取迂迴的方式,有的時候不能直接獲得,需要迂迴的途徑獲得,而全有成全的意思,也代表總有辦法找到真理達成目標的意思,並不一定要爭。
本章從形而上的層次上高度抽象概括,最簡化地把萬般意義關聯基本的概念,涵蓋了達成目標獲得真理的方式,提出了不爭的重要理念。十分經典。

『陸』 老子道德經第56章心得

說實話,對於老子的這一章,我最欣賞的就是第一句啦,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他和專第81章的信言不美,屬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近同,還有第23章的,希言自然①。故飄風②不終朝,驟雨③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熟讀整篇道德經,你會發現整片文章基本可以涵蓋天地萬物之運行法則,其為人、為政亦包攬其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們每天都在說道啊,說理啊,可是誰會想到你說的是誰的道?誰的理呢?這句話翻譯到現在的通用語言就可以理解為多說無益,說的越多,解釋的就越多,狡辯的就更多了,話說多了就失去他本身的意義所在。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兌,閉其門②;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③,是謂玄同④。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⑤;故為天下貴。

[譯文]

聰明的智者不多說話,而到處說長論短的人就不是聰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竅,關閉住嗜欲的門徑。不露鋒芒,消解紛爭,挫去人們的鋒芒,解脫他們的紛爭,收斂他們的光耀,混同他們的塵世,這就是深奧的玄同。達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經超脫親疏、利害、貴賤的世俗范圍,所以就為天下人所尊重。

『柒』 道德經第二十章怎麼理解

碎花鉛筆來褲620:你好。自
《道德經》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傫傫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老子此篇是講【價值取向】:貴、賤、善、惡、是、非都是相對形成的。人們對於價值的判斷,經常隨著時代的不同而變換;隨著環境的差異而更改。世俗的價值判斷極為混淆。眾人所戒忌的,也正是自己不必觸犯的。
本章旨在說明老子與世人不同之處。世人都表現聰明有能,而老子卻表現愚蠢鄙陋;殊不知老子的愚蠢,正是他聰明的地方。而眾人的聰明,正是他們的糊塗處。只是一般人思想淺薄,眼光短近,僅能看到表面,而看不到深處。於是就把「愚公」,當做愚人。而把「河曲智叟「當做智者了。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這是人們學習《道德經》後。經常念叨的。願與共勉。

『捌』 道德經第十三章感悟

老子認為,無論是得寵還是是受辱,都是不好的。得到誇獎,則可能自我膨脹,沾沾自喜,妄自尊大。受到侮辱,則可能自我貶低,自暴自棄,妄自菲薄。受寵受辱都感到驚慌,重視身體就像重視重大的問題一樣。

這一段字面上「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有身體,如果沒身體,就不會有大患。」乍一看是讓人棄身、輕身,實際則不然。道家早期代表人物楊朱提出「貴己、重生」。老子強調「貴身」,看重生命,看重人格,輕視外界對自己的榮辱評價。

(8)道德經第二十六章感悟擴展閱讀:

《道德經》中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熱點內容
考研刑法學碩 發布:2025-02-05 12:21:09 瀏覽:764
永遠居留條例 發布:2025-02-05 12:05:08 瀏覽:796
美國律師守則 發布:2025-02-05 11:15:41 瀏覽:138
李金律師 發布:2025-02-05 10:43:25 瀏覽:36
法學背書知乎 發布:2025-02-05 10:16:42 瀏覽:815
生活中行政法事例 發布:2025-02-05 10:08:49 瀏覽:990
省司法廳張敏 發布:2025-02-05 10:08:43 瀏覽:375
公司監事需不需要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5 10:03:50 瀏覽:68
日本古代刑法圖片 發布:2025-02-05 10:03:05 瀏覽:104
司法考試考點組 發布:2025-02-05 09:29:15 瀏覽: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