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勵志名言警句

道德經勵志名言警句

發布時間: 2022-02-14 00:19:22

⑴ 老子的道德經里的名句有什麼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這是老子對於「道」這個概念的總括性的描述:道,非當時社會一般的道, 即人倫、常理之道,也非當時時人所能命名之道。「道」在老子那裡已經超越了世俗社會生活,更加接近於自然法則之道,因為天地萬物的始基與母源在於「道」,由道開始。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來描述道的特殊性與深奧性,雖然但老子所言之道並不遠人,這里只是老子用「玄」來強調他所言之道與當時社會所言之道的差異性,並且闡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與根基性。

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道進入德是由自然秩序同向社會秩序的一道屏障,即轉而論述人的行為規范。德與法都是規范社會與人的行為的約束力量,但在老子那裡兩者有不同的地位。老子認為,上德的本質與道之德的本質同於一,因此上德源自於「道」 。老子所言之德也不同於常人所言之德。

(1)道德經勵志名言警句擴展閱讀: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⑵ 關於勤奮勵志的名言警句有什麼

  1.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2. 書猶葯也,善讀之可醫愚。

  3.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韓愈

    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 --卡萊爾

    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華羅庚

    好學而不勤問非真好學者。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

    眠 --達·芬奇(義大利)

    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 -郭沫若

    人的大腦和肢體一樣,多用則靈,不用則廢 -茅以升

    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靈感不過是「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 --列賓

    貴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艱苦勞動+正確方法+少說空話 --愛因斯坦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真心英雄》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自古以來學有建樹的人,都離不開一個「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 --愛迪生


    天才不是別的,而是辛勞和勤奮 —— 比豐

    謹慎的勤奮帶來好運 —— 英國

    科學是為了那些勤奮好學的人,詩歌是為了那些知識淵博的人 —— 約瑟夫·魯

    沒有人會因學問而成為智者。學問或許能由勤奮得來,而機智與智慧卻有懶於天賦 —— 約翰·塞爾登

    沒有任何動物比螞蟻更勤奮,然而它卻最沉默寡言 —— 富蘭克林

    勤奮的人是時間的主人,懶惰的人是時間的奴隸 —— 朝鮮

    勤奮和智慧是雙胞胎,懶惰和愚蠢是親兄弟 —— 民諺

    天才絕不應鄙視勤奮 —— 小普林尼

    勤奮者廢寢忘食,懶惰人總沒有時間 —— 日本

    智慧源於勤奮,偉大出自平凡 —— 民諺

    我在科學方面所作出的任何成績,都只是由於長期思索、忍耐和勤奮而獲得的 —— 達爾文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聃 引自《老子·道德經》

⑶ 老子名言警句

老子名人名言

1、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2、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3、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4、智不自智,而後人莫與爭智。

5、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6、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7、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8、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9、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10、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11、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12、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13、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14、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15、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16、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17、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18、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19、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0、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1、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2、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23、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25、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6、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27、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28、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29、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30、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31、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3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33、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34、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3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36、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37、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38、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39、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40、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⑷ 道德經經典名句100句

1、言有宗,事有君。——《道德經·第七十章》

說話一定要有宗旨,做事情也一定要中心。

2、治大國若烹小鮮。——《道德經·第六十章》

小鮮是指小魚。治理龐大的國家,就像是烹調小魚一樣。

3、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處世原則,是干實事而不與人爭高下。

4、少則得,多則惑。 ——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學到的知識少,反而能夠有所收獲,學到的多,反而會使人產生迷惑。這句話是指學習,應當能夠專一,而不應當繁雜。

5、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品行良好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知識淵博的人不賣弄,賣弄的人沒有多少學識。

6、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東西,是沒有菱角的,最寶貴的器物,是在最後製成的。至大的聲音聽起來卻似沒有聲音,最大的形體,卻反而沒有形狀。

⑸ 道德經 名句

1.道可來道,非常道。
2.上善若水。源
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4.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⑹ 老子道德經名言名句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

【解釋】天地萬物之道是可以認知的,但道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名也是可以名狀的,但名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有與無相互滋生,難與易相輔相成,長與短相比較而顯現,高與下相互依存,聲音音律的相互應和而成曲調,前與後相互聯接而成順序。

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天地無所謂仁慈不仁慈,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平等;聖人也無所謂仁慈不仁慈,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任憑百姓自生自滅。

5、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有的版本為「多言數窮」。意思是:多說無益,言多必失,還不如保持靜默。

6、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處】《道德經》第七章。

【解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

【解釋】最大的善就應當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與萬物交融,而不與之爭奪;水只停留在眾人不喜歡的低窪之處,所以水性最接近於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太滿了會溢出,應當適可而止;太冒尖了,難保長久。

9、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金玉滿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貴而驕奢,容易引禍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這才是自然之道。

⑺ 老子道德經名言警句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

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7.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

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

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

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⑻ 老子的名言警句

老子的名言警句
1、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3、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4、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經》第九章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6、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8、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9、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12、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3、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14、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道德經》第二章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16、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17、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18、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19、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20、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21、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22、希言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2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5、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正臣。——《道德經》第十八章
2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8、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29、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第五章
30、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31、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道德經》第七章
3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3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辮若訥。
34、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道德經》第十九章
35、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⑼ 關於勵志的名言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 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2、業精於勤,荒於嬉。—— 韓 愈《進學解》
3、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增廣賢文》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乾•象》
5、志不強者智不達。 ——《墨子•修身》
6、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7、志當存高遠。—— 諸葛亮《誡外生書》
8、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 曹 植《贈白馬王彪》
9、有志者事竟成。 ——《後漢書•耿 列傳》
10、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王之渙《登鸛雀樓》
1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杜 甫《望岳》
12、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論語•子罕》
13、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
14、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15、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呂氏春秋•誠廉》
16、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後漢書•光武十王列傳》
17、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1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 蘇 軾《晁錯論》
19、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屈 原《離騷》
20、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蓋棺。—— 陸 游《病起》
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 原《卜居》
22、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 曹 學《蜀中廣記•上川南道彭山縣》
23、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羅大經《鶴林玉露》
24、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格言聯璧•處事》
25、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諸葛亮《出師表》
26、天下之事常成於困約,而敗於奢靡。 —— 陸 游
27、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荀子•儒效》
28、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訓俗遺規》
29、堅志而勇為,謂之剛。剛,生人之德也。——《練兵實紀•剛復害》
30、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 曹 植《白馬篇》
3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 顧炎武
32、丈夫不報國,終為愚賤人。—— 陳恭尹《射虎射石頭》
33、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鮑 照《代出自薊北門行》
34、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林則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35、不為外撼,不以物移,而後可以任天下之大事。呂 坤《呻吟語•應務》
36、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漁夫》

熱點內容
美國律師守則 發布:2025-02-05 11:15:41 瀏覽:138
李金律師 發布:2025-02-05 10:43:25 瀏覽:36
法學背書知乎 發布:2025-02-05 10:16:42 瀏覽:815
生活中行政法事例 發布:2025-02-05 10:08:49 瀏覽:990
省司法廳張敏 發布:2025-02-05 10:08:43 瀏覽:375
公司監事需不需要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5 10:03:50 瀏覽:68
日本古代刑法圖片 發布:2025-02-05 10:03:05 瀏覽:104
司法考試考點組 發布:2025-02-05 09:29:15 瀏覽:780
術前簽字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5 09:27:47 瀏覽:399
法院康翻身 發布:2025-02-05 09:25:35 瀏覽:856